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时间:2019-05-15 03:2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目标】

1.解释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解释环境中水、肥等因素影响根系分布的规律。4.提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5.树立参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根尖的变化动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胚芽进一步发育为叶和茎,胚根发育为根,那它们是如何发生和生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板书:营养器官的生长)

二、新课讲授

1.植物的营养器官

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制造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称它们为营养器官。(板书:营养器官:根、茎、叶)

讲解:根从地里面吸收水分、养料等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而叶片里面含有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有茎运输到各个部位,供植物体利用。它们都与营养物质有关--吸收、运输、制造,所以称它们为营养器官。

2.根的发生和生长

那这些器官是怎样由小长大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根尖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了根的生长。(板书:根的发生和生长)

我们看到:根的发生和生长始于种子的萌发。萌发种子的胚,总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地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根系。(板书:根系)(画书)

/ 3

(1)直根系

我们来看大豆的根系。(ppt出示大豆的直根系)大豆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伸长,长成为一条明显发达的主根。以后,在主根周围陆续生出许多侧根,每条侧根还会发出细小的侧根。这样,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枝的侧根形成了直根系。(板书:直根系)(画书)

直根系的植物有大豆、白菜、萝卜等。

(2)须根系

有些植物的根并不是直根系,例如小麦。小麦种子的胚根穿出种皮后,一直向下,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这样的根系像一把胡须,称之为须根系。(板书:须根系)(画书)

须根系的植物有草、甘蔗、禾苗、小麦、玉米等。

(3)根系分布规律

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不同,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式也不相同。除此之外,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我们课堂上没有条件,不能出去考察,所以在这里我告诉你们根系的分布规律有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板书: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举例进一步讲解、细化,然后出相关练习题)同学们叶可以在回家的时候多观察观察路边、田边的植物根系。

(4)根尖的结构

阅读本课“活动--观察根尖的结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板书:根尖的结构)

我们看到根尖纵切面结构图,根尖是指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部分的这一段。根尖从下到上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根冠的作用是保护分生区。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部分新细胞体积增大并向下伸长,成为伸长区的细胞。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画书)显著延长的伸长区细胞开始分化,其中的某些细胞形成输导组织,表皮细胞向外侧延伸成纤细的根毛,从而发育为成熟区。成熟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部位。(画书)

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随着胚根的生长,胚芽叶从土壤中伸出来,很快地展开它的第一片和第二片真叶,胚芽顶端叶随即伸长而成为主茎。此后,在主茎生长的同时,又会陆续生出新叶和侧枝。(板书: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 3

(1)芽的结构

叶和茎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芽的结构。(板书:芽的结构)

同学们看活动--解剖观察芽的结构。第一段话:枝条上着生叶的部分是茎。(画书、圈字)

观察叶芽的纵切面结构图可知芽的中央为芽轴,其顶端有生长点,周围有许多叶原基和芽原基。叶原基发育为幼叶,这些幼叶层层包裹着芽轴,保护生长点。芽原基将发育为侧芽。(举例讲解各结构)(画书)

(2)芽的种类

芽的种类可以有两种分法,(板书:芽的种类)第一种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

第二种按照发生来分,可分为花芽、叶芽和混合芽。

发育成花或花序的芽为花芽,发育成枝叶的芽为叶芽,发育成枝叶和花的芽为混合芽。

(3)茎的生长

茎的生长方向与根相反,一般都是 向上生长的,但也有水平生长的。无论垂直生长还是水平生长,都是顶芽生长点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结果。玉米、小麦和水稻等植物的拔节,是茎基部几个节的部分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结果。此外,杨和松等植物还能够加粗生长。(茎的生长:长长,长粗)

(4)叶的生长

叶原基形成幼叶时,先是顶端生长使叶原基伸长成柱形,然后边缘生长而形成叶的雏形。大多数的幼叶,叶片的生长是全面扩展,但各部分的生长速度可能不一致,因而叶片的形状和叶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叶的生长期有限,在短期内叶片长到一定大小时,生长就会停止。有些植物的叶基部,有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叶片的生长期较长,如韭菜割去叶片上部,叶仍继续生长。(板书:一般有限,有的较长)

三、结课

这节课我们讲了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的是根的结构和芽的结构。

/ 3

第二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8

12

15

17

39

53

55

59

61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荐生物的分类教案荐高中生物荐初二

物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套教案册

案[1] 全下

第三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教育工作重点为指导,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工作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

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周次 教学内容 1 概要:生物学什么?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3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4 第二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 国庆放假 6 第三章 细胞

实验:显微镜使用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 第三章 细胞

第二节:细胞生命活动单位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值 8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细胞分化成组织

第二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9 期中考试 期中评卷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 11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呼吸作用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吸收作用

第四节:蒸腾作用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五节:运输作用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15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16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 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 17 第七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一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8 第七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二节:我国的植物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 19 复习20 复习 21 期末考试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1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2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3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4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5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实验教案——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学设计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1)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以后要注意。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教案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案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六、学生布置作业:报告册P20四,P22四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种子植物教案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教案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

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图示:种子萌发成植株)

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

幼根的生长

幼苗的根如何向下生长呢?回忆根尖的结构,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新细胞

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

播放动画:根的生长,动态了解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

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看动画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

芽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缺无机盐的症状:播放影片。植物中主要的无机盐包括:氮、磷、钾,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而植物的主要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

介绍无土栽培

人们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同学小组讨论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有人觉得无土栽培好,省人力物力,而且较易管理,有人觉得无土栽培成本高,不易普及… 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表皮,叶肉,叶脉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公式:

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下载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6-2《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节。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案)

    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授课人: 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学会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3.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 北师大版(5篇)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的多样性,掌握认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 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3.......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

    第5节运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长江教案

    1.长江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

    七年级生物上册 实验教案(推荐)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5篇)

    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学校:榆林市第七中学生物组2015年9月6日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材分析: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