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

时间:2019-05-12 17: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

第一篇:《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

《新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境;2.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用法;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播放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歌曲《雨巷》导入课文。

二、相关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雨巷》《错误》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诗歌的美。2.学生模仿录音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情感。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 “我”追寻丁香姑娘的场景,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错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夜以继日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四、研读讨论

1.读完《雨巷》,你有什么感受?明确: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2.《雨巷》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明确:“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象征纯洁,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唐代李璟的《摊破沙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4.诗歌结尾为什么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明确: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5.《雨巷》艺术特色。

明确:(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ɑnɡ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ɑnɡ)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6.有人说《错误》这首诗,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读《错误》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式的意象,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所传达出的是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这便是它的中国行。

其中国式意象有: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达达的)马蹄; 青石的街道向晚。

7.你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8.《错误》写作特色。明确:(1)结构独特。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发出光彩。

(2)语言美丽。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3)文字纯净。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忠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从《雨巷》与《错误》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附:板书设计

新诗二首

雨巷──丁香一样的 姑娘 美丽的错误 “我”──“你”

第二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塞》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思想与价值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读诗的题目,从哪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与战争与关?(从军征)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学生齐读)3.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来自民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三、诵读诗歌,了解诗意

1.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什么事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请同学有感情地读这首诗。3.检查朗读。4.解决字词:

(1)生字:冢 窦 雉 舂 羹 贻(2)词语:始 累累 旅 葵 冢 窦 贻 5.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探究,深入理解 1.采用方法,自学自悟 2.相互交流,品读诗文(1)深入品析诗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

3、走出诗文,引发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读音、意思。2.自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3.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在修辞上叫做“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突出了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3)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与有才能的将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四、结课升华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但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写写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第三篇: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三、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电脑,自制课件

七、教学过程

1、生字教学

会写的字: 宛 骁 杜 甫 堪

会认的生字: 杜 甫 堪 宛 骁 峻棱

难写的字: 堪 骁

形近词: 杜 社 甫 浦 宛

2、词语教学

本课涉及词语: 骁勇 大宛

3、课文理解

关健句列举: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理由:峻:写出了马的气概。轻:写出了马的疾驰。

列举: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理由:咏物抒情。

列举: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理由:凄凉的景色为后面的抒情做准备。列举: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理由:抒情:期盼将良马当作良马,以效大用。关健段列举:第1首理由:古诗,要求背诵列举:

第2首理由:古诗,要求背诵

4、知识拓展

月光下的大漠(图片)

第四篇: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是早春二月,虽然还有着一丝寒冷,但仍抵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

二、解题知人: 1.全班齐读课题。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3.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4.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以下内容仅为参考,不一定都讲。)

(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考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性格开朗豪放,喜欢饮酒。晚年不拘礼度,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现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三、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四、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通过注释,先了解字面意思。

(2)想象一下: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颜色的美——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

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又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美?(形态的美——“绦”用丝编成的,那么细致精美,微风吹来,随风轻舞。)(4)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5)指名读。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6)全班吟诵这两句。2.自读第三、四句。

(l)多读几遍,有什么问题吗?或者你觉得还有没有像“妆”、“绦”这样能体现柳树美的词语?(2)学生自读体会。(3)全班交流:

“裁”:用了拟人的手法,更体现了柳树婀娜多姿的美。

“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4)赛读: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五、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句的意思。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六、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记字的好方法是什么。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部首为“戈”。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资料:

a.背景知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坛上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流传后世的千古绝唱。因此,唐诗成了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诗篇,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呢?本文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它运用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地使我们渐渐进入佳境,领略到唐代诗歌高妙悠远的意境。b.内容概要。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修辞方法灵活多样;语言的魅力

文章分两部分。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一首,宛如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赏析者对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部分,是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从总体上感受诗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对诗歌艺术的鉴赏。c.课文讲析。名篇共赏识瑰宝。想象、联想、感受再现诗境。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揣摩诗句的含义,再现诗中的形象。作者对诗句的分析通俗而形象,第一句总写柳树给人的印象。作者紧扣“碧玉”一词,用优美的语言阐发双关意义:以比喻义想象柳叶的色彩、光泽;以借代联想柳树的袅娜多姿,静中有动,这样,就使柳树的意象在鉴赏者心中“活”了起来。如果说第一句是概述总体形象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写局部,写细节,因此作者就像画家画工笔画那样细细地揣摩诗句的含义。“万条”写柳枝的茂密,“垂下”写它的轻柔,随风飘拂,“绿丝绦”写了它的颜色和质地,“绿”照应了前句的“碧”,“丝绦”则重在表现柳枝如丝带的柔顺与光泽。作者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第三句和第四句时则侧重于剖析设问,简洁明快地点出那“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嫩叶”都来自春风的剪裁。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启发我们感受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我们进入诗的意境。

首先,作者从这是一首咏物诗说起,点出柳树是报春的使者,并引用民间俗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来证明这一点,接着抒写自身的感受,说明诗人是“借柳树歌咏春风,歌咏春天的到来。”借咏柳而咏春,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咏物诗的独到之处,它将作者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为春天的使者,春天的化身。作者对诗的深入探究使我们的理解向纵深发展,从对诗作表面形象的欣赏深入到对其内在意蕴的理解。

其次,作者从诗作的构思角度精辟地分析了诗作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一是巧用比喻。把柳树喻为碧玉,喻为美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二是用联想、想象启发读者。作者不惜笔墨,娓娓道来,引着我们随着他的思路去联想、想象,去品味诗的意境,去丰富诗的内容。如剪刀的春风“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绿。”这些对春天美好的想象烘托出诗作深远的意境。三是给人以启示,是谁在手持“春风”这把剪刀来“剪裁”绿柳,妆扮春天呢?作者从更深一层诱导我们思索,得出结论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在描绘春天,在进行着这值得人类歌咏、赞美的创造性劳动。是它,挥舞剪刀,裁出了万紫千红的世界。由此可见,写树在于写春,赞春在于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作者分析了这首诗层次的变化。富于变化的层次可以造成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先总写后具体描述,也可以说是先勾轮廓再画细节。前两句为直接描写,语调平平,后两句一改前面的平铺直叙而写猜测和回答,近乎于修辞中的设问,层次中有了起伏的变化,就构成了一种节奏美、韵律美了。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从诗题入手: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2、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3、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二、深入理解诗境: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四、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1、出示二字词语: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 黄城根小学

张秋玥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第五篇:新诗的朗读教学设计

新诗的朗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朗诵要点,把握朗诵的语音、语速、语调、语感四个要素,准确传递文本思想感情; 2.让学生明白朗读和朗诵的区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 3.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创造力,提高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确朗读与朗诵的差别;初步感受朗诵的艺术要求 2.学会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三、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范读、声音资源进行启发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大家刚学过吧,今天老师想要和大家吟诵读。那么同学们会朗诵吗?(学生一起朗诵)老师觉得同学们只是朗读出了这首诗,不是朗诵。朗读要求能大大声声地读出来,且读得连贯通顺,但是,朗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能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下应该如何朗诵。

二、朗诵要点。1.划分本诗节奏。

游子吟 孟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请总结古诗文朗诵应该注意的地方。明确:第一、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第二、抓住平仄,读好诗韵。第三、读准诗意,读出情感。

(我们总结出了古诗该怎么朗诵,那么当代诗文的朗诵又是怎样的呢?)

三、感受朗诵技巧。

下边是一首由我校老师创作的,由朗诵艺术家朗诵的抒情诗(可以介绍作者,也可以不介绍),请同学们感受朗诵后回答问题

1.听完朗诵你情绪有变化么?(强调朗诵的目的在于感染别人)2.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几个方面外朗诵者在朗诵表达上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反复吟咏,强调朗诵要有自己创造性理解)

(既然我们掌握了朗诵的技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朗诵的魅力。)四.体味朗诵魅力。

请听视频朗诵《乡愁》(《乡愁》配乐朗诵),回答下列问题: 1.你觉得别人读的《乡愁》好不好?好在哪里?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段好的朗诵,往往能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诵,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感受情感。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多加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五、实现朗诵目标。接下来到同学们自己展示。

六、自我展示。

结合这节课所学内容,在配乐下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背景音乐_)导入 古诗文吟唱欣赏:视频游子吟•孟郊

激趣:(1)听古诗《江南春》朗诵,用“/”符号标出朗诵节奏,用“•”符号标出韵字(2)听《再别康桥》体会现代诗歌朗诵

(3)从朗诵示范中你觉得朗诵时应该注意那些要素?

初探朗诵要点(根据教学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明确朗诵要点:语音,语速,语调,语感)感受朗诵技巧 校本资源链接(音频资料网址、内容)西部,秦腔一样的母亲

根据校本资源链接的内容,请你说说这则朗诵的结尾处的反复朗诵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明确:在准确把握原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阅读创造力。强调朗诵的目的在于感染别人,如本链接的反复朗诵处理)体味朗诵魅力

(1)古诗文朗诵范例:

(2)现代诗文朗诵范例:《乡愁》朗诵

实现朗诵目标,展现朗诵创造 链接一则朗诵文字素材,请同学们根据已经掌握的朗诵常识有创造性地朗诵,实现你想要达到的听觉效果《再别康桥》背景音乐感悟提升 赏读欣赏链接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朗诵.

下载《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诗二首》教学设计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

    《歌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歌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歌词内容,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歌词,欣赏歌词的艺术特色。 3. 初步学习写作较简单的自由诗。 【......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2课时)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二。本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先疏通字词,整体感知文意;第二课时,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两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古诗 18、《古诗二首》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

    《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