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歌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歌词内容,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歌词,欣赏歌词的艺术特色。3.初步学习写作较简单的自由诗。【教学重点】
1.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和感情。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
学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属于特殊性的歌词,所以不需要教师讲解太多,教师只要体现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中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地领入课文中,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课前学唱这两首歌,激发情趣,让学生总体感知歌曲内容。
二、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询并收集有关歌词作者、歌曲背景等资料。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诵读这两首歌词,体会歌词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欣赏和朗诵歌词来感受歌词中的情感,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学习歌词中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一、导入
生活离不开阳光,生活也离不开歌声。一首好歌,可以如春风,为你送来缕缕清新;一首好歌,可以如甘泉,给你心灵的润泽;一首好歌,更是一首诗,情感充沛,意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用耳朵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文学来欣赏这两首优美的歌词。
二、教读《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一、)欣赏歌曲
教师播放这首歌曲的MTV,学生欣赏。(二、)整体感知
1、交流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词曲作者和歌手简介: 叶佳修,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花莲,1974年考入台湾东吴大学主修政治专业。大一时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流浪者的独白》。大学四年,叶佳修的文学和音乐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大学毕业时,他已出版了《叶佳修作词作曲演唱专辑》,成为台湾以个人命名、集词曲唱于一身发行音乐专辑的“开山鼻祖”。2008年叶佳修获华语乐坛“终身成就奖”。《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踏着夕阳归去》、《思念总在分手后》„„叶佳修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如此的美,美得令人心神俱醉。叶佳修说:“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我的歌能给人的心灵带来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与满足。”
张明敏出生于1956的中国香港。是香港著名的民歌歌手,因为他擅长演唱具中华民族色彩的歌曲,有“爱国歌手”之称。其演艺事业始于1979年。1984年,张明敏凭一曲《我的中国心》成为尽人皆知的香港著名歌手。作品有《乡间的小路》、《梦驼铃》、《一剪梅》、《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爸爸的草鞋》、《中华民族》、《三月里的小雨》、《外婆的澎湖湾》、《垄上行》、《长城谣》、《故乡》、《故乡的风》、《我是中国人》等。
2、学生自由畅谈对这首歌的感受。(三、)朗读歌词
1、确定该首歌词的感情基调:强烈、深情、真挚。
2、深情范读歌词(配乐)
听读要求:注意正字正音,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
3、练读后进行男女生赛读,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四、)细读品味
1、这首歌一经演唱,立即被广为流传,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明确:《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词用浅白而形象的语言来抒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唱出中华民族的心声,表达出深沉的中国情结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2、这种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在歌词中是怎样体现的?(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明确:整首歌词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用独特的联想,精练的语言,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千万个中国人,凝聚为一个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五千年的文化是脉搏的大中国的形象。
第二部分:“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从来没变过”寥寥数笔,将中国经过的苦难历史和不变的民族气节概括了出来。
第三部分:“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再次强调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是深沉的,中国情结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其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3、分析这首歌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整首歌词运用了“黄土”、“长城”、“黄河”、“气节”等意象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语言大气、洒脱,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对仗工整,结构上使用回环、反复的手法。
(五、)对比赏析
请说出还有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并谈谈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以及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读《隐形的翅膀》
(一、)欣赏歌曲
教师播放这首歌曲的MTV,学生欣赏。(二、)整体感知
1、交流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2、学生自由畅谈对这首歌的感受。(三、)朗读歌词
1、确定该首歌词的感情基调:
这是一首励志歌曲,唱出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那拼博的斗志、无穷的力量和不朽的梦想。
2、深情范读歌词(配乐)
听读要求:注意正字正音,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四、)细读品味
1、这首歌曲之所以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歌词深深地打动了人心,那么其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歌词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挫折,满怀希望,携着梦想,勇于进取,不断追求的人物形象。
整首歌词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带我飞飞过绝望”。那“一双隐形的翅膀”所带来的“无形的力量”,使“我”在逆境中绝不低头,乐观坚强。第二部分:“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带我飞给我希望”。那“一双隐形的翅膀”,承载着生命,承载着信念,伴我成长,带我翱翔。
第三部分:“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梦想因为持之以恒而开花,表达了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喜悦之情。
第四部分:“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像”,再次强调了“隐形的翅膀”的巨大作用,“隐形的翅膀”,伴我左右,守护我成长,黑暗中点亮光芒。
2、歌词中多次出现的“隐形的翅膀”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隐形的翅膀》中那“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理解为“精神的力量”、“人生的梦想”、“积极向前的动力”、“坚定的信念”等。只有心中有那“一双隐形的翅膀”,才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才能“飞过绝望”,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五、)对比赏析
1、教师出示范玮琪《最初的梦想》这首歌的歌词
2、将这两首歌词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这是当下流行的两首励志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它们以丰富的内涵为我们诠释了“信念”的重要作用,且告诉我们:尽管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如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尽管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晴天,但是坚实的行动却可以产生不可小觑的力量。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坚持自己的信念,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就一定会越过惊涛骇浪,到达成功的彼岸。两首歌词都用“隐形的翅膀”比喻人们坚定的信念。没有翅膀的鸟儿,不能翱翔于蔚蓝的天空;没有坚定信念的人,难以达到梦想成真的领地。“隐形的翅膀”这一意象的选择,新颖独特,内蕴丰厚。
《最初的梦想》的歌词,连用了两个假设,表明了“信念”的重要性;接着以真诚的呼吁,告诫人们要把“梦想紧握手中”,要朝着“最想去的地方”坚定地前行,不能半路上止步,要固守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隐形的翅膀》则以简明的语言,细腻地勾画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使我们聆听到一曲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生活的创伤使他疲惫不堪,但他却没有伤心流泪,而是将一种坚定的信念扎根在心中,于是他从痛苦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并从艰难困境中奋起站立,终于看到“ 所有梦想都开花”,美好的驿站终会到达,成功的喜悦使他感到追逐的生命“歌声多嘹亮”,更使他坚定了信念的执著和虔诚,“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两首歌词都是昂扬奋进、自强不息的强者的心声,《最初的梦想》直抒胸臆,《隐形的翅膀》含蓄凝重。
四、拓展延伸
(一、)当堂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歌词,可以选择以下主题:
1、为本班创作一首班歌。
2、青春与梦想。
(二、)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堂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课外观看电影《隐形的翅膀》。
附录:
最初的梦想
歌手 范玮琪
作词 佚名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放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第二篇:2018年歌词二首《松花江上》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歌词二首《松花江上》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教学重难点 :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中国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第 1 页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3 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作业
这首歌中的“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第 2 页
第三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4课 古诗二首
杜庄镇大道小学 房桂莹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件图片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2.了解作者、对课题质疑和理解,为学生理解诗文奠定基础。
3.借助查找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到基本理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升华情感,整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体会——背诵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点拨——引导——提示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学生搜集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随同现代作家领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渲染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储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链接。)
(二)好!今天,我们再一同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去感受不同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交流叶绍翁的资料。
你了解关于叶绍翁的哪些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二)看课题,猜题意。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在发言中有不同观点,老师相机指导。不值: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题目:去园中游赏却没有遇到要访问的人。
三、听录音,读诗句。
(一)认真倾听示范朗读。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
(三)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用示范朗读规范学生的朗读,小组内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读通诗句。)
四、抓字眼,晓诗意。
(一)小组合作:结合手中资料,抓字眼知晓诗意。(应:大概;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二)组内不能理解的诗句,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相互说说诗意。
五、入诗境,悟诗情。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思考:为什么诗人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开?体会“小”和“应”用得巧妙。
(二)假如你是诗人,兴致勃勃去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你心情会怎样?正在感到惋惜、扫兴,准备失望而归时,蓦然回首,发现一枝开得正艳的杏花由墙内伸出来,此时心情会怎样?***朗读,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三)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了呢?
(四)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六、作业(任选一道题完成)。
(一)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方式表现诗中的情境。
(设计意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是一种快乐的表达,也是一种写作习惯的培养。用绘画的方式来理解古诗,集趣味、知识为一体,让学生背得轻松有趣。)
第二课时:春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多种形式背诵《游园不值》。
(二)不同诗人咏春的诗篇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再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宋朝诗人朱熹给我们带来的《春日》。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师出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一)自由读诗,读通诗句。小黑板展示字词解释、诗歌大意
(二)展示读诗,读出感情。
(三)示范读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初步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例如: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二)猜测终归是猜测,谁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就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四、展开想象,享受春景。
(一)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既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是锻炼学生口头作文的最佳时机,更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一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明诗意,配乐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
师生配乐读,教师先读,学生再读。
五、课外拓展,激励求知。
(一)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但时光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二)诗词欣赏。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作业:语文课时作业本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游园不值 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紫千红总是春。享受春天,珍惜春光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型:新授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旧引新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
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
2.学习方法
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
(1)
解诗题
(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
(3)
感悟诗情
3.朗读方法
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
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
(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
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
(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
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
(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
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
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3.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仿佛是绿色的海洋。侧耳倾听,“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
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
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
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
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男生读;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九、作业布置
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十、板书
古诗二首
牧童
闲适自在舟过安仁
聪慧
清平乐村居
安详舒适
张琳
第五篇: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2课时)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