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的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的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班级:四年一班 设计人:丘老师 课题:雾凇
设计时间2016年11月12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过程与方法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研读形成—拓展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雾凇的奇特之美。以“读导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词析句--拓展资源--读思结合
预习内容
1、读文识字
2、搜集整理“雾凇”资料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听,呼呼的北风吹来了,冬天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在人们的印象中,冬,可是一个“北风卷地白草折”“三九四九不出手”的季节。此时此刻,人们多么向往温暖如春的南方啊!然而你可知道,就是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又有多少人纷纷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呢。说实话,三九天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了20-30摄氏度,可又是什么吸引了这纷沓而至的八方来客呢?对,就是它——雾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两个字:“雾”形声字,上表形下表声;“凇”也是形声字,左表形右表声。两点水表示它是需要很冷的气温来凝结。雾凇就是雾气凝结后沾附在草木等物体上面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
二、初读课文
1、欣赏雾凇
吉林雾凇,美丽、奇特、壮观,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来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感受一下三九严寒天气里这奇特的景观吧!(播放录像)
2、质疑雾凇。师:多美的雾凇啊,像盎然怒放的银花,像高山上的雪莲,似梨花攀枝,亦如磅礴的落雪„„欣赏到这儿,你一定产生了好奇感,有什么疑惑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1)检查预习情况:
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在走进课文之前,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字词的情况。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教师正音。2)出声地读《雾凇》。
3)初读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吉林雾凇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欣赏雾凇的感受。
三、品读雾凇。
1、学生品读。
要求:在作者描写的三个段落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请仔细读一读,和同桌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提出你的疑惑,一起探讨一番。
2、交流理解雾凇的形成。(1)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2)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A理解饱和的水汽(弥漫 涌向 笼罩、淹没)
B理解“遇冷”,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评价)
C深入体会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
a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那么浓,仿佛牛奶把一切浸泡其中。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见雾凇?(没有一定的低温)
b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c是呀,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零下20-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大庆是否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呢? D体会雾凇的形成 过渡:吉林既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毫米的普通树挂。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转眼就形成了呢?(他是慢慢形成的,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 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么美丽啊!指导朗读:这绮丽的自然景观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请大家一起把他的形成读出声来吧!(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3、研究雾凇的特点。(第一自然段)
A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出示内容)喜欢的同学一起读。B引导学生讲解:我认为:“
”词(句)好,它写出了
。” 感受雾凇的特点:美丽、奇特、壮观。C朗读。第三自然段
1、情境导入: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来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了。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师生 总结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课前我们布置查找资料,除了课文的介绍,你对吉林雾凇还有哪些了解?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好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谢谢认真查找、整理资料并积极汇报的同学,你们的汇报,让老师大开了眼界。再此,也请请受益匪浅的孩子和我一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同学们,冬季里,北国的盛景不仅仅只有吉林的雾凇,是吗?还有什么?(冰灯
雪雕
冰雕
牡丹江的雪城堡)这些,也是我们北方孩子的一大自豪呢!
研究性 作业
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认真完成。)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为“吉林雾凇”创作一句宣传语。
3、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4、完成一份以“雾凇”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 设计
审
思
《雾凇》一文是本学期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雾凇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人们观赏雾凇的感受。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即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此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理解。
一、教学中,条理清晰,能够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
按照“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研读形成—拓展提高”几大环节完成。仅仅抓住雾凇的形成引导理解,朗读。教学重难点突出。
二、课堂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大量的拓展与引申使学生关于雾凇的知识得到了丰富与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善于查找资料、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研读、讨论、合作等能力。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选取本课教学内容上的困惑。
此文三个自然段,在35分钟内,设计这节课,设计中,本想完成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可是,根据课堂进展,只能舍弃了一个段落。虽然看似一节完整的课,但老师们都能发现板书中的缺憾。如果再讲授此刻,我会把它作为第二课时来完成,那样,省去了初读课文,省去了词语的检测等环节,时间会充足许多。
2、教学中遗忘细节的遗憾。本课教学意在重点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在引导理解吉林雾多一处,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时,理解完就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加深体会,可是,给忘记了,直到学生读完“形成过程”,才想起来,填补一下。
还有,在雾凇形成原因的引导理解后,本来是设计出了:为什么很多雾气浓的地方或者比吉林更寒冷的地方,没有如此壮观的雾凇?进而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家乡不能形成如此壮观雾凇的原因。备课时内容准备了,结果讲课时给遗漏了。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出示多媒体)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课件出示)讲解:
6、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②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
1、过渡:瞧,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你能说说你看到的雾淞是什么样的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指名回答)
2、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也来赞美一下,好吗? 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3、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二、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5、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9、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完整的自由的再读一遍。再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六、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雾凇》课堂实录
张家港市第12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生态课堂子课题展示课《雾凇》实录
执教: 钱惠虹
上课班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四(4)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生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生2:银松雪柳,千姿百态 生3:琼枝玉树,美丽动人
师:这么美的雾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
生4:这么美的雾凇,在严寒季节,吉林的松花江畔能够看到。师(引背第一自然段):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齐背)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引背):这就是—— 生(齐背):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师(板书:奇观)那么吉林市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交流,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关注哪个词语? 生5:我最关注“严寒季节”这个词语。师(点红词语):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5:因为在很冷很冷的季节才会有雾凇。
师:是呀,严寒季节才能形成雾凇。你来读这个词。生5(有感情地读):严寒季节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6):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么样? 生6:非常寒冷。
师:嗯,冷得让人感觉都——滴水成冰了。(指生6)你来读。生6(夸张地读):严寒季节
师:真冷啊,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呢!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严寒季节 师:“严寒”是形成雾凇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句子里读。【生齐读】
师:你还关注哪个词语? 生7:饱和的水汽 师(点红词语)(板书:饱和的水汽):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7:因为形成雾凇,必须要有饱和的水汽。师:你见过饱和的水汽吗?
什么时候见过的? 生7:见过,在洗澡的时候见过。
师:是啊,冬天,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时能够见到饱和的水汽。“饱和的水汽”就是空气中充满了——(生)水汽,水汽已经达到了——(生)最大限度。你看,在“饱和”的前面还有两个字,请你连起来读一读。(点红词语)
生7(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板书:过于):“过于饱和的水汽”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多得不能再多了,空气中的水汽多得超过了极点。谁也关注这个词语?(指生8)你来读。
生8(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9):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 生9:我感觉空气中全都是水汽。师:你来读。(生9读)
师:我听出来了,空气中到处都是水汽,湿漉漉的什么都看不清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还关注到了哪个词? 生10:遇冷凝结 师(点红词语)(板书:遇冷凝结):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10:因为水汽遇到寒冷以后才会凝结成雾凇。师:你来读。(生10读)
师:谁也关注这个词语的?(指另一学生)你来读。
师:这里的“冷”是一般的寒冷吗?——不是,而是刚才所说的——严寒,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在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到了强冷才能凝结成雾凇。其他小组也关注到了这些词语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把这些词语读清楚。
【生齐读】
师: 这句话准确科学地把雾凇形成的条件介绍清楚了,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加箭头)。那么吉林市区的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生:有
师: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呢?请你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学生交流,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请你读好这句话。(学生读)
师:哎,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值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什么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呢?(点红“非但,而且”)
【一名学生交流,教师点红“发电站、4摄氏度”】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师(小结):是啊,从发电站排出来的水,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也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阵阵雾气。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吉林市区有了饱和的水汽。多么奇特呀!(圈点板书上的“奇”)
我们一起读,请读清楚这奇特的地方。【生齐读】
师:吉林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这些条件,但是雾凇形成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那么松花江上的雾气究竟是怎么遇冷凝结,变成江畔的雾凇的呢?
?
【出示:雾气——→雾凇】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可以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
【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两组同学进行了交流。】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他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了吗? 生:说清楚了。
师:他把这个过程比较有条理地说清楚了。(引导)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时,气温急剧下降,江面上的雾气首先——(生读)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接着——(生读)树木被淹没,灯光树影都模糊了。然后——雾气就慢慢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最后——逐渐变成雾凇了。”(出示箭头图示:雾气——→雾凇)
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作者是怎么来描写这个过程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请画出来,圈圈点点,做做记号。
【学生品读,圈画。】
师: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谁来交流? 生a:我对这个句子最感兴趣,“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a:因为雾凇形成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到处都是雾凇了。
师:是呀,雾凇是逐渐凝结成的,最初像„„逐渐„„最后„„,你喜欢它的形成过程。谁对这句话也感兴趣的?为什么?
生b:雾凇开始的时候像银线,后来像银条儿,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哦,你喜欢雾凇形成时的样子,你来读。【学生读这个句子】
师:那么这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是哪儿来的呢?同学们还对哪个句子感兴趣?
生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c:我感觉这个过程很奇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师:请你读。【学生朗读】
师:谁对这个句子也感兴趣的?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d:我感觉这个过程很缓慢。这雾气,是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的。
师:是啊,这是一个缓慢而轻柔的过程,你来读。【学生读】
师:这句话中,你们还对哪个词感兴趣的?
生e:一层又一层,我感觉这白银是慢慢堆积起来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f:这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很慢。
师:是啊,钱老师对这句话也很感兴趣,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以外,我还对“镀”字特别感兴趣。哎,这个镀是什么旁?
生:金字旁。师:“镀”的原意是给物体上用化学或电解方法涂上金属,如镀金镀银。这里是指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什么?真的是白银吗?这白银就是——雾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啊,请女同学读。【女生读】 师(引读):最初„„接着„„最后„„ 【出示雾凇“银线”状、“银条”状、“银松雪柳”状的图片,教师导说。】 师:这个过程,你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奇妙。师: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g: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g:我感觉很奇怪,一般树木是被洪水淹没了,这里树木是被雾气淹没了。师:你感觉这雾气怎么样? 生g:雾气很多。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h:每当气温下降„„十里长堤。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h:我感到雾气很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雾气很多呢? 生h:随风飘荡、涌向、笼罩 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你感觉? 生i:雾气很多很多。(读)
师:十里长堤全都被雾气笼罩了,真像仙境一般。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你还对哪句话感兴趣?
生j: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雾气很多,连灯光都模糊看不清了。师:这雾气多得连灯光树影都—— 生:看不清了。
师:是呀,这雾气遇到严寒以后,越聚越多,越来越浓,后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成了雾凇。这么优美的文字是要好好诵读的。请大家一起美美地诵读。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同学们,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描绘得这么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奇妙的过程。你想记住这个神奇的过程吗?下面我们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背诵这段文字,先小组内互相抽背,然后在班级里展示,可以推荐代表背诵,也可以一起背诵,还可以分工合作背诵。
【出示小组背诵的要求,学生小组分工背诵。】
【出示填空,检测背诵情况,请了三组背诵后齐背。】
师:同学们,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指板书)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需要有——还要——,然后具体描写了吉林松花江畔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过程。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让我们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雾凇吧。【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师: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忍不住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诗句中的“梨花”这里是指——雾凇。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引读:这真是„„
点击划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引读——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师:这真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圈点板书上的“奇观”)【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
雾
凇
奇观
↑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第四篇: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昔阳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雾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写景文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情感。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奇美及其成因。2.能力目标: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了解雾凇景观的奇美及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难点: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出示多媒体)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
3.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想不想再来欣赏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吉林雾凇的美景呢?
4.图片欣赏。
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雾凇?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
(二)、自主学习,精读感悟雾凇的美
过渡:多美呀!大家的词语库里原来有这么多精彩的词句!那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己来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体现雾凇美丽的词语或句子。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美?(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一、三自然段)
A:第一自然段
(1)交流汇报: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相机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3)个性朗读
3.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板书:奇观)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B:第三自然段
(1)交流汇报。“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相机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出示第三自然段,配乐)
(3)多美的奇观啊!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好吗?(齐读第三节)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成因
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惊叹不已。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1.归纳出示思考题----“我会想”:(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
2.小组合作。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3.全班交流。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进行研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A.严寒季节;B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这段话)
(3)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4)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呀,让我们记住这一奇景吧。(齐读)(5)指导朗读,体会雾凇形成的过程。
过渡:(难怪看雾凇还讲究“夜看雾,晨看挂”,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
A、交流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a.指读:(评价过渡: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
b.谁还想读(评价过渡: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
c.谁还想再读(评价过渡: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d.齐读。
B、温度越来越低,雾气越来越浓,这蒸腾的雾气——
引读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导朗读:
a、多奇妙呀,谁来读?(指导朗读好“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b、齐读。
过渡:(这宛若白银的雾凇正在慢慢地、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形成。多么神奇的变化呀!)
C、这松针、柳枝都变了,变成──变成──变成──(出示这一句话)让我们凝视这一过程,体会它的变化
课件出示:(配图)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回到句子: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配乐朗读)a.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吗?用心来读。(指读)b.能把你所有感受放进这句句子里来读好它吗?
过渡:(真是太让人惊叹了!让我们请“小小旅行团”的小导游把这雾凇的美毫无保留地向小小旅行家们做个美丽的介绍吧!)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口语交际训练----“我来说”
评价过渡:小导游表现真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
2.图片欣赏。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奇美的景观吧。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
3.“妙笔生花”: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雾凇1
雾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春联
一、教学目标。
l、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二、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2(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齐读(春联)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2、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3、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用‘“_”画出春联的内容。
4、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在出示的段落中画出
5、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6、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7、谁来试着读读看。
8、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杏花红)
9、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10、这么美的景色清同学们快速把它记在脑于里。(指名背弃背)
1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第二种内容的春联。
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12、谁来试着读一读。
13、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
(千山秀百业兴)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师提示指“祖国大地”)
14、谁来试着读好它。(个别集体)
15、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16、课文中还有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车安
17、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18、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19、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映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20、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
21、下面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22、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23、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
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
24、你喜欢哪几个词语?你能读好它吗?(漫游万紫千红)个别集体
25、引读:欣赏了这些春联你会感到„„你读了上面的哪副春联后有这种感觉的?
26、放录音(爆竹声)引读;新春佳节l家家户户张贴„„给节日„„
出示:“新春佳节,家家„„的气氛”
27、谁能把这句话读好?(个别集体)
28、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指名交流。
3、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那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4、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5、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几个词中可看出。(舒眉辞开口贺)
适当点拨辞:送走
6、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7、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8.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9、出示: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如果„„就„„,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10、齐读第二自然段。
11、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12、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黑板出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齐读
13、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14、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15、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绿水跃白鲢
16、请同学找出背诵名联的有那些好处?指名读齐读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L出示:开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l)试卷(2)书本清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五)小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l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你们千万二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哩!
(六)布置作业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板书:
内容 各种各样
30春联
对仗
特点
值得一学
声津美
(七)、准备资料
1、根据后面的四副春联选出它所表达的内容,并进行连线。
描写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
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祖国与天地同寿
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
九洲春意浓
2、给下列上联(左边)找出合适的下联(右边)。
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干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古诗两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江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解题,了解作者。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七、运用学法,自学《静夜思》。(注:1994年小语课本中此诗未入选)。
1.出示《静夜思》。
2.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题意?作者?
(2)“明月光”?疑?举头?思?故乡?
(3)解诗句,悟诗情;
(4)放《静夜思》配乐朗读,配曲录音。
4.指名朗读与背诵。
八、默写《江雪》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