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执教者:谢玉燕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2014年考试大纲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 【PPT1】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2、指出今天的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
二、回顾近三年广东省中考任务形象分析题。
1、【PPT2】近三年广东省中考人物形象分析题:
• 【2011年】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4分)
• 【2013年】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天使儿》)(4分)这种题目的分值都是4分。所以希望通过今天的训练,大家都可以把这4分拿到。下面我们来看下这类题的题型。
2、【PPT3】常见题型为: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或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 XXX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三、初步掌握形象分析方法。
1、遇到这类题的时候,大家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理解答题呢?你的经验是什么?请大家思考。
2、老师的总结: 【PPT4】: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原文中找依据:注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文中对人物某些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等。另外,分析刻画人物时采用的对比、衬托、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表现方法也可挖掘出人物性格特点。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强调几点:必须是“原文中”,“人物描写”“作者评价”都要注意,好友一些其他手法,如咱们提到的事件情节中,都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完成练习《桥在水上》。(4分钟)
4、出示学生答案并分析其得分。
5、结合练习探究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提出要从原文中找到具体的事例或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指出要注意答出题目中的“结合全文”等词语。
【PPT5】: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① 借助故事情节、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② 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外貌描写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细节描写可以细节之处见精神。
③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评价性的词语)。④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PPT6】:
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四、巩固练习,认识分析误区。
1、完成巩固练习《漓江情韵》。(4分钟)
2、师生探究练习。
3、认识分析误区。
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再点拨下。【PPT7】
人物形象分析误区
①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 ②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③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张瑛
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本考点的考查角度)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阅读分值为14分,请大家打开中考说明,读下第六个考点,了解陕西省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学生读书熟悉考点),今天我们主要来进行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二、回顾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镇关西: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
一发都滚出来。
2、孔乙己: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3、父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三、归纳分析人物形象方法:
1、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如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通常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 的烘托,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的叙述、场景的
描绘等来烘托反衬人物。分析侧面描写能更完整地 把握人物形象。
3、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 手段。于细微处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极经济的笔墨来 状物写人,往往形神兼备,性格鲜明。
4、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人物形象。行动是其性格的最好证明。
5、从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入手。
四、例题展示,巩固方法。
例
1、例1: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项描写方法是()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例2:“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什么样的形象?
(同上)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例
3、(13)陕西中考《又见姑姑笑颜》
4、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答案示例:
(1)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她一连几年义务帮助邻居照看孩子,没有怨言;
(2)姑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带领全家栽种果树,从早到晚不辞辛劳;
(3)姑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能以积极的心态笑对生活;(4)姑姑是一个明理好强的人,她敢在人先栽种果树,富裕之后心存感激;他晚年坚持独立生活,不给子女添负担。
五、归纳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1、审清题干:概括人物形象+简要分析;
2、梳理故事:抓关键词句;
3、具体概括:多侧面,忌笼统;
4、标清序号:分点作答,增加条理。
六、实题演练: 阅读《幸福的秘密》
1、文章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七、小结:
掌握各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能借用各种描写方法综合性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能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人物性格,对人物形象多角度的展开评价。
第三篇: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张瑛
《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高峰九一贯学校
张瑛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本考点的考查角度)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阅读分值为14分,请大家打开中考说明,读下第六个考点,了解陕西省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学生读书熟悉考点),今天我们主要来进行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二、回顾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镇关西: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
‘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2、孔乙己: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3、父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三、归纳分析人物形象方法:
1、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如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通常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 的烘托,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描绘等来烘托反衬人物。分析侧面描写能更完整地 把握人物形象。
3、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 手段。于细微处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极经济的笔墨来 状物写人,往往形神兼备,性格鲜明。
4、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人物形象。行动是其性格的最好证明。
5、从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入手。
四、例题展示,巩固方法。
例
1、例1: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项描写方法是()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例2:‚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什么样的形象?
(同上)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例
3、(13)陕西中考《又见姑姑笑颜》
4、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1)姑姑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她一连几年义务帮助邻居照看孩子,没有怨言;
(2)姑姑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她带领全家栽种果树,从早到晚不辞辛劳;
(3)姑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能以积极的心态笑对生活;
(4)姑姑是一个明理好强的人,她敢在人先栽种果树,富裕之后心存感激;他晚年坚持独立生活,不给子女添负担。
五、归纳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1、审清题干:概括人物形象+简要分析;
2、梳理故事:抓关键词句;
3、具体概括:多侧面,忌笼统;
4、标清序号:分点作答,增加条理。
六、实题演练: 阅读《幸福的秘密》
1、文章是怎样刻画爷爷这一形象的?举一例简要分析。
七、小结:
掌握各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能借用各种描写方法综合性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能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人物性格,对人物形象多角度的展开评价。
第四篇: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记叙类文章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2、掌握记叙类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分析记叙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板书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 形象特点+具体依据(总分/分总)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 找准角度 分条概括
注意:标上序号
复习课模式:真题引路(题型归纳)方法探寻 实战演练 要点总结 巩固提升
课前预习:
完成《让我看着你》后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导入:有人说文学即人学。因而,在考查写人、叙事类文章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我们这节课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它包括:人物的外貌、性格、思想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其次,我们了解中考对我们的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我们要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近年来,长沙市中考也多次出现了此类题型。
一、真题呈现
(2011·《雪地里的红棉袄》)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012·《这样的父亲》)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013·(模拟)《蝴蝶有颗不倦的心》)请概括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2015·《幸福的篮子》)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
真题中都是要求“概括某一人物形象的形象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问法——
二、题型归纳
1.文中某某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文中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举例说明。„„
虽然它们披着不同的面纱,但是揭开来看,都藏着同一张脸。
那么,回答这类问题,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来看看我们昨天的预习作业——
三、方法探寻
1、展示学生作业,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切入点。存在的问题:板书
审题不清; 要点不全; 表述不清; 条理不清; 书写马虎
对照自己的,再花两分钟完善答案。
出示参考答案
①体谅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③乐观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④追求完美(爱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⑤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观察答案的特点:
板书: 答题模式: 形象特点+具体依据
回顾过程,明确解题思路: ①审清题干
针对要点不全,回到文中去——找!②梳理内容,从哪些角度呢?
小结:要分析人物形象,该从这些方面入手。①借助于正面描写:借助于主人公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②借助于侧面描写:借助作者对其他人、事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其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③结合主人公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分析其性格特点; ④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小说中还应该注意情节和环境,因为这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服务的。
⑤从分析情节和环境入手: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自然环境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氛围、烘托人物思想性格。
3、表述不清,语言冗长,③分条概括
4、条理不清:对照两张答案 ④标上序号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 找准角度 分条概括
四、实战演练
《一双皮鞋的秘密》文章结尾写到,“我”觉得头发花白、驼背的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结合全文,分析“我”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
答:①吃苦耐劳:刨葱卖葱,不顾七十多里路途遥远,拉一千多斤葱上路,可见爸爸的吃苦耐劳精神;②关爱孩子、寓教于行:带“我”一起赶路去卖葱,只为给儿子买鞋,体现了对“我”的爱的同时,用具体的事情对“我”进行教育,是寓教于行(教子有方);③淳朴无私:伸援手帮助路遇的垂危病人,并多年从未向他人提及,体现了爸爸淳朴无私的高贵品质。
五、要点总结
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做这类题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得高分甚至满分呢?生答老师帮助总结:
答题模式: 形象特点+具体依据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 找准角度 分条概括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会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和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的方面。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是,分析人物形象这一难点不是一堂课能突破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落实,才能有质的飞越。
此外,我们学习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角度入手。这是否也给我们写作文带来了启示呢?要要塑造丰满、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就应该把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角度落到实处。
七、巩固提升
完成《现代文》P78,《逍遥游》后的练习。
八、教学后记
第五篇:中考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各省市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的内容。河南省连续10年来的记叙文阅读,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影响启示着每一位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成为河南省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探讨中考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回顾一下河南省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
(07《让我看着你》)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08《梨一样的苹果》)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
(09《前方遭遇塌方》)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10《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11《漓江情韵》)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4分)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五年来的考题,总结出题型的规律。生:07、09、11年的题型一样,08、10年的题型一样。
师:这个同学总结的很好,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分值基本在4分。不难看出07、09、11年的考题同属一类“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08、10年的属于“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形象”。不仅仅河南省,各地市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一般可以分为这两个类型,请同学们将题型齐读一遍。(屏幕显示题型)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其应对策略。我们先来分析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一起完成河南省07年的考题,在实践中探究做这一类题的方法。
师:大家先来看屏显,(2007·河南·《让我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问题: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师:答题第一步审清题干。同学们看这道题包括几个部分的题干?大家可以议一议。
生: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写出品质特征1分;“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1分;括号内的要求说明要写两个方面的品质和对应依据。
师:对,审清题干可以让我们明确思考的方向。第二步 梳理情节 师:我们进行第二步:梳理情节。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征往往通过具体情节体现,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请大家齐读第2段,提取相关有几个情节。(屏幕显示文段)2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生:读。两个情节。
师:情节转换的标志是什么(何处可见一个事件的开始)? 生: “那个时候”“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
师:好,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词语。同学们梳理情节时要“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师:这些情节分别揭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需要进行第三步“具体概括”。请大家依据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生1:例如第①段中两个情节都写到母亲对病痛的忍耐,但第1个情节“母亲疼痛无法入睡却从来不吱一声”更加侧重于表现母亲的“坚强”。
生2:第2个情节“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故作平静”侧重于表现母亲“爱儿子”。生3:“母亲很平静,并微笑”表现母亲很乐观,坚强。
师:这几个同学概括的都很好。特征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特征要具体,比如第①段中的特征概括为“高尚”“优秀”就太笼统了。
师:由大家的分析可知,母亲是一个“爱儿子”“坚强”“豁达”“追求完美”“善良”的形象,老师按题目要求分析了两个方面显示在屏幕上。已经可以得到4分了,但细微之处也能彰显智慧甚至决定成败,我们还要注意第四步“标清序号”以增加条理。
师: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但做一道题不是目的,我们要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思路:审清题干梳理情节 具体概括 标清序号。表述形式:答出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和对应的具体依据。
(注意事项)性格特征要注意“多侧面忌笼统”,具体依据“梳理情节 简明概括”,别忘了“标清序号增加条理”。
师: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阅读2、3段,梳理情节并具体概括母亲的形象。(屏幕显示文段)
②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③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生1:“母亲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表现母亲很坚强乐观。
生2:母亲一生爱美,唠叨她的后事时,说需要一条裙子,说明母亲爱美。、生3: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但母亲竟然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表现母亲有爱心。生4:母亲答应捐出眼角膜说明母亲很善良。
生5:母亲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的离去,说明母亲很追求完美。
师:大家总结的而很好,一定要抓住人物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品质+具体依据。师:一般情况下在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基本会心中有数,较容易得分。相比之下第二种题型就较为复杂,容易丢分。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题型“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什么描写?
生: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师:人物描写方法又有什么描写呢? 生: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
师:我们一起看屏显,回顾2010、2011年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师:大家观察题型,相同的容易把握的是哪个?不易下手的是哪个? 生:例1好把握,其他不好做。
师:大家别着急,我们慢慢来探讨它的方法。
师:各种提问方式中,例1的提问较容易把握答题方向。请大家阅读这道题和答案。回答答案中包含了那两个要素。
(屏显)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生:两个要素“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
师:对,这一提问方式的答题格式大多如此,较为简单。答案: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他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的高贵品质(1分)。
师:和例1相比,后面几种提问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别着急,我们仍从它们的答案里寻找解题的角度。请同学们阅读例2题及答案,边读边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各题的答案要素。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分)
生:是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师:好,答案要素:描写方法+表达效果。我们依次看下面几个例子,大家讨论,总结出它的答案要素分别是什么。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分别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答案: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品质。生1:例3答案要素:写作手法+表达效果
生2:例4答案要素:描写方法、结构作用+表达效果 生3:例5答案要素: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师:我们现在进行方法总结知识梳理,看似难以入手的提问,可以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其中描写方法常见的有? 生:齐答
师:修辞手法常见的有 生:齐答
师:写作手法常见的有?
师:这个问题大家有困难了吧?老师来告诉你们:平时在记叙文中对比、衬托、象征、想象、借物喻人等都是写作手法。这些也都属于表达技巧。师:结构作用有哪些呢? 生1:引起下文 生2:承上启下 生3:总结全文 生4:总领全文 生5:照应开头 生6:照应标题
师:由例题答案的要素可知,第二类题型的回答的表述形式是: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请同学们参考刚才例题的答案想一想,表达效果一般如何表述?
生: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巧妙地)写出了„„(突出地)表现了„„(性格特征或感情等)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的第5个例题,(稍停)这样回答可以吗? 生:不行,缺少具体分析。
师:所以我们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有“具体分析”。分析时不能只看部分语段,而要把握全文主题和人物整体形象,结合上下文分析。
师: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技巧选取角度,明确效果 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我们的目的不是死记而是活用。我们的方法是否灵验呢,真金还需火炼,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1.(2011·滨州·《用你爱我的方式爱你》)赏析画线的精彩语句。(3分)
①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②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③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
生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病的很重。生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坚强。生3: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乐观。师:“乐观”这个词不太符合的。
生4: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病的严重,进一步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师:努力的走,不让儿子担心,是一种对孩子的爱和理解。生:动作描写,照应下文儿子背父亲。
师:大家总结的都很好。最后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分析。
师:动作描写(1分),传神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严重(1分)。为下文“我”背父亲做了铺垫(1分)。(或照应上文父亲说自己腿疼要去看病。)生展示 师点评
练习2.《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教课竞赛就要开始了。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竞赛,有各学校的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渴望一切有光环的东西,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一切。
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告诫我,一定要把时间安排好,万万不可拖堂,这次大赛规则里有一条,对拖堂者采取一票否决制,前面有几位参赛者已经“触电”,与奖杯无缘。我感激地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爱的人”,孩子们都很认真,可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他,他竟然拒绝修改。
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这时,惊惶的班长跑来告诉我,安锐与同桌打架了,打得很凶。
看见我的一刹那,两人同时松了手。同学们纷纷告诉我,同桌嘲笑安锐不爱自己的妈妈,所以把她画成了老巫婆。谁也没想到,瘦弱的安锐,像个发怒的小豹子般扑了过去。
就要上课了,听课的老师坐满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安锐的胸脯一起一伏,他的眼睛紧盯着我手上的那张画。我轻轻地将画递过去,他愣了一会儿,不敢相信似的伸出小小的手,在握住画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了,这时,铃声响起来。
我们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老师,孩子们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里的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也似乎能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孩子。
这时,他的同桌气呼呼地站了起来:“他是个怪人,他不爱秋天,不爱冬天,他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
“我爱我妈妈!”安锐大声反驳。这时,下课铃声刺耳地响起来,但我没有打断安锐。教研组长无奈地摇头,我似乎听到他懊恼的叹息声。
“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他的声音仍在发抖,语言却变得流利。
“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被车碾过和被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经常流血。”
安锐举起那张引起非议的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我微微哽咽着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与此同时,安锐的同桌也举起了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孩子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张开嘴笑,门牙那儿明显有个豁口,这是世上最无邪的笑,这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十多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安锐是个怎样一个孩子?请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示例:他坚持不改自己的画,不允许别人污辱自己的母亲,在公开课上表明自己不爱秋天和冬天的观点,表明他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真挚的爱。秋天他和母亲一起去扫落叶,冬天他和母亲一起去铲雪,他小小的年级,手心却有硬币似的茧子,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对母亲格外体贴,和母亲一起支撑起穷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