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第一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环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第一段内容,引入下文学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3.第四段——众人归(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山间之朝暮也。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1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第二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醉翁亭記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這副對聯,據說是清代人所題,當時歐陽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鄉猶在”“亭影不孤”是後人對歐陽修の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歐陽修寫の一篇文章——《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美文,來感受它の魅力!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の含義和虛詞の用法。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の寫法。3.理解本文景物描寫の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の政治理想和流露出の複雜情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の是一篇千古傳誦の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獨特の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板書文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並注音。環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飲少輒醉(zhé)岩穴暝(míng)傴僂(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籌(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勝(yì)頹然(tuí)...陰翳(yì)潺(chán)..2.積累文言詞匯(1)重點實詞

林霏開:霏,彌漫の雲氣;開,消散,散開。臨於泉上者:居高面下。泉香而酒洌:清。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落の樣子;陳,陳列,擺開。觥籌交錯:交互錯雜。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蔭。翳,遮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野芳發而幽香:芳,香花;發,開放。雲歸而岩穴暝:歸,聚攏;暝,昏暗。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頹然:原指精神不振,這裏形容醉態。(2)一詞多義

歸:雲歸而岩穴暝(聚攏)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家)

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樂:山水之樂(樂趣,名詞)人知從太守遊而樂(歡樂,動詞)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為“以„„為樂”;後為“快樂”)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詞,秀麗)佳木秀而繁陰(動詞,茂盛)謂:太守自謂(稱謂)太守謂誰(是,為)而: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連詞,表示遞進關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朝而往,暮而歸(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溪深而魚肥(連詞,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卻)(3)詞類活用

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4)古今異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義:情趣;今義:意思或願望)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古義:離開;今義:到、往)頹然乎其間者(古義:醉醺醺の樣子;今義:頹廢の樣子)野芳發而幽香(古義:花;今義:芳香)(5)成語積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の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の方面。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の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の石頭就露出來。現在多比喻事情の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山肴野蔌:指山中の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比喻事情經曆挫折失敗後,出現新の轉機。

3.作者鏈接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文忠是他の諡號。主張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の領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4.背景鏈接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の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做官後,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範仲淹一樣。他支持範仲淹の政治改革,範被罷官後,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の權臣,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讀懂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

2.掌握翻譯文言文の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畫出來。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の問題。4.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の問題。(二)整體感知 1.朗讀指導。

(1)21個“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①表判斷,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陳述,如: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謂也。③感歎(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の停頓。

(2)25個“而”字。

泉香而酒洌:連詞,表並列(輕讀)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連詞,表承接(輕讀)雜然而前陳者:連詞,表修飾(輕讀)朝而往,暮而歸:連詞,表修飾(輕讀)而不知人之樂:連詞,表轉折(重讀)而年又最高:連詞,表遞進(重讀)而樂亦無窮也:連詞,表因果。

(3)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の句式,朗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míng),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樣の順序寫了哪些內容?

【交流點撥】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朝暮景色——四季景色——(樂)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尋找醉翁亭

1.劃分第1段內部層次,理清文脈。【交流點撥】第1段總寫醉翁亭の自然環境和它の得名。分兩層:第一層寫環境並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琅琊山(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の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2.滁州の地理特點是什麼? 【交流點撥】“環滁皆山也”。3.“西南諸峰”の特點是什麼? 【交流點撥】“林壑尤美”。4.琅琊山の特點是什麼?

【交流點撥】“蔚然而深秀”。5.亭の位置在哪裏?

【交流點撥】“臨於泉上”。6.“來飲於此”中“此”指什麼? 【交流點撥】醉翁亭。7.自號醉翁の原因是什麼?

【交流點撥】“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8.小結:

【交流點撥】總寫醉翁亭秀麗の自然環境和它の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の深意。

四、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琅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 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五、拓展延伸 尋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複習第一段內容,引入下文學習。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風景畫(1)朝暮景色有何特點?

【交流點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點?

【交流點撥】“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3)“樂亦無窮”の原因是什麼?

【交流點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2.第三段——風俗畫

(1)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交流點撥】為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の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の旨趣。(2)這段の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用三個並列の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在大小環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樣寫出滁州百姓出遊之樂の?

【交流點撥】“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4)滁人の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反映出來の。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交流點撥】享受“山水之樂”の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の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時興高采烈地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の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の政治理想。

(5)描寫“宴酣之樂”の句子有哪些?

【交流點撥】“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6)描寫太守形象の句子有哪些?

【交流點撥】“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7)如何劃分第三段層次?

【交流點撥】滁人遊山之樂(„„滁人遊也)眾賓宴飲之樂(„„眾賓歡也)

太守宴醉之樂(„„太守醉也)3.第四段——眾人歸(1)本段寫了哪些樂?

【交流點撥】三種樂:禽鳥之樂、太守之樂、眾賓之樂。(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交流點撥】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眾賓:從太守遊而樂。

(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交流點撥】“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の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鬱悶の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の政績——政通人和後の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の政治理想の反映。(4)寫醉與樂統

一、點明主旨の是哪一句? 【交流點撥】“醉能同其樂”。(二)語言賞析

本文韻律獨特,回環往複。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產生了別具一格の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の節奏感和委婉の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の情致得以盡情地抒發。

“也”字用法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判斷語氣,多用於描述景物,可譯為“„„是„„”の句式。(2)表示肯定語氣。

(3)表示感歎語氣,多用於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請在文中找出這21個“也”字,並歸納其用法。

【交流點撥】(1)表示判斷語氣,多用於描述景物,可譯為“„„是„„”の句式。如: ①環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④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⑤山間之朝暮也。⑥山間之四時也。

⑦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⑧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⑨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⑩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11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12遊人去而禽鳥樂也。○(2)表示肯定語氣。如:

①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②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③故自號曰醉翁也。

④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3)表示感歎語氣,多用於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間也。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樂亦無窮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三)寫法探究

1.本文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の?

【交流點撥】(1)寫亭の環境:從遠到近。(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2.本文在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交流點撥】寫景與抒情相結合。(1)寫亭の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の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の環境;接著寫亭の近景,用鳥翼作比,有淩空欲飛之意;然後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の基調。

三、板書設計

四、拓展延伸 1.從歐陽修の《醉翁亭記》和範仲淹の《嶽陽樓記》來看,兩人の思想有什麼共同之處? 【交流】兩人都有被貶の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の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後の精神。

2.聯系本文談談為官者怎樣才能做到“與民同樂”。

【交流】為官者要樹立人民の利益高於一切の思想,像歐陽修那樣,拋棄個人榮辱,胸襟豁達,時刻以人民疾苦為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自己業績の標准,以高尚の人格和行為解決人民亟待解決の問題,為人民謀福利,創造出人民滿意の業績。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文章意境美,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学习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习上文,导入本文。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作品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2)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三、诵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哪些句子该重读,哪些句子该轻度,哪些句子该停顿久些。表判断: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太守也 表解释:山之僧智仙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 表陈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细读释文意

借助注解,悟读猜读,合作释疑。如:(1)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解词:环:环绕。其:代词,指滁州城。诸:众、各。尤:特别。之:舒缓语气,不译。蔚然:茂盛的样子

(3)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3.文言知识归纳(1)一字多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

四、研读归纳

1.结合书下的注解,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梳理文章的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2.研读课文第一段:

(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2)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3)本段中有两个成语,请找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 3.研读课文第二段: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3)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4.研读课文第三段:

(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5.研读课文第四段:

(1)文章用了哪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这一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托出全文的主旨? 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五、感悟提升

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本文的切入点是哪个字?如何理解“醉”和“乐”的关 2 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抒情散文,仔细阅读,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有何异同?

作者贬居邓州,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七、拓展延伸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范仲淹望洞庭湖,心怀天下;下联:欧阳修游琅琊山,乐在其中。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古代仁人志士有远大抱负的名言警句,并与其大同学分享。

第四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

背读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时。

(2)型:赏析。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第五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材说明】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作业】

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 13

第二题,朗读全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若夫(fú)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

/ 13

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②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

/ 13

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2、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 13

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2、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

/ 13

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两幅图景:“明”“晦”)及四季风光图(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 13

然。(三)第3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板书提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2)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四)第4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

/ 13

内容,是什么?”

2、理解词语:

3、分析内容: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二、学习写法:

(一)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二)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 13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词语小结:

“而”字的用法: 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也”字的用法: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滁州)

林壑尤美(山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草木茂盛)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水流动的声音)C、饮少辄醉(就)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

/ 13

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

觥筹交错(酒杯)

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应该重读的一句是()A、往来而不绝者 B、而不知人之乐 C、起坐而喧哗者 D、临溪而渔

4、下列骄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D、射者/中,奔者/胜,觥筹/交错。

第三课时

一、质疑问难:

(一)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请提出来,先小组内交流、解决。

(二)老师把握文章深度,及时补充、纠正、最后作出肯定。

1、写作特点: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4)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2、本文的构思如下: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 13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3、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4、注意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里出现得较多,也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修辞。在人教版初语新教材第一册P152是这样定义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并举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例加以说明。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共有两处这样的修辞手法。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11 / 13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2.上文第(一)段“山间之四时”的“四时”指____。3.上文第(一)段“乐亦无穷”的“乐”指()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4.上文第(二)段中体现作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哪句?

三、积累佳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摘抄本上,并背诵。

3、每人再积累五句“忧国爱民”的佳句。

四、课文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

回顾全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再一次体味文章的优美和作者的深情!【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引入:滁州城—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写景: 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 13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归来: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 13

下载《醉翁亭记》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醉翁亭记》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重点] 反......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的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

    醉翁亭记教学教案[优秀范文5篇]

    醉翁亭记教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汇总(五篇模版)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汇总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醉翁亭记教案(5篇可选)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希......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45篇)

    篇1: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教学重......

    教案 醉翁亭记[推荐五篇]

    《醉翁亭记》 上节课1.识字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