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第二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本文的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朗读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这句话实际上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中,这是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是他被贬为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写的。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时写的。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在试读时,划出在即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林壑 伛偻 觥筹 山肴野蔌 晦明 水声潺潺
2、听录音朗读
要求: 边听边体会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4、教师进行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
叙述的句子——平缓;
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抒情的句自——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四、初步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清全文的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这篇山水游记从“环滁皆山“的扫视开始,将读者的视线逐渐引向西南诸峰,推进到琅琊山,入山中溪泉旁,随峰回路转,又引人抬头看见泉上小亭,再从作亭者为谁,命名为谁的设问,推出主人公——号“醉翁的太守”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的感慨议论,趁势导向山中四时之景,以收转来写“醉翁”的酒宴和醉意,酒宴散后的情景,“醉翁”与人不同的心境,最后点明太守为“庐陵欧阳修”即作者本人。
五、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与表意的关系。[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朗读、讨论、自己总结、发现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订正。[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揣摩,感悟。
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讨论:
第一段写什么?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这一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齐读第二段,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什么?四季各有何特点?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这一段写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春:野芳发而香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3、指名读第三段,概括段意,这一段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用一个词来概括。核心是什么?
明确:写游琅琊山之乐。写了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是“太守醉”
4、齐读第四段,概括段意。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写了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三、品读、体会。
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
四、作者在文章中用了21个“也”字结尾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五、探究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义?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 明确:(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现“与民同乐”的思想。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3)、一句话,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
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第一段,引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乐——游人——太守
结尾:到出姓名,揭开谜底。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第四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2.
背读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时。
(2)型:赏析。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第五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文章意境美,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学习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习上文,导入本文。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作品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2)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三、诵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哪些句子该重读,哪些句子该轻度,哪些句子该停顿久些。表判断: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太守也 表解释:山之僧智仙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 表陈述: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细读释文意
借助注解,悟读猜读,合作释疑。如:(1)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解词:环:环绕。其:代词,指滁州城。诸:众、各。尤:特别。之:舒缓语气,不译。蔚然:茂盛的样子
(3)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3.文言知识归纳(1)一字多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
四、研读归纳
1.结合书下的注解,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梳理文章的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2.研读课文第一段:
(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2)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3)本段中有两个成语,请找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 3.研读课文第二段: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3)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4.研读课文第三段:
(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5.研读课文第四段:
(1)文章用了哪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这一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托出全文的主旨? 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五、感悟提升
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本文的切入点是哪个字?如何理解“醉”和“乐”的关 2 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抒情散文,仔细阅读,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有何异同?
作者贬居邓州,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七、拓展延伸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范仲淹望洞庭湖,心怀天下;下联:欧阳修游琅琊山,乐在其中。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古代仁人志士有远大抱负的名言警句,并与其大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