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8《醉翁亭记》精品教案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并背诵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简介作者:欧阳修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3.词语小结。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背课文,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赏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
熟背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研读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
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1、2、熟背课文。完成《同步探究》。
七板书设计
与民同乐:醉————表象
乐————实质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方法二: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
⑴文体知识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⑵作者介绍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永丰)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24岁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几位学生朗读。
四、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领悟其思想内容
1、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2、合作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从而领悟思想内容。
方法:讨论后指名试答;师激励、点评、补充;投影明确。
(1)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明确: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②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明确: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
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还有“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直接抒情。
④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①水好,山好,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②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①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醉能同其乐„„太守也”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②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三、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⑴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写景上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①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②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③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⑵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⑶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2、一线贯之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小结: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甲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归纳明确:
①诵读感悟内容 ②探究思想背景 ③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
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㈡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板书设计: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以醉写乐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指导背诵:
第一节:
总写概貌:第一句
然后由远及近写醉翁亭的环境美,引出醉翁亭: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再写亭的得名:
作亭者——名之者——自号醉翁的原因——醉翁之意
第二节:具体写山水之乐
先写景: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再抒情:乐亦无穷
第三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
第四节:
先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
再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结尾用“醉能同其乐„„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
第三篇: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第四篇:《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ZX《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准确背诵、翻译全文。2.学习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仁人”的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清康熙年间选编的《古文观止》,收录的是从东周到明末的220篇文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在其中。为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也许是文章非凡的魅力吸引了编者,也许是作者虽处处被贬仍不改忧国爱民的初衷,不改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吸引了编者,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导语设计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酒洌(liè)
觥筹(gōng)弈(yì)
翳(yì)颓然(tuí)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花朵
今义:芳香 山间之四时也
时: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3)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以为绝妙; 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动宾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⑾穷:①乐亦无穷也:尽。②欲穷其林:走完。
⑿归:①云归而岩穴暝:归集,聚拢。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7、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③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④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作者名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3背景追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宫到滁州来的。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交流点拨】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记叙的。
(1)(第1自然段)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2)(第2、3自然段)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3)(第4自然段)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二)深层理解 醉翁亭
1划分第1自然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自然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2自号醉翁的原因?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交流点拨】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朝暮四时之景
1朝暮景色的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清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官民同游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文中怎样写了滁州百姓之乐?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日暮醉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 太守 游人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三)走进语言
1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时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岩穴瞑”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这一句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得和众宾尽欢的情态,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走进写法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出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乱,其实不然。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路途,是表现游人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乐”而展开,犹如穿千颗珠玉缀于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五)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五、拓展延伸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你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能否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点拨】欧阳修在文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可是,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太守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可以每天到山中欣赏山水风光。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与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醉翁亭记》课件 苏教版(范文)
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 本段中乐的三种情境是 一禽鸟之乐 二游人之乐 三太守之乐 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本文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欧阳修 我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简介作者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写作背景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
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唐宋八
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环环绕围绕 语气词表判断是
山谷 表并列 格外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之
僧智仙也 山上 名词沿山路 名词作状语从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的翅膀一样 状语说出 命名 不能名其一端也 从 到 在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太
守与客来饮于此 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意有所及 每有会意 心思 意旨 情趣 语气词于 莫得遁隐 忘怀得失 能够
得到的 领会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表顺承 云归而岩穴暝 回去 聚拢 目似瞑 闭
眼 昏暗 暮而归 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 开放 佳木秀而繁
阴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发荣滋长 风霜高洁 而年又最高 大 高爽 水落而石出
泻出于两峰之间 出来 显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后者应伛偻提
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表过渡 黄发垂髫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停
止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
也 表顺承 表并列 酿造 前者呼 前面 在前面 名作状摆放 宴客 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
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介词 挂在动 树林阴
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
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离开 表转折 以为乐 太守自谓也 称 为是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
是山它西南边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山势
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
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而寄托在酒
罢了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
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风高霜洁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
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
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
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
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
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快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
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
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
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
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
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下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
是什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乐趣乐趣乐趣以为乐快乐 1亭周边 环境 琅玡山 醉翁亭 酿泉 环滁
皆山 1亭名 由来 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2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乐无
穷 作结 3游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归去 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
去禽鸟乐 4点题 太守之乐其乐 乐-醉 与民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
心而寓之酒 醉翁之意在于山水 乐于心而寓之酒也 品味以下四句话表达效果有
何不同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
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 主旨的 山水之乐 四
时之乐 滁人游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山林之乐 太守之乐 游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