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教案》。

第一篇: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为本的,人的生存中的各种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唯一使命。

7、哲学是语言学(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水库,哲学应该透过语言来发现文化和文明的底蕴。

8、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观点。

9、哲学的本性无定论: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哲学的定义是无定论的,关于哲学是否能够有公认的定论也是无定论的,哲学讨论的许多问题也是无定论的,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

二、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困惑

1、困惑的本质: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元哲学问题)

2、困惑的缘由:问题的转换与方法的革新

1)近代以来,具体科学从哲学的分离、独立以及细化,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凸显出来。

2)哲学存在的合法性的追问,也就是哲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追问,它既不再是总揽一切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也不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那它究竟是什么,3)哲学的发展史证明,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由于世界和人自身的体悟的差别对于哲学的认识也就存在着分歧,使得哲学的元问题成了问题。

3、哲学的终结及其启示

1)现代西方哲学讨论哲学的终结,有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质疑哲学存在的根据(合法性),其二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传统哲学的根基)的大背景下,试图重建合理形态的新哲学。

2)马克思也曾经谈到哲学的终结,其意是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历史的反动,因此马克思同时也谈到了哲学的实现,并实际地构建了一个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三、反思哲学的基本思路

1、哲学起源于惊讶 惊奇:对世界充满惊奇,是哲学产生的根本前提,这种惊奇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生命的感怀;

怀疑:惊奇引发兴趣,兴趣引发怀疑,即对感官经验的怀疑,对认知理性的怀疑,对世界之为世界,并且是我的世界的怀疑

探求:有怀疑就会有观察、思考、探询、研究,哲学就诞生于探究、诞生于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渴望

2、哲学活于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从常识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哲学的使命;

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企图解决问题,哲学的历史就这样延续,但是哲学的魅力却主要不是哲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哲学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3、哲学自身的悖论

1)公共性与私人性:哲学家思考的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种思考却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的,体现着哲学家个人的生命感悟。2)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发展史是一部理性发展史,理性意味着文明,另一方面,非理性长期被遮蔽,使得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生命的总体性被割裂和分解 3)有限性与无限性:理性追逐的是无限,而无限又总是在有限之中

4)理想性与现实性: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策划,就在于他的有理想,而现实既是理想的发源地,又是实现理想的限制性条件,哲学的活力就是不断地提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的方式)就是超越,并在这种超越中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哲学的歧异性?由什么是哲学我们能想到什么?

第二节:哲学何为

教学目的:了解哲学家的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对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 参考文献:

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罗伯特.罗兰.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

研究人和人性

1、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自然转移到人,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明确宣告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从而开辟了哲学的人学路径(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孔子,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取了政治伦理的路向,墨学如此,道学如此,儒学更是如此,由孔子建构的仁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学,仁者,爱人也。

康德:康德是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受卢梭等人自由思想的影响,他创构了自己的哲学人类学,确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道德高于知识,为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他有意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把自由、主体性看成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是超验的东西,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入主体性哲学的话语之中。

朱熹:程朱理学自诩为“继往圣之绝学”,引佛入儒,使得儒、释、道三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与陆王心学共同把中国哲学的人学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则是其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

(3)海德格尔:存在之思(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消的那样一种思)——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存在者(哲学就存在者的存在求索什么是存在者。哲学通往存在者的存在之途)。

2、研究宇宙

(1)古希腊自然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万物的本原,一是宇宙的生成,他们拓展了对自然的本质及其秩序的思辨性理论,同时诉诸自然力量来理解自然事件,而非诉诸神灵或非自然力量的介入。(2)近代科学之科学:部分保留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兴趣,但随着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哲学除对世界整体仍可发表意见外,在具体的领域已经失去了话语优先权,转而研究认识,即研究科学之成为科学的条件和方法,如培根、笛卡尔和黑格尔等。

(3)现当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皆属此列,形成现代西方哲学之科学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产生特定意义的科学哲学,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的进展是不断的革命、新的范式或图像不断取代 旧有的范式或图像的过程,从而对科学的建制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强调科学的社会及其制度层面的结构,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

3、研究社会

(1)社会批判:对社会整体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进行批判性考察,如法兰克福学派就以社会批判理论见长。(2)社会建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为了建构,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它提出的“哲学王”即典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理论,有关其对资本主义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和本质、规律,以建构一个标志着人的自由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3)社会理想:每个哲学家都会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应然和实然、应有和现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哲学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内在源泉,如《太阳城》、《乌托邦》、《大同社会》等皆如此。

二、哲学的特点:

1、抽象性:哲学研究的世界一般,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语言的表述和理论的建构方面,哲学对本质问题的特殊爱好使它摆脱直接性和具体性,采取抽象思辨的方式,黑格尔称哲学就是反思;

2、超越性:哲学以观念的方式内在地把握世界,它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立足此岸世界,但却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而是试图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超越。

3、批判性: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批判,对自然的批判,对人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批判就是一种考察,以及在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理性原则所进行的判断;

4、非知识性:哲学离不开知识,包含知识的成分,但它本质上却并非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三 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1、哲学作为一种价值理性

(1)价值理性的人性旨归:哲学崇尚理性,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但这种理性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它关注人、人性、人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尺度衡量世界,因此,它主要不是描述性的,而死评价性的。

(2)价值哲学:尽管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现代才产生出来,但从哲学的根上讲,所有的哲学都是价值哲学

2、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理性

(1)社会的良心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哲学是哲学家的工作,是哲学家诉诸心灵的工作,是哲学家代表人类从事的工作,哲学家不向个人负责,不向权威负责,而是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

(2)启蒙与净化:哲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时代精神的精华),却是特殊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支撑,肩负着对社会进行启蒙的历史重任,同时肩负着对社会进行文化净化的历史使命:哲学史表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斗鱼哲学的积极介入密切相关,如作为资本主义生存之基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法国启蒙主义注额加对时代精神真实状况的提炼。

3、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

(1)哲学的实践指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生活与生活世界:表面上,哲学以其玄奥远离人们的生活,而实际上哲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哲学就是生活本身,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映现: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即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分析思考:

1、哲学: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2、分析,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功利哲学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革命意义中,着重领会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通过独有的方法而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参考文献: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1、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前提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社会前提: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及其现实解放运动 理论前提:世界哲学遗产,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2)意义

本体论的革命:关于ontology这个词,以前我们译为本体论,现在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译为存在论,即关于on 的logos,关于存在的 言说,研究存在的学问,不过我们也因该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这个词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来使用它。一般地讲,ontology所标识的,就是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因为它总是企图超越感觉和经验,为人们提供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形上之思,这一点尤其深刻地影响着哲学家们历史思维的方式和 对历史的认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在于用一种本体论代替了另一种本体论,也不在于逃避或者据斥了有关本体论的一切话题,而在于彻底改变了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立论根基,实现了由传统本体论向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很多学者认为,对人的未来的命运、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注,使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理论的核心,而历史的本质则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

历史辩证法的确立:人的存在是出发点。思辨的历史哲学“全部都是逻各斯中心论的logozentrisch,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虽然它们是主体性哲学,但主体却不是生生不息的人,而是一种绝对主体:自我或者理念。费尔巴哈倒是注意到了人,将人视为其新哲学的出发点,但那人却只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用人(个人)的存在来取代人,并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这就意味着人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取得了本体论的地位:人不是理性可以预设的、依附于某种抽象本体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存在,人通过存在来完善自身、领受自身,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和生产,就是实践,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人的观念只不过是人的存在的反射和回声。

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既是一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的必然要求,又是它的实际运思结果,这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就是:经验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批判性考察,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察法,或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既然派出了一切先验预设的可能,当然也就不能再行采用思辨和直观的形式。“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历史是人的存在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对象,以人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人的实践为对象,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高度上来批判性地考察此在(人们的生存状况、经验的历史),找到此在的存在论根 基,揭示存在的意义。

在存在论的视域下,历史是生成的,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的存在的敞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主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2)支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经济决定论,从而使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退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到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1、哲学的基本观念: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规定者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问题,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哲学运动,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

人文主义:主要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几种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方法论基础:唯物主义

2、方法论内涵:

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历史辩证法:按照历史的辩证本性来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能肯定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理由如何?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参考文献: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韩庆祥、毛卫平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二篇:马原教案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是对整本教材的一个总的概括或者是摘要,它交待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且将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系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

在绪论当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澄清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整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整个教材整体入手,从课本的目录中讲起,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脉络体系,绪论是总体介绍马克思主义,一二三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五章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六七章科学社会主义。

虽然马克思主义包括这三个部分,但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相互割裂开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是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看问题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一种出发点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分析社会和历史问题;

第二部分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以一种辩证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发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各种具体问题(形式、发展、本质、矛盾等问题)的分析,资本主义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

与第三部分紧密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历史已经证明并讲继续证明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初级阶段的胜利和发展完善直到共产主义阶段。

二、具体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绪论所涉及的内容讲起。绪论中包括四个问题,其中第一二三问题都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个问题是在从内涵和概念的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问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我们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

三、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材绪论中第四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它包括我们个人的实践(生活、工作、学习、择业、就业等),社会的实践(基于不同主体的社会主体,家庭、单位、地区、国家、人类整体等),历史的实践(基于人类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历程等),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在这次课中有些小细节是需要交待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指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来命名这一理论,在这段经典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伟人的伟大之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这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学科不仅仅要学习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这样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作为世界观的方法论。理论固然重要,而在这一理论创立过程中,伟人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及他们为发现、创立新的理论、为提出新的假说、为证明、证实这一理论或假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理论,却执意以马克思来命名,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面对那么大的荣誉,恩格斯表现的那么大度、谦虚,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应该吸取的学会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基础,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在一个奠基的位置,是我们看待、处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的理论基础。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而言,而哲学作为人类思维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的理论体系更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因而在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前,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哲学有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这不仅是我们展开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哲学这一部分必须要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哲学一词的来历,哲学问题的产生。

第二是对于哲学的理解,爱智的哲学,对自明性的追问,凭借着人类自身的激情(对宇宙、世界、社会、历史、人生、生命的激情)。

第三是摆正哲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黑格尔的三个比喻来加以理解: 1. 庙里的神 2. 密涅瓦的猫头鹰 3. 同一句格言 参考文献: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导读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恩格斯 反杜林论(节选)《反杜林论》(节选)导读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节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节选)导读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导读 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导读 列宁 论粮食税(节选)《论粮食税》(节选)志读

毛泽东 实践论 《实践论》导读

毛泽东 矛盾论 《矛盾论》导读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导读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导读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导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导读

第一章中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以及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第一专题物质观与第二专题实践观,两部分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及其实践基础。在这两个专题中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2. 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了解(实践中介基础、实践基础论、实践物质基础论)3.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自在与自为)

4. 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非本质、非辩证、非能动)5. 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6. 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朴素、机械、辩证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7. 运动、物质、时空的关系(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 对实践的不同理解(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从主观上说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马克思、毛泽东)10. 11. 1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分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关系基础、生活领域、发展动力)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联系和发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联系的含义:事物、现象、过程及各要素之间 3.联系的特点:客观、普遍、多样性和条件性

4.联系与系统:部分与整体(五官争功,木桶与木板,1+1>2)

5.联系的观点方法论要求:(客观性、复杂性、系统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人类及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7.发展的过程性:发展的实质都体现了这一观点

8.方法论:坚持辩证法的态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对象、特征、性质;三大基本规律、各对范畴)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

3.两种辩证法的关系(内容和本质、表现形式)4.总括矛盾规律的核心作用。5.矛盾及其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复杂性、方法论意义、辩证关系)。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规定性)

2.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4.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自我否定”、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扬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6.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十一)八

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检验标准)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认识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特点

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反映、选择、建构(体现能动性)6.认识论的两条路线:反映论和先验论

7.从实践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原因、条件)8.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原因、条件)9.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内容与检验标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2.真理是内容上的客观与形式上的主观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统一(对立统一)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基督教的绝对真理观和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5.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与可知性)

6.真理的相对性(主观性与程度<深度和广度>)

7.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8.价值的涵义(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9.价值的客观性(客体本身及其属性、主体需要的历史依据、主客体关系的结果)10.价值的主体性(主体中心尺度、主体超越性、主体层次的特殊性)11.价值的相对性(历史性和多维性)12.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满足与评价)

13.价值评价的特点,形成合理的价值评价——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1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的同一性

教学影片:《我,机器人》Will Simith

十一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部分。即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why?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原理 4.how?实事求是

5.为什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6.原则和方法:(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7.认识与改造世界:关系、根本途径、过程

第三篇: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时安排:1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重 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难 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8课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重 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 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授课时间:8课时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3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4、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出现以及分配,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 点:

1、资本的循环

2、资本的周转

3、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难 点:

1、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和利息

4、农业资本和地租 授课时间:10课时

思考题:

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 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阅读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学时安排:6课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 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主义低潮?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围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难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阅读文献:

1、《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四篇:马原教案2015版

绪 论

【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教学学时】4学时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在2013年12月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思考: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它的理论构成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看看两个有趣的说法,想想为什么?

马克思在其逝世前一年即1882年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晚年的恩格斯对这句话一直念念不忘。

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大致有三点:(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恩格斯特别强调反对把这些原理当作剪裁现实的公式和不变的教条。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

应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三个方面把握:基本立场(立论之本);基本观点(立论之魂);基本方法(理论之策)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时间及标志:

19世纪40年代中期

《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5年春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7.07《哲学的贫困》、1848.02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3.条件: ⑴客观条件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⑵主观方面及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体系: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威廉.佩第---《赋税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魁奈---《经济表》

空想社会主义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圣西门---实业制度 傅立叶---和谐制度 欧文---公社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新的范畴和新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1.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的发展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20世纪初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最初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深刻性;实践检验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习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体系;精神实质。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04.27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反对教条主义;

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教学重点】 1.物质观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1.物质概念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

【教学学时】 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西谚: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

习近平: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通,一通百通。

人类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中国宋明时期:‚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王守仁:‚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外。‛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这种思维方式是近代的产物(15世纪~18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总体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家为了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始基。‚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元气说:形聚为物,形溃反原

特点:直观、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成果

物质——元素——原子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不能在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物质范畴,因此都是片面的,不可能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只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共性与个性)。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与意识)。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客观实在性,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运动,把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批形而上学认为‚物质是静止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批唯心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精神的运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最基本的性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臵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牛顿:‚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三日歌‛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歌》 明 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昨日歌(不是文嘉所作)昨日会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费希特:实践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即客观世界的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培根:‚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

狄德罗认为:‚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费尔巴哈:‚理论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

列宁:‚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毛泽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社会化,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生活。)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思想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 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3.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思维规律:是贯穿在思维领域、支配思维运动的规律。形式逻辑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性的客观前提是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内在根据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黑格尔

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反对主观随意的乱联系。

例如,有人把生辰八字同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手相与人的祸福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反科学的。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即内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正确看待条件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制约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或创造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联系观点之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正确区分新旧事物要反对几种错误标准:(1)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

(2)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3)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

概念: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意义: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生活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吃一堑,长一智。现象和本质

概念: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内容和形式

概念: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意义:

1.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2.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必然性和偶然性

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意义:

1.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善于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

概念: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意义:

1.可能不等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质变)。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吸引和排斥既同一又斗争的相互作用,推动天体的运动和演化。

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同一又斗争的相互作用,推动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和: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 同: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复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数学家莱布尼茨:世界是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来表现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

事物的量变质变

黑格尔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国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人们总以为肯定与否定是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同一条往西的路。————黑格尔《小逻辑》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内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称为辩证的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法(dialectics)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的学说。

客观辩证法:事物本身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规律,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1.归纳与演绎相统一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2.分析与综合相统一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活动。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

再从抽象到具体

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事物的整体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结构—功能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深化辩证思维方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增强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科学实践观,使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3.真理的内涵与特性 4.价值的本质与价值观 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难点】 1.认识的本质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教学学时】 8学时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目的性与能动性 2.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感性活动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实践的本质与内涵: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也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一种方式。改造世界的进程:

实践的双向进程: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2)实践的结构与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基础,是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的合一性;价值关系是目的意义关系。

(4)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可感性、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主体的意识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实践能力、水平、方式的发展变化性(5)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变革自然的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下载马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

    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

    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马原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生医101 学号:100839 姓名:徐红光 任......

    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

    马原课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本义:爱+智慧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研究具体事物的学问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