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2.1 等差数列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习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他们还处于知识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三、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鞋号问题、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

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归纳等差数列概念.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用数学符号语言不完全归纳、刻画等差数列的定义.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数学表达式an1and(n为自然数且n≥1,d为常数)设计意图:由实例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那么对于以上几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4,2000; 3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1.名称:等差数列,首项: a1,公差 d 2.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问题: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其首项与公差.(1)1, 3, 5, 7, 9(2)5,5,5,5,5,5,…

(3)-1, 1,-1, 1,-1,1,-1,1,…

你会求它们的通项公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由这个问题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通项公式.2、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归纳。形成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③教师归纳性总结通项公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由此归纳为 ana1(n1)d 当n1时 a1a1(成立)如何证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与推导,从而得出公式。通项公式的推广: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五、巩固新知,及时练习

1、P13 练习1 第1——3题

补充:

1、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7,公差为2,求其第11项.2、求等差数列17,14,11,8,…的第10项。

3、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1301,a21401,求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竞争及团体协作能力.六、小结:

1、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

2、掌握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3、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 anam(nm)d

概括起来:一个定义: anan1d(d是常数,nN且n2)

一个公式:ana1(n1)d

一种思想:函数思想

两种方法:不完全归纳法、迭加法(迭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仅总结知识更重要地是总结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可帮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七、布置作业:作业:P19习题1—2A组第2、7题 课后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等差数列模型,如童谣数青蛙、各国鞋码等问题引入,进而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这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逐步抽象概括得出等差数列定义,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本课各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过程中分析细致、到位、适度。如:判断某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这是促进概念理解的好素材。本节课教学中体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把握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仅仅参考了书本例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少。

改进措施:平时多积累资料,多阅读,将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更好地结合,使得例题更加丰满、完善

第二篇: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等差”的理解【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三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陈春芳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思想.2.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从而理解并掌握.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古算书《张邱建算经》中卷有一道题:

今有与人钱,初一人与一钱,次一人与二钱,次一人与三钱,以次与之,转多一钱,共有百人,问共与几钱? 师生共同读题

师: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第一人给1钱,第二人给2钱,第三人给3钱,以后每个人都比前一个人多给一钱,共有100人,问共给了多少钱?

师:很好,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生2:用an表示第n个人所得的钱数,则由题意得: a11,a22,a33,„,a100100

只要求出1+2+3+„+100=? 师:你能求出这个式子的值吗?

生2:(犹豫片刻)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所求的和为101×

100=5050.2师:对于这个算法,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很快就想出来了.高斯的算法是: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102(1101) 22数列---教学设计

nn1组,n为奇数时分成组还多一项 22∴当n为偶数时,Sn(a1an)(a2an1)„(anan)n分奇偶性讨论,n为偶数时正好分成221n(a1an)2当n为奇数时,Sn(a1an)(a2an1)„(an1an1)an1

=

2222

1(a1an)(a2an1)„(an1an1)222(a1an)

2=

n(a1an)2师:好通过分类讨论我们得出了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公式,从所得的结果看无论n是奇数还是偶数Sn的公式一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去推导呢?怎样出现首末两项的和?结合所得公式的特征思考.生5:Sna1a2„an

Snanan1„a1

将上面两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a1an)∴Snn(a1an)2师:此种方法简洁明了,且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逆序相加法”,在以后解决数列问题是也经常运用“逆序相加法”,主要运用了等差数列下标等距性质.(有学生举手)

生6:我用另外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

Sna1a2„ana1da12d„a1(n1)d

=na1123„(n1)d

=na1n(n1)d 2师:这个结果对否?为何会有两个公式?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n(a1an)na1a1(n1)dn(n1)na1d 大家一起发现Sn222-3

数列---教学设计

变式1:Mmm7n,nN,n100 分析:∵n<100,∴M中有99个元素,分别为7,7×2,7×3,„,7×99,变式2:在1到100中被7除余1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设m是满足条件的数,则m=7n+1,且m<100,nN

或m=7n-6,且m<100,nN

设计意图: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法,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将变式训练与引导学生感悟反思放到同样的高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练习课本P118 ex 1(板演),2,3,4 小结:(1)了解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想(逆序相加法、分组配对法).(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3)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4)方程思想:基本量的运算.课后作业: P118

1(2)(4),2,4,5 教学后记: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相反却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提升数学教育成效.这也是贯彻德育、提倡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和学生认知的不完备性是一个矛盾,因此公式的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逐步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并弄清楚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要适当延迟判断,多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重视思路分析的训练.须知教师讲课的最精彩之处,不是自己分析的头头是道,而是引导学生探求解题思路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引出结论.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的训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公式,例题的变式训练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第四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思想.2.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从而理解并掌握.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古算书《张邱建算经》中卷有一道题:

今有与人钱,初一人与一钱,次一人与二钱,次一人与三钱,以次与之,转多一钱,共有百人,问共与几钱? 师生共同读题

师: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第一人给1钱,第二人给2钱,第三人给3钱,以后每个人都比前一个人多给一钱,共有100人,问共给了多少钱?

师:很好,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生2:用an表示第n个人所得的钱数,则由题意得: a11,a22,a33,„,a100100

只要求出1+2+3+„+100=? 师:你能求出这个式子的值吗?

生2:(犹豫片刻)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所求的和为101×

100=5050.2师:对于这个算法,著名的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很快就想出来了.高斯的算法是: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数列---教学设计

生4(继续回答):1+101=102,2+100=102,3+99=102„50+52=102,51=

共有50组多出第51项

102(1101) 22nn1组,n为奇数时分成组还多一项 22∴当n为偶数时,Sn(a1an)(a2an1)„(anan)n分奇偶性讨论,n为偶数时正好分成221n(a1an)2当n为奇数时,Sn(a1an)(a2an1)„(an1an1)an1

=

2222

1(a1an)(a2an1)„(an1an1)222(a1an)

2=

n(a1an)2师:好通过分类讨论我们得出了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公式,从所得的结果看无论n是奇数还是偶数Sn的公式一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去推导呢?怎样出现首末两项的和?结合所得公式的特征思考.生5:Sna1a2„an

Snanan1„a1

将上面两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a1an)∴Snn(a1an)2师:此种方法简洁明了,且避开讨论n的奇偶性,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逆序相加法”,在以后解决数列问题是也经常运用“逆序相加法”,主要运用了等差数列下标等距性质.(有学生举手)

生6:我用另外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

Sna1a2„ana1da12d„a1(n1)d

=na1123„(n1)d

=na1n(n1)d 2-3

数列---教学设计

∴S1414(798)735

2答: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元素,它们的和等于735.变式1:Mmm7n,nN,n100 分析:∵n<100,∴M中有99个元素,分别为7,7×2,7×3,„,7×99,变式2:在1到100中被7除余1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设m是满足条件的数,则m=7n+1,且m<100,nN

或m=7n-6,且m<100,nN

设计意图: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法,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将变式训练与引导学生感悟反思放到同样的高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练习课本P118 ex 1(板演),2,3,4 小结:(1)了解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想(逆序相加法、分组配对法).(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3)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4)方程思想:基本量的运算.课后作业: P118

1(2)(4),2,4,5 教学后记: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相反却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提升数学教育成效.这也是贯彻德育、提倡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和学生认知的不完备性是一个矛盾,因此公式的发现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逐步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并弄清楚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要适当延迟判断,多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重视思路分析的训练.须知教师讲课的最精彩之处,不是自己分析的头头是道,而是引导学生

第五篇:2.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第二章

§2.2等差数列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过程与方法:了解等差数列的构造过程以及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归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并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

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5.5,13,10.5,8,5.5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2、讲授新课

①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注: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对于数列an,若ana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

思考:请写出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或anam(nm)d】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即:a2a1d

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na1(n1)d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 d=

③例题讲解

例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解:⑴由a18,d58253n=20,得a208(201)(3)49

例2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解:当n≥2时, anan1(pnq)[p(n1)q]pnq(pnpq)p为常数

∴{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

注: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3、课堂练习

[补充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 a10=4×10-1=39.(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a20=-2×20+12=-28.(3)-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aman mn1,-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2177∴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n+, 222

774777令-n+=-20,解得n=因为-n+=-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222274、课时小结 解:由题意可知:a1=0,d=-3

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2,n∈N).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anam(nm)d和an=pn+q(p、q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5、课后作业

课本P40习题2.2[A组]的第1题

下载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_等差数列_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等差数列复习课(第一课时)

    等差数列复习课(第一课时)濮阳市二高王卓原创 ☆考纲要求: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片断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晓斌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直奔课题 ①德国数学家高斯八岁时计算1+2+3+„+100=?时,所用到的数列:1,2,3,4,„,100。 ②姚明刚进N......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新蔡二高教学设计 年级:15级 学科:数学 主备课人:徐德功 日期 2017年12月5日 课题: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等差数列 1.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与前n项和公式Sn的关系. 三 维 1、知......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三个数列:5,10,15,20,… ①48,53,58,63 ②18,15.5,13,10.5,8,5.5 ③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由学生讨论、分析) 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河北省卢龙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吕敬平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 模块第六章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单元例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设计人:岳志芳 学校:东营区一中使用人: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例1、2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给予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宽裕、立即、仁爱、糖果、圣诞、逛街、分享、援助、沉默不语、 兴高采、烈如愿以偿等词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