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祯(zhēn)...沆砀(hàng dàng)余舟一芥(jiâ)铺毡对坐(zhān)....余拏一小舟(ná)喃喃(nán)雾凇(sōng)...(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12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uī)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痴(chī)
铺毡(zhā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拏一小舟
(3)拥毳衣炉火
(4)独往湖心亭看雪
(5)雾凇沆砀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客此
3.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
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湖心亭一点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与朱元思书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C.见余大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独往/湖心亭/看雪
7.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文很多,如“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夏日西湖。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冬天的西湖在张岱的笔下,“ , ,上下一白”。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句子中,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溪深而鱼肥
C.面山而居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0.课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1.《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你说说其表达的感情的不同之处。
【类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轿夫叫船上人,怖①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②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③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④)
[注]
①怖:恐吓。②舣(yǐ):停船靠岸。③(huì):洗脸。④《西湖七月半》:本文是张岱的一篇散文,选自《陶庵梦忆》。“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雪三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是日更定矣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雪纷纷何所似
D.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4.甲文中引用了“金陵人”和“舟子”的话,请分析两人的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2分)
15.不少学者认为,张岱的小品文清隽灵秀,往往使读者一扫心中的浑浊之气。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张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分别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4分)
(二)[2020·衢州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
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砢(kē):众多的样子。④桓子野:桓伊,字子野。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未尝一字杜撰
(2)辄呼:“奈何!奈何!”
17.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2分)
18.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4分)
19.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4分)
答案
1.[解析]
D 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2.(1)消失。
(2)撑(船)。
(3)裘皮衣服。
(4)独自。
(5)白汽弥漫的样子。
(6)哪能。
(7)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客居。
3.[解析]
A A项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一”都是数词。
4.[解析]
D A项,和;给。B项,哪里;语气词。C项,代词,他们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项,连词,表顺承。
5.[解析]
B A项,这;判断词。B项,还。C项,非常,很;与“小”相对。D项,全;数词。
6.[解析]
B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余/拏一小舟。
7.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8.[解析]
D 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顺承。
9.(1)(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0.不能调换。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写的,符合人们的观景习惯,且与下文“上下一白”相一致。
1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出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12.[解析]
A A项,两个“雪”都是动词,下雪。B项,还;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C项,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白色。D项,客居;宾客。
13.(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4.金陵人和舟子的话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借他人之口侧面烘托出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形象。
15.甲文运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雪后水汽弥漫,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一体的景象,给人以冰雪世界的纯净美感。乙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比作“新磨的铜镜”,把“山”拟写成重新梳妆的人,把“湖”拟写成重新洗脸的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湖断桥月下的美景,月色如水,清新宜人。
[参考译文]
[乙]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排列着的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游人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刚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低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在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们)和(我们)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才散去。我们任凭船儿漂荡,畅快地安睡在十里荷花中,花香扑人,做着恬静的梦,真是舒适极了。
16.(1)曾经。
(2)就。
17.示例一: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示例二: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言之有理即可)
18.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戏中。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19.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痴迷山水,酷爱戏曲。②才华出众,文采好。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③特立独行。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④有家国情怀。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暗藏亡国之痛。(结合内容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彭天锡(喜欢)客串演戏,其演技绝妙天下,但是(他的)每出戏都有传承,没有一个字是杜撰的。(他)曾经因为一出戏,请来到家里教戏要花费几十金的人,十万家业(就这样)随手花费殆尽。春天,(他)多半在西湖,曾经五次到绍兴,到我家客串演出了五六十场戏,然而他的技巧都没有穷尽。
天锡多扮演丑净行的角色,千古的奸雄佞臣,经过天锡的表演而更加狠毒,借天锡的表情而更加刁钻,经天锡的道白而更加阴险。设身处地地设想,恐怕商纣的凶恶也不如他表演得那么刻毒。(他)一皱眉,一瞪眼,就表现出腹中有剑,笑里藏刀,心怀鬼胎,暗藏杀机,阴森可怕。大概天锡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山川、一肚子机巧、一肚子不平之气没有地方发泄,特意在他的表演中发泄出来罢了。我曾经看了(他的)一出好戏,恨不得使法术用锦缎把它包起来,让它流传不朽;(我)曾经把(他的)一出戏比作天上的一夜好月,比作火候正好的一杯好茶,只能供一时欣赏,其实是欣赏不够的。桓子野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便说:“奈何!奈何!”真是有无可奈何的感觉,嘴里说不出来。
第三篇:部编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雪景。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痴”人,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这个人就是张岱。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
(四)咬文嚼字,议“痴”人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张岱与金陵客、舟子会不会成为朋友?
明确:张岱真是个独立特行之人。
(五)总结拓展,悟“痴”情
1、过渡: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一】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在这本书中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记忆,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寄托兴亡之叹。
明确:张岱对明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明王朝灭亡后,他毅然拒绝清政府让他入朝作官的邀请,入山写书,以此终老。崇祯五年,明王朝虽然还没有灭亡,但已经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了,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张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心事重重,他在为他热爱的国家担忧啊!
2.这样的张岱,在天寒地冻半夜三更起来到还是想赏雪的吗?他想干什么? 明确: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哪里是来赏雪的?他是半夜起来散心的!【投影展示二】
张岱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
我们终于明白在题目中他为何不用“赏”而用“看”了。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他对故国的一往情深在一开篇就跃然纸上;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一个虽然不是朝廷命官,却有着比朝廷命官更为自觉地民族意识的张岱;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痴”,在这种“痴”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3.如果你是那个舟子,现在当你了解了张岱后,在他下船时你会说什么呢? 舟子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
小结: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张岱的“痴”。课后推荐阅读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你或许会在他如歌似梦的回忆中对他的“痴”有更深的体会。
(六)总结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第四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教案(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 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
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
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
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赏析〗〖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板书
第五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湖心亭看雪 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
(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