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时间:2019-05-12 17: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

——逯与堂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

9、例10,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资源: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出示萝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长方体。

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9

1、操作准备。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2.观察思考。

(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三、教学例10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

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四、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

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二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每个a³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³的读、写方法。

五、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

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4.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六、全课小结(略)

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

教学后记: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看看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第八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

教学内容:第28页的练习六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点缺憾: 1.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2.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3.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第九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第30页的例题11以及练一练和练习七1~4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将三种类型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归类,便于学生发现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链。建议:

1、是否将练习七第一题与练一练的教学顺序交换一下?因为课始复习就是由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导入的,在新授结束后让学生完成表格,对三种类型的计量单位自己进行整理归类。

2、在复习体积单位的同时,是否将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也一起复习整理?将这个整理环节放在书上练习七的第3题之后。

3、由于学生之前已学过很多计量单位间的单位换算,所以在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是否再增加一些与实际问题有关的练习?

第二篇: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会书写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苏教课标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一)”、“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第一单元为“心中有祖国”,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课文。第二单元为“人间真情”,安排了《负荆请罪》、《船长》和《爱之链》等课文。第三单元为“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第四单元为“民风民俗”,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等课文。第五单元为“景物聚焦”,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等课文。第六单元为“名人风采”,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等课文。第七单元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等课文。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17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9个,另外的生字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上作业均应课设练,不采取按单元设计重点训练项目的做法。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1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三、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经过五年的学习,全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努力上进,上课遵守纪律,听讲认真,爱动脑思考,发言积极大胆,作业书写整洁、漂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在朗读上,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多数学生能做有感情地朗读。在课余时间,学生较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做一些摘抄。另外,班级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不知进取,在本学期,要对这些学生加大力度,使他们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写字习惯。

3、继续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专心听讲、踊跃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6、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既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领会有关习作知识与要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借鉴的艺术规律;既要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言语交际的实际进行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平时,多鼓励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励他们竞争。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 42 人,从整体来看,我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较扎实,书写端正。特别是像贾瑞琦、李泽鹏、冯静茹等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像刘小刚,张水婷等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六、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七、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3】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何亲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1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节15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至4篇,共25篇。此外,每单元安排了习作一篇,共7篇;安排“练习”一个,共7个。继续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学和做”)1个。

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承接前10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安排了“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项习惯培养。

2、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阅读课文25篇,其中韵文3篇、自读课文1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共分7 个主题单元,依次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课文语言规范,篇幅适当,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二是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四是阅读训练,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要求学生能识会写的生字,排印在田字格内;排在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需学生认识,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了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本册推荐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放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作专题介绍。意在激发阅读兴趣,真正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关于习作

本册课文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7课。每课习作的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都作了分析与指点,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部分习作安排了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内容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写毛笔字练习等,训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练习设计上训练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力求简约,既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为教师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法提供方便。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读报和剪报”为话题,安排了“小组交流”、“做一做”、“考考你”、“学做剪报”和“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7名,男生 17名,女生20名。本班学生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有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项语文作业,学习习惯较好,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反映灵活,爱回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朗读水平普遍较好。但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缺少写作兴趣,不会留心观察生活,写出的文章空洞、无情。也有部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较差,病句、错字较多。他们都是农村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量较少,读书的范围较窄,不少学生还只限于读作文选。学生的积累较少,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被动,急需教师正确引导,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亲身体验、感受、探究、领悟文本,创造性的阅读学习文本,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审美的乐趣。

2、教师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积极钻研文本,探讨教法与学法,依据教材确立专题讨论,并及时总结反思,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

3、教师要充分利用重视综合学习的重要性;注重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运用;注意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文本学习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

4、在班级内开展“大阅读”活动,营造书香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课本24页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的题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交流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聪明伶俐、头脑反应快,现在老师想和你们比一比你们敢吗?

师:我说一个字或词你们答出它的反义词,看谁答的又快又准。

生答:

师:上、黑、左、强 大、兴高采烈、、、、、生:抢答。

师:同学们答的又准又快看来是名不虚传,同学们刚才回答的这些字或词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是不是,例如没有上也就没有下,没有黑就没有白,实际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我们在五年级就学过这样的内容,那就是约数和倍数,今天我们在学习一种这样的内容好不好?——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4/3也是倒数。

学习例2

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看一看,例2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1的倒数是1。

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练习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个,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提问——自学讨论——汇报——练习

师: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吗?

生:我学会了……

(五)、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在引入部分,我利用朋友的相互关系及中国文字形象的使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第四篇:数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上册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圆的认识

自我评价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场地设计方案,怎样在操场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问题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课堂重建

让学生讨论套圈的设计方案,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场地设计成圆形。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的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圆的面积

自我评价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迁移转化思想。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教案: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在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复习的同时渗透“转化”推导方法,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出来呢?引出新课的学习《圆的面积》。

二、指导操作,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首先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面积指的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圆的面积指的又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面积的意义,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圆的面积的理解,也为接下来的动手实践“圆的面积”做铺垫。接下来指导操作,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求圆的面积?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已有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探讨出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利用转化法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实践,然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并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接下来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尝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了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在巩固练习中我本着基础、综合、拓展三个层次,首先题型是基础性的面向全体学生,来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全体同学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拓展,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也能够照顾到学习优秀的学生,练习效果不错。

反思问题

1、课堂纪律有点乱,在探究环节学生讨论的有点激烈,直接导致了课堂纪律乱

2、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下课铃声响起,最后几个练习题还没有处理完

3、教师提的问题有时有点大,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课堂重建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再努力!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百分数的认识

自我评价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以学生熟悉并喜欢的人物姚明在NBA中的罚球命中率的有关统计数据引入课题,在本班学生活动的比一比谁投篮水平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让学生初步感悟了百分数的含义,及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在《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努力为学生创设数学交流、活动环境的素材,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反思问题

1、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写百分数的机会。整节课学生缺少写百分数的机会,只是强调了一下百分数的写法,也许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

2、因为我都是利用自己准备的素材贯穿了整节课,先是认识百分数、掌握读写法、然后根据生活素材具体说明每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课本的主题图和例子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但如果不讲解,让学生自己领会,可能效果不够明显,是一句带过还是重新讲一次呢?该怎样处理这种情况,我总觉得还需要思考和探讨。但我始终相信要以“学定教“,不是以“教定学“,要做到“学海无涯,教无定法“。

课堂重建

在整堂课中,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此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放开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探索知识。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

自我评价

今天,我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类型的题目貌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很多知识细节,如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吃了夹生饭。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课后,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优点

1、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去。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题目条件:某村原计划植树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看那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鼓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学生思路、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2、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小组汇报时,教师重点把学生提出的,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或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突出出来。把学生那脱缰的思维拉回到本节重点内容上来。

3、学生研究、突出重点。重点问题重点研究,学生再分组研究这两个问题的解法,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现集体力量的强大性。

4、教师精讲、画龙点睛、突破难点。通过学生的研究、汇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研究成果后,再重点强调: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是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计划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求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数量关系是:多的公顷数÷计划公顷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样就使学生在众多纷杂的关系方法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反思问题

1、由于这是新学期第一课,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这几位同学的注意力,致使这几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2、本节课有点虎头蛇尾,开始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学生充分参与,可是到后来,我组织的练习形式,题目比较少,学生有点厌倦,造成练习中的计算出错多一些。

课堂重建

1、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2、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寻求一题多种解法。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确定起跑线

自我评价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形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可能经历过或者观看过无数的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但里面蕴含的问题学生可能从来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过。这节课我用动画的课件出示了学校召开运动会田径比赛的场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外圈大内圈小而引发的跑道结构与起跑位置关系这个具体情节,从而引出“起跑线位置的设置的距离差是多少?”问题的研究,把更多的时间直接切入到研究“确定起跑线”的问题上。

本节活动实践课的重点是指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反思问题

这节课感觉总体把握还是不错的,但感觉部分学生好像参与度不高,是不是课堂评价还不够机智,或没有真正调动全体的积极性,值得思考。另外,在研究三到八道的跑道差时,还不够灵活,能否就让孩子直接在明白这就是弯道的差距上,直接求弯道差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课堂重建

在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意放手让学生自主就方法,再汇报。意在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计算后在汇报中把计算方法达到最优化。但在教学中,教师“担惊受怕”,稳稳地提出问题,匆匆的结束探究,急急的指名汇报,让部分学生还不知从何开始就“到此结束”。同样的情形在练习中也再次重演,当学生在汇报200米比赛中的起跑线该怎么确定时,也是学生说的不够,用部分学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否面向了全体还有待改进。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扇形统计图

自我评价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概括的也比较全面,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接着我又发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有个学生问道:我想知道怎样画扇形统计图,这里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已经预料到了。这里虽然教材上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作为重点来探究,我认为我们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不是为了教教材,只要是学生想知道,我们就要满足他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虽然没有让学生画,但是从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他们已经会画扇形统计图了。在后面的问题解决中,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观察,我认为学得比较好。整堂课的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问题

本班学生积极发言的程度,还是有待提高。课后我调查原因: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自信,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胆怯,不敢发言,怕说的不到位。以后再这方面我会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重建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4)

数学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数与形

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问题

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

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在讲解例一方面做得还好,学生基本都理解了数和形的联系,练习中三角形数形与数的关系,很多学生没有通过图感受到,引导的不到位。

二、两次合作,其实一次就可以了。

第一次的同桌两人合作,通过课堂,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松后紧。

课堂重建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数学六年级上册先学后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

2、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懂得求折扣应用题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

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每当周末、过年、过节或店庆的时候,商店都会搞促销活动,大家在生活周围见过这样的广告语吗:“店庆五周年,电器九折,其他商品八五折”?那么八五折、九折是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扣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

三、探究新知

(1)出示自学指导1

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p97页上的第一段话,思考下列问题,(比比看谁学得快、学得好,2分钟后回答)

①什么叫打折,几折表示什么?

②五折表示什么?七五折表示什么? 学生自学,反馈自学情况

练习: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现在我们就应用折扣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根据自学指导2自学例4

(2)出示自学指导2

①什么叫做八五折、九折呢?

②例4中(1)现在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③求现在买这辆车用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④谁是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⑤例4中(2)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是什么意思?

⑥如何求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97页例4的内容,请把课本上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6分钟后,我们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同学情况)

四、先学环节“

1、学生看书思考,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2、针对自学情况,学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五、后教环节

1、学生交流意见,并讨论更正。

2、点拨、拓展。

根据刚才的例4,大家想一想折扣问题实际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问题?

师生归纳: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多少的问题?

六、当堂训练

1、填一填

(1)几折就是表示(),也就是()。八折就是原价的()%,七五折就原价的()%。

(2)下列折扣化成百分数各是多少?填在()里。

九五折()% 七折()%

八八折()% 五折()%

(3)一种商品现在打八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

2、算出下列各物品打折后出售的价钱(单位:元)。

80.00元 105.00元

六五折: 七折:

3、根据打折后的价格算出原价。

七折 五折

现价:56元 现价:17.5元

原价: 原价:

4、妈妈给小强买了一套运动服,原价120元,现在打七五折出售,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七、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新的获。

八、课堂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认真、独立、高效地完成课堂作业。

必做题:练习二十三第1、3题

选做题:练习二十三第2题 思考题:某种商品原定价为20元,甲、乙、丙、丁四个商店以不同的销售方式促销。

甲店:打九折出售后 乙店:“买十送一”

丙店:降价9%出售 丁店:买够百元打八折

1、小明买一件商品花了18.2元,他是在()商店买的。

2、小兰买了10件这种商品用了160元,小兰是在()商店买的。

3、如果买的多,到()商店去买最便宜。

板书设计: 折扣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

2、几折→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3、例4:(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160-160×90%=16(元)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含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东+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学案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 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二、教材分析:《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

    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起跑线教案及反思 确定起跑线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六年级上册教案反思

    17不过这节课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了,虽然思路比较清晰,过程中也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却缺失了语文味。上节课阿姨跟我说叫我先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去体会。这样......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折扣》教案

    《折扣》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折扣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折扣”的问题。2.理解“折扣”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折扣”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

    苏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范文模版)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二、学生自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