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0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 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 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 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 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2、理解扇形概念知道扇形有一条对称轴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重点难点:

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将手中的两个圆一个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另一个平均分成2份剪下其中的一份,观察手中的图形,他们像什么?(像扇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扇形。(板书课题:认识扇形)

二、新授。

1、认识弧:出示一个圆,在上面任意点两个点A、B。

(1)A、B两点在什么位置?(圆上)

(2)师: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弧。课件演示。

(3)追问: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什么?什么叫弧?

(板书:弧: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读作:弧AB。

(4)请在圆上用彩笔画一条弧。你是怎样画的?(边用手指描弧边说弧AB)

2、认识圆心角:课件演示连接OA和OB 。

(1)线段OA 、OB是圆的什么?(半径)

半径OA 、OB所夹的部分叫什么?(角)

这个角的顶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

师: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什么叫圆心角?

(板书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

(2)请学生在圆上标出圆心角。谁是圆心角?(∠A OB是圆心角)

(3)练习:教材76页1题 (略)

3、认识扇形。

(1)画出扇形一圈,我们把围成的图形叫扇形,什么叫扇形?交流

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扇形。(板书:扇形)

(2)同学之间用手描一下自己手中的圆,互说哪一部分是扇形。

(3)观察桌上剪好的图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说一说,它是扇形吗,为什么?

(4)师课件演示:黄色部分是什么图形?(扇形)为什么?

4、说一说。

(1)演示:活动的扇形。圆心角一条半径不动,另一条半径不断转动,呈现不同的扇形。当两条半径重合时,形成一个圆。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扇形是圆的一部分)

(2)在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扇形?

(如:扇子外形、贝壳外形、树叶外形等)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扇形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5、第三次用剪好的扇形:请将桌上的每一个扇形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1、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对圆的对称特征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逐步感知和体会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2、增强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以及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在折纸及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

圆规剪刀白纸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回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形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2、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奥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收集用时 (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 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 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本册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cm2)

过程要求

(1)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2 3 4 6 8 12 24

袋数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1)教学同类量的比。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48页上面情景。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a.出示:48页下面情景。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1)简介比的写法。

(2)简介比的读法。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 4.小结。

三、巩固练习1.教材49页1、2题。2.教材52页1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52页2题。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板书出示:50页内容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把除法改写成比的形式。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观察、比较、发现。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①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小结。(板书:整数比的化简)(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①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比。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3)总结。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2.填空。

16∶200=()∶()=()∶()=()∶()=()∶()。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53页4、5题。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 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2/5是多少千克?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 2.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1)出示教材54页例2。(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②交流汇报。

思路一 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思路二 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4)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2.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3.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再用总数×。⊙巩固练习

1.教材55页1、2题。2.教材56页11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1.教材55页3、4、5、6题。2.教材56页7题。板书设计:比的应用

例2 方法一 1+4=5(份)方法二 1+4=5(份)500× =100(mL)500÷5×1=100(mL)500× =400(mL)500÷5×4=400(mL)

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

教学反思:

整理复习教学时间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 2/7÷5;(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7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9 ÷4/15。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1)复习概念及化简方法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 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1、2、3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5、6题. 教学反思:

整理复习(2)教学时间 课型:复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2、一堆煤,用去了,还剩下()。

3、今年比去年增产,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养了多少只鸭?(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2)对比:

1、2两题有什么异同?

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二第4、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练习十二的第8--11题

教学反思: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掌握折扣、纳税、利率里的各种概念以及解题方法;3、经历整理复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倒数的认识 姚庄小学:唐红芬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9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执教者:cy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 行、列确定物体的位臵,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臵与方向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案 教学内容:本41~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

    六年级数学上册远程教育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远程教育教案 圆的面积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目 录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 1 2.分数乘分数 …………………………………………......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4页 教学目标 :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