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一篇: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得出计算公式。但是,由于学生记不清每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换算、公式变形不熟练,在数学课中没有学习同底数幂的计算,所以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会遇到一定的麻烦。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体积不同。然后把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到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上。通过实验发现: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2.不同种类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反映了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密度。教师提问,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技术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引出了密度的应用。

第二篇:《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通城县隽水寄宿营中学 李良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建立起密度概念。

探究活动形式及通过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小组只测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并计算其比值,各小组的学生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引导学生对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通过激发学生对“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对教材P38页的阅读,能够较自然地进入“问题与猜想”之中: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想到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深入思考物质世界中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刻的内在联系及常用研究方法“比值”的运用,使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能力得到练习。

3、在学生各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及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对全班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交流、讨论中应持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的过程。

4、学生得到结论中,应有“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测量误差)的”这个结论,则由“相近”到“恒定”之间有一个思维的飞跃过程,此处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即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的结论还有“不同物质,其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利用这两个结论说明其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时建立密度的概念,说明其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5、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我这节课的收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的方式等进行反思和再评估。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100ML)7只、烧杯7只、细线若干、二只不同体积的铜块、二只不同体积的铁块、二只不同体积的木块、刻度尺2把,水。

教学过程:

1、识别物质的方法。

取不同物质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

请学生比较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方法的缺点,促使学生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因素来考虑,进行猜想,进而进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活动,以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的活动中,并学会运用“比值”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2、小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全班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

全班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利用学生得到的“不同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假设测量中的误差为零,推理出“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是相同的”这一科学结论。

3、建立密度概念,说明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我们称之为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即ρ=m/v,其单位可以是千克/米3(kg/m3),也可以是克/厘米3(g/cm3)。

4、进行单位换算的训练。

课堂总结:

学生谈:“我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篇:《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主题名称: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粤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ρ=mV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1kg/m3=1×103g106cm3=103g/cm31g/cm3=1×10-3kg10-6m3=103kg/m3

注:举例说明物质的密度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它的大小受物质状态、温度等影响。

ρ=mV=675kg0.25m3=2.7×103kg/m3

例题: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0dm3,求:⑴铝的密度为多少 kg/m3?合多少g/cm3?(2)它表示什么意义?

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合2.7g/cm3

物理意义: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七、教学板书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1.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2.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的公式

ρ=mV

4.密度的单位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第四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第五篇: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参赛课题:科学探究参赛选手:参赛时间:参赛地点:望龙学校

物质的密度 张勇

2016年10月27号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对于学生认识物质本身有重要的意义,与后面的压强和浮力关系十分密切,同时测量密度又考察了学生对于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辨别物质的一些简单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让学生学习用密度去辨别物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六、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四杯液体:白醋、白开水、雪碧、可乐。金属铜条,大小不同的铁块。

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七、课时安排 :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两杯液体可乐和雪碧,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回答,学生立马答出答案。

再出示两杯液体白醋和白开水,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闻一闻或者尝一下。学生很快答出答案

出示黄铜金属块,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暗示学生在用质量比较,用质量进行区分。

此时展示大小铁块,质量不一样,可见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数量关系。到底什么关系?会不会从中帮我们找到鉴别刚才金属的办法?

需要用实验来测量,二、利用器材,自助实验

和学生一起回顾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助测量提供的实验器材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和巡视,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师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引导学生将质量与体积相比。进而发现规律 总结为:

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四、发现规律,引入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由此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10g/cm)

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 现在你知道老师的戒指可以用什么办法鉴别了吗?

3-3

3九、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十、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m3

(1g/m

=1000kg/m)

33.水的密度:1.0×10㎏/m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千克.

4.公式:ρ=m/v

十一、教学反思

下载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推荐5篇)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是力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要知道引入密度的......

    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潞城三中 郝花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学习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简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西营镇西营中学 陈煦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12.19 授课教师:蒋冬梅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5篇]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