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反思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讲台上摆放水、酒精、煤油、铜块、不锈钢片、银片、铝片、盐水、盐酸及有毒物。
当我先后举起两个不同的物质,请学生加以识别时,学生分别说出了如颜色、气味、可燃性、声音的不同、轻重的不同、化学反应的不同等各种方法来进行识别。
当我举起不锈钢时,请学生判定这是不锈钢还是银时,生沉默一会,然后有学生提出从杂志上看到的碳的同位素来识别,我对学生的识别方法提出问题:碳的同位素是用来识别什么物理量?
学生认为可以识别物质,也有学生认为是识别时间的,我只对学生的识别方法予以赞同,但对识别的是什么物理量不加说明,要求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搞清这个问题。
当我提出能否用一种方法对展示的所有物质进行识别时,学生思考后都认为不行,必须各种方法混合用才能识别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出能对这些物质进行识别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时,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因为学生已阅读了本节的相关内容,他们的猜想基本上是用质量/体积进行探究,具体方法是:a、相同体积下,比较物质间的质量;b、相同质量下,比较物质间的体积。可见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已能在实际中加以采用。此时,有位同学提出:课本上用质量/体积,为什么没有用体积/质量,它们不都是比值吗?
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结论是:
1、在探究物质的体积与质量之间的特性,用质量/体积,还是用体积/质量,无法确定,但都是研究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物质的这一特性;
2、当人们在进行交流合作时,这两种比值同时存在的话,会有许多不便,所以应当统一到同一比值方法上来,而这对探究物质的这一特性没有影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这是我上课前没有预料的,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得到的。
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扬之外,也谈了开拓性研究对后继研究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开拓的意识和勇气。
二、实验探究中的交流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反思三: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六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反思四: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
第二篇:测定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第三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刘民宏测量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教学反思《《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研活动测量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第四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第五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