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密度》教案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一、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总结。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引入。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三、语言。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在平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当然在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铺垫是功不可没的,这就需要语言,只有好的课堂语言才能做到。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课,似乎也在这方面思考过,都是不经意间抛出一句笑话,理论学习中忽然引入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子,而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当然这节课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里没有对学生的目标落实加以反馈。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应该把有些适合自己的东西用进去,同时应该多去听一些老师的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信不管是谁,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
第二篇:物质的密度教案
6.3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值。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水,细线,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置情景:(1)大家都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空气是有质量的,如果想知道教室里空气的质量,你能想出一个办法吗?
(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怀疑戒指的含金量时,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
师:这两个问题,现在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
二、新课教学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问:(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较大)
(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
师:经验告诉我们,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校对数据后提问: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3)铁块和木块,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得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板书密度概念)怎样计算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如果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用符号可表示为:ρ=m/v。仿照确定速度单位的方法,可以确定密度的单位。
提问: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或kg.m-3,)
师:我们还有一种常用的密度单位是克/厘米3,符号g/cm3或g.cm3 思考:1.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义? 2.1g/cm3=
kg/m3 练习:“练习册”12页例
1、例4,13页第6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密度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物理量。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所以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有属性。颜色、味道、软硬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课堂小结
2.提问:为什么说密度是物体的特有属性?怎样求物质的密度?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第三篇:物质的密度教案
典型课例考评课教学设计
黟县渔亭初中 汪云海
课题: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时间:2013.10.13 地点:屯溪四中
教材分析: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刚开始接触,一时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做好探究实验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密度的概念,也为以后学习重力、压强、浮力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定义和公式;
2、能用密度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判断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密度定义的建立、公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实验和应用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实验相联系,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 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质量、体积与密度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棉花、水、酒精、煤油、盐水;铜块、铁块、铝块、泡沫、木块、钢球、玻璃球、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
教 法:实验探究、讲解、讨论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巩固:前面学习了有关长度、体积、质量的知识,知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量杯、天平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次科学探索。
2、(投影)奥运会金牌,问它是否是纯金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它是不是纯金的呢?学过本节知识,我们就有办法了。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相同吗?取外观与颜色都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我们用眼睛能区分它们吗?怎样分辨它们呢?用手掂量一下或放在天平左右盘上比较它们的质量。
(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其体积相同吗?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往入木块的天平盘内加木块,使其能与另一盘中的铁块质量相同,结果发现木块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相同吗?怎么设计实验?(取两个相同体积的铁块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内,看天平的平衡情况)
可见,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其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相同;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不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取由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若干,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记录下来,然后计算它们的比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①水、酒精、盐水;铜、铁、铝、泡沫、塑料、木块、钢球,玻璃球等物质作为探究对象;②选取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作为探究工具;③提供探究的记录的参考表格如课本P94所示;④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⑤对学生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学生自主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
① 各小组任选四个物体进行实验,其中两个为同种物质的,另两个为不同物质的; 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合理分工; ③ 实验过程要规范,数据填写要真实。
计算数据,分析、讨论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初步结论
5.交流、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强调尊重事实,在误差范围内寻找物理规律。在对多个小组实验分析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6.评估: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指出实验中的不足。
7.密度的概念: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在物 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①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② 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③ 密度的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教师):今天的结论是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得到的,其实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物理规律,今天的实验还远远不够。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课堂练习:一物块的质量为54g,体积是20cm3,其密度是多少kg/m3?
学生练习,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教师进行评议,规范物理计算题的书写格式。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了解对密度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2.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作业安排:完成课本作业2、3、4。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二、物质的密度
①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② 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③ 密度的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课后反思:
第四篇:《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教学
:学生预习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
(2)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本0页的表格中。:
质量(g)
体积
13物质的质量/v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木块1
木块2
木块3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
6:分析与论证
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3和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3及g/3。
单位的互换:1g/3=103g/3
7:学生观察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
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②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③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g/3,表示13的水质量为10×103g。(这一数据要记忆)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这节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㈣板书设计:
探究——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单位:g/3及g/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g/3,表示13的水质量为10×103g。
㈤作业
见堂作业。
后反思:密度是第四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考试的题目千变万化,有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计算题说理题等等,需要后去琢磨,所以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很重要。
第五篇: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反思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讲台上摆放水、酒精、煤油、铜块、不锈钢片、银片、铝片、盐水、盐酸及有毒物。
当我先后举起两个不同的物质,请学生加以识别时,学生分别说出了如颜色、气味、可燃性、声音的不同、轻重的不同、化学反应的不同等各种方法来进行识别。
当我举起不锈钢时,请学生判定这是不锈钢还是银时,生沉默一会,然后有学生提出从杂志上看到的碳的同位素来识别,我对学生的识别方法提出问题:碳的同位素是用来识别什么物理量?
学生认为可以识别物质,也有学生认为是识别时间的,我只对学生的识别方法予以赞同,但对识别的是什么物理量不加说明,要求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搞清这个问题。
当我提出能否用一种方法对展示的所有物质进行识别时,学生思考后都认为不行,必须各种方法混合用才能识别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出能对这些物质进行识别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时,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因为学生已阅读了本节的相关内容,他们的猜想基本上是用质量/体积进行探究,具体方法是:a、相同体积下,比较物质间的质量;b、相同质量下,比较物质间的体积。可见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已能在实际中加以采用。此时,有位同学提出:课本上用质量/体积,为什么没有用体积/质量,它们不都是比值吗?
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结论是:
1、在探究物质的体积与质量之间的特性,用质量/体积,还是用体积/质量,无法确定,但都是研究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物质的这一特性;
2、当人们在进行交流合作时,这两种比值同时存在的话,会有许多不便,所以应当统一到同一比值方法上来,而这对探究物质的这一特性没有影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这是我上课前没有预料的,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得到的。
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扬之外,也谈了开拓性研究对后继研究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开拓的意识和勇气。
二、实验探究中的交流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反思三: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六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反思四: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