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反思

2022-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密度》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1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均通过相应的练习来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4、巩固性提升:针对于中考及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设计了与中考接轨的相应练习题,也是通过学生的强化训练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满意之处: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中练习题的设计我很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发问、释疑,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掌握得到强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对于九年级中考复习中,复习课要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来说,本节课的题型设计、学生的练习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足之处:

1、为了追求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明白、写下来、想明白、讲出来,仍然还存在着师讲生听的嫌疑。

2、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有些地方还是讲的过多,整个一节课的轻重、练习难易、目标缓急把握的不够到位,以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在“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本来是要给学生总结的,但没有完成。

《密度》教学反思2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 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密度》教学反思3

一、课题提出,小组初探

本节课前老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事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手边不同时具备天平和量筒,却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测出盐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种方案?”课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议论开了,热情很高,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研究讨论,查阅书籍,上网浏览,积极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讨论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组多达12个。有一组竟在网上查到要用高中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方法。

二、组际交流,再次探究

老师课前把备课组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在讲台各准备了几组;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长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方案有多少种、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简述出来,其他小组对不明白、不清楚处可提出质疑。例如:有个小组用杠杆、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来测盐水密度,其他小组有同学不明白,让他们说出原理来,该组马上有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了“水Vl1=盐水Vl2,量出l1、l2即可。”但是又有同学问:“两个小瓶的质量不考虑吗?”他们答道:“这个问题我们早想到了,我们挑选的两个小瓶质量是相等的。”经过小组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对密度测量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要求各小组把本组认为设计最科学的方案步骤说出来并写出板书,让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每组按自己设计的方法开始实验,来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让不同小组间互派观察员,以便实验结束后进行论证分析。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到讲台选取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有选U形管、煤油的,还有选弹簧测力计、铁块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组还挑选两套器材,分两个实验来进行对比。

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给了他们能领会并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学生们才能把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全。在此过程中观察员将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是为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切磋,并锻炼和考查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验分析,深入探究

各组认真做完实验,将实验结果,即表达式和测得数据进行板书,使之方案表达完整,然后由观察员提出问题或质疑方案的科学性,被质疑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辩。例如:“你们将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盘上称量,能放稳吗?是否可操作性差?”“我们是根据天平实际来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所用量筒不大,发现它放在天平盘上较稳,并且认为这样直接测出体积和质量会误差小。”再例如:“你们组为什么先向U形管内倒入盐水就做成功了,开始时你们先倒入的是煤油,为什么不出现液面差?”“开始时我们忽视了煤油密度小于盐水密度的问题,倒入盐水时发现有盐水冲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间有盐水柱,所以我们又改变了做法。”观察员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你们先称铁块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学,误差大。”“天平指针不静止能算天平平衡吗?”“刻度尺测液体深度时应该估读。”“你们测出的盐水密度为什么比水还小?”等等。

在学生“双方”的争辩中,对学生感到疑难或难说服的问题,老师及时启发,适当引导和点拨,真正使学生们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最后还设计了各组评议讨论环节,对每小组提出的实验探究方案的器材选择、步骤的合理性、表达公式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其实在此过程中有些组的方案经实践检验是不成功的,为此他们学会了如何评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组做得非常成功,同学们心情激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对经历探究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刻骨铭心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科学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识的来之不易。

四、课后思考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4

密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密度的认识,应是对物质性质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同学们对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还算可以,但对密度的测定就不自信了,特别是特殊法测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因为利用浮力法测密度,它纠集了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

学生将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就力不从心了。因为不同的方法测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应用。我们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测出质量m和体积V,常规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同学们还可以,但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水、烧杯、小石块等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这时候在课堂上就要看老师的点拨和指导性了。那么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怎样测出质量、体积下手让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质量要从重力得出,就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块的质量;然后根据浮力的知识F浮=gV排,使物体的体积等于V排,就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测出物体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无论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设法从根本上找到质量和体积,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密度》教学反思5

本节课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习。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密度》教学反思6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7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8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2、应多次测量,选择有效数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信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课下继续探究

《密度》教学反思9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密度》教学反思10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一、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二、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三、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四、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密度》教学反思11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教学反思12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平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习。

学习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教学反思13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14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15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1

密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决定打乱教材的体系,从密度的知识生成讲起,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发现未知的密度知识。

我给学生一把刻度尺、一个天平,和一个立方体铁块。让学生研究讨论这些东西,然后问:通过这两个测量工具我们能得到与这个铁块相关的物理量有哪些?学生很快交流讨论得出可以知道铁块的质量、体积、面积、棱长等物理量。

我说,我们今天来研测量质量和体积,同学们互相合作。很快,学生都测出了这个铁块的质量为7.9g,这个铁块的体积为1cm3。我接着问,根据你的实验结论,你能知道0.2cm3的铁块的质量吗?学生很快发现是1.58g,那么你能知道15.8g铁块的体积吗?学生马上说出是2cm3,我马上把这个数据列成表格如下: 质量 7.9g 1.58g 15.8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根据这个表格出发,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们议论一会儿后说:质量和体积德比值是不变的。

我马上给同学一个1cm3的木块,我说,既然大家发现这个规律,那么我们不用测这个木块的质量,就知道他的质量是7.9g?同学们说错了,我说为什么?因为它是木块。要知道他的质量还是先要测量。我说我们有没有兴趣测量一次?同学们高兴的动起手来。很快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质量 2.6g 0.52g 5.2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比较这两个数据,我们能得到哪些知识呢?讨论一下,我待会找同学回答。

同学们探讨的非常热烈,我巡回寻问一些小组的结果,发现很多同学认识很到位。我说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小组的结果?结果举手的小组不多。我马上作动员工作,因为这届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好,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不敢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一下子超过了4/5,我感觉很满意的。

我让一个男同学回答问题,为了提高他的积极性,我说:有请后面的那位小伙子闪亮登场。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没有了紧张。他一下子说出了三点: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相同;可以根据质量算出体积。我说有补充的吗?一个女同学很快举手,我点名让她回答,她说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物体的体积,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知道他是什么物质。我说还能知道什么?同学们有窃窃私语了一会。有一半同学举手,我指一个同学回答:我还能根据体积算出质量。我说这不和刚才同学一样吗?结果很多同学反对我的观点。有同学喊着说:两个相反。我笑着说:相反吗?中间一条河,你能从河对面过来,那么我就能从这边过去。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就相当于在质量和体积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呀。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某种物质的体积,也可以算出任意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上面铁块比值是7.9g/cm3,木块的是2.6g/cm3,这个数值是什么意义?

几乎全班同学都说出来了,我点名让几个同学回答,都能说出1cm3的铁块的质量是7.9g,1cm3的木块的质量是2.6g。我接着问:这个比值与质量和体积有关吗?同学们开始都说有关。我说想想再说。一部分同学开始改变自己的答案了。我让他们讨论,结果他们说无关。我说你是怎样知道无关的?有个同学说因为铁块的质量无论怎样变,比值没有变,体积怎样变,比值还是不变。我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呢?同学们一致说因为它还是铁。我说那就是说,这个比值是铁这种材料的性质,而不是某个铁块的个性,是铁这种材料的共性。同学们会心的点头了。这个比值就是质量和体积间的桥梁,我们把每一种物质的这个比值求出来列成表,以后在质量和体积间的运算就简单多了。其实,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密度。

我板书了课题和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并相互交流,感觉效果很好的。接下来的密度的应用,学生基本上是自学,把我也解放了出来。

《密度》教学反思2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的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和经济价值。在麦场上人们利用风力来扬场、对饱满的麦粒与瘪粒、草屑进行分拣……

又例如商业中鉴别牛奶、酒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等等,都要用到密度的知识。在工业生产中密度知识的应用也很广泛,人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的设计师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制造材料的密度及其性能选取不同的技术要求:交通工具、航空器材中,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钢等复合材料。在产品包装中,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于运输,价格低廉。

可见密度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密度》教学反思3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教学反思4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2、应多次测量,选择有效数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信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课下继续探究

《密度》教学反思5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密度》教学反思6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密度》教学反思7

密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密度的认识,应是对物质性质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同学们对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还算可以,但对密度的测定就不自信了,特别是特殊法测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因为利用浮力法测密度,它纠集了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

学生将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就力不从心了。因为不同的方法测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应用。我们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测出质量m和体积V,常规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同学们还可以,但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水、烧杯、小石块等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这时候在课堂上就要看老师的点拨和指导性了。那么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怎样测出质量、体积下手让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质量要从重力得出,就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块的质量;然后根据浮力的知识F浮=gV排,使物体的体积等于V排,就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测出物体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无论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设法从根本上找到质量和体积,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密度》教学反思8

今年,有幸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首先,要感谢给我这次机会的县教研室牛主任,给我大力支持鼓励的学校领导,以及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

《密度》这节课在我看来是不算成功的一节课。回来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分析了讲课不足之处:

1、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开始讲《密度》这节课时,我是以一个《寻宝》视频引入的新课。但是当我将课件考入电脑上时,发现视频不能播放。我的大脑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样引入合适了。我向第三实验学校的步宝炎老师说明情况,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间他就找了一个比视频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内容是:一位女士被“飞车党”抢走了项链,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说了一句话,犯罪分子扔下项链跑了。那么女士说了句什么话?(“假项链你也抢!”)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天早上电视中播放过,我同步老师一起观看过。为什么步老师能一下子联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这是因为自己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个要求或者标准,需要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及时的教学反思。

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深感触。

没有春夏勤勤恳恳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想要将一堂课上好,就需要课下认真的准备。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讲课的经验与技巧。平时我们感觉这么一点积累没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积少成多”,其实结果也就早在这一点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强。

(1)语言要精炼,问的问题要有价值。(2)跟学生要互动,多说鼓励、赏识性的语言。(3)课堂活动,不要因为讨论而讨论。

通过这次讲课,还让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断学习。

学习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

书籍可以开拓视野,让智慧之花闪现。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还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要想上好自己的课,就得多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学后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对我们新教师的栽培和教育,感谢一直在身边指导和帮助我的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事们。

《密度》教学反思9

密度的教学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学难点,北师大教材的编排顺序又不合理,数学上还没有学到科学记数法的计算,给密度的计算又增加了难度。每年讲到这一点的时候,速度都是放的慢之又慢,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今年再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依然按往常的思路讲,讲完一节刚好把密度的基础知识讲完。密度的计算只能等到第二课时,我结合例题,一步步规范物理计算题解题步骤,并将之与数学计算题中的步骤进行区分,希望学生能在比较中加深印象。

讲完一道例题后,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演板,这样可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尤其是演板的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当我提出让学生演板的时候,在四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自愿去讲台。幸好暑假中学校新装的教学设备中有一个高拍仪,能将学生的作业拍照投到屏幕上。

我收了几本学生作业,先把正确解题步骤让学生看一遍,再将他们的作业投屏,让学生对比着检查错误。投屏的十份作业中,有三份写的很好,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并且无一处错误。剩下的七份中把能出的错都出完了,有的没有写公式,有的代入数据的时候数字后面没有单位,有的结果单位的后边加上了括号,还有的干脆带错了单位。

这样一投屏,学生易犯的错误大家一起来改正,这就是大家一起面批,能把学生的错误立即反馈给学生。

不得不感叹科技兴教,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密度》教学反思10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密度》教学反思11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密度》教学反思12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平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平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四、先举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模仿学习,让学生讲出书本表格中其他物质密度所表示的含义,点出容易错的单位问题。

《密度》教学反思13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反思14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学反思15

学校最近让老师们举行“先学后教,有效课堂”的课堂的尝试。经过部分老师的反复尝试,让我在听课中受益匪浅,对“有效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断在自已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寻找一条适合自已学科的教学的路子来。下面就是我针对《密度》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过程中对比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

《密度》在第七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习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习进行对比分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习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习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习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习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习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习惯,这要靠平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下载《密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密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1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教学反思1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

    密度的教学反思

    密度的教学反思 密度的教学反思1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密度测量》教学反思

    《密度测量》教学反思 刘纯武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

    密度教学反思[最终版]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

    《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总的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

    测定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