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课堂结构主线架构方略
地理课堂结构主线架构方略
地理组 李海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程度挖掘、综合各种载体的地理信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构建贯穿地理课堂的知识结构主线是关键,这条主线既是教学主线,又是学生思维脉络。只有确定了这条主线,才能依据知识间的联系,将与之相关的知识依附在这条主线上,形成完整的知识谱系,使课堂结构更加丰满、科学、合理。
一、以空间为主线 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这样的课堂结构主要体现在跨区域或以空间知识展示为主要知识结构的内容上,这样的结构主要以纵向线形为主,是本课的课堂知识结构主线,这条主线上是由几个呈并列关系的知识点组成,然后以这几个知识点为基点,给予推理分析论述,又形成了几条横向知识链,每条知识链上又有数量不等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分属不同层次不同属性(或角度),但都是对基点的论述,也就是说在每条知识链上又分布着数量不等的不同属性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内涵上互为因果,大多以逻辑关系为序。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联系密切,或并列或因果,但都属于同一属性下的不同知识内涵,体现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呈“丰”字型结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研读教材,理清课时知识的性质,是属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知识,内容上都有一些什么类型的知识,然后理清知识脉络,以及知识点的性质(概念、论述、数据、图表、活动等)、分布、联系等等。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按着空间顺序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确定谱系的知识主线(横线)、纵线。利用幻灯片、视频、动画、电影片段等载体手段,将整合过的知识信息、内涵、结构展示出来。
如,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为例。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或视频)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4个温度带,那么我们就以这4个温度带为本课的第一层知识结构关系,依次分别是第二层4个温度带的界线(突出地球表面几条主要纬线的作用、地理意义),第三层是形成温度带的原因(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及原因),第四层为太阳直射情况、二分二至及地理意义,第五层是温度带的气候特征或现象。可以看到每一层之间基本上都是互为因果。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而又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横向知识链,每条知识链上的五个知识层构成了基点所包含的学习目标要求掌握的基本地理意义。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容易理解且有益于掌握。
二、以时间为主线 突出课堂教学的情节化。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给予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赋予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课堂教学的情节化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改写。也就是依据教材的内容重新创作一篇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或者独幕剧,使整个课堂呈现完整的情节化结构,以时间为主线(这条主线可以是教者根据需要人为架设的),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包含丰富地理知识的故事情节串(并)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知识结构。如。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林业、种植业、水果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我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融入了学习过程中,收获了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就是一幕情节化很强的独幕剧。
另一种是指知识点的情节化,也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片段把这个知识点表现出来,一节课往往由几个带有情节化的片段组成,这几个片段由时间为主线串联起来;如,初二地理下册《珠江三角洲》为例,在讲授时,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通过《林则徐》电影片段以及从网上下载的历史事件视频资料的展示,学生通过对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的了解,自然就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西方殖民者首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分别侵占了香港和澳门?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去寻找答案,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就能清晰地认识到珠江三角洲在位置、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深圳等地的崛起,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及改革开放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后,又通过新闻视频资料向学生们展示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从而引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形成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前店后厂”。
本课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引导,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及学习目标,来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所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地理知识,课堂情节化强,寓抽象的地理知识于形象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课堂环节清晰,以时间为主线,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情节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非常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以逻辑为主线 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大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教材里面的各个章节内所阐述的地理知识之间,同样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里面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多以因果关系排列,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不同部分,还是各个部分的内部结构,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关系。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展示时,事先要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链接进行详细解读,分析知识点的构成,找出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抓住整个知识主干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课堂知识主线,而不同主干因素的内部结构,也同样体现出知识信息的密切联系,据此画出“知识树”,建立起新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成幻灯片、动画等教学媒体,供课堂教学使用。
如,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通过本课结构的展示,我们发现本课从新疆景观图片入手,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序,逻辑性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知识体系完整。
当然,在地理教学实践的探索中,课堂结构主线架构的方式不止以上三种,教师只要以学生为本,立足课堂,自始自终贯穿发散性思维,不拘泥于常规的、传统的静态知识,打破思维常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究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就一定能寻找到多种合理而灵活的课堂结构方式,为创建和谐地理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基于教学主线的初中地理课堂探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课堂应该是一个公开的课堂。教师应多举措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要想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地构建课堂教学主线。教学的主线就是一个明确的教学线索,教师用它来完成全班教学目标。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主线,教师围绕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认知风格,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使整个课堂给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感觉。要想获得一堂高效的地理课,最好先设计好教学主线。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主线课堂探讨
一、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误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教授同一科目,但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杂乱无章,课堂结构分散,学生思维混乱;
有的课堂教学顺畅,相互联系,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不断呈现的内容让人觉得到深刻而一致的呈现。就理性而言,它很棒。为什么两位教练都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教师语言技能的差异外,主要原因是在课堂上构建教学主线存在着误区。
1.使用教材序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圣旨”,全部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上顺序是什么,就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之间关系和逻辑顺序无法很好的控制。例如,“我们刚刚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中国的国土资源政策”,它将土地资源特征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机械地划分开来,放弃了知识的教育价值,仅仅作为知识来传授。
2.以简单的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目前,有许多学校主张使用学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当然,教案中不泛有许多是优秀的,但也有许多简单的案例,在撰写学案时不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例如,一些学案重视和关注学生知识接受和技能掌握。学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完成答案;
有些学案则是练习的积累,完成练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少量的学案则能兼顾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即使这样,也忽略了构建教学主线。
3.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规模课堂教学内容,各个学校都在结合校情、学情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作用,机械地以教学步骤为主线,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有些课堂过分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课堂则变成了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问题的过程,导致内容价值表现不够。即使在一些课堂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也存在着基本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
二、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原则
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主线时必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循序渐进、整体统一、情境真实、学科价值。这样设计出教学主线才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课堂。
1.要做到循序渐进。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学主线构建必须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切忌跳跃,要考虑到学生为新知识接受做好准备。
2.要做到整体统一。教学主线应该能够贯穿到课堂的每一步,使其自然过渡,并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认知过程有所支持。
3.要做到情境真实。教学主线的问题情境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以激发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兴趣,避免因教学主线构建需要,创设学生不熟悉、虚假的情境。
4.要体现学科价值。教学主线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功能,切忌似是而非,为构建而构建,脱离地理教学的本质。
三、课堂教学主线构建的方法
1.以情况为主线。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和学习得以实现。在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情况是“旅游”,这与地理学的特征是分不开的。除了旅游作为一种情境外,你还可以设计许多新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八下内容“青藏地区”,可以用韩红唱的“天路”的歌曲来导入,暑假期间,有几个同学想去青藏高原进行研学,如何安排衣服、食物、住所和交通。为什么?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从青藏高原气候、农业、民俗和交通等自然环境考虑问题,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构建巧妙而有吸引力。
2.以空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需要了解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要了解初中的区域地理内容,有必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特点。在了解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进而了解区域与区域的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例如,在学习“黄河治理与开发”一课中,以空间为主线,介绍划分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的情况以及上、中、下游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之间都有什么样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以时间为主线。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和传承的。这就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区域差异,又要研究地理事物在垂直发展中的及时继承,用时间序列来理解和认识地理事物,会更全面地了解变革过程和发展趋势。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即过去——现在——将来。例如,在“北京”一节教学中,时间则是教学的主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有什么职能?它曾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它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将来以“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为目标。本节课以时间为主线,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以逻辑为主线。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个显着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教学主线,并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点到点、点到线、线到面知识网络。例如,在“西双版纳”教学中,我创造了一种学习情境。通过西双版纳旅游视频播放和照片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魅力,然后让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以及产生丰富资源的原因,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存在着什么样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将设置问题作为主线。七年级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普及基础地理知识,如“地球和地球仪”“大洲和大洋”“气候”等。这些内容不好设置情境,但可以以问题设置主线。例如,在“海洋的变迁”一课中,我以“幽灵岛的诞生和灭绝”进行导入,询问为什么幽灵岛若隐若现?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进行了讨论。此时,教师没有给予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和学习海洋变化。学完本课后,学生自然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
6.将活动操作作为主线。实践操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教材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做一做”,不仅可以消化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使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使用橡皮泥制作地形图案,进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活动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流程是“准备——指导——制作——评价。例如,“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制作用品,课上教师制定要求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制作,最后是展示、评价和总结。学生在制作活动中,要掌握好经纬度线以及地球结构的分布。
7.以学习方法为主线。(1)综合分析的主线。地理学的总体原则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一定时,其他要素与之相适应。因此,只要抓住主导要素的特征并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全面了解它。例如,“干旱西北地区”的主要因素是深居内陆位置,区域特征是干旱,其他因素如植被和河流以干旱为主。(2)比较的主线。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要素和特征,了解地区差异和规律。例如,“南北两极地区”,突出了不同地区之间对比方法的应用;
“经度和纬度”就长度、度数和指示方向上进行比较学习。(3)读图用图的主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本技能。例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主要通过阅读气候资料统计图来学习整个气候类型,并通过读图来归纳进行教学活动。
8.以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人与地的关系是整个教材的主线。传统地理教材是按要素和部门列出。他们孤立地描述了位置、地形、气候和经济等地理要素,忽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忽图地理原理和规律。这种教学束缚了学生智力发展。新教材更加关注人与地球的关系。研究自然地理同时渗透人文地理内容,突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利用,突出了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克服资源稀缺的困难,使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以人与地之间关系为主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即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协调。特别适合于区域地理内容。以日本为例,日本的频发火山地震,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住房建设,特别是防震设计。多山的地形的农业适合使用小型机械耕种。日本在经济发展中,扬长避缺,克服地域小、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岛国、多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海运和加工出口型贸易。
教师只有站在地理学科整体高度上,通过仔细分析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构建最优化的教学主线,使地理课堂的更加生动、有序、高效。构建独具匠心教学主线是地理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也是“教学就是研究”概念的实践证明。
第三篇: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语文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感知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
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在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进信息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的方法和途径,会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别开生面的变化。我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从以下五个方面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促进小学低年级情趣化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识字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课件与识字巧妙的结合,不仅从趣味性角度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认读,识记生字,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字、词、句、文以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反复和学生“见面”而自然获得,不知不觉中,生字就掌握了。学习的空间是自主的,学习的形式是有趣的,学生学在其中,练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变识字为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当学生处在情趣化教学中,识字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便会出现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识记创新能力极强的特殊状态,也就是他们身心上了“一条高速公路”,识字教学效率达到了最优化。如教学“星”字时,大屏幕显示星星闪烁的画面,同时播放配音;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星姥姥,谁能念好我的名字星(xīnɡ),我就和他交朋友!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练习“星”的读音。(读准星xīnɡ)同时显示星星眨眼的动画。星星眨眼这一富有人性与童趣的设计,令每一位小朋友跃跃欲试和星星交朋友。在教学“暖” 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调动学生诸多感官来识字
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1】。在识字课中,通过听声音,学习“闹钟”、“小鸟”;通过观察多媒体图片,学习“太阳”、“月亮”;通过视频进行动作模拟,学习“洗脸,扫地,升旗”等词。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学生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我的做法是:上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班级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太阳》这一课是说明文。与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开展“天文知识大家谈”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有关太阳系的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课上,由学生主持宇宙探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险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网上探索。把在网上搜索到的内容记录在留言板上,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开展交流会,教师进行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在集体交流时,我出示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课件,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解说,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第四篇:用心架构新课堂(xiexiebang推荐)
用“心”架构新课堂
作者:磁县讲武城学区北白道学校教师:王玉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创新课堂,高效课堂”走进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房:„„2009年教学常规落实年,2010年高效课堂建设年,2011年新课堂创建年,2012年教学质量提升年„„当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时候;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改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正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虽然我们在重构我们心灵中的教育殿堂时有痛的感觉,但是,当我们因此而取得进步,因此而获得重生的时候,却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
是呀,是新课改转变了我的观念,提高了我的素质;使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征途上我也在不停地钻研、求索,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得更精彩。我思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的课改特点、把握时代的交际特点,从“心理” “形式” “创新”三方面入手,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高效而精彩!
一、依循儿童天性,从“心理”入手。
小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儿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想到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从“心理”入手。孩子毕竟是孩子,无论从自觉、自控、自制的角度来说,他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从个性、兴趣、注意来考虑。
1、观察个性,因材施教。
俗语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每一个儿童都各有各的个性。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此,从个性的角度来说,对于儿童一节课的听讲,学习以及达成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以爱心、耐心为前提,以情感为纽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发出闪光点,让优生更优,让后进生也进步起来。
2、诱发动机,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
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在英语的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儿童能否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儿童刚开始接触英语兴趣当然高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及教学手段来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我的第一堂课是这样上的:首先播放一段我事先选好的有趣的动画,其中对话是简单的英语,动画很有趣,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时我结束放映,问学生动画好看吗?学生都说好看,我又问:“这动画讲的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面面相觑,因此,我乘机问:“你们想听懂它们的对话吗?”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想”。我接过话茬说:“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门新的学科,学了之后,我们就能听懂动画中的对话了,学生一听,兴趣就来了,我的首期效应也就达到了。
3、吸引注意,引导参与。
心理学指出: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注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来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能集中注意来认真学习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也就是说多于这个时间,他们的注意力就减少了。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第一册Unit 13 On the farm时,我一边教学新单词、一
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学生学得意趣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
二、因循课改特点,从“形式”出发。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从三年级便开设英语,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是在吸取国内外教材优点和总结各地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特点主要是①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②比较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③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④在安排
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形式”入手。
1、从直观入手,直接感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的。为此,视觉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认识总是经过从简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也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而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图画是展示情景的主要手段,我们所用的pep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文中的图非常有趣、生动,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因此,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或创设一些图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情景,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教师的言传。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我必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三B中教数字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数学课为实际背景,加上图片的展示,以英语的形式来上数学,学生既惊喜又好奇,于是学习也会化难为易了。
2、以“活动”开展,“游戏”贯穿教学。
英语毕竟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注意到这一点,让学生少一点乏味,多一点趣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乏味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游戏来贯穿课堂。通过将近几年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游戏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效果好起来。我尽量把传授知识和游戏融为一体,设计一些适合教材的游戏。例如:学习了有关颜色的单词后,我准备了一些彩色铅笔和其他各种颜色的物品,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我说:“Show me a green pencil.”这个学生按听到的从盒子里拿出相应颜色的东西,全班同学说:“Yes.”或“No.”;又如教完数字1至10后,我设计了一个“Who is missing ? Can you guess?”的游戏。再如:我教水果类单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学生喜欢的游戏“GuessingGame”。那天我和学生都带了很多水果。或用布遮着、或让学生闻、用手摸等形式,让学生猜是什么水果,然后教学生用英语说。
通过这种神秘的“猜”的游戏,学生们热情高涨,不知不觉中学完要学的任务,让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快乐的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享受游戏的乐趣。学生在欢乐中获得新知识,学习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以激励为手段,画龙点睛。
在游戏的同时,我还引进了奖励的激励机制,对获胜的同学分别奖给一些小红星或小红花等,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把学习推向高潮。英语教学中,我认为激励这一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它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激励的威力,其实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唾手可得,你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翘拇指的动作,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此时,他定投入十足的劲来学习。只要我们教师不吝啬这一块,那定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收获,特别是对低中年级的学生。
三、创新的时代,“创新”的交际课堂。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创新的时代。当今世界中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难以成为创新民族的人才。因此,迫于时代的要求以及英语外在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抓英语交际教学,“创新”课堂。
1、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供创新的机会。
英语课上,教师指着手上的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这是复习环节的一个片断。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是不足为奇。二组对话有个明显的共同点: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属于假交际,对学生大脑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限制思维的发展。而我们所用的pep教材每单元A 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情景和句型,我觉得教完后必须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学生在自编过程中做到模仿、练习和创新三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学习的交际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为学生提供表演就是提供机会。学生学习的思维往往不会被教师所限制,因此善于给予机会会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创新局面。
2、课外延伸,学以至用。
课堂是创新的小施展,那么课外将是大施展,学生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因而我们必须抓住课外这一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所以就有了一个创新改革。我规定学生在校每日每人用英语对话十句;跟老师问好要用英语;在家每人与家长对话十句;并且规定学生看一些英语节目,收听一些英语小对话,并让他们用极简单的日常英语概括出来,学生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也就是教师一个课外创新的过程,学生也逐步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最后,我要说各位英语老师们,以上所谈只是一个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四年的年轻教师的几点实战经验,其中有不足和考虑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心经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个快乐、高效的英语课堂,为孩子们推开一扇充满阳光的英语世界大门,在这一世界中,让孩子们多一份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用我们炽热的“心”为孩子,为教育架构一个美妙实效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育》《心理学》
第五篇:地理课堂生活化
地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与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我校高一地理组在各级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学习、研究与推进,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搬到了课堂,将生活地理与课本知识、生态课堂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导入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设置的思路进入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能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的教学。
例如,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同学们喜欢在夏季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2014年暑假期间大家观看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时,为什么大多在深更半夜观看?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充满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及自然界的生动实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当地大量人口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对当地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展示生活化
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提出相应的案例,并做出合理解释。
例如,在学习“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解释出来。一小组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型社会,教室所能容纳学生数量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承载力”,教室能容纳的最多学生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教室容纳的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虽然学生解释得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三个概念有了相应的理解,并可以迁移应用到生活实例中去了。当然,除了对生活实例的迁移外,学生还需将其他学科知识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四、学习迁移生活化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对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活化了课本知识。
因此,地理课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能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学以致用,从而切实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