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 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经验,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疆》之前,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吃过葡萄干吧?说说葡萄干的味道。当学生回答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哪里能生产葡萄干呢?为什么本地不能生产?学生当然知道葡萄干产自新疆,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只有新疆能盛产葡萄干,而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就是要选择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触特别深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张图片:本地民居建筑风格、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浙江民居建筑风格。通过联系本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说明:为什么本地传统民居屋顶不那么陡斜,而是介于陡斜与平顶之间?再如:为什么北方人冬天要取暖,要睡火炕,而南方人一年四季都睡床?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因素探究其成因。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三、引入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教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过于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如6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非常引人关注,但在刚开赛几天后,就有一股寒流席卷了南非,不仅影响了赛事,还对当地人和前去南非观赛旅游的游客造成很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南非海岸的500只小企鹅因此被冻死。说起这条新闻,学生只注意到南非有世界杯赛,没人对当地的气候感兴趣,但是当我说到寒流造成小企鹅冻死的新闻时,学生才显现出好奇。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
类似的教学还有很多,如汶川、玉树地震,南方的干旱等,每发生新事件我都会在教学中引用,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知识,这样学生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在愉快的分析、深切的感受中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增添了学习地理的自觉性。
四、关注身边地理、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探究,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而通过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其中奥秘。
记得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节时,提到了西南地区的干旱,于是我引导学生回想去年辽宁省的干旱情况,接着又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里宽甸地区发生过大洪水吗?平常年份怎样?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宽甸地区降水状况,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这样的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模得着,能具体感知和认识的事物,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材料相比,乡土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第二篇: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探究问卷调查表
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探究问卷调查表学校
调查人:
201 年
月
日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策略。请你根据实际教学和你自己的学习情况认认真真回答下列问题。无需署名。谢谢!
一、选择题
1、你最喜欢上()课A.B.C.D.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地理
2、老师讲课时,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A.能 B.有时能或有时不能 C.不能
3、课堂上老师一般让你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哪些问题?()A.复杂问题 B.一般问题 C.简单问题
4、河南是省会()
A.西安 B.郑州 C.延安 D.太原
5、延安市有多少个县区()
A.13个 B.16个 C.不知道
6、新疆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高山高原气候
7、延安市位于那个地形区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8、淘宝对西藏的东西不包邮的原因()
A.交通不便 B 人口稀少 C 市场狭小
9、课堂上老师运用自学方法(即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吗?()
A.经常用 B.有时用 C.从不用
10、延安地区的特产是什么()
A.香蕉 B.柑橘 C.红枣
二、简答题:
1、你认为地理课上多讲身边的例子好吗?
2、你认为学习地理有用吗?请举例。
第三篇:地理课堂生活化
地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与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我校高一地理组在各级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学习、研究与推进,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搬到了课堂,将生活地理与课本知识、生态课堂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导入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设置的思路进入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能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的教学。
例如,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同学们喜欢在夏季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2014年暑假期间大家观看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时,为什么大多在深更半夜观看?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充满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及自然界的生动实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当地大量人口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对当地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展示生活化
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提出相应的案例,并做出合理解释。
例如,在学习“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解释出来。一小组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型社会,教室所能容纳学生数量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承载力”,教室能容纳的最多学生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教室容纳的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虽然学生解释得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三个概念有了相应的理解,并可以迁移应用到生活实例中去了。当然,除了对生活实例的迁移外,学生还需将其他学科知识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四、学习迁移生活化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对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活化了课本知识。
因此,地理课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能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学以致用,从而切实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地理科目作为最具实用性的科目,早早就被录入教学课本,作为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之一。地理教学从小学的“社会”科目就进行了,地理的知识空间十分广泛,随着知识面的提高,对地理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初中地理是以地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编排的学科,对教师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本文通过对地理教学生活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阐述,从中探寻出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表现及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6-01
大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舞台,人类也在大地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文化,地理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生长的大地的一门科目文化。地理学科的定义专业解释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由此,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类。自然地理一般作为地理学的主要讲解方面,人文地理在初中地理中偏向于理解和背诵。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新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也包括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突出了地理环境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也逐渐将地理带入生活,以便更好的理解应用。
初中地理突出了两个重要特性,一是综合性,地理环境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建而成,各个圈层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却又独立存在的联系,在这一系列的自然圈层中有有着人类智慧的影响,人文地理对自然地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渗透度也越来越深,所以说初中地理教学特征具有综合性。二是地域性,不同地点的地理特征不同,即使都是陆地或者海洋,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
2.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感知身边的事物环境来对地理形态进行初步思考发现,尝试从生活中和书本知识中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研究发现成果,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年少时代就养成爱护身边生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有着引导的作用,以地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基础引导初中地理教学“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基础”。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点:让学生了解地图、认识地图、学会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5种基本地形;对海陆变迁有所了解;了解部分国家的基本知识;对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等。地理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强调地理知识中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育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鼓励为主,认真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疑问,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3.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就曾被批评存在很大的弊端,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说我国的地理教学偏离生活,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多地区,地理学科不受重视,认为“难学又没用”,即使地理作为中考高考必考的项目之一,依然得不到重点关注,很多人说是与生活脱轨,地理上全是概念的理解背诵,不能再生活中得到应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呼声也由此越来越高。生活一词包含了很多的含义,其中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包括人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在内的经常进行的活动和具备人文价值的生命活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则是指将地理这一学科深入带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求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新课标则要求学习开放式的地理式教学,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课本的内容有所改进,着重突出了时代性、选择性和基础性。
3.1 课本内容选择的生活化。为了响应号召,课本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我国初中地理课本主要是人教社编写出版,在内容上已经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人教社出版的地理书籍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理论为主,举得例子各地环境习惯不同,不便于学生理解,容易对地理学习产生惰性。课本内容改进的生活化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课本内容的修改、删减、增添实用技巧等。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将无形的知识有形化,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3.2 考试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地理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如果在课本添加了很多生活化的地理知识,而考试内容仍然和以前没有不同,那么课本的改进只会逐渐被原来的模式所取代,新鲜劲过了之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会有所下降。这个问题得到考虑之后,考试内容也随之改进,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既降低了学生对考试的排斥心理,又使得地理学习生活化更加深入。
3.3 课堂学习的生活化。无论是课本还是试卷改进的生活化,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那么这一切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课本和试卷的进步,促进了老师对于课堂讲解的进步。情景与知识之间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不光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进行交流培训,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4.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影响
初中是连接童年和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是成长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候对人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初中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易激动、易自卑、易不平衡,同时想象力很强,天马行空,掌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然后因材施教,是初中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种巨大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带来第一步正确的指引。
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评价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能促进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帮助学生适应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否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之中。我国地理教学生活化还在起步阶段,相信经过不断地改进进步,地理教学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人们能真正理解到地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美娟.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3,(11):21-21.[2] 邬承熹.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提升途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5):60.
第五篇: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对生活常见地理知识予以准确把握、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深入发掘生活内涵,从而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使之更富于生活化气息是初中地理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化体验中将地理知识付诸于实践,其学习兴趣也得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得以强化。随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固有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往以知识教授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为主,因此传统地理教学必须做出革新,初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为学生创造富有生活化气息的课堂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实现全面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之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采取不同方法来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并掌握其地理知识水平,进而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找好切入点,引导其了解、认识地理教材的知识点,例如各类原理、规律以及概念等等。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其与自身生活实践经验相互关联,使之将所掌握的知识模块化,进而形成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不可过偏、过难。而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也显得更为积极,学习热情更为高昂,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也有利于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其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就笔者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学习自信心,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握地理知识,才能够真正用心去学,才能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所独有的乐趣,最终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学效率与效果由此大大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开设地理课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应用技巧,学生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深入了解周边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自然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入情境教学。应在课前分析教材知识点,根据教学重难点选
择一些对应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且易于理解的生活素材,结合素材开展教学。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其知识与实践经验也更为丰富,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这对于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是极为有利的。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倘若教师单纯灌输相关知识点,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则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所学知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未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则难以做到活学活用,而且很容易遗忘。所以笔者结合本地域的四季变化、气候更替,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气环流状况,并讲述了海陆分布以及地形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此外笔者引导学生们分析一天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使之认识到了地球形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以生活化情境展开,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学生学习难度也大大降低,其对于教材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单纯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也明显提升。
2、应善于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善于探索并联系生活化教学元素,从而能够更合理地组织生活化教学并顺利开展,以此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并对地理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章节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讲述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冬夏季风性质与影响。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不同时点观察有风天气里操场上国旗的飘向、操场边树木受风力影响的侧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们结合野外辨识方向、我国季风气候等知识点总结分析得出本区域盛行风向变化规律。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元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是对学生地理实用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其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也更为牢固。
3、引入生活趣事,调节课堂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在一段时间教学后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恹恹欲睡的样子。因此地理教师应重视此点,广泛搜集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趣闻轶事,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之一改颓唐状态。例如在讲述“经线与经度”知识点时可以与时区知识点以及日界线等知识点结合,笔者选择了一个小故事用于调节课堂: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并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而船上的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恰恰在此时分娩,双胞胎分娩时间相差不到30分钟,然而先出生的婴儿却比后出生的婴儿小了1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对于这一强烈差异所造成的悬念极为好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求知欲望更为强烈,对于教师所讲述的知识点也能够自然接受,不会因为晦涩难懂而出现排斥心理。
三、结语
综上,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创设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凸显出有效性与趣味性。同时还应积极发掘教学素材,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善于通过地理思维来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