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生活化(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2:3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课堂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堂生活化》。

第一篇:德育课堂生活化

德育课堂生活化

内容摘要:“教育即生活”,德育课应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们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德育课堂肩负着传授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任务。德育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学校德育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摆脱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甚至直接去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的真实涵义,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我把课堂引入到“人才市场交流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践,对同学们

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精心准备模拟简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就业选择,甚至还认真准备设计面试的问题。当我带着学生进人“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时,学生们首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招聘广告,接着是眼花缭乱的聘用条件等,给学生的震动不小;团队的“协作意识”、“学历问题”、“专业问题”、“个人素质问题”等都面临着考验,这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不仅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而且也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就业压力”,认清“就业形势”,清楚社会对各类专业的需求情况,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等许多本章内容所引伸出的相关知识,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课程内容回归生活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例如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知识时,我引用了一则材料:陕西省的一个乡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记者到那边去采访,下面是此记者与一小男孩的对话: 记者问:小孩你今年十几岁了? 小孩答:16岁了。记者又问:怎么不上学? 小孩答:我放羊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什么? 小孩答:为了挣钱。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小孩答:娶媳妇。记者问:娶媳妇干什么? 小孩答:生娃娃。

记者最后问:生下娃娃干啥?

小孩最后答:放羊

通过记者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也能从中意识到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控制人口增长利国利民,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同时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要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德育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基础。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见贤思齐:学习职业道德榜样”内容时,我让学生们课前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理解和接受,也使他们找准了职业道德学习榜样,纷纷表示要向劳模、标兵学习。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学《哲学与人生》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①财会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财会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②数控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

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③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出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德育课评价机制大部分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用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德育的成绩。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改进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成为必然要求。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等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变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化为多元化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学生、班主任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法。

总之,德育课堂生活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德育课程“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是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主体化开放性教学。德育课堂生活化,提高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①《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 作者:姜学文

②增强德育实效性——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李丞轩2008年11月 ③《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1年 作者:方新政

④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当代创新教育》期刊 作者:李春增

第二篇:德育生活化

大学德育生活化

摘要: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的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摆脱困境,搞好德育工作,就应该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了来,结合时代的发展,关注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回归生活,即德育生活化。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以德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使高校德育与和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现实生活成为高校道德教育践行的土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大学德育生活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大学德育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本文通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原有研究进行综述,期望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关键词:大学、德育生活化、大学生

一、前言

传统大学德育的方式以知识灌输和说教的形式为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成长,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德育不应该以传统的说教、灌输为主,而应结合社会生活使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倡导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要改变德育工作脱离现实,低效乏力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德育生活化”是以现代生活为依托,开发、利用富含引导价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促进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最基本的道德生活认识、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是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心感悟。“大学德育”是指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国内外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国内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并不多且散见于各种刊中。本文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旨在对原有研究的进行概括,综合促进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也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这些道德教育理论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的道德建设。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原理。他提出道德教育分期理论,把人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在这些期间他都不主张道德教育。青年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这时期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学校教育的核心概念。他从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道德观念,养成习惯,获得品格的力量。

从国际社会看,不少国家越来越重学校德育工作,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如:(1)英国成立了专门的生活价值教育机构,德育内容主要依据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道德实质这三方面来确定。英国高校的德育途径主要是渗透式的生活教育,渗透式、生活化是英国高校德育的显著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理发展特点设置课程、编写教材,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2)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重新整合。学校在编选教材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以情感人,日本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大众传媒等途径来实现的,学校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日本要求各学校都要渗透德育教育。(3)美国自1970年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逐渐普及了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在社会实践中,用社会行动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德育研究已逐渐贴近生活,增强情感、加强道德主题实践。自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后,它就成为现代哲学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批判的基础上,德育回归生活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专著。其中,高德胜详细考察了现代知性德育的特征及困境,并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建。他认为:知性德育包括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两种形式。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回归到生活。陈善卿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用“生活德育”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提炼与升华,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汪凤炎提出用心理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眼光来系统审视生活德育。在学界的推动下,有一些地区、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验和实践。典型的有重庆市育才中学、上桥中学、山西省怀仁一中。其中,怀仁一中提出“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抓德育,促进教学;教学是中心,政教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主张让德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在教育政策的层面上,生活教育逐渐被认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迄今为止,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德育贴近生活‘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的论文篇数为454、125、93、16,共计688篇,以“学校生活德育”、“学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分别有54和17篇,共计71篇,以“高校生活德育”、“大学生活德育”、“大学德育生活化”、“高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论文篇数分别是29、18、9、5共计61篇。从已有研究看,德育生活化基本上是针对学校德育而论述的,关于高校德育领域内的研究并不多。

三、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针对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生活德育成为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不少学者对生活德育理念提出来自己独到的见解。高德胜主张,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是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唐汉卫认为,生活德育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科学化的德育相对而言,他强调生活对于道德和德育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刘轶梅认为,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受教育者紧密联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他自己所实践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赵阿华在《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一文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从个体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限时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

四、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江西中医学院的周兆龙在《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一文在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高校教育途径状况和时代的呼唤,提出应该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积极支持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重视德育功能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成为学生德育的活教材,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紧密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多方位综合的对大学生实施德育。

杨红英副教授在《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中探讨了发展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摒弃那些与青年学生特点不适应,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做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重新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实践多元性的道德评价模式。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的鱼的途径和方法》(高波)、《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张水金)强调德育途径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坚持分层、分类教育。

文艺文在《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一文中说,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回归交往。道德路径生活化要紧密联系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

夏建文发表的《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论大学的与生活化的实践途径》等论文,他认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必须确立善而美的德育生活化理念,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侧重大学生的发展评价。

刘天杰在《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中提出,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进程的策略有注重德育过程的生活化,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贴近广大师生,与时代紧密结合。

温丽丽在《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说高校德育内容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休闲观和消费观,根植于生活世界,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优化德育的内在生活环境和优化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外在空间,促进社会生活领域德育氛围的形成,注重家庭生活领域德育环境的营造和科学掌控大众传媒领域的道德取向。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李曼,杨石穿,宋晶),作者认为我国德育教学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原理、概念的灌输,教材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虽然主张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但是很少渗透德育内容。

五、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文艺文在其撰写的《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一文中指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道德是一个“理解”和“建构”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道德思想、道德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周喜全在《大学生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一文中说,大学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情景体验的基本模式实现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关注生命与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学习与交往、学会闲暇与理性就业的基本要求。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模式就必须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四个方面着手,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具体而言之要调整德育目标,要更新德育内容,紧贴时代,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真正突出“生活性“,把握德育过程,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生活化。

陈亚丹、孙玉在《浅谈大学德育建构模式》中说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现有的大学德育模式, 其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大学德育建构模式认为, 道德既是被给定的, 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

赵惜群在《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中指出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 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德育作为道德哲学的自然延伸和在实践中的运用,生活和道德的关系也就决定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德育回归生活或者说生活德育的理念,从根本上源于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性关联,即生活对道德来说所具有的基础性、本体性地位。从本体论层面理解,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从价值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向“现实的人”回归,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从方法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的必然选择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认为,生活需要道德,道德在生活中存在,德育引导着人的生活,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发展需要德育。

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认为,生活对道德而言,具有基础性、本体性的地位。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关联是生活道德教育得以提出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即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使生活变得更好,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

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认为,道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它根植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蒋一之认为,人的“生活”的价值高于一切,道德及道德教育都必须为之服务;从德育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理解,同样必然地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因 此,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吴海燕认为,生活是德育的起点、途径和目的,德育应和生活保持同步,贯穿于生活的始终。

七、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德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弊端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它认为德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家园,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它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大学德育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德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认为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生活化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理论灌输的必要性,而是批判那种脱离生活实际、一味空洞说教的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应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大学德育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周全喜.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王小艳.浅析大学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3]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08)[4]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 [5]赵阿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学术论坛,2007,(02).[6]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O1).[7]文艺文.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J].道德与文明,2007,(05).[8]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l).[9]夏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J].文教资料,2007,(08).[10]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11]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1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13]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03).[14]邱海锋.《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5] 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教育与职业,2007,(08).[16]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7] 温丽丽.《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 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9] 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2)[20]高波.《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1]张水金《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 [22]陈善卿等:《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汪凤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设计。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生活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61-02

当前,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已进入实施阶段。新教材德育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案例导入课题,运用生活事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目标,将课堂作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通过生活情景、生活实践、生活榜样、生活作业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德育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健全道德人格、感悟人生的目的。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一单元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进行尝试。以下从五个方面来解说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依据

本设计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设计的,具体如下:

1.教材分析。“播种道德,收获幸福”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第二框题“有德福常伴”中的第二个课题,该课题是紧接“道德造就人生”阐述道德对人生的巨大作用后,进一步阐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因此学好本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幸福观。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能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提升收获幸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2)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依据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和遵纪守法的人。本课题是在前面学习完道德相关知识后,进一步认识幸福,领悟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教学难点为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依据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少缺乏生活阅历,对幸福的理解会较多地停留在物质享受和自己的个人幸福上,通过遵循感性―理性再回归感性到升华,引导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即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情分析。学习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悟生活和识别的能力,但对文化课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什么是幸福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还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

2.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合作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在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质疑和实践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又通过与同学竞争、合作、辩论和角色扮演进行协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利用预备铃响至正式上课前3分钟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分队,以8名同学为一队,全班分为5队。桌子拼在一起摆成5小分队。选好队长和起好队名,选好表演演员和计分员,向学生讲清小分队讨论的规则和奖励。此处设计意图是:采用小分队互动式探究法,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央电台街头采访节目“你幸福吗”,提出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设计意图是:提出生活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3.新课教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两个,即认识幸福,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一个知识点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真实生活例子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来认识幸福。此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一:

(1)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幸福。

(2)通过雷锋、康德等名人对幸福的看法,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3)通过解读生活中一个商人的真实善举,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初步具体的认识。

(4)通过三幅学生自开学以来所经历的照片:新生军训获奖合影;按学校6S管理来搞内务获得文明宿舍的合影;经典朗诵获得一等奖的合影,让学生通过共同回忆从入学到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幸福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善的主观体验,善的实现即幸福的实现;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从而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步骤二:

(1)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测试: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一个路边候车室,你看到那里有三个人:一个医生(你的恩人)、一个老人(病得快要死了)、一个女人(你的情人),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而领悟应该如何践行道德规范,才能收获幸福。

(2)五个学生表演三个场景。场景一:学生甲捡到学生乙的饭卡归还并得到乙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颗糖。场景二:学生丙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得到老人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个2元红包。场景三:学生丁和戊为了获得班规里规定的“做好事可以加操行分”,在马路强行扶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分组讨论:哪种行为才是真正的播种道德,收获幸福的行为。通过以生活场景模拟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识别真道德和假道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4.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再一次强化,从而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体系。

5.课后拓展。给学生布置课后拓展实训的任务:你打算如何践行道德收获幸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如何践行道德,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生活作业,强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四、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的评价方式有:课堂提问,填写评价表,学生自主测试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从课前到课后,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保障生活化教学。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打破传统,采用分小分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将视频、生活案例、小品表演等时代元素引入课堂,是一次新的教学活动探究尝试。

2.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如PPT、视频、MP3等,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体现了德育课生活化、与时俱进的特点,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充分结合授课班级的经历和学校6S管理的实际,体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学校的功能。

4.师生共同表演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5.本课使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新版,该版本与旧版不一样,在编写该教学设计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生活体会、学校实际及授课班级的情况来设计,因此可能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道德和幸福都是很宏观的话题,40分钟很难穷尽。

总之,本课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领悟: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遵守道德不仅是自己的义务,而且是自己的素质展示,更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实施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书林,段志义.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

[3]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4]郑实.生活.回归教学的本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文教资料,2006(15)

【作者简介】陈有红(1977-),女,广西陆川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责编 苏 洋)

第四篇: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相关教育部门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被更多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此外,初中是学生德育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对德育生活化学模式的实践探讨,提出加强初中生德育素质教育生活的建议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学生道德养成环境受到的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波动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得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对德育课堂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旨在为加强初中生德育素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1.生活化教学概念

生活化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事物开展的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为目标,通过生活情境,将德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紧密融合,加强学生对道德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人生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的多彩与乐趣。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将实践内容转化为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理论,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更多的发展技巧以及丰富的知识源泉。

三、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

1.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情趣性

初中教育素材以道德思想教育为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但是教材内容中包含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单纯的理论说教下学生起来非常困难,通常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践才能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情趣性,将课堂中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与趣味性实践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德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国家文化差异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标志性文化和建筑,从而加强学生对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如讲解法国文化时,只要提到罗浮宫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文化气息,进而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宝贵性。

2.重视生活化教学素材的乡土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更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迁移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在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特殊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c地理环境,来加强对学生德育素质文明教育。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不同地区的学生来展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并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3.强化生活化教学事件的时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社会现象扰乱学生价值观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所以,教师严防负面因素进入校园,同时积极引入社会正能量强化德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是社会现象存在时效性影响,教师只有及时引入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理解,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德育知识与社会因素的紧密联系。比如,在教学“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正面人物,让学生感受个体公民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反面教材的社会案例,告知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意识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4.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的政治性

初中德育教学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并与政治内容具有紧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以正面的价值理念面对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因此,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实践必须要融入国计民生,培养学生的政治正确性。比如,在“政府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级政府在各项灾后重建工作表现,或政府在重大事故抢险中的感人事迹,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能表现,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确保祖国未来的希望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与生活的教学原则,针对初中生差异性的发展特点,实施有效的生活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据,通过真实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德育教育教学的价值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素养。

责任编辑黄博彦

第五篇: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付建林

730020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直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头戏。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但纵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旧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及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德育已经处于“课上热热闹闹,课下冷冷清清”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在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德育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真切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有实效性。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空洞的说教向真实的生活回归。让学生在课堂

生活、现实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一、引“生活之水”于课堂上

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活教材,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应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道德和生活不是两条平行线,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模拟儿童身边真实的生活,向学生提供可供模拟的真实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学生实施。我们也可结合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适时渗透德育。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国庆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一”劳动节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如学生闹矛盾了,可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发现学生有撒谎行为,可及时渗透诚信教育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适时、适度地引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二、架“沟通桥梁”于师生间

学校德育是由教师、学生、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活动系统。德育工作如何实施才更有效果,一直是每个德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德育做的是人的心灵的工作,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可以处理好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它间接影响着课堂的建构和课堂的效果。要想让德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俯下身来,用爱心架设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师生进行良性心理沟通很好的润滑剂,因为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症下药”。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用眼神、用手势进行交流;课下可以和可以聊天,关心学生的身体,询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问题等等,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交流,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裨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做孩子们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父母,更要去做孩子们成长中的朋友。让我们在德育教学中用心与学生家交流,让师生的心灵相约,把尊重信任当作教育艺术,把热爱化为动力,架设

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完成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

二、搭“实践平台”于课堂外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行动是衡量也是衡量道德教育的最后指标,实践性乃道德的根本特征。思品课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者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学生回到具体的、生动的、客观的、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多走向社会,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社区是儿童在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与学校相比较,它是儿童生活的真实的社会情景,社区给予儿童的也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可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开展公益劳动、照顾孤寡老人、做好社区卫生清洁工作;或是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此外,我们可建立多种活动阵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气象台、手拉手共建学校等,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无止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生活服务,德育定会彰显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回归生活,关注生活

中的人和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渗透德育,拓宽德育的渠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丰富人生经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德育之花在生活的土壤里竞相开放。

下载德育课堂生活化(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堂生活化(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课堂生活化

    地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

    政治课堂生活化

    政治课堂生活化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

    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

    生活化的德育践行 德育的形式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最高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式和内容并进。一、德育的前提在身教 孔子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常进行中的现实......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听省级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心得体会由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泰安市实验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共安......

    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

    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开县后河初级中学:刘方清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