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2:5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

第一篇: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

生活化的德育践行

德育的形式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最高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式和内容并进。

一、德育的前提在身教

孔子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基本的育人原理:身教重于言传。那么,如何使“身教”成为育人的核心法宝呢?关键在于必须把“身教”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甚至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在我们的校园中,在学生的视野下,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以教师为主角的情景:

情景一:星期一升国旗时教育学生要注意纪律,要立正站好行注目礼,听领导国旗下讲话;自己却一边肩上挎着包或手里拿着书,或胳膊夹着东西,一边还和同事窃窃私语。

情景二:要求学生务必遵守校纪班规,自己在开教研组会、备课组等无行政约束力的会时,却经常迟到,甚至旷会。

情景三:课余时间叼着一支烟边走边抽,在操场附近,将烟头顺水泥栅盖的缝隙丢进下水道,或者干脆将烟头扔到教学楼前的绿化带里,午餐后,迫不及待地燃起香烟若无其事地吞云吐雾,从熙熙攘攘的学生中穿过。

……

校园中,老师就是孩子们眼中最亮丽的风景。你本身在学识修养、言行举止方面就存在不足,想让孩子们品德高尚、行为文明、习惯良好,无异于痴人说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走下“神坛”,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勤于检视,时时反省。

二、德育的真谛在真实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学科的逻辑。脱离生活的道德必将导致道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道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和无效。因此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

1.引领学习生活

教师应寓德育于学生的学习之中,设法把积极、主动、科学地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时的快乐和美好的精神享受,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转“智”为“德”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家洛曼说:“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确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重要得多。”

因此,学校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促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

学生各抒己见:

(1)甲同学:“我有一股特别的学习冲劲和方法,***对我学习帮助很大,他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死读书的学生,反而是听听歌、看看电影等兴趣爱好帮助了他调节心态。我们二人经常会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并会提供很好的学习思路。”

(2)乙同学:自己来到中学时,看到身边尖子生这么多,还是挺有压力的。当事情发展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也会表现出沮丧,但我会找老师倾诉,宣泄完后,我很快就能整理好心情重新出发。很快地就忘掉了负面情绪,重新努力“追梦”。

(3)丙同学: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只是对各科都很有兴趣,因为兴趣而喜爱,因为喜爱而专注。初中时候喜欢上网聊QQ、偷菜,上了九年级后,为了专心学习,没有买智能手机,只是配了一部“老人机”(仅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手机),专心备战中专。

……

总结:(1)学习信心最重要。“不要把学习当作压力和负担,而是享受学习的乐趣。自己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学习有计划性。中考前一个月,要把每一天的学习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各科目轮流复习:“数学注重归纳方法,一道题体现出的几种典型的结题方法,历史注重大知识的体系,政治注重时政热点的记忆,地理消化上课时的笔记。”

(2)强调“做题太多,有惯性思维,会被限制住”。教他们读活书,不读死书;计划要比做题重要。可以五六个同学一起,每人分配一些单元专题后各自练习后,再共享好题,可节省大量时间。

2.指导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具有感情色彩。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习,而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第二篇:德育生活化

大学德育生活化

摘要: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的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摆脱困境,搞好德育工作,就应该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了来,结合时代的发展,关注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回归生活,即德育生活化。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以德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使高校德育与和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现实生活成为高校道德教育践行的土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大学德育生活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大学德育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本文通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原有研究进行综述,期望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关键词:大学、德育生活化、大学生

一、前言

传统大学德育的方式以知识灌输和说教的形式为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成长,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德育不应该以传统的说教、灌输为主,而应结合社会生活使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倡导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要改变德育工作脱离现实,低效乏力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德育生活化”是以现代生活为依托,开发、利用富含引导价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促进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最基本的道德生活认识、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是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心感悟。“大学德育”是指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国内外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国内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并不多且散见于各种刊中。本文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旨在对原有研究的进行概括,综合促进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也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这些道德教育理论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的道德建设。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原理。他提出道德教育分期理论,把人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在这些期间他都不主张道德教育。青年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这时期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学校教育的核心概念。他从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道德观念,养成习惯,获得品格的力量。

从国际社会看,不少国家越来越重学校德育工作,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如:(1)英国成立了专门的生活价值教育机构,德育内容主要依据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道德实质这三方面来确定。英国高校的德育途径主要是渗透式的生活教育,渗透式、生活化是英国高校德育的显著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理发展特点设置课程、编写教材,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2)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重新整合。学校在编选教材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以情感人,日本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大众传媒等途径来实现的,学校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日本要求各学校都要渗透德育教育。(3)美国自1970年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逐渐普及了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在社会实践中,用社会行动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德育研究已逐渐贴近生活,增强情感、加强道德主题实践。自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后,它就成为现代哲学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批判的基础上,德育回归生活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专著。其中,高德胜详细考察了现代知性德育的特征及困境,并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建。他认为:知性德育包括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两种形式。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回归到生活。陈善卿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用“生活德育”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提炼与升华,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汪凤炎提出用心理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眼光来系统审视生活德育。在学界的推动下,有一些地区、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验和实践。典型的有重庆市育才中学、上桥中学、山西省怀仁一中。其中,怀仁一中提出“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抓德育,促进教学;教学是中心,政教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主张让德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在教育政策的层面上,生活教育逐渐被认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迄今为止,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德育贴近生活‘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的论文篇数为454、125、93、16,共计688篇,以“学校生活德育”、“学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分别有54和17篇,共计71篇,以“高校生活德育”、“大学生活德育”、“大学德育生活化”、“高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论文篇数分别是29、18、9、5共计61篇。从已有研究看,德育生活化基本上是针对学校德育而论述的,关于高校德育领域内的研究并不多。

三、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针对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生活德育成为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不少学者对生活德育理念提出来自己独到的见解。高德胜主张,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是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唐汉卫认为,生活德育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科学化的德育相对而言,他强调生活对于道德和德育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刘轶梅认为,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受教育者紧密联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他自己所实践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赵阿华在《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一文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从个体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限时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

四、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江西中医学院的周兆龙在《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一文在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高校教育途径状况和时代的呼唤,提出应该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积极支持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重视德育功能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成为学生德育的活教材,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紧密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多方位综合的对大学生实施德育。

杨红英副教授在《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中探讨了发展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摒弃那些与青年学生特点不适应,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做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重新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实践多元性的道德评价模式。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的鱼的途径和方法》(高波)、《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张水金)强调德育途径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坚持分层、分类教育。

文艺文在《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一文中说,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回归交往。道德路径生活化要紧密联系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

夏建文发表的《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论大学的与生活化的实践途径》等论文,他认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必须确立善而美的德育生活化理念,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侧重大学生的发展评价。

刘天杰在《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中提出,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进程的策略有注重德育过程的生活化,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贴近广大师生,与时代紧密结合。

温丽丽在《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说高校德育内容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休闲观和消费观,根植于生活世界,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优化德育的内在生活环境和优化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外在空间,促进社会生活领域德育氛围的形成,注重家庭生活领域德育环境的营造和科学掌控大众传媒领域的道德取向。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李曼,杨石穿,宋晶),作者认为我国德育教学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原理、概念的灌输,教材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虽然主张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但是很少渗透德育内容。

五、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文艺文在其撰写的《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一文中指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道德是一个“理解”和“建构”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道德思想、道德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周喜全在《大学生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一文中说,大学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情景体验的基本模式实现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关注生命与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学习与交往、学会闲暇与理性就业的基本要求。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模式就必须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四个方面着手,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具体而言之要调整德育目标,要更新德育内容,紧贴时代,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真正突出“生活性“,把握德育过程,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生活化。

陈亚丹、孙玉在《浅谈大学德育建构模式》中说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现有的大学德育模式, 其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大学德育建构模式认为, 道德既是被给定的, 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

赵惜群在《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中指出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 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德育作为道德哲学的自然延伸和在实践中的运用,生活和道德的关系也就决定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德育回归生活或者说生活德育的理念,从根本上源于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性关联,即生活对道德来说所具有的基础性、本体性地位。从本体论层面理解,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从价值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向“现实的人”回归,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从方法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的必然选择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认为,生活需要道德,道德在生活中存在,德育引导着人的生活,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发展需要德育。

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认为,生活对道德而言,具有基础性、本体性的地位。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关联是生活道德教育得以提出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即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使生活变得更好,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

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认为,道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它根植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蒋一之认为,人的“生活”的价值高于一切,道德及道德教育都必须为之服务;从德育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理解,同样必然地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因 此,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吴海燕认为,生活是德育的起点、途径和目的,德育应和生活保持同步,贯穿于生活的始终。

七、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德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弊端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它认为德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家园,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它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大学德育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德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认为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生活化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理论灌输的必要性,而是批判那种脱离生活实际、一味空洞说教的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应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大学德育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周全喜.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王小艳.浅析大学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3]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08)[4]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 [5]赵阿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学术论坛,2007,(02).[6]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O1).[7]文艺文.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J].道德与文明,2007,(05).[8]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l).[9]夏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J].文教资料,2007,(08).[10]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11]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1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13]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03).[14]邱海锋.《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5] 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教育与职业,2007,(08).[16]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7] 温丽丽.《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 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9] 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2)[20]高波.《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1]张水金《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 [22]陈善卿等:《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汪凤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浅谈德育的生活化

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付建林

730020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直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头戏。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但纵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旧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及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德育已经处于“课上热热闹闹,课下冷冷清清”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在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德育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真切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有实效性。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空洞的说教向真实的生活回归。让学生在课堂

生活、现实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一、引“生活之水”于课堂上

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活教材,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应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道德和生活不是两条平行线,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模拟儿童身边真实的生活,向学生提供可供模拟的真实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学生实施。我们也可结合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适时渗透德育。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国庆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一”劳动节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如学生闹矛盾了,可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发现学生有撒谎行为,可及时渗透诚信教育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适时、适度地引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二、架“沟通桥梁”于师生间

学校德育是由教师、学生、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活动系统。德育工作如何实施才更有效果,一直是每个德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德育做的是人的心灵的工作,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可以处理好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它间接影响着课堂的建构和课堂的效果。要想让德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俯下身来,用爱心架设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师生进行良性心理沟通很好的润滑剂,因为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症下药”。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用眼神、用手势进行交流;课下可以和可以聊天,关心学生的身体,询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问题等等,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交流,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裨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做孩子们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父母,更要去做孩子们成长中的朋友。让我们在德育教学中用心与学生家交流,让师生的心灵相约,把尊重信任当作教育艺术,把热爱化为动力,架设

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完成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

二、搭“实践平台”于课堂外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行动是衡量也是衡量道德教育的最后指标,实践性乃道德的根本特征。思品课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者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学生回到具体的、生动的、客观的、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多走向社会,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社区是儿童在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与学校相比较,它是儿童生活的真实的社会情景,社区给予儿童的也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可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开展公益劳动、照顾孤寡老人、做好社区卫生清洁工作;或是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此外,我们可建立多种活动阵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气象台、手拉手共建学校等,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无止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生活服务,德育定会彰显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回归生活,关注生活

中的人和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渗透德育,拓宽德育的渠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丰富人生经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德育之花在生活的土壤里竞相开放。

第四篇:德育课堂生活化

德育课堂生活化

内容摘要:“教育即生活”,德育课应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们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德育课堂肩负着传授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任务。德育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学校德育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摆脱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甚至直接去参与各种活动,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的真实涵义,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我把课堂引入到“人才市场交流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践,对同学们

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精心准备模拟简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就业选择,甚至还认真准备设计面试的问题。当我带着学生进人“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时,学生们首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招聘广告,接着是眼花缭乱的聘用条件等,给学生的震动不小;团队的“协作意识”、“学历问题”、“专业问题”、“个人素质问题”等都面临着考验,这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不仅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而且也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就业压力”,认清“就业形势”,清楚社会对各类专业的需求情况,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等许多本章内容所引伸出的相关知识,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课程内容回归生活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例如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知识时,我引用了一则材料:陕西省的一个乡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记者到那边去采访,下面是此记者与一小男孩的对话: 记者问:小孩你今年十几岁了? 小孩答:16岁了。记者又问:怎么不上学? 小孩答:我放羊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什么? 小孩答:为了挣钱。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小孩答:娶媳妇。记者问:娶媳妇干什么? 小孩答:生娃娃。

记者最后问:生下娃娃干啥?

小孩最后答:放羊

通过记者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也能从中意识到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控制人口增长利国利民,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同时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要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德育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基础。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见贤思齐:学习职业道德榜样”内容时,我让学生们课前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理解和接受,也使他们找准了职业道德学习榜样,纷纷表示要向劳模、标兵学习。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学《哲学与人生》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①财会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财会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②数控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

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③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出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德育课评价机制大部分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用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德育的成绩。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改进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成为必然要求。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等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变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化为多元化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学生、班主任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法。

总之,德育课堂生活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德育课程“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是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主体化开放性教学。德育课堂生活化,提高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①《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 作者:姜学文

②增强德育实效性——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李丞轩2008年11月 ③《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1年 作者:方新政

④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当代创新教育》期刊 作者:李春增

第五篇: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

农村初中德育生活化途径初探

开县后河初级中学:刘方清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可以说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

我校于2006年12月向开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德育生活化研究》课题获得批准后,我们为了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真正内涵,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我们就其实施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所有学科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校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例如,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我们要求在教学中要运用文学方式实现理论的现实化,生动化,情景化,情感化;语文课教学要以文学的真善美、纯真美为启迪,让学生自然体验激动、崇高的境界,以优秀文化启迪学生心灵的愉悦,实现情与德、知与行的贯通;数学课教学要利用数字的奥妙,时时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坚持;历史课教学要在传承中华文明史时,让学生感触到祖国的伟大,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先贤的崇拜之情,让学生直接受到生动、丰富、富有感情的道德洗礼。

二、注重校园德育环境的优化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巧妙构思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以及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学识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和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教师群体形象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

1、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们因地制宜注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墙体实施墙体文化,刷写激励性标语、校训,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得到约束。利用橱窗、图书室、教室、餐厅等专用场所,构建与校园特色相吻合的主题校园文化,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充满愉悦的德育氛围之中。

2、我们在校园橱窗开辟了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政教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花园、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人性的提醒;“国旗下讲话”是学校进行德育宣传教育的工具之一,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师生讲话内容都扣紧当前德育教育主题,全体学生一次次受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的洗礼,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3、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积极引导教师进行个人魅力的塑造、外显,要求全体教师要摆脱地域条件的限制,使自己的形象真正与时代接轨。为了创设有利于德育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言谈举止文明端庄,让学生学有榜样;知识储备广博化,使学生心存敬佩之情;处事方式现代化,使学生感触到时代气息的同时也使教师“文明化、广博化、现代化”的个人魅力得到重塑,让教师的人格魅力进一步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显性资源,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受用终身。

三、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才能深入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1、有效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使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与学生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自觉行为。如:我校在2006年4月开展的“知荣明耻”读书征文和“让爱充满世界”募捐等活动中,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学会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许多学生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聚在一起,然后送给几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同学,让他们又重返了校园,圆了这几名同学的上学梦;学会了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充满尊重、关怀和爱护。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形成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我们倡导教师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良好的学生间生活关系能使每个学生欣喜,并渴望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向上地成长,它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催化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生活化氛围。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都得到升华,我们通过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讨论、实践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促使学生不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德育工作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通过校内广播、校刊、报告、集会、征文、文娱汇演、体育运动会等文化体育艺术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我校在本月初举办的2007年冬季田径运动会,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公平竞技、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每位运动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奋力拼搏,拼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让青春的活力迸发在赛场上的每个角落。它集中展示了我们后河初中良好的整体形象、校园人文精神和文明风采!它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这种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中展示自我,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吸取对自己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判断能力、行为能力。

4、加强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况采取个案跟踪与辅导,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袋等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心理障碍,矫正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注重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次家长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和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等。同时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更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因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我们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基础,不断强化了家长培训、家校联系和家庭德育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1、家长作为家庭德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家庭德育的方向,这就要求家长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得当的教育方式。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座谈会,加强了对家长的培训,搭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提供了家校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从而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消除了5+2=0(5天学校教育,2天家庭、社会教育)的德育教育现象,最大限度地影响了孩子正确德育观的形成。

2、为了让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我们一直注重家校联系。规定全体教师要在一学年内对每个学生家访不少于一次,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所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学校的建议或要求、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在每学期的素质报告单上除了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设置了班主任寄语、学生感想、家长期望等栏目,以加强教师与家长、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和教育信息的及时反馈,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

3、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理论上,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懂得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为了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主题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成长过程,我校已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前,我们号召全体同学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当好一天家”,从买菜到做饭,从洗衣到扫地,从劳动中体会当父母的艰辛,从家庭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这些家教实践活动在家长与子女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支持。

经过近一年的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情感等都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也更新了教育观念,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教育科研能力。广大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成熟多了;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讲文明懂礼貌、拾金不昧、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本期开学至现在据学校政教处不完全统计共有28人次拾到钱物交到老师或政教处,然后还给了失主。如何叶、杨小川等8名同学先后七次共拾得人民币78.5元交到了政教处,分别还给了失主;10月29日2009级3班的杨鈺霞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拾得手机一部,立即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尔后还给了失主。

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教育本身规律的呼唤。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将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探索其规律。

下载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化的德育践行(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钢都小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1.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设计。【关键词】中职 德育 生活化教学 教......

    德育形式生活化,才能潜移默化提素养-德育

    德育形式生活化,才能潜移默化提素养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导向和保......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精选合集)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相关教育部门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

    浅谈行政后勤人员如何践行德育之道

    浅谈学校中层干部如何践行德育之道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校长是掌舵之人,其能力固然重要。但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学校这艘船上的水手,他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着重......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综述(优秀范文五篇)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综述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组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崔霞 阴红桃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思考论文[五篇范文]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校园是学生培养知识德行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德育教学都只重点传授学生关于德育的书本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培养锻炼德育能力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小学的德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