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化

时间:2019-05-13 02: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生活化》。

第一篇:音乐生活化

《幼儿园中班音乐节奏活动生活化的实践》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但长期以来,幼儿园节奏活动往往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离,幼儿大多在教师灌输式、机械的教学中进行节奏技能的训练。幼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园节奏活动进行生活化尝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园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因此,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是开启儿童智能的另一把金钥匙。有音乐伴随的人生是幸福的,有音乐伴随的童年是幸福的。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节奏与旋律。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节奏,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而节奏的感觉又完全依赖于运动,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够反映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较多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在整个音乐活动中缺乏自我探索、感知音乐的能力,而是多于模仿,被动接受老师所灌输的音乐知识,使幼儿音乐素养得不到提高。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表现音乐既有即兴性,又有独造性。怎样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我们音乐教研组决定以此为课题内容进行研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关键年龄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节奏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内进行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的元素是尤为重要。

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符合我园实际的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真正体验音乐节奏、喜欢节奏、表现节奏,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建构孩子终身发展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我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会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小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音乐节奏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节奏、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2.通过音乐节奏教学实践探索中班节奏教学的有效方法、策略。3.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二)培养内容

1.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孩子倾听的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2.在音乐活动中,即唱歌、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等,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培养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头、手、脚及身体其它的部位来感知音乐节奏,并且运用小乐器、自制乐器学习打击乐。

3.根据幼儿园中班幼儿的特点和已有经验,设计符合我园实际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4.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了解我园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现状,对比前人的研究,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设计符合我园实际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3、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把不同阶段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5月——6月)

1、深入了解本园中班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情况。

2、学习、查阅相关的幼儿音乐教育方面的书籍、资料,如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丛书”、“许卓娅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的音乐素质与能力训练”等等,拟写研究计划。

3、培养幼儿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孩子倾听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4月)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发现、感知节奏,理解、喜爱节奏。在音乐活动中,即唱歌、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等,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培养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头、手、脚及身体其它的部位来感知音乐节奏。

2、运用小乐器、自制乐器学习打击乐,让幼儿用多种表现形式表现节奏。

3、结合各类可利用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设计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4、撰写专题小结、教学案例、论文。

(三)整理阶段:(2013年3月—5月)

整理相关活动资料、照片、教案,撰写教案集、研究报告。

技术路线:本课题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以完成研究目标和内容。

六、研究成果

(一)、创设充满音乐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陈鹤琴先生提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有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引起共鸣共感,而表现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是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和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是儿童生活音乐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节奏活动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儿童倾听习惯,以促进良好节奏感的形成。艺术审美活动本身来自生活又复归生活。那么幼儿的节奏活动也是如此。幼儿的节奏活动时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还必须为幼儿创造充满节奏的生活环境。第一,创设富有音乐节奏氛围的日常生活环境。

我们在活动室里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同时起到安定幼儿情绪的作用。让幼儿置身于音乐的环境之中,帮助他们提高对节奏的感受能力。为节奏活动中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温馨、优美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宽容、和谐、富有弹性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氛围,对于幼儿来说是对其个性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于是,我们把音乐节奏活动那个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创设一个充满积极、优美、温馨的音乐学习氛围。

我们选择轻快地儿童乐曲作为晨间入园的乐曲,让美妙的乐曲伴随着孩子们开始新的一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适时地穿插了音乐元素,餐前餐后我们和孩子一起随音乐拍击身体进行节奏练习,并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播放固定音乐的形式来代替教师的某些指令,在结束游戏、收拾玩具时音乐提示幼儿,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习惯。

在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衔接中,让儿童倾听不同的节奏型,不仅能培养其对节奏的感受能力,而且激发了其愉快的情绪,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意识。如: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进行身体节奏训练、创编小律动、认识并学习使用一些小乐器,倾听音乐中的节奏等。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听力是幼儿学习节奏的基本要素,于是我们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给孩子进行听力游戏,让幼儿进行短乐句节奏的模仿练习,帮助孩子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第二,结合具体的节奏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环境。

为了让幼儿能够有更多地接触节奏活动的机会,我们将节奏活动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并且筛选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加工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选择进行节奏活动。在音乐和表演区中我们投放了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在幼儿对于打击乐器的音色有了一定得认识的基础上,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勺子、玻璃瓶、雨花石等作为乐器,进行节奏活动。我们还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半成品的乐器,让幼儿自己尝试加工创造,进行节奏活动。幼儿与教师一同探索结合打击乐器的音色,将废旧的物品制作成乐器。将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节奏图谱放入区角,孩子们自己会邀请伙伴来进行演奏,甚至有的孩子自己指挥;此外,在提供音乐游戏的乐曲时,幼儿也能将教学中的学习过元素应用到其他音乐节奏游戏中,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效地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提出:“最优良的材料,是取自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他所学的各项科目取得联系。”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节奏活动与各领域活动有机的结合,力求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幼儿的整个生活,达到音乐的境界。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儿童的兴趣点,以此为中心,改编或设计新的音乐活动方案。

如:音乐活动《萤火虫》作为音乐欣赏活动的素材,通过故事情节、语言描述、倾听音乐以及身体动作的参与,带领孩子共同体验歌曲和谐、舒缓的意境。活动中,孩子们变成一个一个像小星星一样的萤火虫,感受音乐优美流畅的旋律,伴随着自己轻盈的舞步,飞在美丽的夜空中。

比如:音乐活动《奇妙的舞步》,教师让孩子从音乐中听辨高低旋律变化,模仿天上飞的动物、地上爬的动物,在活动中孩子根据自己对动物的生活认知经验,自由创意装扮各种动物进行角色扮演,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在边玩边学中幼儿萌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我们越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情境中感受音乐,感受节奏。

在《大象和小蚊子》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对大象和小蚊子的直观形象的了解。尝试请幼儿自由选择大鼓和手摇铃两种乐器,表现大象走路的缓慢与沉重和小蚊子飞舞的轻快;又用蛙鸣筒的响声表示大象甩尾巴赶蚊子。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的形象特征与乐器演奏的音色相对应。整个活动孩子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大胆的创造着自我,怀着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同时也获得着自我的成就与满足。

幼儿是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幼儿演奏陌生的乐器。在自由的摆弄中让幼儿探索乐器的演奏方法,发现乐器的声音。首先是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是短?怎样敲声音才会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乐曲配上伴奏并说出他们的理由,再练习合奏。例如在音乐《大象和蚊子》伴奏时我把孩子分成四组,每个组分别给予碰铃、响板、鼓、沙锤,先让孩子倾听这四种乐器的声音,然后再让孩子讨论用哪种乐器表现大象和蚊子,用哪种乐器表现大象和蚊子叮的声音。孩子只要学会看节奏图谱就可以演奏了,老师的手势到哪个组,哪个组的孩子就配合音乐给乐曲伴奏,孩子们在这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和配合,一曲下来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用来音乐可以这样来感受的,对乐理基本上不懂的孩子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好。等到孩子们对上述的学习内容掌握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候,还可以让孩子尝试创编节奏,或是进行综合练习。在歌唱教学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儿歌、诗歌。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进行绘画。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开展了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孩子认识节奏的活动。

(三)、合作互助是课题活动的有力支撑

1、与幼儿合作互助创设幼儿园音乐节奏环境

皮亚杰建构论中指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在这方面我园的做法是:(1)提供各种形式的音乐让幼儿欣赏,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班级的背景音乐。(2)在班级的区域环境中投放各种可以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创造各种自制的乐器,并运用乐器进行节奏活动。

2、与家长合作互助快乐亲子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才能是有生气、充满欢乐的儿童生活音乐化呢?家庭和大众生活材料,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音乐又陷于学校的囹圄中,而一出校门,便失去了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而是儿童整个生活,达到音乐的境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尝试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形成音乐教育的合力,使幼儿的整个生活都充满音乐。我们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在家中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自由寻找节奏、创造节奏。

(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征 幼儿的成长

1、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体验审美愉悦。

通过这一年课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全园幼儿对于音乐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活动中他们充分的感受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妙的节奏和音乐。在贴近自己生活情趣的活动中尽情的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提升音乐创造力不断自我超越。

幼儿的发展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的的过程。幼儿在从事各种音乐活动的同时,在奠定了一定得生活经验和音乐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中,不断地创新实现自我超越。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与天赋,使其个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天赋。孩子们喜欢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喜欢自己创造各种的乐器,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创造节奏甚至进行节奏的即兴表演。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总是忘我的投入。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节奏,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不用成人的单一模式教导幼儿单纯性模仿,不急于让幼儿学会音乐技能,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感受节奏活动的快乐。教师的成长

1、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三个途径,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切入口。

1)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学习与反思

实践—反思是教研的关键。从教师的角度看,进行教育反思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里例为载体,结合对观察的记录与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如:在音乐活动《提灯笼》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们发现孩子们在进行音乐游戏时总不能根据音乐来走出两步一蹲的舞步。于是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孩子对基本舞步要有前期经验的积累,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孩子创编后应该在教师帮助下对所创编的内容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得孩子明白根据音乐的节奏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蹲,什么时候转个圈;有的教师还提出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同乐曲性质相匹配的舞步,以增加舞蹈的美感„„基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使得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为细致。

2)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研究效益

以往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会局限与课题组的成员,研究的受益面比较窄。而与园本教研相结合后,全园教师都成了研究的收益者。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确定一个月为音乐教学活动展示月,从中我们进一步领会到:我们所设计、组织的音乐活动要以儿童为本,强调主动性,要改变儿童被驱使进行活动的被动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儿童审美情趣,体验创造、自我表现的快乐和成就感,大家感到收获颇多。在对观摩活动的研讨过程中,我们还就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育教学要点组织了专题学习。在音乐活动教学目标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共同梳理了制定目标时常用的词汇。如:“音乐”素质发展要求方面的相关词汇有“感受”、“熟悉”、“理解”等;“学习”素质方面的相关词汇有“通过„„”、“利用„„”、“借助„„”等。

2、竞技结合,提高素养

我们结合课题开展组织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教师的即兴伴奏、教师的乐理知识、对乐器的认识、舞蹈表演知识等等。

3、锻炼骨干、促其成长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促其在工作中成长,在压力中上进,在提高中完善。承担我园音乐活动的对外展示、汇报、组内的观摩等等。组织协调、工作魄力大大提高,形成较为独立的工作局面。

七、研究后的思考

1、由于时间关系,研究人员精力有限,对理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其实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我们将不断获取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寻找更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音乐素材,不断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本园的办园特色。

2、教师已经明确了幼儿生活经验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准确的把握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好的迁移到音乐节奏活动中,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讨。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摘 要:音乐课程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部分音乐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教师与生活元素融合来降低音乐知识的抽象度。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化;策略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音乐课堂生活化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突破。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基础音乐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经过专业判断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基础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深度,引导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

一、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实现音乐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对某些知识的理解速度较慢且深度不够。就音乐知识来说,小学生对音准、音色等的认识层次较浅,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和引导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长期的音乐学习。尽管小学生对抽象和逻辑类知识的认识层次较浅,但他们对生活化的事物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理解起来效率较高,这可以为音乐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思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事物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开启音乐探索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对当前阶段的学生生活进一步了解,发现其生活中常见的适合开展音乐教学的场景,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案例:在呼吸技巧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呼吸与人的情绪状态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了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控制方法才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呼吸技巧。教师可以用语言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你和父母一起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散步,这时突然从草丛里跳出一只流浪狗,你被吓了一跳;然后你突然认出这是你几个月之前不小心丢了的宠物,在经过父母的同意之后,你带着宠物狗回家了。让学生仔细感受这一情景并找出从中产生情绪波动的地方且指出产生的是何种情绪,当时的呼吸状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情境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状态下感受呼吸状态的不同。

二、借助课堂游戏联系实际生活

从幼儿阶段的教育开始,游戏就是课堂学习的最佳手段。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小学生仍有爱玩、好奇的心理特征。在音乐课堂上设置巧妙的课堂游戏并将教学任务与游戏相结合,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质量。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新突破,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课堂游戏的设计中,教师既要保证游戏体现音乐的灵活性,又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这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和联系生活进行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声练习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发声部分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这导致学生对发声部分的知识仅停留在记忆和笔记层面,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发声技能。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太过枯燥,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乐趣,学习热情自然不高,学习质量也不过关。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游戏的策略将发声知识与游戏相结合。

案例:在发声技巧渐强减弱的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丢手绢的游戏,只是这里的“手绢”要改为另一种落地有声的物品,如小熊玩具、书本等,在丢下这些物品后让学生根据声音的强弱判断物品丢在了谁的身后。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学生便能够熟练地掌握发声知识。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的习惯

习惯是决定一个人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顺利将某一知识内化于心。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厌其烦的重复,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旦某种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养成,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练习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案例:教师在音乐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经典的鉴赏乐曲,并为学生详细讲解鉴赏时要注意的旋律、节奏等细节,通过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体会情感的变化,并结合自我理解与想象摄像乐曲中所呈现的场景。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学生的鉴赏和分析习惯便会养成。在听到乐曲后会自发地对乐曲表达的情感进行剖析。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音乐与生活的融合

评价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u价不仅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更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真实需求,学生也能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体验便于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生活化音乐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最重要目的是促进生活与音乐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将生活化元素纳入课堂教学。

案例:将生活中的小品、电影、照片中的背景音乐纳入课堂鉴赏环节,让学生分析背景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感情的渲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节选片段,让学生自主分析。在教师评价之前先经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学习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将音乐教学的抽象化程度降到最低,开发便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使音乐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使音乐课堂更有吸引力,从而改善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志晓.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58.[2]张辽艳.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作用研究――以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的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03):195-196.作者简介:

张春丽,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三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音乐课标要求教学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要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音乐教学中教育内容的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做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和陶行知的教育生活论呢?本人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认为面对新课程,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聆听、表演、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有聆听、表演(歌曲)、创造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具体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聆听”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

(1)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如在欣赏二胡齐奏《小青蛙》 时,我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喜欢猜谜语、听故事的心理,通过猜青蛙的谜语和讲述根据整首乐曲编成的情节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聆听的兴趣。(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如在欣赏人音教材第二册歌曲《劳动歌》时,我一上课便出示小矮人的头饰问:他们是谁?老师为什么要把他们带进课堂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他们是白雪公主的好朋友,”有的说:“他们每天都去劳动是勤劳的小矮人”……,看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便巧妙的转入聆听环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矮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演唱歌曲的快乐情景吧,”就这样孩子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这一课的学习。

2、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为乐曲起名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

二、“表演”(歌曲)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用游戏导入,在游戏过程中解决歌曲难点。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唱新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如歌曲《咯咯哒》的教学,重点解决含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我先带领学生玩母鸡捉虫的游戏,接着母鸡吃饱了,我又和孩子们玩起了母鸡下蛋的游戏,问学生:“你们知道母鸡下了蛋很高兴,它是怎样叫的,请学生模仿老师,咯咯咯咯 哒,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含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2、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例如歌曲《小奶牛》中的节奏教学,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为歌曲创编动作。如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如在教唱《小蜻蜓》这一课时,我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想像,创编出了优美的舞蹈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创编出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唱“飞到西来飞到东”时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或前后飞、或左右飞、或旋转飞;唱“不吃粮食不吃菜”时有的同学双手晃动,有的同学单手晃动,好像在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也不吃菜;学生对自己创编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练习起来也很认真。

2、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值日生》:我是一个值日生,工作很负责。我要把那大教室,擦得很干净。擦了桌子又擦窗,抹布飞舞忙。哎呀我的两只手,酸呀酸死了。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飞行员》、《我是一个小警察》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是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念,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考察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尺度。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第四篇:作文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

生活化作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作文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学生不再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我为达到此目标也是做了很多尝试。

记得这一学期第一单元讲完。习作要求让写描景的文章,虽有四篇课文做例子,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头疼,写不出来,本来天气就热,大部分学生都昏昏沉沉,有气无力,是按原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搬的了事,任务虽能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就给学生来个情感大调动吧,但这么仓促的时间里,又能干些什么?忽然,我想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学生一听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搬至室外,哗,全体鼓掌。学生情绪这么高涨还怕写不好作文,我领着学生从校门口开始,在校园转了一圈。第二节,学生性趣盎然的写起来,都有东西可写,有的抓住校园的一点去写,有的写了校园的全貌,并且学生的想象力都异常丰富。他们有的把影子称作调皮的小家伙,还有的和影子玩起了捉迷藏,„„

第二单元是写观察日记,学生对此一概不知,很渺茫,我发现最近卖橘子的比较多,于是就让学生观察橘子,并且让第二天带来个,谁知一到课堂学生就来劲了,写的写观察的观察,并且都有内容可写,有的还用上了很好的比喻,例如写橘半是一群弟兄抱在一起,保护膜是穿的外衣等等,真是写的活灵活现的,并且大家还都很快乐。并且我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方法。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经常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的作文总是放几沓,把同一层次的作文放一起,层次不同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再接下去尽量少写错字,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的来。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语文老师说:把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也会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尚且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生活化教学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一部丰富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内,作为江苏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六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在这里拥有常州市最大的开放式公园“青枫公园”,以“树”和“花”命名的道路更是开发区的一大特色。在此背景下,我园积极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生态园区的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力求将开发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作为突破点,丰富并完善园本课程,挖掘并利用生态园区资源优化幼儿园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路》为例,谈谈我们对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态园区以横穿南北的童子河为界,童子河西是工业园区,童子河东是生活商贸配套区,区域内共有纵横31条主干道路,东西纵向路以“树”命名,如:银杏路、水杉路、香樟路、梧桐路等。南北纵向路以“花”命名,分别有月季路、梅花路、茶花路、桂花路等。而且根据路名种植相应的树和花。自2003年钟楼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孩子们经历了从拆迁到搬进新家的过程,融入了开发区建设的大潮中,感受着家乡的日益变化。在孩子们的眼中,以前的乡村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树木葱郁,繁花似锦,每当上学路上、外出游玩,孩子们都会被这路边的树和花吸引,为充分利用生态园区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态园区,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生态园区路的同时,感受生态园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关于“树”和“花”的知识。

二、活动开展情况

1.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确立主题目标,构建主题网络。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源泉,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点出发,可延伸到探索、发现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事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视点幼儿可从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生活世界的美。

幼儿回归生活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建构反映幼儿生活的课程。

大班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各类经验日益丰富,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亲自参观、体验、调查、操作,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兴趣,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主题目标和网络图。

①通过调查、参观、体验、制作、实验等活动认识路并初步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探究兴趣。

②在参观、欣赏图片、相互讨论及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体验路的时空变迁,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创造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④运用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观察、审美等能力,并能在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制作表现路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⑤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路”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幼儿爱护我们身边的路、增强交通规则意识及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活动。

(1)我眼里的路。金秋十月,秋色满园。孩子们饭后悠闲地散步在幼儿园门前的银杏路上,一阵秋风吹来,片片银杏叶在风中打着转,仿佛婀娜多姿的舞者轻盈落下,许多孩子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硕硕拽着一片叶子跑到我的眼前,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说着,就握着银杏叶使劲地扇给我看。“是啊,是啊,这是什么叶子,真好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听到大家的疑惑,聪明的晓晓自豪地说:“这都不认识啊,这是银杏树的叶子,我妈妈告诉我的。”“哦!”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老师,这里有好多银杏树呀!”孩子们一棵一棵地数着玩。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兴趣,对知识也十分的渴求。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去接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我们每天都会然孩子来到路边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银杏树叶的变化。随着孩子对银杏路得熟悉,他们关注到了路边的路牌,在自主性学习意识中,认识了银杏路,了解了银杏路得特点。同时对路牌下面的字母“S”、“N”、还有方向标志“?邛”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社会实践活动《马路上的标志》、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语言活动《树真好》,等等。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周边还有哪些路的好奇心。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路。孩子们每天都会走在放学的路上,马路上发生的点滴,都会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午间散步范围的扩大,我们来到了童子河边的桂花路,对于路边阵阵散发的桂花香味,孩子们欢呼着、寻找着……于是,我们认识了桂花路。此刻,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很想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有趣的路呢?我们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孩子们对路的好奇心凸显出来,在孩子们的追问下,《我们周围的路》的观察记录表就诞生了,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调查记录表,于是,生态园区的主要干道就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参观生态园区的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学习的方式。在交流调查表《我们周围的路》后,孩子们对身边路的兴趣明显增强。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的准备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玉龙路和星港大道这两条生态园区的主干道。孩子们从寻找路牌到观察不同的行车道;从比较不同的路灯到了解红绿灯的作用;从观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到学习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从模仿交警指挥交通到观看马路边的各种建筑……他们显得那么的兴奋,宽宽的马路仿佛突然变得奇妙起来,尽管他们的问题有些稚气,但他们已经进入了路得世界里。生态园区的路还有许多,孩子们探寻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他们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牛奶盒、废旧纸箱、水管、饮料瓶盖等,建造了“仿真模拟马路”主题游戏活动区。热闹的马路被“搬进”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忙碌的“清洁工人”、严谨的“交通警察”、热情的“出租车司机”,等等,孩子们的智慧在这里启迪,孩子们的快乐在这里放飞。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为生活而服务,我们不仅希望活动内容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求,也希望前后活动的联系更紧密,使每个活动成为后一个活动的经验基础,不断拓展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4)路是怎么造出来的。随着对生态园区路的认识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不仅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路呢?”“这些路是么造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坚持在了解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让幼儿先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再借助家长资源、教师资源、多种资料以及具体操作,丰富相关体验,积累具体经验和感受。在科学活动《路的作用》、《路是怎么来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收集相关图片,了解了生态园区路的发展史。在音乐欣赏活动《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孩子们懂得了筑路工人的辛苦,懂得了一条宽阔的马路来之不易,激发了幼儿爱护马路、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修好路,才会有更便捷的交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巨变,感受到了家乡环境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爱家乡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三、我们的收获

1.筛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会了更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在我们所处的生态园区里,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说所有资源都有必要进入教育领域,在利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组织活动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态园区潜在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组织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1)所选的教育资源应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引导他们学习其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注重利用社会中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充满情趣、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使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了解路的发展、路的作用,通过了解路名和路边为什么要种植树和花,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生态理念。在幼儿的生活中,每天与身边的路接触,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则。

(2)所选的教育资源应是幼儿能够接触的、感兴趣的。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课堂向外延伸,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马路,寻找马路上的各种标记图,来到马路上访问清洁工人、交通警察、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引领幼儿对探索路的兴趣。我们幼儿园的大门口就是一条银杏路,每到秋天落叶的时候,我们就会带领幼儿来到马路上捡落叶,观看黄黄的银杏树叶飘落时的美景。由于马路离得比较近,出行比较方便,而且幼儿虽然是在户外,但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幼儿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浓厚。

2.只有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在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需求,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在深透把握教育目标,把握幼儿学习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兴趣,明确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与重点,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热情,获得新的经验。

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当观察了解到幼儿在自主交流时表现出来对交通标志的关注与兴趣后,教师及时调整目标与内容,围绕“交通安全标志”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收集信息。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带领幼儿到马路上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交通标志,教师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3.引导幼儿运用经验,亲身体验,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完成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完成。”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亲身感受,如:为让幼儿充分感受筑路工人劳动的辛苦,我们特意带领幼儿到筑路现场,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访问筑路工人,引发幼儿对筑路工人的尊敬。

整个主题活动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灵活指导,平等参与的意识,和幼儿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现代教育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我们的思考

1.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生态园区有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应该组织孩子走向社会,接触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的活力。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以“路”为载体,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孩子们通过到马路上观察,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知道了快车道、直行道、转弯道、人行道等,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通过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了解了路是怎样筑出来的,感受到了筑路工人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建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尊敬劳动者的情感。由于生态园区的路名都是以“树”和“花”来命名的,随着主题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使孩子们认识了原来从未认识的,从未看到过的树和花。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自然融入到了我们的课程中。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的一切是他们感到新奇,当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够听到风儿的歌声,能看懂海浪的舞蹈,能够和小草交谈,能够以昆虫为伴……大自然和大社会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象,使幼儿萌发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事实证明,充分挖掘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能让孩子们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初步了解生态园区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不仅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既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又把生活当成教育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制作调查表“你认识我们身边的哪些路?”“你上幼儿园经过哪些路?”还引导孩子们画出上幼儿园的路线图,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对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和形状各异的路灯感兴趣,而且对马路上的树和花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身边的路”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与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另外,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生活经验也是我们这一主题的特色。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交流。如:马路上的警察叔叔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马路上的游戏场景,用废旧纸盒制作交通岗亭、汽车,让孩子们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扮演出租车司机运送乘客,扮演马路上的清洁工人打扫卫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遵守马路上的交通规则,如何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以分享生活经验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但使孩子们获取了自身结构意外的内容,更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让家长成为主题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参与与合作,因为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为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让家长在互动中体验孩子的成长,使家长从傍观者变成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由于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变得精彩而又充满生活气息。星期天,家长们会带着孩子们去认识生态园区的路名,带领孩子去观察马路上的树和花,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当交通警察的爸爸会自觉地来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演示指挥交通;游戏活动中,家长们会自发为孩子们寻找各种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享受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家长们津津乐道,融入了主题活动中,俨然成为了主题活动中的一员。

《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为孩子们提供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的良好条件,为孩子们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开辟新的领地,我们将不断地追求和努力。(

下载音乐生活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生活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化作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文 摘】当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脱离生活,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呼吁......

    作文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高密市康城小学王香兰 王香兰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但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描写美、追求美,她把生活引入了课堂,把作文引向......

    语文生活化123

    语文生活化 我参加了《语文课程标准》远程培训学习活动,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

    关于生活化作文

    作文生活化研究心得 关于生活化作文,很多教师都在探讨,观点和措施都很多、很好,这里我不想从长线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与积累上赘述,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临场......

    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

    德育生活化

    大学德育生活化 摘要: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的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真正深入大......

    浅谈教学生活化

    浅谈生物教学生活化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

    《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学习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学习小结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课教学生活化,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