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生活化在培智学校的运用
音乐教学生活化在培智学校的运用
【摘 要】培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在培智学校中,音乐生活化的教学既符合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切合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本文从模拟生活、情感体验、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入手,尽可能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关键词】生活化;培智;音乐
音乐教学生活化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么,如何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搭起一座兴趣之桥,如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静下心来积极思考,怎样让教学切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我进行了让音乐教学生活化走进培智学校的几点尝试。
一、模拟生活场景
培智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重度智障儿童,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比正常的孩子严重滞后,在理解歌词方面,他们往往不能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经历与歌词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生活场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时,我指导两位同学做了一个情景表演“哥哥爱敲小鼓,可是妹妹在睡觉,怎么办呢?不行,小鼓别响了,不能影响妹妹休息。”这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比如午休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想睡觉就爱动来动去,影响别的同学睡午觉。通过这个情景表演,教育了学生要向哥哥学习,关心、爱护他人。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兴趣大大提高了,想象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又如《丢手绢》,我在上这首歌时,直接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跟同学们做起了游戏。直接在自己熟知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学生可开心了,这首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二、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而培智学生在生理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憾,他们的情感很单一,感知事物消极、思维刻板、感知迟钝和缓慢、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这些天生的缺陷限制了他们应有的丰富多彩的情感。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情感呢?怎么样能让培智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参与,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游戏是他们认知发展的载体,也是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协作,学习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歌曲《马来了》歌词简短又有情节――马来了(驾),马来了(驾),马儿会跑马儿也会跳(跳),弟弟看见了(作眺望状),拍手哈哈笑(拍手)。我从骑马入手让同学们挥手喊“驾”,赛赛谁的马跑得快,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其实智障儿童还是很喜欢这种游戏的,只是他们需要教师的引领,我给他们创编了几个简单的动作,他们竟然学嗨了。等他们会唱了以后,我让他们自己找好朋友合作玩,最后大家围成一个圈玩。从学生的一张张笑脸中我感觉到了亲身体验比什么都好,他们已经体验到了这首歌给他们带来的快感。
音乐欣赏是培智学生得到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培智学生的情感很单薄,语言也匮乏,给他们听一首乐曲是,他们往往回答不上这个曲子的情绪是怎样的,而且他们的感性直接经验经常会出错,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去培养。《啄木鸟》是一首ABC结构的乐曲,乐曲节奏鲜明,形象具体,特点明显,易于区分。结合乐曲各段的不同特点,我把它设置成一个场景:A段音乐舒缓,表示大树长虫了,好难过……B段音乐节奏跳跃,表示小鸟用嘴巴为大树捉虫……C段音乐抒情优美,表示虫子没了,大树觉得很舒服,好开心……在欣赏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渠道,运用Flash课件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选择听觉、视觉、运动觉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使他们充分体验和感受乐曲的内涵及旋律的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爱护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三、提供实践活动
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学生的表演潜能得到发展,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融洽与他人的歌曲,并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培智学生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学内容中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往往会被老师省去,其实在不断的尝试中,我发现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歌曲《对十》,是一首问答式的对唱歌曲,唱熟了后有创编歌词的要求,我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创编了一段,然后让同学们好好想想:“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什么花,在哪个地方看到的?”同学们谈论很激烈,有的说油菜花在地里、桂花在小区里、桃花在公园里……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的学生竟然也能创编歌曲了,唱着他们自己创编的曲子,孩子们不知道有多开心。看来,创编歌词对培智学生来说,不是做不到的,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如何引导。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还能培养学生的智力。
实践活动是将培智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直接作用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课后我都会及时地让学生把所学会的歌曲唱给他们的家长听或者回去教自己的爸爸妈妈唱,并且要求他们的家长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核心价值观之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应该知道,培智学生背诵这二十四字还是有点困难的,刚好我们区的音乐老师创编了《核心价值观之歌》,我拿来教给学生,效果还不错,这样不仅解决了背诵的难题,而且学生还很乐意去唱。我又布置学生回家教家?L的任务,家长的反响很大,有的家长自己都不会这二十四字,就共同学习了。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培智的音乐教学基于智障儿童的特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的音乐活动更富有生活化、游戏化、情趣化,通过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我们的培智学生能更好地懂生活、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馨,张文禄.《特殊儿童游戏化音乐活动60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胡世红.《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沈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新课程?上旬》,2014年07期.
第二篇: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1
[;;ppppp;p 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旺苍县特殊教育学校
辜忠国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而在以上也提过目前我们江苏徐州的培智学校教材一直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就是课本知识过难,同时脱离实际,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更难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将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因为生活中都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东西,只讲给学生听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并融入进去。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智障儿童,还有一部分是自闭症儿童。让他们学课本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对于儿童天性就是会玩,玩就是他们的生活一部分,那么我校利用教育厅为我校配备的启智博士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会比如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长,什么是短。这样的概念。还有部分轻度弱智的学生我们使用教材。然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更好的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校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生活
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毕竟我校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他们往往又是熟视无睹或只之甚少的,我们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他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比如《红绿灯》这一课,课文让学生认识交通灯和人行横道。我们的任课老师则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口去观察交通灯和人行横道,让学生观察红灯亮时车子和行人是怎样的,绿灯亮时又是怎样的。这样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生活中的交通设施的用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实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同样还是《红绿灯》这一课,在学生掌握的交通灯什么灯亮时该走还是停、人行横道应该怎么过以后,让学生演习过马路。这样学生真正的学会了怎样过马路,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知识,掌握生活的技能,给予学生最好的锻炼。
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我校设的烹饪课就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体会做菜,做饭。这样使语文贴近生活。
二、生活中孕育着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校寻找语文于生活的相结合点,如我校开设的烹饪课程。单纯的让学生学习要热爱劳动的精神或是单用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述蔬菜、水果的名称、样子这样学生很难真正的学会、理解,甚至运用。开设这个课程真
正的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既能很好的了解蔬菜、水果的样子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做到了理论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生活成为了学生的学习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我校的这个课程真正的把语文教育与生活结合了起来。摆脱了让学生人格分裂成两个世界的现象。
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所以我校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联系学校的生活学习语文
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中,其中国旗下讲话这一项我们让学生自己上前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将语文课程中的说话这一项充分发挥,还有将语文课程中的常识课程所学到的要做勇敢的孩子这项精神进行以此对学生的考验。我们学校有很多住校生,对于住校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动手叠被子,自己吃饭等。让他们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切实的掌握。
2、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校联系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在放假期间在家长陪同下学习买菜,如果有家长带学生外出游玩的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尊老爱幼。如在公车上给老年人让位,扶老年人过马路等,并在放假返回后要求家长向老师讲述孩子在放假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同时在课堂上再让学生讲。这样把语文书本上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实践到生活中去。
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在我们住宿学校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到语文知识,同时让学生无时不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理解生硬的课本知识并且时时组学习、巩固着语文知识。
正常人要过生活而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生活包括了语文,语文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注重教育的年代,我们特小将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有生存的能力,培智的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的是生存,语文的重要性也就相对凸显出来,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生活,生存,那么我们自然要将教学回归到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才能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以小见大。社会的发展靠这些祖国的新生花朵,无论是普小还是特小,将语文教育生活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已经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我校有很多地方做的还是不足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将总结经验改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不足的地方。把这种教学方法尽量的完善,让孩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尤其是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活化教学中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对于这些智障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下面谈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对教材合理的选择加工改造。例如在进行“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将教室布置成生日会,与小伙伴分享蛋糕的时刻,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假“蛋糕”道具(实质可以以海绵或其他代替)在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情景中轻松找到数学素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了“数字”,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也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设计生活化的语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实际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具辅助,复杂到简单化,无声变有声,游戏化)
三、创造生活实践机会,使数学应用生活化。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课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生活化。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扇窗子;学习了“时”“分”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算一算自己一天的在校时间;学习了 “三角形”以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三角形,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比一比身高,称一称体重等等。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现了符合智障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的必要途径。
第四篇:浅谈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浅谈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我国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它强调了对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正常化。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培智学校的学生学会怎样进入社会,怎样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处、交往,学会怎样用钱购物,要比学会1+1=
2、背诵课文等重要得多。由此可见,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学习速度慢,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 念的理解差,学习动机低,学习兴趣较少。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从学生最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入手,采取最符合其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在培智学校中语文课、口语训练课的课时数占的比例最大———33℅,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大部分要从语文课上来获得。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若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能达到这一目的。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方法作以介绍.一、情景化教学法
弱智儿童的生活经验特别贫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生活为依据,通过学习来丰富学生感性的生活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只有注意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的创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书上所描述的内容变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情景,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适应社会生活。如学习《精彩的马戏》一文,在讲解“熊踩木球”一段时,孩子们由于思维再现的局限性大部分对跷跷板不怎么了解,这时老师做了跷跷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它有一个中心点,一边高,一边低。然后再拿做好的木球让玩具熊去踩,让同学们亲眼看到玩具熊踩木球滚过跷跷板中心点的一刹那,那种紧张的心情与动作完成的难度。最后,同学们亲自踩上篮球进行试验,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同学们对熊当时的紧张心情体会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后再带学生到游乐场亲自实践一下,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参与了社会活动。
二、游戏法
由于弱智儿童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游戏就是教育,为了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我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低年级识字是个难点,为使孩子们很好的记忆,采用“找朋友”、“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如教“对”字和“灯”字时,我把它们用硬纸片剪成“又”和“寸”、“火”和“丁”,教他们唱找朋友的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又”“寸”“对”,“火”“丁”“灯”,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教“告”字时,我教学生念“一口咬掉牛尾巴。”教“亮”时,这个字比较难写,我教学生念“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秃宝盖儿下是个几---亮亮亮”。教“左”、“右”时我教学生读“小朋友,上学、放学回家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小朋友们别忘记,左字下面是个工。”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开动脑筋掌握识字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操作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教师要充分捕捉现实生活 现象,让生活成为学习知识的教材,引导学生投身学习实践,让学生从 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社会。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 该亲自去尝一尝。如在教学《赶时间的孩子》一文时,讲的是一位小女孩赶着去学校参加升国旗的事,文中有一段小女孩升旗时的动作描写,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孩子们没有亲手操作过,即使操作过由于思维的缺陷,也很难再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时逢轮到我班升国旗,周六降旗后我让每个学生做一次旗手和护旗手,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很容易的理解了,之后,让学生说出做旗手的心情,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如带学生煮饺子、切萝卜丝、到邮局寄信、学填汇款单等,都是在生活中使学生理解知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四、实物教学法
弱智儿童的思维概括水平低,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很难有抽象思维。借助实物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如《种蓖麻》一文,我先带学生到种子店购买蓖麻籽,教给他们怎样花钱,而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外形并表述出来,使他们初步了解蓖麻的用途:可做药、可榨油等。再讲解种蓖麻的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对种蓖麻的先后顺序及“整、挖、放、盖”等动词很容易的理解了。最后让学生亲自在校园的花池里种,学生对亲手种下的蓖麻仔细观察,看蓖麻发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一记录下来。为绿化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一课下来,既教给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感。使学生感到一种做中学的愉悦。
五、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寓教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儿童的肌肉紧张度、感觉灵敏度关节灵活度等得到锻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偿与康复作用。同时,活动自身具有的娱乐性,使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欢快,使儿童能够轻松的学习。组织团体的活动更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协作精神。如:带学生春游踏青、游园、看电影、放风筝、识站牌等。学校搞的各种活动,助残日、庆“六一”、庆国庆等都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会后让他们谈谈活动的内容及感受并写下来。通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敢于接触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有花大力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将来“回归主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
时间:2012-12-14 08:49:00 | 来源: | 作者: admin | 浏览次数:671次 智障生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记忆力低下、想象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显得较弱),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及时的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统;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智障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必然违反他们的认知规律,阻碍智障生的学习发展。在培智学校中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智障儿童除了认知上的缺陷,部分的智障儿童小肌肉群的发展较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显得相对困难了些。而本课《洗上衣》里浸泡、搓洗、晾晒这样的社会行为的锻炼不但让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智障儿童个体之间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在接受事物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我们把班里的孩子按智残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类,像刷牙、洗脸这样简单的生活习惯大部分智障孩子通过训练师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像修剪指甲这样的精细任务却不是每个智障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为此,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成的目标,不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