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时间:2019-05-12 06: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第一篇: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2011年5月获嘉兴市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二篇:“跟进”演绎课堂精彩

“跟进”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从中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适时进行调控,采取有效的跟进策略,演绎课堂精彩。

1.顺水推舟――顺着跟进。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与见解,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应地进行跟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问题:“鸡兔共有头35个,脚94只,问鸡兔各有几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之后,让学生用“列表推理法”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拿着笔不停地画、写、算,可皱眉苦想的居多!

忽然听到一男生埋怨道:“怎么不全是鸡呢?如果兔也是两只脚就好了。”这时,教师抓住时机,乘势而入,用赞赏的眼光看着这个男生说:“你说得真好!下面请所有的兔子听令,把你们的两只前脚‘抬’起来,配合你们的主人!”

学生哈哈大笑后,数出了共有70只站着的脚,少了24只脚。师:为什么少了24只脚?每只兔子抬了几只脚?笼中有几只兔子在“抬”脚?生:有24/2=12只。师: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答案跃然纸上,一切都在情理中,在这道题的解法上,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或思维碰壁。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埋怨”这个契机,顺水推舟,顺着跟进,在“兔子抬起脚”这个美丽情境中找到了“鸡兔同笼”的计算方法。

2.见风使舵――随即跟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面临这样一个个思维不一的鲜活个体,教学时的尴尬可能就会不期而至。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不应逃避,而要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这样就能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图形的1/2,再贴在黑板上。突然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能折出圆的1/4!”同学们投去惊奇的目光。教师也显得格外惊讶: “什么?你折出了圆形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同学们吗?”这位学生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形的1/4。”教师表扬他有创意,并追问: “那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全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学生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3.欲擒故纵――有效跟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不要随意下结论,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生成,才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节课时,师:学习了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谁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生:个位是3、6、9 的数能被3整除。师:赞同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小手表示认同!

教师故作疑惑地说:“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谁能解释一下?”教室里沸腾了,学生反复尝试,不停地举例、画图、计算、比较,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

生1:我觉得能!如369就能被3整除。

生2:不对!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可以举例证明!613就不能被3整除。

生3:个位不是3、6、9的数也有可能被3整除,如135、780等都能被3整除。

生4:哦!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生5:我可以画个图给你看!

生5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我们书上不常见的集合图,边画还边解说给大家听。

生6:哇!你太聪明了!

由于教师给学生腾出了探索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绽放,潜能得以开发,才能掀起课堂的小高潮;正因为教师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一切不符常规的举动变得那么坦荡自然。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惊讶”声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与积淀,他们既有观念受到挑战,也有思维定势受到冲击,他们在自觉修正着原来的认识,思想也丰富起来!一切超乎想象!“欲擒故纵”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它是一种高超的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4.“以毒攻毒”――纠正跟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或思维误区,有意识地设计陷阱,让学生碰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自查自纠中纠正错误,强化刺激学生思维,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 这节课时,教学“一根钢管长4.8米,李明想把它锯成长为0.9米的小段,最多可以锯多少段?余下的钢管还有多少米”这道题时,意外发现许多学生列算式:4.8÷0.9,得到商为5余数是3,这时教师问道:“你们同意这种想法吗?”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探索,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3与除数0.9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5×0.9+3≠4.8,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接着,教师再让全班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很快就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3缩小到原来的1/10,得到0.3。

当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予否定,应该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采取“以毒攻毒” 的跟进策略,许多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的错误促进了认知的良性循环,暴露了学生的错误,使错误独显魅力,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5.煽风点火――适时跟进。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以尊重、信任、宽容、表扬与鼓励,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力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情景: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成一个点后变成圆锥。

师:原来的圆柱变成了圆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我知道!高不变,一个底面没变!师:有没有不同发现?生:圆锥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积相比,变小了!师:你太聪明了!有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的?

生:体积变小了,削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的比是2∶1。

师:你说得太棒了!我们为她鼓掌!谁能向她挑战,比她说得更好?

生:圆柱变成圆锥后底面积没变,高没变,V圆柱:V圆锥=3∶1。

师: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怎样?谁说得更好?

学生都被“激怒”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火”了!

师:来一个更难的问题,你们肯定不知道!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到底等于圆柱体积的多少?

师:看谁有火眼金睛!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吗?看谁聪明?

教师不停地煽风点火,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在关键处设疑,在易错处反问,在重点处故弄玄虚,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学生的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每个小小的成功都不断激励着他们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成功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快速积累、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静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精彩就是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即时“跟进”,善于捕捉,随机应变,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生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第三篇: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

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

——探究“文本细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小学 蔡秋兰

【摘要】文本细读,是近两三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倡导与研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文本细读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 解读 有效 课堂

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就是要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走过文本”,还要“走进文本”,要“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要“沉入词语”(南帆),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十读”。

一、读懂文本内容,读活人物形象

名师沈大安说过,“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文本情景再现。如《爱如茉莉》一文,一家人表达的爱在—句句话里,在—个个动作里,在一个个表情里。一句话,爱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串起来的细节背后又告诉我们什么?于是我深度读文,又读懂了一个个细节的内涵。至此,我心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读懂了一家人的爱,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如《船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哈尔威船长一生都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当我读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就在我眼前的时候,当学生都深情地凝视那尊黑色雕像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船长与船共生死忠于职守的英勇吗?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哈尔威船长具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吗?再听听同学们学文后的感言,就知道他们早已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

二、读亮思想情感,读明语言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叶圣陶先生又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就是要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读者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感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它是有别于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这一抽象思维的又一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通道,其前提仍然是文本细读。例如,名师窦桂梅在教学《丑小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它的羽毛理了一理”一句,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即一个“啄”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三、读通教师教路,读准学生学路

一是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没有教师自我的解读,文本解读的结果是低水平的,教学是失效的。但是,不关注学生视角的解读,教学又是空中楼阁,是脱离实际的。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文本细读的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是自己积淀言语内涵、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又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读书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深入文本,品读感悟,将孩子的思考和理解引向深入。只有这样的解读才紧贴语文教学的脉搏,才是有真正意义的,才能赋予文本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

四、读出编者意图,读出课堂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细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这里的“文本”作为教材,不只是课文本身,还包括编选课文的编者。学生和教师作为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或编者对话。因此,文本细读不仅要细读课文本身,还要细读作者或者编者。通过作者或编者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意图。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先生怀着深深的怀念回忆了少年时代纯真的友谊,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朴实可爱的乡村少年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闰土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无疑会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文章,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又比如《春》这篇课文,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原因。只有读懂了编者的意图,教师才会明白自己到底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会什么,感受什么。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本细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载体,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本体回归。叶圣陶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往往体现为结构。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在内容方面应该注意省略处、深刻处、详略处等;在形式方面要注意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修辞特别处,细节描写处等,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披文入情,由情悟文,使学生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五、读准文本价值,读出时代新意

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现在有的课堂上多元解读就是强调大家不同的思想,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另类的。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需要分层对待。有的东西你尽可“另类”,衣服啊、发型啊,这些都是个人爱好,我们不需要多干预。如果是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把学生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这份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是不能放弃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打白骨精》。老师问学生,这个故事中你最佩服谁?多数孩子说佩服孙悟空.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佩服白骨精。白骨精足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坚强的意志。像这样价值观念上的重大偏差,老师一定要纠正。他的解读有没有意义?第一要肯定他,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读。这是一种角度的意义。第二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否是文本的主导倾向?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白骨精是害人精,这一点是不能模糊的。孩子说出的这些“优点”,但有个前提,就是

它要害人。在这个大前提下,你就不能说它“足智多谋”,只能叫“阴谋诡计”“诡计多端”。这种是非不能含糊。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跟作者是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的。这个距离,能不能克服?德国有个哲学家叫伽达默尔,他就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克服的,也是不需要克服的。换句话说呢,我们在阅读中不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可以有两种阅读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生存的意义。例如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一个层面大家都会做。接着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经深了一层。张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了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我在想,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老师这样教有没有道理?有,他是对《再见了亲人》作一个当代解读。现在读这篇文章,如果孩子们还是只读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教育价值已经不是很大了。他的当代解读是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细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细读的“功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演绎精彩,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文本解读三人谈》/沈大安 王崧舟 滕春友; 2.《文本细读方法散论》/刘卫锋/2008; 3.《沈大安谈文本细读》/沈大安/2008; 4.《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2009; 5.《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 6.《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2010年; 7.《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篇:善用合唱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善用合唱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部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团体合作与协作能力,将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与不同的音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一线教师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对于行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合唱教学作为一种集体完成的活动事项,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和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运用各种旋律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在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和学习兴趣呢?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如下五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善于利用乐器教学,提高合唱能力

乐器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乐器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应把课堂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识谱能力,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例如,声音比较准确的竖笛,不仅可以独奏、合奏,还物美价廉,在学校可以被广泛采用。再比如,近几年新兴的音乐课堂教学器具――口风琴,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齐奏、合奏、领奏等形式中来,在结合键盘乐和吹奏乐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中培养学生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难题,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合唱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心理氛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音乐是一门比较抽象而又充满了情感色彩的艺术,需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节奏旋律、生动的语言等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才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叮铃铃》一课时,通过PPT进行情境导入,展现了高山、白云、羊响铃声、牧童吆喝声以渲染氛围,为感受歌曲意境做好铺垫。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的范唱使学生掌握要领,并在学生合唱环节,适当对歌曲进行了处理,抓住歌曲中“响铃声和牧童吆喝声”以及“那就是我们赶羊群”这两个难点部分进行重点解决,以帮助学生做到变化音的音准以及二部合唱的和谐振,在情境中感受歌曲意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合唱教学“太虚”的问题,也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参与音乐合唱教学的兴趣。

三、体验音乐情感,提升合唱水平

学会歌曲并不等于会唱歌,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仔细品味歌曲内涵,才能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审美满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想象出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抓住歌曲的关键,主动地想唱,创造出近乎完美的音乐。

以《七子之歌――澳门》一课为例,先让学生念歌词,因为歌词是表达歌曲意境的直接“代言人”,素有“曲眼”之称。通过念歌词,学生才能明白闻一多先生是将澳门比作一个日夜思念母亲的孩子,并能深情地读出歌词中“诉说”“期盼”“呼唤”等核心词汇,为后面合唱有感情打好基础。

四、注入生活气息,努力完善合唱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天性活泼、积极好动的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丰富音乐课堂。

例如,在简谱识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在音乐的大家庭里有七个成员,他们分别是音符1234567,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一样非常奇妙,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非常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中,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来让学生模仿并说出动物名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这方法也显得高效、有趣。

五、寻求多样化练唱方式,提高合唱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需要的是快乐愉悦的合唱体验。教学方法单

一、机械式地反复练唱,只会让学生失去对合唱的兴趣,也让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合唱教学改革走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如小组对唱、二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多维度教学,提高合唱教学质量。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教师可以把歌曲中的两个声部分为两首歌曲来学习,待学生熟悉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可有效降低合唱的难度。

总之,二声部歌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投身其中,创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学生步入真善美的音乐殿堂。◆(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邓

第五篇:巧用教学机智 演绎精彩课堂

巧用教学机智 演绎精彩课堂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迎旭小学

卢慧玲

2011版《数学课标准》指出正确的数学教学观的内容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进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加以整合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充分利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才能彰显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

一、捕捉意外生成开发创造潜能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棒表示55的数,(每位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小组学生纷纷动手,合作摆了55根小棒。)

突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袁浩不和我合作,他一直玩彩色笔!(袁浩听到同伴汇报,不但没有生气,还在窃笑。)

师;袁浩,有什么高兴事,说给同学听听,好吗? 袁浩:老师,我已经摆好了,不用与同学合作。师:是吗?能否把你的摆法给大家讲一 讲?

袁浩:我用1根彩色笔表示10,用1根小棒表示I,5根彩色笔和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55。

师:这样摆,行吗7(学生议论开了„„)

师:袁浩摆法真有创意,其实他用了假设的方法,真了不起!你们能1 否借鉴他的方法,用手中仅有的两种彩色小棒表示出86的数?

生:我用红色的小棒l根表示10.绿色的小棒1根表示1,8根红色的小捧与6根绿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86。

这个环节中,袁浩的独特思路,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他却能以赏识的态度,巧妙点拨,使课堂教学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教学中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这一“意外”,促成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

二、挖掘错误价值

突破教学难点 这是《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

师:都知道啊!那你会量吗?(众多学生:会)

师:我们先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师(巡视中)这位同学,请带着你的量角器,到前面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生:(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学生小声嘲笑,老师摇头制止)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该生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上0刻度线的一个端点重合,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师:这个角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摸着学生的头,微笑着说)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2 要量角的大小,她已经想到了用角来比着,真不简单,这个思路非常正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生:纷纷在量角器上找角„„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学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都能讲到“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但没有讲量角器的实质是什么,缺乏整体把握,“二合一看”等要诀看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是我们成人的偏好,对学生来说却是不得要领的,要学生想象出这4个字背后的内涵是挺难的。执教老师之所以能创新性地成功完成“角的度量”教学,是因为他充分挖掘了学生错误量法的教育价值,机智地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使学生自悟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为其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错误在学习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轻易地对学生说错,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识。

三、珍视另类声音

引发思维碰撞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开课片段: 生:尝试计算1/2+1/3 师:巡视指名板演 生1:1/2+1/3=2/5 生2:1/2+1/3=5/6 师:请你们各自讲出理由。生1:“我举例说明吧”。(他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圈,把其中一个涂上色,表示出了二分之一,接着又画了三个圈,把其中两个涂上色,表示三分之一,自信满满地对大家说:“你们看,涂色的不是五个圈中的两个吗?所以我认为1/2+1/3=2/5。”)

师:我发现有不少同学都表示认同,咱们还是再听听生2的想法吧!生2:“我认为生1的算法没道理,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异分母的还没学过,所以我觉得要把1/2和1/3化成分母是6的分数,这样就好计算了。”

师:这叫“化生为熟,很好的想法”。(板书“化生为熟”这四个字)师: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所以既有赞同生1的也有赞同生2的,究竟谁的正确,你们能想法证明自己,说服对方吗?

生3:我觉得生1有道理。比如,一个果盘里有两个水果,其中一个是苹果,占了1/2,另一个果盘里有三个水果,其中一个是苹果,占了1/3,两个果盘合起来一共有五个苹果,其中两个是苹果,占了2/5.生4:冲上讲台,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说:“这是一张饼,我第一次吃了它的1/2,第二次吃了它的1/3,两次一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画图可以看出吃了这个饼的5/6.”

1/2

+

1/3

=

5/6 生5:从生1画的图中可以发现,1/2和1/3的分数单位不一样,1/2是将两个圈当作单位“1”,1/3是将三个圈当作单位“1”。如果要将它们的单位“1”转化成六个圈,表示1/2应该涂3个,表示1/3应该涂2个,3个加4 2个等于5个,5个占6个的5/6,正确答案应是5/6.异分母分数,由于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因此不能直接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就好比2只狗加3个人能说等于5个人或5个狗吗?(全班学生都笑了,而且好多人都点头称是呢)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笔算整数加法,个位要与个位对齐,十位要与十位对齐„„笔算小数加法,强调小数点对齐,其实都是说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分数加法也是如此。例如,3+2表示3个一加2个一,等于5个一,也就是5;0.2+0.3表示2个0.1加3个0.1,等于5个0.1,也就是0.5;那3/7+2/7表示„„

生:(齐说)3个1/7加2个1/7,一共是5个1/7,也就是5/7.师:所以,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字相加。生2的解法就是把1/2和1/3的分数单位化成了相同的。

生6:生1肯定不对,因为2/5<1/2,而1/2+1/3不可能 比1/2还小。(“就是!就是!肯定不对”,好多人在吵)

生1:站起身大声说:“真的是我错了,谢谢大家!”(集体鼓掌)师:看来,通过刚才的争辩,大家对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达成共识了,究竟该如何算呢?

生:(齐答)化成同分母,再按同分母加法计算。

师:算法1的同学讲的方法虽然不正确,但很有创见,因为这种另类加法在生活中有它的身影。

老师话音刚落,好多学生表现出若有所悟的样子,还有学生发出“噢,原来如此!”的声音。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正确,可能是出于模仿;但错误,却可能意味着创新。学生对错误算法的坚持,虽然影响了后面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最后,笑意却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因为珍视学生的另类声音,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呈现出共同交流、互相启发、彼此吸纳的学习图景。而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的认识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课堂呈现出未曾预约的精彩。

四、调控预设程序,彰显生命活力

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上有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句口诀。可是,当教师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接着又有几个同样的声音:“我也已经会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生:(异口同声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会了但还有少数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

生: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这很好!但我们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是吧?那现在就想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好吗?

一时间,大部分学生开始颇有使命感地忙活起来。

几分钟的交流后,学生不但自己把五句口诀总结出来,而且方式各有特点,有的画草图,有的拿出了小棒,有的写出了连加算式„„难怪有人6 说“最好的学习是教别人学习”

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课时目标的实现也并非只有一条单轨道的运行路径,而应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衍生,数学矛盾的化解、数学结论的内涵,进而体验数学的真情真味。此案例中,执教者面对“我已经会了!”这一意外声音,没有按照预设的方案实施教学,而是及时调控,让生教生,巧妙地变“事故”为“故事”彰显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可见,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关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述是被允许的,学生的创造智慧是被点亮的。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显现智慧、张扬个性的生命活力场所。

我认为:一个有教学机智的老师,一定是善于倾听的,他能携一份期待、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有教学机智的老师,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他能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局……从而真正转化为课堂的精彩。

下载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课堂生成,演绎精彩

    关注课堂生成,演绎精彩——听课后再读崔波校长写的《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文后的反思作者:国玉虎5月下旬,我十分荣幸到喀喇沁旗锦山第一小学参加了赤峰市第十二届小学......

    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内容提要: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

    展示名师风采 演绎精彩课堂

    展示名师风采 演绎精彩课堂——记我校2009年下半年“名师教学开放周”活动------------------ 时间:2009-11-9 20:10:42 来源:孙丹科研指导中心 点击:389 评论数(0) 打印本页......

    有效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有效理答 释放课堂异彩五年级数学组 谢俊梅 一、理答意义及作用 教师在上课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充分预设各种生成,巧妙构思板书设计,往往还收不到预想......

    创新地理课堂 演绎格外精彩

    创新地理课堂 演绎格外精彩 新课改给我们的创新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导语,提问,小结三个方面谈谈地理课堂的创新。 一、精彩的导语,营造创新氛围 俗话说:万事开......

    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地理课堂

    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地理课堂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 胡 丹【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既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的优点,为教育......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共5篇)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心创设教学细节、发现和捕捉教学细节、深挖教学细节、自我反思......

    演绎精彩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猛虎,有了笑傲山林的志愿,茂密的山林便成了虎的舞台;骏马,有了驰骋草原的志愿,广袤的草原便成了马的舞台;雄鹰,有了搏击长空的志愿,辽阔的天空便成了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