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地理课堂 演绎格外精彩
创新地理课堂 演绎格外精彩
新课改给我们的创新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导语,提问,小结三个方面谈谈地理课堂的创新。
一、精彩的导语,营造创新氛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地理课枯燥无味,因此在上一堂课之前要设计好导语:比如用图像作导语,在学习“中国的旅游资源”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十大旅游景点图片,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让他们从感官上去接受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等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从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再比如用歌曲做导语,爱唱爱跳是学生的天性,在地理课堂上也回荡一下歌声的魅力。在讲“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演唱了《亚洲雄风》这首歌: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象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歌词中所唱的珠穆朗玛峰是我们亚洲高昂的头,长江,黄河,印度河,湄公河像热血流。高亢的歌曲激起了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歌曲中他们记住了亚洲很多的地理事物,让抽象的地图教学变得易记易懂。
二、主动学习过程,启迪创新思维
一次学习经纬网知识,在引导学习认识了经纬线的知识和经纬网的作用后,我大声喊道“坐在横三排和纵三排的那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学生面面相觑,用探询的眼光看着我。我又大声重复了一次,这时在横三排边上的男生站了起来:“老师,你所指不明,我们不知道你提问的是谁。”“噢?”还没等我再说什么,另一位女生也站了起来:“老师,你没说明白是前面数第三排,后面数第三排。”“好,前面数第三排,”我又补充了一句。“不对,老师还要指出是左面数第三排还是右面数第三排。好那就是左面数第三排的同学”,这时所有的同学的眼光都在寻找着。“老师,应该是我来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旁观者,评判者。我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课堂空间,启迪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与创新,最终让他们理解经纬网的作用之所在。
第二篇: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地理课堂
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地理课堂
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 胡 丹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既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的优点,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方式的转变,其强大的交互功能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本文以《城市交通运输》一课为例,为大家展示电子白板如何在课堂上显现它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电子白板 地理课堂教学 城市交通运输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电子白板有效地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既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教学的优点,又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潜能;它有效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平台的局限性,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感情交互搭建了很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柳州市从去年开始逐渐在市区中小学各个班级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 多媒体教学。我校已安装电子白板一个多学期,我们师生从对它陌生、怀疑、好奇到主动尝试,再到现在对它的认可和肯定,让我们看到了新技术是如何走进课堂教学,并切实感受到了这一新技术是如何成为我们师生的助手的。在学校安装电子白板之前,我就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柳州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并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根据此次获奖经验和一个多学期以来运用电子白板的体会,我以《城市交通运输》一课为例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的地理课堂。
《城市交通运输》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下册的一节内容,前两节内容分别从交通运输的“线”和“点”的基础上分析交通区位和作用,本节则是从“面”的角度分析交通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城市交通是交通运输的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学生具有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一、情境设置,来自学生生活
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与城市交通打交道,对城市交通的一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都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所以本节第一个内容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认识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课前我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或自己家附近拍摄一些城市交通景观相片,之后我收集大家照的相片,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相片放在电子白板资料库中,课堂上我直接从资料库中调取学生照的相片,让大家讲出相片反映出的城市交通的什么特点,让课堂更真实。本环节运用了白板调取插入图片的功能,使课堂不只是拘泥于原先设计好的课件的局限中。
二、教学方法直观,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虽然对城市交通特点和问题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城市道路及其作用比较陌生,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于是我通过设计“做城市道路规划师”的活动,让学生对假想的城市进行道路规划。如:我直接从白板图库中调取小房屋的图片设计成假想的城市建筑,让学生根据建筑物设计出方便居民出行的道路,并说出其设计出的道路的优缺点。此时,学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操作,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在这个环节,我的本意是请两位学生展示成果即可的,但恰在这时,有位学生说自己的设计方案更好,也想展示给大家看。我原先设计的两个“城市”已经用完,还好白板有整体和局部复制的功能,可以将空白的“城市”单独复制出来,然后就在本页粘贴,马上就可以出现一个新的“城市”,请刚才那位学生展示他的设计方案。最后用缩小的功能,将三位学生的设计方案都呈现在一个版面上同时进行对比,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各种城市道路的优缺点和作用,很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使用是白板书写、复制、粘贴、漫游、放大、缩小等功能,白板让这个活动环节充满活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得以表现出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是普通的PPT课件则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呈现出来给大家看,即使在黑板上画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随堂解决,让学生得到关注,感到课堂的实效性。
三、强化感性认识,延展课堂空间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后,我在课堂上直接用络收索出柳州市三维地图,找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鱼峰路口”,这里是每天上下班必堵的地方,让学生分析这里交通拥堵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白板有个“抓图工具”,可以任意截取屏幕上的任意图片,并直接导入白板中,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直接在截取的图片中书写绘制。如果没有白板的这个功能,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就比较麻烦,需要用络截图并保存再导入课件中,而白板则可以一步完成,还可以随意对图片进行批注。通过这个案例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加强练习巩固
一般新课讲授结束后要进行课堂小结,白板的板书回放功能可以将课堂上教师所写的板书按先后顺序放映,教学重难点通过不同颜色的字迹来体现,帮助学生理清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最后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知识,白板可以让学生将习题答案直接书写上去,教师就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点评批改。
本节课只是一节普通的新课,如果按照常规的授课模式,很容易流于传统形式,很难出彩,但是由于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白板的书写、漫游、复制粘贴、放大缩小、局部抓图、局部遮挡等各种功能,使它们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十分自然合理地与教学相结合。白板的这些功能的灵活运用为设计轻松、愉快的课堂提供了便利,让教师更轻松地驾驭于课堂,让课堂教学不拘一格,给地理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篇:“跟进”演绎课堂精彩
“跟进”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从中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适时进行调控,采取有效的跟进策略,演绎课堂精彩。
1.顺水推舟――顺着跟进。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与见解,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应地进行跟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问题:“鸡兔共有头35个,脚94只,问鸡兔各有几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之后,让学生用“列表推理法”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拿着笔不停地画、写、算,可皱眉苦想的居多!
忽然听到一男生埋怨道:“怎么不全是鸡呢?如果兔也是两只脚就好了。”这时,教师抓住时机,乘势而入,用赞赏的眼光看着这个男生说:“你说得真好!下面请所有的兔子听令,把你们的两只前脚‘抬’起来,配合你们的主人!”
学生哈哈大笑后,数出了共有70只站着的脚,少了24只脚。师:为什么少了24只脚?每只兔子抬了几只脚?笼中有几只兔子在“抬”脚?生:有24/2=12只。师: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答案跃然纸上,一切都在情理中,在这道题的解法上,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或思维碰壁。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埋怨”这个契机,顺水推舟,顺着跟进,在“兔子抬起脚”这个美丽情境中找到了“鸡兔同笼”的计算方法。
2.见风使舵――随即跟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面临这样一个个思维不一的鲜活个体,教学时的尴尬可能就会不期而至。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不应逃避,而要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这样就能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图形的1/2,再贴在黑板上。突然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能折出圆的1/4!”同学们投去惊奇的目光。教师也显得格外惊讶: “什么?你折出了圆形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同学们吗?”这位学生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形的1/4。”教师表扬他有创意,并追问: “那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全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学生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3.欲擒故纵――有效跟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不要随意下结论,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生成,才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节课时,师:学习了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谁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生:个位是3、6、9 的数能被3整除。师:赞同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小手表示认同!
教师故作疑惑地说:“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谁能解释一下?”教室里沸腾了,学生反复尝试,不停地举例、画图、计算、比较,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
生1:我觉得能!如369就能被3整除。
生2:不对!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可以举例证明!613就不能被3整除。
生3:个位不是3、6、9的数也有可能被3整除,如135、780等都能被3整除。
生4:哦!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生5:我可以画个图给你看!
生5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我们书上不常见的集合图,边画还边解说给大家听。
生6:哇!你太聪明了!
由于教师给学生腾出了探索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绽放,潜能得以开发,才能掀起课堂的小高潮;正因为教师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一切不符常规的举动变得那么坦荡自然。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惊讶”声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与积淀,他们既有观念受到挑战,也有思维定势受到冲击,他们在自觉修正着原来的认识,思想也丰富起来!一切超乎想象!“欲擒故纵”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它是一种高超的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4.“以毒攻毒”――纠正跟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或思维误区,有意识地设计陷阱,让学生碰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自查自纠中纠正错误,强化刺激学生思维,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 这节课时,教学“一根钢管长4.8米,李明想把它锯成长为0.9米的小段,最多可以锯多少段?余下的钢管还有多少米”这道题时,意外发现许多学生列算式:4.8÷0.9,得到商为5余数是3,这时教师问道:“你们同意这种想法吗?”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探索,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3与除数0.9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5×0.9+3≠4.8,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接着,教师再让全班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很快就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3缩小到原来的1/10,得到0.3。
当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予否定,应该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采取“以毒攻毒” 的跟进策略,许多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的错误促进了认知的良性循环,暴露了学生的错误,使错误独显魅力,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5.煽风点火――适时跟进。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以尊重、信任、宽容、表扬与鼓励,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力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情景: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成一个点后变成圆锥。
师:原来的圆柱变成了圆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我知道!高不变,一个底面没变!师:有没有不同发现?生:圆锥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积相比,变小了!师:你太聪明了!有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的?
生:体积变小了,削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的比是2∶1。
师:你说得太棒了!我们为她鼓掌!谁能向她挑战,比她说得更好?
生:圆柱变成圆锥后底面积没变,高没变,V圆柱:V圆锥=3∶1。
师: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怎样?谁说得更好?
学生都被“激怒”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火”了!
师:来一个更难的问题,你们肯定不知道!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到底等于圆柱体积的多少?
师:看谁有火眼金睛!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吗?看谁聪明?
教师不停地煽风点火,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在关键处设疑,在易错处反问,在重点处故弄玄虚,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学生的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每个小小的成功都不断激励着他们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成功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快速积累、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静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精彩就是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即时“跟进”,善于捕捉,随机应变,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生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第四篇: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
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
——探究“文本细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小学 蔡秋兰
【摘要】文本细读,是近两三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倡导与研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文本细读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 解读 有效 课堂
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就是要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走过文本”,还要“走进文本”,要“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要“沉入词语”(南帆),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十读”。
一、读懂文本内容,读活人物形象
名师沈大安说过,“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文本情景再现。如《爱如茉莉》一文,一家人表达的爱在—句句话里,在—个个动作里,在一个个表情里。一句话,爱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串起来的细节背后又告诉我们什么?于是我深度读文,又读懂了一个个细节的内涵。至此,我心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读懂了一家人的爱,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如《船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哈尔威船长一生都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当我读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就在我眼前的时候,当学生都深情地凝视那尊黑色雕像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船长与船共生死忠于职守的英勇吗?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哈尔威船长具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吗?再听听同学们学文后的感言,就知道他们早已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
二、读亮思想情感,读明语言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叶圣陶先生又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就是要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读者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感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它是有别于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这一抽象思维的又一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通道,其前提仍然是文本细读。例如,名师窦桂梅在教学《丑小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它的羽毛理了一理”一句,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即一个“啄”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三、读通教师教路,读准学生学路
一是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没有教师自我的解读,文本解读的结果是低水平的,教学是失效的。但是,不关注学生视角的解读,教学又是空中楼阁,是脱离实际的。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文本细读的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是自己积淀言语内涵、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又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读书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深入文本,品读感悟,将孩子的思考和理解引向深入。只有这样的解读才紧贴语文教学的脉搏,才是有真正意义的,才能赋予文本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
四、读出编者意图,读出课堂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细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这里的“文本”作为教材,不只是课文本身,还包括编选课文的编者。学生和教师作为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或编者对话。因此,文本细读不仅要细读课文本身,还要细读作者或者编者。通过作者或编者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意图。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先生怀着深深的怀念回忆了少年时代纯真的友谊,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朴实可爱的乡村少年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闰土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无疑会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文章,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又比如《春》这篇课文,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原因。只有读懂了编者的意图,教师才会明白自己到底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会什么,感受什么。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本细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载体,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本体回归。叶圣陶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往往体现为结构。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在内容方面应该注意省略处、深刻处、详略处等;在形式方面要注意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修辞特别处,细节描写处等,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披文入情,由情悟文,使学生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五、读准文本价值,读出时代新意
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现在有的课堂上多元解读就是强调大家不同的思想,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另类的。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需要分层对待。有的东西你尽可“另类”,衣服啊、发型啊,这些都是个人爱好,我们不需要多干预。如果是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把学生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这份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是不能放弃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打白骨精》。老师问学生,这个故事中你最佩服谁?多数孩子说佩服孙悟空.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佩服白骨精。白骨精足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坚强的意志。像这样价值观念上的重大偏差,老师一定要纠正。他的解读有没有意义?第一要肯定他,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读。这是一种角度的意义。第二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否是文本的主导倾向?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白骨精是害人精,这一点是不能模糊的。孩子说出的这些“优点”,但有个前提,就是
它要害人。在这个大前提下,你就不能说它“足智多谋”,只能叫“阴谋诡计”“诡计多端”。这种是非不能含糊。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跟作者是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的。这个距离,能不能克服?德国有个哲学家叫伽达默尔,他就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克服的,也是不需要克服的。换句话说呢,我们在阅读中不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可以有两种阅读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生存的意义。例如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一个层面大家都会做。接着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经深了一层。张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了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我在想,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老师这样教有没有道理?有,他是对《再见了亲人》作一个当代解读。现在读这篇文章,如果孩子们还是只读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教育价值已经不是很大了。他的当代解读是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细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细读的“功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演绎精彩,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文本解读三人谈》/沈大安 王崧舟 滕春友; 2.《文本细读方法散论》/刘卫锋/2008; 3.《沈大安谈文本细读》/沈大安/2008; 4.《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2009; 5.《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 6.《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2010年; 7.《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
沈应忠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就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操作性、实践反思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今天是星期一,我正在七年级上第二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超市购物》。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市几大超市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超市。突然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了一声:“我昨天和妈妈去过了!”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去过的说自己和谁去的,买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东西,没去过超市的看着去过超市的同学,目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一看,这下课可没办法按原来的备课计划上下去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继续我的课堂教学,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声:“去过超市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十四位孩子有八位同学举起了手,还有一位同学从兜里拿出了一张超市的会员卡说:“老师,到超市里买东西用会员卡可以便宜一点,其他小店里不行的。”我接下去就让去过超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出了超市里各个区里有什么货品;有的说出了货物的会员价与普通价的不同;有的说出了超市是开架售货的,可以向营业员咨询的;还有的说超市里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其实是刷卡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了自己知道的。
我随后问了一句:“现在让你们到超市里购物,你们会吗?”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几个去过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超市里购物了。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讲讲超市购物的流程。“谁能说说超市购物的过程?”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动脑筋想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小杰被我叫起来回答,他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不同的吗?”话音刚落,又有学生举手了,孩子们对超市购物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了。例如:“要拿购物篮或是购物车。”“要用会员卡,可以便宜。”“刷银行卡可以不付现金。”“要自己看东西的说明,检查东西的好坏。”“超市里可以用代价券的,我爸爸给我用过的。”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智力虽然有缺陷,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也是很不错的,生活经验也有许多累积,只需要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就能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团结协作。想要让智障孩子回归社会,就必须把他们放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对同学们宣布了一项新活动:“明天我们班组织 去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小兰忍不住大声说:“我要买好吃的。”小丽立即说:“我要买薯片。”……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兴奋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明天的购物每位同学可以花五元钱,你们要合理地用好这五元钱,购物回来要讲讲自己购物的经过。”小晨就问了:“我可以和小兰合起来买东西吗?那样可以买我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可真会动脑筋,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告诉他们:“可以和同学合作。”这下几个要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商量合作了。这节课在兴奋与期待中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感受。第一,部分学生有购物经验本不在我的本教时备课安排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暴露了我课前对学生情况了解不足,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按我的意图学词识字一步一步地实施,但效果肯定会打折。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学习课文上的“超市购物”变成交流生活中“超市购物”,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通过突发事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并通过后续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向生活无限延伸,尽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以期获得宝贵的实践能力。使整堂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学校都大力提倡,何况对于缺乏生活实践能力的智障学生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不是非常好吗!我想: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我们的智障孩子孩子,生活圈比较狭窄,学校一般也是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学生的知识构筑比较简陋,让他们的语文、生活和学习相互融合,齐步并进,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切入点,让生活永远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必然更精彩。
第三,我们对智障孩子进行“生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肯定是要为智障学生的生活服务。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那么,将“生活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生活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教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这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执教者要怎样把生活的这潭活水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得好好斟酌。在《超市购物》教学中,我安排的“谈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
2011年5月获嘉兴市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