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虞美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虞美人》教案》。

第一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详案一份)

授课时间:2016年 11月 2日星期三 上午 第 2节 教学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高二14班 授课教师: 金海英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教学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一)情境导入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熟悉的宋词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大家是否知道开拓宋词境界的人是谁?李煜。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天才诗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绝世的才情,为后世留下了道之不尽的话题。虽然他已故去千年,但寻着他为我们留下的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词章,我们任然可以看到他生命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随着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走近李煜的情感世界,风雨人生。

(二)介绍李煜

公元975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他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 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教师范读《虞美人》,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搭建学生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它要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自由发言。那么,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歌词呢?

(三)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

1、注意把握节奏、强弱、缓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

2、品愁情

词人是亡国之君,他的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那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呢? 明确:

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 ——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何时了”,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亡国之痛。(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被困之所

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7(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 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 → 亡国之痛 → 愁 雕栏玉砌 朱颜 → 离家之苦

4、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对比(现在----过去

帝王-----阶下囚

物是--------人非)比喻(见赏析名句)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赏析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 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诗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10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六.课外延伸

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 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六、小结

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背诵《虞美人》。

第二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由此可见,很多感人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识补充

1.关于词(复习回顾相关知识)2.关于词牌

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3.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一代词帝”。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关于背景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这首词也成了李煜的绝笔。

老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分析诗歌

(一)读诗韵 把握基调(愁)

⒈请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评析。⒉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4.生配乐齐读诗歌

(二)感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为什么愁)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

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三)品 赏析诗句 把握技巧(怎样写愁)

老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开篇发问,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四、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比较鉴赏作品

1.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那些是实景,那些是虚景?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宇宙永恒有常: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对比)人生短暂无常 : 往事 故国 朱颜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实结合)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2.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明其效:将抽象的感情作了形象化的表现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点评: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更写出了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种人类共同的悲哀。这种愁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三、扩展阅读 积累运用

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四、导练(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析画线句的表达技巧。(6分)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意蕴无穷;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幽怨之情比作深山的夕照和绵绵的秋雨,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五、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他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六、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比较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第三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教案

李 煜

一、教学设想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在政治上,他颓唐无能,荒淫无度,碌碌无为,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沦为了亡国奴、阶下囚;但他在文学艺术上,却是一位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他诗文经史样样精通,棋琴书画无不通晓,尤其精通音律,擅长填词,他以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成为了词坛上的一朵奇葩,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坛上杰出的地位。同学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

生(齐声):李煜。

师:对。一位失败的国君,一位绝对的才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人们称之为李后主。后人对此有一番恰如其分的评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我想这也是他在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的一种诠释吧。

(教师介绍李煜情况,学生了解有关李煜的知识)

二、介绍作者:李煜,字重光(937----978),于961年(24岁)继位,在位期间好声色不恤国政,39岁时降宋,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毒死。其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风格柔糜,后期词则主要反映亡国之痛,对故国的怀念,意境深远阔大,感情真挚沉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他的后期词的成就远远高于他的前期词,有人这样评价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后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接下来,先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一遍这首词。

师:通过了朗读我们对这首词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人对诗歌的本质早已有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诗言志”,这里所说的“志”,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赏析

(一)在这首词里边,词人到底言了什么“志”,抒发了什么“情”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表现他国破家亡的悔恨之情和对故国的怀念。(亡国之痛)

(二)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宣泄自己的满腹愁肠的?

《1》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上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在这里,我们只需设身处地地想像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原本是尊荣高贵、主宰别人命运的皇帝,而今却沦为了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尊严,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他对以前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岂不伤感。另外,一春一秋,季节的变化,让词人生发出时光流逝之叹。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这里,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夜深人静,明月清风,被囚禁在小楼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涌上心头,谁又能忍受这种伤痛,更何况是一位多情的才子。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东风又来了,可见春花秋月并没有像词人所期待的那样完结,还在继续,而自己还需苟延残喘,历尽折磨。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2》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下片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在想像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吧,但一转头,“朱颜”已然不再,此处的“朱颜”,课下注解解释为旧日宫女,我们在这里未尝不可以将他扩大一点范围,朱颜还可以指昔日词人自己的容颜,还可指昔日故国的面貌,进而抒发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结尾的这两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到底好在哪里?请大家思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满腔的愁绪比喻成一江春水,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及悲痛欲绝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看出作者对亡国的悔恨。本体是什么?(愁),喻体是什么?(春水),在这里,春水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愁则是抽象的,经过这么一比喻,就化抽象为形象,为具体,把作者内心绵绵不绝、无穷无尽、汪洋恣肆的愁思通揭示得淋漓尽致。

小结: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愁比作一江春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何止是一江春水啊,分明是作者所承载的满腔的愁绪啊。一江春水倒不如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自己绵绵不绝、无穷无尽、奔涌不息的愁绪,意境非常阔大,从而引起后世无数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那么这类表现手法在古代诗人中是经常采用的,很受诗人们的钟爱。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古代诗人的诗句,他们是怎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

学生感受。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师:这个愁啊,有了形态,如丝如麻,一缕缕、一束束可以剪,可以理,剪不断,理不清,可见愁之多,愁之深厚缠绵。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像白发,有了长度。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友情有了深度,可以用来丈量。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 mëng)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愁有了重量,那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

教师明确: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各种思想情感。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就能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而具体的事物。我们以后也要学着运用这种手法。

总之,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和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将自己的“往事之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还有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其感情深厚、浓烈,真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止,李煜这种冒死的纯真的感情倾注,以致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而《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四、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诵读一遍。

同学们自由朗读,争取课堂上能当堂背诵。

(学生朗读)

学生齐声背诵。我们可以根据板书来进行背诵:三组对比,一句结论。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生背)

课后作业

1、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2、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第四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学设计

范图江

一.课程分析

中国是个诗歌充盈的国度,因而学习如何分析和鉴赏一首诗歌,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而且这也是高考中一定会涉及到的一项能力测试。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一些名篇,所以在学此篇之前,大家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虞美人》属于本单元拓展阅读部分的内容,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生命中最后的一篇作品,被称为他的“绝命词”,也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篇。这首词的文意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文章的注解当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过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李煜被誉为一代“词宗”,在写词方面是颇有造诣,作为亡国之君的他,把他的那中亡国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来分析诗词上的一些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会鉴赏诗歌的目的。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的匮乏,稍难一点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来解读,从而有时感到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这在前面学习的诗词文章中反映了出来,所以要有适当的引导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这也正是诗歌鉴赏所要加强的方面。不过有一可喜的地方是,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这也是吸引我们热爱诗歌的一个原因。而老师正好可利用这点,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往往会忽略写作技巧的运用,从而自己的文章很难有什么特色,显得过于平淡,此次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也许会带给他们一次新的触动。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从有效的引导中,通过自主或合作去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从一个学习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同时发挥我校作为“诱思探究教学”基地的教学优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创见,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四.教学设想

1.本词是词中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徐小凤的《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朗读法 讨论法。六.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插入相关的情景图片、文字资料和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及时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加大课堂密度。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能力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八.教学流程

一.引——情景导入

我们前几天说过一首诗歌: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待你君临天下许谁四海为家,宫门恩爱千家宠,我已明日黄花,是啊,一句诺言怎敌得过世事的沧桑变化,如果我是这君王,如果我有来生,我宁愿不要这君临天下,也要与你携手共度今世的繁华,但来生在哪里?谁又能说得准啊!有一位帝王,他也曾说过:“„„”(见课件,学生一起读。)这位君王是——(李煜)

二、简介李煜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李煜?(提示:可讲述其生平或作品)生畅所欲言,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生于937年7月初7日,死于978年7月初7日,这是天意还是人为,相传后主于978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李煜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

李煜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实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课后普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赏析诗眼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这是一个名句,它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赏析? 学生写赏析。交流。

2、老师总结赏析方法

1、有修辞时先指出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

3、描摹句子(或指出某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指出表达的感情或达到的效果。如果是比喻句:应首先分析喻体的特点,然后再与本体相联系。

如果是写景的句子要考虑

有没有角度的变换、色彩的搭配、动静的结合、听觉视觉的结合、点面的结合等等

解释这些手法,或者进行描摹 指出感情或效果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拓展: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赏析,交流

再读课文,读出李煜的愁情。

五、掌握本词手法:

1、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前面的部分是隔句相承,隔一句读一句,你会发现,他选取了一部分变的事物,和一部分不变的事物,那么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选取这些事物说明了什么?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几多愁 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2、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六、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七、结

⒈小结:李煜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以他伟大的诗篇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后人写下了祭李煜,我们一起来读读:

梧桐寂寞秋风舞,竟惹群芳妒。

问君何以恁风华?

却道重生不入帝王家。

远来巷外蹄声寂,可是离别意?

莫知归去几多欢,一路放歌纵酒过江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八、作业

1、背诵《虞美人》

2、在李煜的创作中,浸染着这种泣血之愁的词作还有很多,请就你最喜欢的一首试加赏析。(参考篇目《相见欢》《长相思》《乌夜啼 》《清平乐 》。

第五篇:虞美人教案

果洛州民族中学

虞 美 人

教 研 组:语文教研组 参赛教师:纪文婷

一、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篇目。它是南唐后主李煜生命中的最后一篇作品,被称为他的“绝命词”,也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李煜被誉为一代“词宗”,在写词方面是颇有造诣的。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在这首词中把他那种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来学习一些诗词的表达技巧,从而达到会鉴赏诗歌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稍有点难度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解读,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这在前面的学习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要对诗词的真正含义做适当的引导。不过,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李煜及其词作特点;领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以及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词作的艺术技巧,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和花间词派。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颖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秦观、李煜等;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代表词人有辛弃疾、苏轼、陆游等;花间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代表词人有温庭筠等。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二)导入

他只活了42年,但他的词却流传了一千多年;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当皇帝,但历史却选择他当了皇帝;他只想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最终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在中国大名鼎鼎,不是因为他曾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词写得极好,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同样作为亡国之君,李煜的词让人灵魂震撼,宋徽宗的词只能让人同情。李煜的词写的是自己的亡国之感,却引发了无数后人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名作《虞美人》。三)介绍词牌。

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四十一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姬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此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主前期(也就是降宋前)词作,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词作风格绮丽,清靡婉转,题材较窄;后期(也就是降宋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写出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因亡国的沉痛,对往事的追忆,赋以自身感情而作,风格沉郁苍凉,凄凉悲壮,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空前绝后。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现存词30余首。

五)诵读文本。

1.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名家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六)鉴赏品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李虞降宋后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成了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春花秋月”容易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更感今日的无比凄凉,昔日的欢乐一去不回,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所以他希望,“春花秋月” 尽早结束。

2.“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融富国的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往事” 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改”的仅仅是朱颜吗?

“改”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既然有改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有没有没改的?

没改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名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这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

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之水喻愁,当然还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

6.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词的内容,那么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

7.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课抓住词中的某个字、词、意境来阐发)

明确: 往事之叹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

“又”

离家之痛

“月明”

思家之苦

“改”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境】 明确: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

雕栏玉砌 东风

故国

明月

朱颜、一江春水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③对比

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七)小结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产生。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颂的原因。

八)音乐赏析:《虞美人》结束本课教学。九)作业: 1.背诵这首词。2.写一段话送给李煜。十)板书设计: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韶光易逝 虞

上阕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悲 美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消逝 人

亡国之恨------------------恨

下阕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朱颜”已改---------人事非

物是人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融洽,基本上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从老师方面来说,设置合理,密度低,各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整节课思路清晰,整体框架布局合理;就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生不仅顺着老师的引导回答探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的学生还能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虑,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本节课也有不少瑕疵。部分学生朗读的机会较少,作为教师应顾及全部的学生;老师检查反馈力度不够;本课的小结深度、力度不够,某些问题的讨论不够充分。

下载《虞美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虞美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虞美人教案[精选合集]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领会词人寓于词中的愁及其具体内涵——故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痛。 2、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3、背......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自编李煜自跪降至被太宗赐死的故事,交代写作背景。 一、导入李煜(937七夕-978七夕),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 他精于书画,......

    《虞美人》教案范文合集

    《虞美人》教案 开场白: 同学们,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使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必须传承和发扬的经典。 今天,请同学们跟我......

    虞美人教案[本站推荐]

    与玉田中学校际活动公开课教案 课题:虞美人 授课人:张自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作者及以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一、分析教材 《虞美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古代诗歌赏析”。《虞美人》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对于文学作......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突出职高生的朗读能力。 二、通过欣赏指导,理解李煜词意境美和“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提......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教学设想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