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美人 教案
《虞美人》教案
学习目标 1.鉴赏这首词的思想艺术。2.理解李煜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浪淘沙令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一、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作为文学家的他得到后世的景仰。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二、背景简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虞美人(yú)
②李煜(yù)
③罗衾(qīn)...④晌午(shǎnɡ)⑤沏茶(qī)⑥挈带(qiâ)...2.辨形组词。
砌玉砌①沏沏茶 恰恰好 ②洽接洽
堪不堪
③
湛精湛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终止 .②不堪回首:可,能 .③春意阑珊:将尽,衰落 ..④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 ....⑤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文学文化知识。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是指李煜。其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虞美人”是A(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他最终被宋太宗毒死。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一、整体把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写愁的名句,体会一下这写“愁”的语句妙处所在。并联想其他诗词句中写“愁”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⑤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细部探微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尽。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二、写作特色
1.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多种修辞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4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
国主刘岩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雨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终日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赏析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展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砌(qì)
强劲(jìn)
订正(dīnɡ)
择菜(zhái)....B.罗衾(qīn)
.D.崇拜(chónɡ).答案 D 解析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似”读shì。C.“累”读lěi。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似的(sì)刹那(chà)..
挫折(cuò).马匹(pǐ).
模糊(mó).C.一晌(shǎnɡ)蜕变(tuì)连累(lâi)...
迫切(pò)编纂(zuǎn)..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3.下列句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句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自古多情伤离别。
二、文本阅读
4.阅读本课,然后回答问题。
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B.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⑤⑥/②④
(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胭脂本无泪,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将其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醉”非陶醉,而是指凄惘悲伤而心迷醉。写出了如痴如醉、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2)“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发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会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身体验的浩叹。6.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对即可)(2)李词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第二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由此可见,很多感人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识补充
1.关于词(复习回顾相关知识)2.关于词牌
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3.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一代词帝”。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关于背景
公元974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它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在他过完41虽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这首词也成了李煜的绝笔。
老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分析诗歌
(一)读诗韵 把握基调(愁)
⒈请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评析。⒉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4.生配乐齐读诗歌
(二)感 理解内容 把握主旨(为什么愁)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
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三)品 赏析诗句 把握技巧(怎样写愁)
老师设置问题,学生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开篇发问,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四、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比较鉴赏作品
1.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那些是实景,那些是虚景?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宇宙永恒有常: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对比)人生短暂无常 : 往事 故国 朱颜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实结合)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2.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明其效:将抽象的感情作了形象化的表现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点评: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更写出了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种人类共同的悲哀。这种愁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三、扩展阅读 积累运用
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四、导练(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析画线句的表达技巧。(6分)参考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意蕴无穷;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幽怨之情比作深山的夕照和绵绵的秋雨,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五、总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他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六、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比较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第三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自编李煜自跪降至被太宗赐死的故事,交代写作背景。
一、导入
李煜(937七夕-978七夕),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
词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的一种配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的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和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1)初读----把握节奏(课件演示)找出韵脚,分析特点:2句一换韵
体会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二、新授
1.作者简介
2.词的常识
3.虞美人词牌 4.诵读指导
(2)再读:根据以上指导自由读加以体会。
(1)春花秋月何时了
5.词文分析
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 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春花秋月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本应该引起 人们的欢乐,而对于亡国之君李煜,却偏偏勾起他伤 心的回忆。因为他昔日的生活,大都同春花秋月联系 在一起。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往日的欢乐却一 去不返。所以首句便发出哀怨的感叹。他埋怨春花秋 月为什么一再到来,致使他回忆起如烟往事,备感辛 酸。
(2)往事知多少? “往事”具体指什么? 即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 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 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东风,是春风,“又东风”暗示又是一 年春来到,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 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 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所以他难以入睡,对看 明月回首灭亡的故国,独饮痛苦。(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改”的内容有哪些?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一国之君 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b.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c.运用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本句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愁思(虚)赋在有形的流水(实)上,虚实结合。
愁思像江水奔腾流淌,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多;愁思之绵长。表达了作 者那种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其亡国之恨。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收复故国”之意呢?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1、无论在家里还是走上社会都不要做“皇帝”,风险太大。
2、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忧患意识不可少。
3、世界如此美妙,乐观最重要。
6.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
会招来杀身之祸?
三、谈谈心得
四、作业
讨论本词的艺术特色。
第四篇:虞美人教案
果洛州民族中学
虞 美 人
教 研 组:语文教研组 参赛教师:纪文婷
一、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篇目。它是南唐后主李煜生命中的最后一篇作品,被称为他的“绝命词”,也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李煜被誉为一代“词宗”,在写词方面是颇有造诣的。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在这首词中把他那种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节课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来学习一些诗词的表达技巧,从而达到会鉴赏诗歌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匮乏,稍有点难度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解读,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这在前面的学习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要对诗词的真正含义做适当的引导。不过,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李煜及其词作特点;领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以及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词作的艺术技巧,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和花间词派。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颖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秦观、李煜等;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代表词人有辛弃疾、苏轼、陆游等;花间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代表词人有温庭筠等。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二)导入
他只活了42年,但他的词却流传了一千多年;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当皇帝,但历史却选择他当了皇帝;他只想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最终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在中国大名鼎鼎,不是因为他曾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词写得极好,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同样作为亡国之君,李煜的词让人灵魂震撼,宋徽宗的词只能让人同情。李煜的词写的是自己的亡国之感,却引发了无数后人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名作《虞美人》。三)介绍词牌。
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四十一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姬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此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主前期(也就是降宋前)词作,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词作风格绮丽,清靡婉转,题材较窄;后期(也就是降宋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写出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因亡国的沉痛,对往事的追忆,赋以自身感情而作,风格沉郁苍凉,凄凉悲壮,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空前绝后。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现存词30余首。
五)诵读文本。
1.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名家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六)鉴赏品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李虞降宋后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成了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春花秋月”容易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更感今日的无比凄凉,昔日的欢乐一去不回,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所以他希望,“春花秋月” 尽早结束。
2.“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融富国的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往事” 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改”的仅仅是朱颜吗?
“改”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既然有改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有没有没改的?
没改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名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这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
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之水喻愁,当然还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
6.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词的内容,那么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
7.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课抓住词中的某个字、词、意境来阐发)
明确: 往事之叹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
“又”
离家之痛
“月明”
思家之苦
“改”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境】 明确: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
雕栏玉砌 东风
故国
明月
朱颜、一江春水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③对比
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七)小结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产生。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颂的原因。
八)音乐赏析:《虞美人》结束本课教学。九)作业: 1.背诵这首词。2.写一段话送给李煜。十)板书设计: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韶光易逝 虞
上阕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悲 美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消逝 人
亡国之恨------------------恨
下阕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悲
“朱颜”已改---------人事非
物是人非
恨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融洽,基本上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从老师方面来说,设置合理,密度低,各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整节课思路清晰,整体框架布局合理;就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生不仅顺着老师的引导回答探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的学生还能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虑,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本节课也有不少瑕疵。部分学生朗读的机会较少,作为教师应顾及全部的学生;老师检查反馈力度不够;本课的小结深度、力度不够,某些问题的讨论不够充分。
第五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 教案
李 煜
一、教学设想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在政治上,他颓唐无能,荒淫无度,碌碌无为,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沦为了亡国奴、阶下囚;但他在文学艺术上,却是一位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他诗文经史样样精通,棋琴书画无不通晓,尤其精通音律,擅长填词,他以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成为了词坛上的一朵奇葩,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坛上杰出的地位。同学们,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吗?
生(齐声):李煜。
师:对。一位失败的国君,一位绝对的才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人们称之为李后主。后人对此有一番恰如其分的评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我想这也是他在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的一种诠释吧。
(教师介绍李煜情况,学生了解有关李煜的知识)
二、介绍作者:李煜,字重光(937----978),于961年(24岁)继位,在位期间好声色不恤国政,39岁时降宋,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毒死。其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风格柔糜,后期词则主要反映亡国之痛,对故国的怀念,意境深远阔大,感情真挚沉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他的后期词的成就远远高于他的前期词,有人这样评价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后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接下来,先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一遍这首词。
师:通过了朗读我们对这首词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人对诗歌的本质早已有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诗言志”,这里所说的“志”,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赏析
(一)在这首词里边,词人到底言了什么“志”,抒发了什么“情”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表现他国破家亡的悔恨之情和对故国的怀念。(亡国之痛)
(二)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宣泄自己的满腹愁肠的?
《1》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上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在这里,我们只需设身处地地想像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原本是尊荣高贵、主宰别人命运的皇帝,而今却沦为了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尊严,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他对以前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岂不伤感。另外,一春一秋,季节的变化,让词人生发出时光流逝之叹。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这里,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夜深人静,明月清风,被囚禁在小楼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涌上心头,谁又能忍受这种伤痛,更何况是一位多情的才子。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东风又来了,可见春花秋月并没有像词人所期待的那样完结,还在继续,而自己还需苟延残喘,历尽折磨。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2》请同学们看到词的下片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在想像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吧,但一转头,“朱颜”已然不再,此处的“朱颜”,课下注解解释为旧日宫女,我们在这里未尝不可以将他扩大一点范围,朱颜还可以指昔日词人自己的容颜,还可指昔日故国的面貌,进而抒发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结尾的这两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到底好在哪里?请大家思考。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满腔的愁绪比喻成一江春水,把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及悲痛欲绝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看出作者对亡国的悔恨。本体是什么?(愁),喻体是什么?(春水),在这里,春水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愁则是抽象的,经过这么一比喻,就化抽象为形象,为具体,把作者内心绵绵不绝、无穷无尽、汪洋恣肆的愁思通揭示得淋漓尽致。
小结: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愁比作一江春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何止是一江春水啊,分明是作者所承载的满腔的愁绪啊。一江春水倒不如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作者自问自答,写出了自己绵绵不绝、无穷无尽、奔涌不息的愁绪,意境非常阔大,从而引起后世无数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那么这类表现手法在古代诗人中是经常采用的,很受诗人们的钟爱。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古代诗人的诗句,他们是怎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
学生感受。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师:这个愁啊,有了形态,如丝如麻,一缕缕、一束束可以剪,可以理,剪不断,理不清,可见愁之多,愁之深厚缠绵。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像白发,有了长度。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友情有了深度,可以用来丈量。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 mëng)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愁有了重量,那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
教师明确: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各种思想情感。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就能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而具体的事物。我们以后也要学着运用这种手法。
总之,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和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将自己的“往事之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还有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其感情深厚、浓烈,真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止,李煜这种冒死的纯真的感情倾注,以致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而《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四、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诵读一遍。
同学们自由朗读,争取课堂上能当堂背诵。
(学生朗读)
学生齐声背诵。我们可以根据板书来进行背诵:三组对比,一句结论。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生背)
课后作业
1、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2、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