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古诗两首·池上》教学案例 孙 逊 教学目标 1.根据字理识字的方法自主学会形声字和会意字。2.读出诗歌的画面,感知诗歌故事内容,通过咀嚼品味,揣摩小娃偷采白莲的心理,体会儿童的天真无邪,构建与诗人情感的桥梁。3.初步认识诗歌朗读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初读感知 1.回顾背诵:白居易《忆江南》 2.导入新课:白居易的诗大多质朴自然,通俗易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池上》。(齐读课题。)3.自读诗歌:《池上》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自己把这首诗读两遍。
二、自主识字,形意结合 1.指名读诗。2.正音:“撑、挺、萍”这首诗中有三个生字,看字音,有什么发现?指名带读后鼻音。3.自主识记,相机指导。看看字形,你能猜猜他们的意思吗? 动作理解:“撑”是会意字,表示用手掌完成的一个手部动作,谁能来做做“撑”小艇的动作?(这儿的撑就是指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前行)。4.板书范写,看图解义“艇”。“艇”和“萍”都是形声字,“艇”笔画比较多,跟老师写一写。看看书上的插图,诗中的“小艇”是指—(体型较小,行驶起来较为轻便的小船)。5.观图示义:见过“浮萍”吗?如何记住?(它是一种水草,飘浮于水平面)6.指导书写:要注意“萍”字,上下结构,草字头,把第一横写长一点。7.生字描红。
三、自读发现,明了大意 1.读节奏: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和歌一样,每首诗都有属于它的节奏与韵律,只有读好诗的节拍,才能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读,齐读。2.明体裁:这首诗几行?每行几个字?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这类诗歌体裁叫五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3.明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时间呢?从哪儿知道的。人物呢?那他在干什么?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真棒,老师还没教呢,你就已经通过自己的读理解了这么多内容,难怪人们说白居易的诗“老少皆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这首诗的体会会更准确、更深刻。
四、读清画面,读出情趣 1.一首诗还是一幅画,只有走进画中,才能走进诗中。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哪些美妙的画面呢?(美荷塘—娃撑艇—采白莲—开水道)2.质疑辨义“偷”。偷是不光彩的,令人厌恶的。读着这首诗,你觉得这儿的偷是偷窃东西吗?(投影出示字意选择:① 偷盗,盗窃② 悄悄地,不想别人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白莲,竟吸引了小娃来采?看荷花形态图,心中冒出什么词就说什么。出示白莲图(1)看看它们的颜色—看看它们的姿态—闻闻它们的味道(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满池的荷叶下,静静的水面上散布着一层绿绿的(),那正是(浮萍)。有了浮萍的装扮,荷池更美了。(2)多少文豪诗人为荷花写下美妙的诗句,你想到了?(3)面对这一池洁白的荷花,享受着淡淡的清香,你又会怎么赞叹?(4)除了迷人的荷花,你们猜猜对小娃吸引更大的还有什么?(莲蓬)剥开翠绿的莲蓬露出白白生生的莲子,咬上一口,爽脆清甜,多诱人啊。【板书:白莲 迷人】看,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现在你们该明白,小娃为什么要来采了吧!出示小娃图 1.观察小娃:(出示文图)这个小娃看上去多大的年纪了?长什么样?(脸— 眼神—头上— 活泼淘气,总之一个词—【板书:小娃 可爱】 2.指导朗读:诗中的一二行就是描写小娃的,谁来读出小娃的可爱? 3.启发想象,揣摩心理:你就是这个小娃,偷采白莲时你会想些什么?(1)当你看到满池亭亭玉立、洁白如雪的荷花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理呢?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惊讶、高兴、闻)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的心情!(2)当你再看到一个个翠绿饱满的莲蓬时,准备瞒着大人采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兴奋、激动、紧张、害怕)你能读出这份兴奋激动吗 ?(3)看图:当他瞒着人成功采回满船鲜嫩饱满的莲蓬时,看看他的表情,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又怎样了呢?(得意、开心)(4)联系生活同学们,你有没有瞒着大人们做过成功的事情呢?那时的心里怎么样?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得意。(齐读:偷采白莲回)看图:你看船虽小,但娃更小,“撑”得费力。可这池白莲吸引力太大了,哪怕是累得满脸通红,哪怕是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他仍要用他稚嫩的小手去悄悄地采摘。4.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孩子,你觉得他怎么样?(天真 活泼、大胆)【板书:快乐】(指名读一、二句)
五、读懂诗人,读出童心 悄悄地去,急急地回,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那小娃的行踪有没有被发现呢?(“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1.指导理解: “解”是指明白,懂得,“不解”就是“不明白,不懂得”。“一道”这里是指(一条水路)船行水面,浮萍荡开,现出一条清晰的水路。2.质疑:既然是“悄悄地来采”,为什么不懂得隐藏呢?(体会小娃小,不知藏,小娃乐,忘了藏)小娃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吗?还以为瞒过大人得意地偷着乐。多有趣、多天真的孩子呀!【板书:天真】 3.介绍写作背景 这一切都被谁看在眼里?知道吗?这池荷花可是白居易后院里的。白居易早年特别喜爱江南水乡美景,回到洛阳后特地不远万里将钟爱的荷花带到了洛阳。此时的白居易已是老人了,他常静静地欣赏着荷塘美景,今天却让他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如果你是白居易,你会生气吗?(惊讶——会心的微笑)为啥? 4.解读诗人:是呀。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曾这样可爱淘气过。白居易看到这个小娃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无论是谁看到这样一个长得可爱、举动天真又自得其乐的小娃娃,都不仅会心生怜爱,发出会心的微笑。又怎么忍心惊动她呢,责怪她呢?如果这一池荷花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这个小娃的出现就使整个画面活起来了。5.指导读句:诗人白居易也和我们一样微笑地望着眼前的一幕。我们能把这份笑意传递给大家吗?(读3、4句)带上“哈哈”这个词,再读读。6.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小娃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喜爱】你们真会读,一下子就读到了诗人的心里去了。总结诗人:正因为有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热爱,有诗人对孩子的一份喜爱,才写出了这首清新的、富有童趣的小诗,这首诗是唐代诗词中不可多得的珍品。7.感情朗读:让我们一齐来读出其中的趣味。
六、总结(小结学法并板书)今天我们通过五个读学会了这首小诗,现在回顾一下: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读出节奏,品味诗味。三读,读出画面,体悟美景。四读,读出趣味,感受童真。五读,读懂诗人。另一首同类题材的诗《小儿垂钓》,我们也可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小儿垂钓》,看看你又能有什么新的收获。
七、读背古诗 1.我们每个人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都不尽相同,诵读时关注的重点不同,停顿重音处理自然也可以是多样的,也能品味出不同的味道。看这首诗也可以按这样的节奏读:12/3/4/5 12/3/45 2.现在有没有哪个同学已经会背的?你愿意怎么背?可以想象画面背,可以做动作背,还可以打拍子背。3.提醒学生:如果只是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把这首诗背出来太容易了,我们只有背出诗的节奏,背出你对诗的理解,背出诗人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会背。案例解读 《池上》是一首文字浅显、意趣盎然的20字五言绝句,学生读两遍不难解得其意,难在如何还原画面,品得其趣?如何让一首诗还原成学生头脑中的妙趣横生一幅画,教学中,笔者力求实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探索,整体感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内化古诗学习的技能。《池上》的古诗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进行思辨的空间。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元认知,在学生的能力起点上,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教学生不明之处,挖学生无法自我习得的内容。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巧妙地安排学生汇报自学所得,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层层深入的探讨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这首古诗语言直白浅显,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体察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并掌握古诗词的品读方法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如读一读、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诗中“偷”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错误理解会对诗歌的作者情感产生误导。在教学中,对“偷”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偷”的本意是悄悄地,也有偷窃的意思,根据学生对本诗的初读理解,运用选择字义,达到明确认知的目标。但“偷”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揣摩想象小娃采白莲时复杂多样的心理和表情,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偷”的情趣的认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小娃“偷采”的心境形成共鸣,从而升华对“偷”的认识。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表情朗读。如在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诗文,读准字音。第二自主理解,读出节奏。第三,自主想象,读出画面。教师范读,想象“美荷塘—娃撑艇—偷采莲—留踪迹”的一幅幅故事画面。第四,分步探索,读出趣味。学生边想象边理解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情趣。第五,走进内心,读懂诗人。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结合画面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同时,注重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想想古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课始,回顾白居易的《忆江南》,课后布置用本节课学法去学习第二首诗《小儿垂钓》,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加大了教学密度,以一带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个合格的教师知道应该给学生讲什么,一个成熟的教师知道应该不给学生讲什么,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什么。”二十年前,一个前辈对我说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出处,但永远铭刻在脑海深处。(作者单位: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
二、教学要求:
小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不解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学生齐读题目。、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背诵课文。、默写《池上》。、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第三篇:古诗两首 《 池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12.古诗两首 小池(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七、板书设计
小池(杨万里)
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立
教学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小池》内容简单,易懂,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篇一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教学准备:
教师:“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首”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zònɡ——zhōnɡ niú—lín quán——jiǎo
粽子 中国 牛羊 邻居 全是 腿脚
两头尖 无声 采莲 树叶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边音“l”和鼻音“n”以及翘舌音和平舌音我们要注意区分和读准。“尖”“无”“采”“树”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背诵已学习的古诗。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一些古诗了,谁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呢?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背诵;《春晓》在指名背诵后齐背诵。
追问:《春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的?(预设:写的是春天时候的景色。)
2.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关于古诗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12 古诗二首(“首”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对了,从课题,我们了解到要学习两首古诗。那么,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景色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指名分别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每一首朗读完毕,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首古诗。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继续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泉、角;平舌音的:踪;翘舌音的:首、柔;边音的:流、露;后鼻韵母的:萍。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齐读,自由读。
3.“踪、迹、浮、泉、流、爱、柔、荷、露、角”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
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大意。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池:池塘的意思。白莲:在诗句里指的是莲蓬。不解:不知道,不会的意思。惜:爱,爱惜的意思。晴柔:晴天里温柔的风光的意思。照水:映照在水面上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同学们,阅读要思考,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提出来想办法弄清楚、弄明白。善于思考,学会提问,你的阅读能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强。让我们打开课本67页,开始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在池塘上的意思。)
导语:对了“池上”是在池塘上的意思。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了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
(2)简介白居易(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 诗句:第一、二行。猜的意思:一个小男孩偷偷采摘了莲蓬,撑着小艇回家去。(注: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回答、说话要求相同,不再注明。)
②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一道浮萍漾开的水路把他的踪迹告诉了别人了。
(3)感知小男孩形象。
①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中了解到的,读懂了《池上》的大意。(复述诗歌大意后)原来诗人在夏日的池塘上看到的是这么一件事情。
出示任务:那么,你从诗人讲述的这件事情中,觉得这个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行诗句中感觉到的?用波浪线画出这行诗句。
②反馈指导。
预设:1.顽皮的孩子;诗句:偷采白莲回。2.可爱的孩子;不解藏踪迹。
(4)尝试背诵。
①导语:(小结小孩形象后)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池上》朗读了很多遍了,你能背诵下来吗?背诵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5)小结:(复述诗歌的大意和小孩形象后)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整首诗歌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接着,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学习《小池》好吗?
(三)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
(1)导语:好的。请看老师板书诗歌的题目。(板题后齐读课题)
提问:通过刚才的质疑,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预设:题目是小的池塘的意思。)
导语:对了“小池”是小的池塘的意思。诗人看到的是一个夏日小池塘的什么,让他欣然写下这首诗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首诗的诗人——杨万里。
(2)简介杨万里(具体见《教师用书》)。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池上》的大意。
(1)导语:那么,诗人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池塘上的画面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PPT示《池上》插图)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观察PPT上的图画,想一想,你根据图画上画的内容可以找到哪个诗句?图文结合能猜出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吗?然后用“我在图画上找到的诗句是……。我猜诗句的意思是:……”说一说。(PPT示说话句式)
个体读、看、说,同桌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和了解学习情况,为班级交流汇报做准备);班级交流汇报。
(2)反馈指导。(要求:边说边在PPT的图画上指出相对的地方;说话后,指导朗读相关的诗句,重点指导朗读诗歌的节奏。)
预设:
①诗句:第一行。猜的意思:泉眼没有声音地好像爱惜它的泉水,流淌着一道细小的流水
②诗句:第二行。猜的意思: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③诗句:第三、四行,猜的意思: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3)尝试背诵。
①导语:(复述诗歌的大意后)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夏日小池塘的景色啊!你们能把这首诗歌也背诵下了吗?同样也要讲究诗歌的节奏哦。
② 个体试背;同桌互背;指名检查(PPT示图画)。
(四)小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学习方法,略)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课后“读一读,记一记”学习。
1.导语:学习完课文,但是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学习。这些词语,我们在学习会认读的字的时候已经学习了,现在我们要把它们记下来。
2.看书,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3.同桌相互玩“我说你接”游戏,检查能否熟记。(一人说要求组成词语的字,另一人说出所组的词语,如:泉——泉水,清泉。)
4.师生一起玩“我说你接”游戏进行评价检测,要求能接上的同学站起说词语。(注意关注起立较慢的学生,让他单独再玩以检测。)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知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上下结构:首、采、爱、尖、角;左中右结构:树;独体字:无。
2.指导 “采”“爱”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提示两个字“爪字头”的异同(“爱”的“爪”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分别范写“采”“爱”,提示:提示“爪”的不同;“采”强调横的位置,以及撇捺要舒展;“爱”的“友”藏秃宝盖里,竖撇长、舒展,捺也要长和舒展。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首”“尖”“角”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首”“尖”“角”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首”“尖”“角”,提示:“首”长横稍斜,“自”里两横右不到边。“尖”上下几乎一样大,下稍大一点点;“大”的撇捺尽头几乎在同一平面,捺稍低一点点。“角”上“刀字头”的撇要出“用”一点点,横撇的撇要到“用”的竖位置;“用”两短横两边不能碰,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4.指导“树” 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范写“树”,提示:两边等高,“又”小,在中间;“木”“又”捺变点;“又”横撇插到“木”点下,长点穿到“寸”点下。
(3)学生分别分组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5.指导“无”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无”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无”,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八、会写字书写练习。
(略)
九、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篇二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 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篇三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2、能认识古诗中 5 个生字;
3、会写 2 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2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5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 踪 迹 浮 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 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 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 2 个会写字,并组词。
2、试背诵古 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 池上 偷采 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2、能认识古诗中 7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 5 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 7 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这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 过 4 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 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 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 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 流 爱 柔 荷 露 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 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理解题目意思。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 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 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1)柔是什么结构? 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2)柔可以组哪些词? 在诗中组的什么词?(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惜是什么意思? 谁舍不得谁? 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 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 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 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 蜻蜓就怎样?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 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第四篇:《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作者 陆凤娟
教材简析:
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查阅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1)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你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
《江南好》、《草》
(2)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
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重点指导理解: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藏:隐藏。
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开:分开。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 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指名背诵《池上》,齐背。
2、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描写乡村儿童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小儿垂钓》。“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孩子钓鱼)
4、简介诗人:
(1)请学生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别看他没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据说他原来是个工匠,人称“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多不容易,读读他的名字,读出你的敬意。
教师过渡: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
1、读上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指名读
4、齐读。
三、理解诗句。
1、再读古诗,结合插图,猜猜古诗可能讲了什么?试着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3、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分句交流)
重点指导理解:
蓬头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发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儿。“蓬头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教师:钓鱼竿上的一样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图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长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自己练说—同桌说说,互相补充—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教师过渡:词语理解了,诗句理解了。但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品一品,体会体会,四、细读品趣
1、默读古诗,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出来。
2、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头。你从“蓬头”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气、天真可爱,“蓬头”还给人一种透着野性、纯朴的味道)
小结:一个“蓬头”,真让人忍俊不禁,体会到乡村孩子的纯朴、还带着点野性呢!
②侧坐。(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
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二行诗句。
5、继续交流:
⑥“遥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 指导朗读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4、指导表演。教师: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指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纶”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家乡都变了模样了,怎么以前通往村里去的路找不到了呢?(师用手张望)哟,有个小孩,我来问问他?
学生表演“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别过来,不惊扰了我的鱼)
教师: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
指名学生表演不同的“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的孩子!
五、吟诗诵趣
1、教师:短短四行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吟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体现乡村孩子的天真可爱,体现童心童趣的)
2、教师:其实古诗中体现童心、童趣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吗,来交流交流。
袁枚的《所见》 高鼎的《村居》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作业: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第五篇:最新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赏析案例反思教学-word文档
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赏析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赏析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抓住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3.拓展阅读古诗《杂诗》《夜雨寄北》等,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新授
(一)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解题,抓住“见”字提
第 1 页 问,诗人此时见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一查注释。
2、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抓题眼“见”,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古诗的学习。)
3、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生读诗)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叶吹得纷纷落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第 2 页 师:诗人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树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片断二: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伙伴。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 3 页(这个环节开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也进一步渲染出诗的意境,不失为理解古诗内容的好方法。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师生一起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阅读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的体会。)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介绍诗人的背景:唐朝诗人王维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2、出示诗句,师配乐诵读。
读诗题,解题。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附:教学片断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第 4 页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在人们团聚的日子里思念在山东的兄弟,山东是山东省吗?
生:不是,是华山以东,是作者是家乡。
师:对了,是华山以东,那么这个题目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
师:是啊,当人们用传统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当学生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的时候,教师凭借创设的情境,利用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另一个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带动全篇的教学。)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第 5 页 附:教学片断
师: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钦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节课学两首古诗,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能更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4、师生合作,有感情诵读全诗。
看着课本,当这两首诗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当你读出两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共同的思乡怀亲之情时,你想对家乡对亲人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第 6 页(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6、师生配乐背诵两首古诗。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夜雨寄北》《渡汉江》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学习即生活”,仅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