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九单元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训练语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强儿童诗歌教学,对小学生语言、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他们反复朗读和吟诵的诗歌,它的美与情趣给予儿童别样的感受。在诗心与童心的互渗中,诗人把故事和真诚织进优美的诗句中,用心灵和孩子们歌唱交流,为他们创建了充满想象和真情的乐园。正如金波先生所说:“诗歌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也充分肯定了诗歌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他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诗歌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从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的教材来看,尤为重视诗歌的作用。从每册课本上看,都有为数不少的诗歌作为范文选入。以三年级为例,共有六个单元将诗歌当做精读课文出现并要求会背,分别是《礼物》《小小的书橱》《天外来客—陨石》《最美的花束》《大自然的语言》和《信》。
《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以及“三叶虫”推测地质。同时诗歌又可以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描写“三叶虫”这个小节对于学生而言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这表明不仅仅要局限于“看”,而是调动各种感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所“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白板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更好地互动。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制作白板课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首先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积累,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相信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并且乐于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宜采用“情境教学”,在白板教学的配合下,拉近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同时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去观察生活,发现奥秘。
四、说学法:
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语言、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中,去观察思考、去感悟那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五、说环节: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读中理解和感悟。并且结合如今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达的特点,通过搜索有关大自然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谚语,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的仿写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年轮、妙不可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并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求有所发现。
3、、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节奏。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4、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5、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
(四)、教学难点:
1、第八小节的关于“三叶虫”化石。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练习仿写。(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仔细地看,如果看明白了,就在心里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话。(这一设计意图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对于大自然的语言有初步的了解。)(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这是为了加强学生仿写时对图像的感知,有利于仿写。)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天气、动物、植物告诉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优美的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生齐读课题两次)
师: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去发现吧!
2、以读促悟,汇报交流:
(1)、师:在学习这首小诗之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先看看学习要求:
a、读准字、词的读音。
b、思考: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用——画出)?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总写大自然语言特点的,这个四字词语是什么?(用圆圈标出)(生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
(2)、师:同学们自由朗读的方式可真多啊!(师适当地表扬读得较好的同学。)
(3)、师:生字朋友也来凑热闹了,我们看看同学们是否熟悉它们?(师抽查读字词,形式有:指名读、开火车,男女生赛读;找一找多音字;选词说一说句子)
(4)、师:同学们对生字朋友真好啊!每个都认识了。哪些同学能够准确地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二个思考题?
生: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年轮)、大鱼(鱼鳞)、三叶虫化石这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师:那么多种的大自然语言,文中用了一个四字词语去形容它,究竟是哪四个字呢?
生:文中描写大自然语言特点的四字词语是:妙不可言!师:非常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那么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朗读课文2至8小节,边读边思考哪种大自然语言你最感兴趣?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以第二小节为例:
生:我最感兴趣的大自然语言是白云飘得高高,因为我知道了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师:请你来说说这一小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 生:我们只要看到白云飘得高高,就知道明天是晴天。师:哪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只要看到白云飘得高高,就知道明天是晴天?如果把高高换成“很高”,好吗?
师:其实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白云飘得高,就说明空气的湿度低,云层中含的水分少,天气就会是晴天。(出示万里无云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看到的是乌云,你们猜猜那明天又会是怎样的天气?(出示乌云密布的图片)
师:其实民间有许多谚语是看云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其实老师还搜集了几句有关云的谚语,一起来读读,好吗?
a、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b、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c、云往东,刮狂风。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好晒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旧联系:
1、回顾课文: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2、巩固生字,辨字组词。
3、总结上节课的学法,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按照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剩下的小节,好吗?(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1)、把你喜欢的那一小节的大自然语言同桌或前后互相读一读(2人、4人为一组都可以)。
(2)、选出代表说说这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3)、想想这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生自学剩下的小节。(教师巡视指导)(1)、学习第三小节: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小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在什么地方,好吗?
生:我喜欢的是第三小节,因为这个小节讲了大自然的语言是可爱的蚂蚁:看到蚂蚁忙着搬家,就知道出门要带雨伞。生:这个小节说到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地方是:看到蚂蚁忙着搬家就知道天要下雨了。
师: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蚂蚁搬家的图片,请大家看看!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又是为什么呢?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师: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啊,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天气,其实啊除了蚂蚁可以告知我们天气外,还有很多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告诉我们天气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看!
拓展有关动物和天气的事例。(蜻蜒低飞天要下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师总结有关动物的大自然语言,让学生积累后面仿写的素材。)
(2)学习第四、五小节。
师: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这两个小节都是讲大自然用他独特的奇妙方法告诉人们季节的到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蝌蚪(通过蝌蚪形象的图片与逗号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蝌蚪与逗号之间的相似点)
大雁编队南飞(图片人字形或一字形)
生:第四小节告诉我们看到蝌蚪在水里游就知道春天的到来。大自然还有很多的事物可以告诉我们季节的到来,文中除了第四小节,第五小节通过大雁同样告诉我们秋天的到来,因为:大雁编队南飞,不就是“……”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师生齐读)
(3)、师: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时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都会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出示图片,大家猜一猜。
a、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学生在白板上画)
b、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生:大树用他的年轮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年。(扩展年轮的知识。)
师:年轮告诉我们一年一圈,鱼鳞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
师:年轮跟鱼鳞我们都很容易发现她们的年龄,其实啊,“三叶虫”化石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把自己嵌在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在告诉人们这儿曾是汪洋一片。多么奇妙的三叶虫化石啊,大家想看看这奇妙的化石吗?(教学第八小节时,拓展有关三叶虫化石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播放三叶虫跟喜马拉雅山脉的视频)
(4)学习最后一个小节。
a、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语言,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兴趣)回归课本,看88页的插图,小朋友在观察蚂蚁,看,他们是多么的投入和专注啊!再看90页的插图,发现探险队员的手捧化石认真观察研究。(理解“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这句诗的含义。)
b、师: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生齐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小节。
d、师: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第一小节)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a、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这首诗歌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b、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出示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看着图片去仿写)(可以先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c、展示学生的诗句(例:你看那天上的乌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乌云挤满天空,大雨即将来临。河里的水结了冰,不就像光滑的镜子?大自然在河面写着:寒冬已在眼前。)
d、让学生看着老师出示春夏秋冬花开的品种仿写诗歌。(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还可以重新出示导入时的图片,让学生有更多的素材,自由选择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
白云 云高天晴 蚂蚁 搬家下雨 蝌蚪 春天来了
大雁 秋天来了 年轮 告诉岁数 鱼鳞 告诉年龄 化石 曾是海洋 主讲人:吕梅芸 2013、4、10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
以听声音辨季节的小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够根据不同的声音判断出它所代表的季节,说明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善于细心观察,熟悉每个季节的变化。我们的大自然神秘奇妙,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给我们传达讯息,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刚才那些奇妙的声音、奇丽的风景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善于倾听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检查字词的预习
四、复习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
㈠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筛选信息的方法:抓命题点、锁筛选区、抓中心句、抓标志语、抓关键词。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及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生)从主要到次要。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多媒体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学生思考,理解诗意。
明确答案: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㈡ 说明顺序
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明确:不能,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㈢
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给予的写作启示
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六、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⑴ 理解标题的含义
看注释 ⑴ 想:如把文章的标题还原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引起读者兴趣。
⑵ 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周密。①多媒体出示: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②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明确:许多、左右、极、常。
⑶ 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6-10自然段作者引用的数据看出一些东西。
请学生勾画出作者在这一部分引用的数据。你们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
(这些数据地域很广,有南京、北京、大连的数据,有山地、平原的数据,说明作者搜集资料的面很广。这些数据都非常准确,哪天哪种植物开花都有准确的记载。作者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查阅了英国的物候资料,而且能够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
小结:物候学是一门科学,作者竺可桢是物候学的专家,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他本人也认真地参与物候观测。你们可别小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包含无数科学工作者在物候观测上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出,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在这一点上竺可桢永远值得我们学习。⑷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七、比较阅读:
⑴ 个别朗读1~2自然段。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十分准确、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八、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一篇极具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教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执教:涿州实验中学李雅静
执教班级:涿州实验中学八年级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 “销声匿迹”等词语。
2.能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1.默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 毛 衰翘 尾 巴连翘观测道观播种耕种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B.萌发()C.次第()
D.簌簌()E.销声匿迹()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 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萌发次第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3)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H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 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
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
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
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
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_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__,选择______。
(二)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如“阿公阿婆,割麦插未”。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单课单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连翘()纬度()蓑衣()忌讳()悄然无声()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销声nì 迹()shuāi草连天()wěi度()阻náo()yùn育()
二、本文作者是。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
(2)翩然:
3.用“/”划分层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它的具体含义是。
6.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7.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物
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侯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就可能避免。
1.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
A.灵验损害损失B.灵敏损害损失
C.灵活损失损害D.灵便损失损害
2.下列语句正确的排序是:()
①如果能注意到物侯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③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④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②①
3.文中“活的仪器”是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指的是。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年迟五六天。”说说换横线字的表达效果。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2.这部分文段的结构方式是;说明顺序是;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
3.第2-5段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4.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5.作者认为,研究“高下的差异”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个特殊的情况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物候指的是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动植物的不同表现。
5.时间顺序;举例子
6.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