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次品》
《找次品》教学设计
科右前旗第二小学
李向民
《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索,发现把一些物品分成三份,并且三份数量接近时,称的次数最少的规律。
2、能够根据物品的数量确定找出“次品”所需的最少次数,并会用简洁的方法记录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规律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过程:
一、3个物品找次品
1.谈话引入: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有一瓶里已经吃过了2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找到这瓶少了2粒的口香糖吗?
可能出现:掂一掂、数一数、天平称一称。
2、探究3个物品中的问题
(1)教师讲述天平的原理。2个托盘,平衡,不平衡。师:如果用天平,怎么找出少了2粒的口香糖?(2)学生思考,然后汇报。
小结:看来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只称1次就可以将少2粒的找到。用天平称的方法“找次品”,不管哪种方法,每次天平两边都要放的一样多,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
引入课题:其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类物品,看似完全一样,但是其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我们把这一类物品叫做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二、探究“关键数目”,感知、归纳规律。1、探究8个物品中找次品。
(1)出示问题: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肯定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师:那么需要称几次呢? 学生猜测:4次?3次?
师:似乎不太容易很快得出结论,那么请同学们前后桌、同桌之间共同讨论一下。
合作建议:可以借用棋子帮助思考,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在纸上画一画。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将思考过程简要记录下来。
学生合作研究。(2)汇报交流。师:你们各称了几次? 2、探究9个物品中找次品。
师:9个比8个多了1个,怎样称用的次数最少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学生汇报。3、归纳总结。
分成3组,尽量分得平均。
(三)知识应用
1、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 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2、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篇:《找次品》讲课稿
《找次品》讲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课的课题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挑战一个新的工作,那就是“小小质检员”。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质检员,可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将产品中的次品找出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觉得至少称多少次才能找到次品呢?我看到有些同学毫无头绪,那你就来猜一猜吧,猜想也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哎呀,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接下来的数学之旅会告诉你答案。(出示课题:找次品)
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反应最快的小张同学来说说。嗯,他理解的确实很准确,至少是最少的意思,保证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次品。积极思考的你值得大家的赞赏,掌声在哪里?
刚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81个数太大了,不好找,怎么办呢?有同学说用3瓶先试试,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真棒,他已经学会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了。
那就请同学们从3瓶开始吧,请看大屏幕。
看到大家积极的想办法,热烈的讨论,我觉得我今天可以暂时休息了,课堂的小主人们,舞台上有请。
“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天平称,把天平的左右各放一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次品在翘起来的那一边,如果天平平衡,说明次品就是另外放的一瓶。所以,三瓶木糖醇一次就能找到次品。”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遇见问题,积极动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作为新时代少年必备的能力,而且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咱们来看他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天平解决这个问题,用上了如果…就… 来描述
你们能把刚才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老师我觉得可以这样表示:用小正方形代替木糖醇,上面写上1、2、3。如果1和2平衡,3是次品。如果不平衡。轻的是次品。
非常棒,不但找出了次品,而且成功地记录了下来。你们离成为合格的质检员不远啦。当然,也可以像老师这样记录。
如果老师把3瓶木糖醇换成八个零件,你能找到次品吗?怎样才能怎样利用天平把这个重的零件找出来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要求请看大屏幕:
根据大家小组的汇报交流可以得出结论:把8个零件分成(3,3,2),至少称两次保证找出次品。
如果是9个零件,应该怎么样找出次品呢?最少称几次?是的,小王同学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即把9分成(3,3,3),至少两次找到次品。
老师我有问题,为什么我和小王都分成3份,他称的次数是2,我称的是三次呢?
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啊,为什么呢?谁能帮帮他?
老师,我知道,虽然都是分三组,小王是平均分的,无论第一次称平衡还是不平衡,3都只需要再称1次,小明分的是(4,4,1),4要分成2和2,2还要在分成1和1,3次才能找到次品。解释的清楚明白。掌声送给他。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各位课堂上的小主人,舞台上再次有请。
“我们组发现了要想最快的找到次品,需要把物品分成三份,要尽量的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那也应该让多的和少的数只差1,这样不但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你们小组总结的真好,把找次品的最优方案说出来了,真厉害!老师准备的建议用不着喽,不过老师更开心,因为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那老师把一则三字诀作为礼物送给你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大家通过下面考验就可以领到上岗证啦!请看大屏幕
哇塞,你们都成功找到啦!恭喜同学们都成为了合格的质检员,现在老师要把象征荣誉的工作证发给你们,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佳绩不断。好,同学们,下课,下次再会!
第三篇:《找次品》说课稿
《找次品》说课稿
《找次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还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并且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找次品”的教学,目的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最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天平待测物品(乒乓球 羽毛球等)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使学生能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关于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研究学生已经接触过,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类,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也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等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将要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图片,如火炬传递、鸟巢体育馆等,从而谈话引出同学们最喜爱的比赛项目之一——乒乓球。在这些大型的比赛中,对乒乓球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若出现次品就会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找次品的问题。板书课题:找次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利用今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事件引出课题,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㈡初步感知 寻求方法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个乒乓球,说明:在这5个乒乓球中有一个比较轻的,请你帮忙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能想到多种方法。比如:用手掂一掂、用称一个一个的称出质量、用天平称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找次品的方法中,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次品,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教师简单介绍天平原理。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天平和乒乓球,分组进行活动。然后汇报活动情况。
这里学生找次品的方案可能有多种:有的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三份,5(2,2,1),先在天平的两端各放2个,如果平衡,那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不平衡就把轻的一组再分成两份,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还有的可能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五份,5(1,1,1,1,1),先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如果不平衡,那轻的一端就是次品,若是平衡,就在天平两端再各放一个,若是还平衡,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是不平衡,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非常关键,比如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不管你把5个乒乓球分成几份来称,每次最多称出几份?(两份)你几次能称出次品呢?(这时学生可能会说,有时1次,有时2次)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称一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往往只考虑到事情偶然性的方面,教师在这里适时引导,用简短的几句话,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且培养了学生谨慎、严密的思维习惯。)
㈢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
1.出示题目:一盒羽毛球有9个,里面有一个较轻的,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并把找次品的结果填到老师发的表格内。在这里学生分组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把9个羽毛球分成9份,两个两个的称,至少需要4次;也可以分成5份,9(2,2,2,2,1),每次称4个,至少需要3次;平均分成3份,每次称6个,两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如果不是平均分成3份9(4,4,1),至少需要3次等等。最后通过观察、比较、组内交流确定平均分成3份来称,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9个物品中的次品,因为物品的数量较多,分组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方案。)
2.让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找出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从几种方案中找到最优的,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㈣运用规律 拓展提高
出示题目:如果有8个零件,其中一个质量较重,至少需要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自己找寻方案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它打破把待测零件平均分成3份的认知结构,故意制造矛盾,若是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若不能平均分时,每份的个数应尽量接近。)
㈤总结交流 巩固延伸
学生交流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最后教师提出:若是我们待测物品的个数很多,或者是没有天平,我们怎样很快找出次品呢?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找次品》说课稿2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最佳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找次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呈现出来。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找次品”的学习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会涉及到“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在于天平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究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
运用最优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设置如下情境来导入:“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次品所带来的危害,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生成原理
接下来出示教材例题: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找出来。教师积极评价各种方案,例如: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天平秤等,并鼓励学生说说如何使用天平找到次品,陈述理由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鼓励学生尝试用图形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学会天平的使用和用图形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出示接下来的例题: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初接触这个题目,学生理解会有一定难度。我会要求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解释一下。特别是对“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关键句进行强调,加深理解。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分组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探究找出次品的次数,并将小组结果绘制在表格中。在此过程中,我会积极地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设计意图:我认为数学课堂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经历为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为数学高度,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特点进行设计,组织学习。同时设置循序渐进地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真正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原理
下面我会就上面的例题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继而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继而由师生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这一环节教师充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应用原理
在这一部分我会要求学生用前面所得到的规律来探究变式练习: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道练习题让学生真正掌握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强化对探究过程的理解。
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可以使每个学生的学生更具活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成就感。
(五)小结作业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提问:还有什么疑问?并做一做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小学的课堂应着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并能真正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找次品》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从3个、5个、9个待测产品中找出一个次品,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验证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出示课件(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
1、哪个办法能最快帮小明找出少了一颗的那瓶口香糖?
办法一: 用手掂一掂。
办法二:每瓶都倒出来数一次。
办法三:用秤称一称。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会选那种秤?从而引出天平。并模拟天平找次品的过程。
这样做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
3、层层推进,怎样从这5瓶里找出少一颗的那瓶呢? 如果是9呢?,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的总结,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唯一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次品,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尝试把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从3个、5个、9个待测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大家喜欢吃口香糖吗?(喜欢)吃口香糖有很多好处呢!今天老师就打算把这些口香糖送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孩子。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为新课的导入作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2颗,你能帮我找出那一瓶吗?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口香糖的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可以模拟天平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双手模拟天平称的过程更能充分地帮助学生内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小小质检员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木糖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木糖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三)、合作探索,寻找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表示摆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感知规律: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四)、优化方法,萌生猜想
萌生猜想:是不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就能使保证找到次品所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呢?
提出质疑: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物品应该怎样分呢?
合作验证:用图示法从若干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合作要求:每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物品个数用图示法进行分析,共同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并找到最优的方案。)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学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后自主感知规律。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找次品》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四、教法和学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平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平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找次品》说课稿7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找次品》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找次品问题(板书课题),这里有3个螺冒,其中有一个是次品,它比合格品稍轻,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介绍天平原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个螺冒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个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是次品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个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个螺冒中找出轻的那个次品、(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第三,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与少的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7、8、9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第四,拓展提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外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可以几次找出这盒饼干?
第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找次品》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课的课题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挑战一个新的工作,那就是“小小质检员”。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质检员,可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将产品中的次品找出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觉得至少称多少次才能找到次品呢?我看到有些同学毫无头绪,那你就来猜一猜吧,猜想也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哎呀,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接下来的数学之旅会告诉你答案。(出示课题:找次品)
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反应最快的小张同学来说说。嗯,他理解的确实很准确,至少是最少的意思,保证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次品。积极思考的你值得大家的赞赏,掌声在哪里?
刚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81个数太大了,不好找,怎么办呢?有同学说用3瓶先试试,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真棒,他已经学会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了。
那就请同学们从3瓶开始吧,请看大屏幕。
看到大家积极的想办法,热烈的讨论,我觉得我今天可以暂时休息了,课堂的小主人们,舞台上有请。
“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天平称,把天平的左右各放一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次品在翘起来的那一边,如果天平平衡,说明次品就是另外放的一瓶。所以,三瓶木糖醇一次就能找到次品。”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遇见问题,积极动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作为新时代少年必备的能力,而且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咱们来看他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天平解决这个问题,用上了如果…就…来描述
你们能把刚才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老师我觉得可以这样表示:用小正方形代替木糖醇,上面写上1、2、3。如果1和2平衡,3是次品。如果不平衡。轻的是次品。
非常棒,不但找出了次品,而且成功地记录了下来。你们离成为合格的质检员不远啦。当然,也可以像老师这样记录。
如果老师把3瓶木糖醇换成八个零件,你能找到次品吗?怎样才能怎样利用天平把这个重的零件找出来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要求请看大屏幕:
根据大家小组的汇报交流可以得出结论:把8个零件分成(3,3,2),至少称两次保证找出次品。
如果是9个零件,应该怎么样找出次品呢?最少称几次?是的,小王同学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即把9分成(3,3,3),至少两次找到次品。
老师我有问题,为什么我和小王都分成3份,他称的次数是2,我称的是三次呢?
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啊,为什么呢?谁能帮帮他?
老师,我知道,虽然都是分三组,小王是平均分的,无论第一次称平衡还是不平衡,3都只需要再称1次,小明分的是(4,4,1),4要分成2和2,2还要在分成1和1,3次才能找到次品。解释的清楚明白。掌声送给他。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各位课堂上的小主人,舞台上再次有请。
“我们组发现了要想最快的找到次品,需要把物品分成三份,要尽量的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那也应该让多的和少的数只差1,这样不但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你们小组总结的真好,把找次品的最优方案说出来了,真厉害!老师准备的建议用不着喽,不过老师更开心,因为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那老师把一则三字诀作为礼物送给你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大家通过下面考验就可以领到上岗证啦!请看大屏幕
哇塞,你们都成功找到啦!恭喜同学们都成为了合格的质检员,现在老师要把象征荣誉的工作证发给你们,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佳绩不断。好,同学们,下课,下次再会!
第四篇:找次品说课稿
《找次品》说课稿
李钰程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中发现最优策略
四、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谈话: 同学们,李老师经常听王老师说咱们五(3)班的孩子思维敏捷,聪明好学,今天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最棒。[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为新课的导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天平,了解天平原理,找出次品
活动1 同学们,李老师呢喜欢吃口香糖,现在老师这有2瓶口香糖,但是其中有一瓶被我吃掉了一个,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在教学例1前,先以2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活动2 刚才咱们是2瓶口香糖,现在如果是3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吃了一粒,你还能把吃过的那瓶找出来吗?你打算用天平怎样称,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各方一个,天平左右各有一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次品就是剩下的,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下垂,轻的一端就会上扬。
[设计意图: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活动中找4、5中的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学具。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老师引导,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三、探索最优策略
1、在8个、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再次分析8个物品
得出: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2、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1和112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合作要求:将全班所有的小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另一部分小组分析“从12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小组内先共同讨论出几种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选一种(组内不重复)用图示法分析。)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11个和12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两个合作的方式进行。把学生分成2部分分别分析11个和12个,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不能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
[设计意图:4-6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解释这个规律能使学生对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想用比较少的次数找到次品,那么每称一次都应该将次品锁定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因为天平有2个托盘,每称一次不但能对放上去的2份进行推理判断,还能对没放上去的1份进行推理判断,所以每称一次保证能锁定范围的最小值是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拓展提高
做一做: 有 28 瓶水,其中 27 瓶质量相同,另有 1 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师:我们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四年级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因为这样能够事半功倍!
师:其实待测物品的数量与至少要称的次数之间是有规律的(出示“你知道吗?”)大家课下预习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第五篇:找次品教案
数学广角:找次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找次品的优化思想,就是排除更多的,尽量缩小次品所在的范围,让学生理解其数学思想和方法。
3、用数学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数学化思考。教学重点:
体验方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进行解释。教学难点:
理解最优策略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设想:
本节课想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次品,希望引入“次品”这个概念较为自然些。对本课素材的选取,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原本想用口香糖,但感觉口香糖吃掉几颗后,只能算是不完整的一瓶,称不上是次品,与题目“找次品”不恰当。后来用了网球,但感觉网球本身重量比较大,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正品,也会有重量之差,很难使天平平衡,考虑到实际问题,所以后来选用质量比较轻的乒乓球,作为本课的学具来贯穿整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提问来寻找中奖者,想渗透本节课的思想,排除更多的,使目标所在的范围更小,这样更容易找到目标,从而来引入本题的思想主题。本课以2个球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接下来,以3个球入手,通过利用天平找出3个球中的1个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这块环节教学目标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所以这块教学内容所花的时间较多。
接下来,直接跳到9个球,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思考的过程用示意图画出来,交流时呈现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和画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交流。先让学生把称的方法罗列出来,把他们的思想展现给大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板书引导,把示意图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最优策略。本课的重心我不是放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技巧上,而是放在数学思想方法上——优化思想,因为作为解题技巧,即使学生今天会,明天还会,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而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了,他一辈子都会牢记。像找次品这类问题,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或尽量平均分,这是最优策略,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9个球后,又安排30个、100个球,称一次后,使目标所在的范围最小缩小到几里面,来理解其道理。让学生理解通过排除更多的,来缩小目标所在的范围,目标所在的范围越小,就越容易找到,这是本课的优化思想,也是我们整节课所想体现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大家早上见过了一面,简单地认识了一下,谁能来介绍一下你们班级?(不知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我?那你想了解沈老师哪些方面?(身高、体重、年龄、电话、家庭住址、QQ号码„„)
当学生谈到身高体重时,引出我的身高是172厘米,按照身高与体重的标准的话,172厘米的体重应该是61千克,你知道我有多重吗?我有80千克。所以按照标准的话,我太胖了,如果我是一个产品的话,那我只能算一个“次品”,板书:次品。
二、活动铺垫,引入本课的数学思想。
师:请看这一幅图,这里有8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前两天,其中的一个人买彩票中了500万,到底是谁呢?
你可以提一个问题,沈老师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你的第一个问题会怎么问?
生可能提的问题:
生1:是不是男的?
生2:是不是戴眼镜的?
生3:是不是戴帽子的?
„„
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老师询问其结果。
师: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可以排除一些人,缩小目标所在的范围,直到最后找到目标。今天在这节课中我们就会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讲授新课,学习新知。1、2个球中找次品。
师:像我这样的体形,一看就是次品,而有些产品是不是次品,刚看就不行了。比如,乒乓球,这是一个次品,这是一个正品,次品比正品略轻些。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可能的答案:
掂一掂、称一称„„
师:同学们想到了称一称,用什么称?
出示天平称图片。
师:怎么称?
学生解释如何称。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保证能找出来了。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天平称来找次品。
板书:用天平找次品 2、3个球中找一个是次品。
师:那如果有三个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你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过程出示课件。
3个分成1、1、1,如果平衡,那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只需要称一次
如果不平衡,那往上翘的这个就是次品,需要称一次
小结:看来,3个中找一个是次品,只需要称一次就能保证找到。
3、9个中找次品。
师:看来这些对同学们太没有挑战性了,那我要把数字变大些,9个,你觉得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在自己本上画一画示意图。
学生可能的分法: A、9 B、9 C、9 D、9(1、1、7)(2、2、5)(3、3、3)(4、4、1)
7(1、1、5)5(1、1、3)
3(1、1、1)共4次 5(2、2、2)2(1、1)
共3次 3(1、1、1)
共2次 4(2、2)
2(1、1)
共3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几种称法?哪种称法次数最少? 为什么这样的称法次数最小,请你比较一下其他的称法的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次称完后,次品所在的范围。
引导学生明白,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就需要考虑如何称一次后,尽量缩小次品所在的范围,次品所在的范围越来越小,那称的次数就越少,越容易找到。
4、探究其方法。
(1)师:如果现在老师有30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称一次后,你能使次品所在的范围缩小,最小缩小在几个里面? 学生思考后写下来。让学生比较、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可以使次品所在的范围缩小到最小,这是找次品的好方法。板书:平均分,分成三份
(2)师:那如果我有100个怎么分呢?它不是3的倍数。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学生反馈:
分成33、33、34,次品缩小到34个里面,范围是最小的。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小的,比34更少的。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平均分的,分得尽量平均。
四、延伸拓展。
师:接下来,你来考考老师看。
你出一个数,这个数表示球的个数,里有一个是次品,让沈老师算一算称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看看沈老师的反应能力。1000以内吧。
学生出数字,老师口算。
师: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学吗?
出示表格,让学生寻找规律。
师:要保证5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几个?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