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多元化的引导、延时评价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评价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身就在于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系列可行之策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评价要多元化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语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比如,对学生的聆听能力的评价,就要看看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在瞬间收集、筛选语言信息。例如:在听完一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概括故事的内容,一个学生站起来,只是概括了一半的内容,我是这样评价他的:“你真不错,如果再集中一点精力,你概括的会更全面,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认真听你会概括的很全面。”我鼓励着,通过这样的评价,委婉的指出了学生聆听中的不足,引导学生掌握聆听要集中精力。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全身心的参与过讨论,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要观察学生是如何积极解答问题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来评价学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领会他们的心声。对于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同学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对那些溜号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引导使他回到课堂中来。评价就是这样,适合不同的学生,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
二、让延时评价和随机评价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双刃箭。
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如一位老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而麻雀是鸟类。老师不急于评价,进一步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又有学生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他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老师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产生了富有个性的思维和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一节公开课上,灵活运用随机评价,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堂学习。“请停一下,我发现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画,把这五种事物的名字都给画下来了。”表面看是中断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实际上却是用心良苦,老师一句看似简单的随机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倾听中得到发现,在榜样的力量中给予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以明确化的激励语言,为学生的发展导行。
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有时还存在着单
一、模糊鼓励的模式。如:“你回答的好,你真棒,你真能干”的语言,几乎成为了老师的口头禅,呈现出比较泛滥的趋势。学生到底回答的如何好?如何棒?又为什么能干呢?这种缺少启迪思维、挖掘潜能、激励挑战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费解、泛味,同时还让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质性作用得不到发挥。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尽可能的明确。诸如:“会提问的孩子,就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你鼓掌!”“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很有创造性,大家都很欣赏你!”“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看到你大胆举手发言,我真为你高兴!”“你每一次的朗读都是那么吸引人,真棒!”“你朗读的声音多动听呀,要是再大声点就更富有感染力了!”类似这样的评价语言无论在激励方面还是在导行方面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尊重差异,并给予差异性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指出:做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智力进行甄别,而是帮助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中,应尊
重差异,鞭策优秀生、鼓励中等生、激励后进生。如:“你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你的优秀,继续努力你还能在优秀的前面加一个‘更’。”“这个自然段很难读,你却只错了一个字,真不简单!试着再读一遍,相信你都能读正确!”“你在文中运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说明你是个善于积累的同学,如果把它们用到合适的句子中,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对吗?”
五、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共同活动,所以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1、教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激力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支持学生敢于创新,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解决学生的困苦,善待学生的缺点。这样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现在的学生有思想、有意识、有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同于我们成年人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同桌之间的互听互评。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同桌的朗读,找出同桌朗读中的错误,及时指出同桌的缺点与不足,自己读书时又会加倍小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在互听互评中学生的朗读得到很好的提高。
3、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落实到学生学习的主体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自己反省自己。语文课堂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一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评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使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树立信心不断发展。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语 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表扬、赞赏的正面评价和指正、否定的反面评价。如何使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让评价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是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课题。为了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我选取了这个课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评价 学生 准确 丰富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给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现和培养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评价的目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含义的界定是:专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定、评议、评析、评点 1 的过程。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二、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评价新理念已走进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质的变化,令人深受鼓舞。广大教师开始认识到:评价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语言越来越具有人文性,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气氛。但是,不可否认,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评价语言的误区,值得我们去反思。
1.滥用表扬,语言单调空洞,导致学生心理饱和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人性关怀,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在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十分盛行。我们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也会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只要有发言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表扬,其快乐程度下 降,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评价不公,造成课堂两极分化
对“优生”的喜爱和对“差生”的歧视是教师在教学中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似乎都是有方向的,一旦他们有较好的表现,就会大加赞赏。而“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冷落,使他们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得到鼓励和心理满足,这种挫折只能加剧其内心的自卑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差生成了不举手的一族和被遗忘的群体。3.评价目标单一,重知识评价,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倍受关注,往往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单一的现象更加突出。在评价中,教师往往重学科知识系统评价,轻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重智力素质的评价,轻态度、习惯的评价。评价时我们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是因为一方面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4.评价流于形式,主体单一
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总是:“表扬他。”生(啪啪啪)。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 3 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而有些课堂则完全相反,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有物质评价,有奖励小玩具,有的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头上,还有多媒体评价等,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平静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这种评价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其次,现在许多语文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的评价是相同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人员多方化原则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的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 4 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2.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原则
在评价时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他们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美国发展心理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其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一个人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另外,《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差别,这就要求评价标准和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才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公平性评价原则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 5 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公平、公正。教师的评价如一杆标尺,是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依据,他不仅能够影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公平、公正,不能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应该时刻关注到所有的学生,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不同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即时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两种评价方式,用即时评价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通过延时性评价,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课堂即时评价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延时评价是一种宽厚和关爱,是一种信任和期待,是一种点拨和启发,可以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两种评价方式,用即时评价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同时,又注意学生的差异和问题的难度,实行延时性评价,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两种评价方式的相互配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5.评价语言准确性、恰当性原则
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恰当肯定学生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要恰如其分。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那种一味地“鼓励、表扬”,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恰当肯定学生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堂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科学,正确把握评价尺度。1.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师生平等。教师的语气、态度、表情等要和蔼可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学生的发展性和鼓励性,要引导学生间的评价也要体现“宽容”和“鼓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己内心的赞赏。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颇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充满激情,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2.学习评价和教学过程要和谐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要融入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但是教学评价不能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更不能为了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应该追求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3.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雪中送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轨迹。对不同的学生有些评价的要求可以不同,评价的方式也可不同。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很多老师喜欢用华丽的评价语给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其实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4.要注意使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用语
教学常用语,特别是评价用语,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内外要经常多用一些赏识性用语、激励性用语、反思性用语等来对学生作即时的激励性评价。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评价应尽量少用物质奖励,避免转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5.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 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禁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同样应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同学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同学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果我们能够指明改进的方向和办法、措施,并鼓励他们努力去做,那么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6.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当前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 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愿每位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展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那么,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课堂评价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善于运用赏识和鼓励性的评价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有一个词用得准确,有一句说得精彩,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的细微进步,并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其次,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要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第三,要善于从多角度欣赏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实施评价,从多个角度来欣赏、赞美学生的优秀表现,取得的良好的效果。如,对学生的精彩的发言,老师们这样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
二、课堂评价应随机应变,自然真诚,创新多变
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教学过程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随机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对于人和人的交流来看,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别只在评价语末尾画句号了,应多点感叹、多点省略、多点疑问。让教师的评价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善于运用否定的艺术
“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否定的评价,不是完美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
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那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否定评价时,教师要有效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呢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善于以激励性评价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多一点宽容与理解,多一点商榷与探讨,要给学生提供纠错机会。
五、课堂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当前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语文教师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融洽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各实验区的推行、使用,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因为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所以,课程评价改革的成败将会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改革中提到的课程评价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搜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这里的“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狭义上讲,课程评价就是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会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经过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所以,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还是应该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任何五角星,小红花都无法比拟的。
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评价才能让学生即“动心”而不“冻心”,又“舒心”而不“伤心”,还要“正心”而不“偏心”,使精妙的评价语像催化剂一样,能让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火花时刻被点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固然可以在语文的学科特点得到体现,但主要是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多用一点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但是,赏识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去正确地评价。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能让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能感受到老师的浓浓情意,更得到向上发展的力量。让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布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让教师的评价不再是机械僵化地套话,而是教师对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让学生倍感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三、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激励理论:“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因此,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促进人的行为,调动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有效的激励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激励指的是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它有一下几种类型:(1)表扬性,肯定学习成绩,以激发成功欲;(2)激发性,运用问题激疑、组织竞赛等方法,激发进取心理;(3)期待性,对学习中的错误给予谅解,并投以期待的目光,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对知识的追求。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这里的“评价”特指教育评价(课程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激励性”既是一种评价的原则,也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激励性”作为一种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评价要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是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是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动力。要求评价必须同评价对象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学生有了评价的需求,对评价者有了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自觉评价,主动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从而把外部评价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激励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是指评价者在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对客体价值的重新评价的一种方式。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㈠、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㈡、研究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课程评价的动机和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发展,所以发展性原则是本研究的基本原则。在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民主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3、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主客体对立评价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无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现代教育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评价的民主性原则
所谓民主的评价,即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强调评价者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的视角审视,对评价,应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还学生以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权利及通过评价反思和发展的权利。激励性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处理自评和他评的关系中,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通过评价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评价的重要前提。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20世纪的教学形态仍然是以“教学中心、老师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这种形态中,教师是专制者、权威者。21世纪,这种传统的“人——人”教学系统必将转变为“人——环境”系统。这种系统保障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就使得学生直面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只有这种环境系统工程,才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评价之中去。
2、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实施激励性评价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新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也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部分。激励性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颠倒黑白。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老师、同伴要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规范,并不是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谓“激励性评价”,诸如、“嘿嘿,你真棒!”“答得好,表扬他!”等之流。
“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如“目前为止,他是我们班上读得最好的,谁能超过他?比他读得还要好?”“你现在暂时没他读得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读得比他更好!”“你来读吧,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不用紧张,展示一下自己。”“瞧,你不是读得很好吗?要有信心。”
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3、挖掘闪光点,捕捉瞬时评价时机,实施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教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激励性评价”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4、充分挖掘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实施激励性评价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究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意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和“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
5、恰当运用延缓性评价,实施激励性评价
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或自己来处理。教师只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才适时给予点拨。可以采用言语提示、精心补问、巧用反问等方式。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浬浦小学中、高段学生为研究对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09.9—2009.11)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应用的研究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9.12—2010.7)实验阶段。
1、开展“课堂教学汇报课”。
2、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0.9——2010.10))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总结提炼,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认知能力、自我概念的改善、人际关系质量的改善这三个维度得到一定的发展。
2、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索出实施激励性评价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并推广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程卫英(全面负责课题的设计规划)
成员: 方翠芽(课题的落实,材料的收集,撰写论文等)朱海珍(课题的落实,材料的收集,撰写论文等)沈 慧(课题的落实,材料的收集,撰写论文等)林雪琴(课题的落实,材料的收集,撰写论文等)马丽英(课题的落实,材料的收集,撰写论文等)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方法论》
周一贯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宋祥、孙明学、尹学林著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著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
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
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刘凤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