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现之旅”作文公开课教案
“发现之旅”作文教学设计
题目:发现之旅
中心: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挖掘真情,抒写实感
目的:针对学生“无米下锅”的写作现状,以及一部分学生即使有“米”也难为一顿丰盛美食的情况,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体验圈中,做生活有心人,学会发现,善于观察,注重下笔用“情”。
设计步骤:
一、展示课堂学习目标
二、通过活动和展示学生例作,发现问题并分析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三、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名作中的真情实感
四、训练
1、展示课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①学会观察,发现身边的人的特点 ②学会思考,如何在写人叙事中抒发真情
2、教师导入——抓特点 活动1:“发现身边的人”
让班长悄悄拿起一本课本(必须是背对全班同学,然后取前排第一桌同学的课本),低头走出教室,再让学生猜猜班长的外貌特征。学生对其进行外貌特点的描述以后再请班长进来,仔细观察后再进行描述。
与之前的描述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每天见面的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也不会很够。描述一个对象,将他的特点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一看便知道是他,是这个设计环节的目的。
幻灯片:戏剧语言的引入,莫泊桑写作例子
19世纪70年代,莫泊桑中学毕业后,著名作家福楼拜正式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
有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去巴黎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左拐,看看路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
莫泊桑来到路口,远远看到一座老妇人的雕塑,就回来告诉老师:“是一个老太婆。”
老师摇摇头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婆。”
莫泊桑又来到路口,这次走得更近了,回来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福楼拜听后微笑说:“有进步,但你看到的东西别人还是可以看到,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没有看到东西。”
莫泊桑再次来到路口,看得非常认真,回来后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脸上的。”福楼拜听后苟高兴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可以得满分了。”
教师建议:抓特点——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去描写人物,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如只抓住人物最独特的特点,如莫泊桑描写那位老妇人一样,将其特点使用修辞润饰,必定出彩。
再回到之前对班长的观察描述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3、活动2,提出问题
我们曾经学过《戏剧的语言》,知道要描写一个人物就必须掌握他的特点,但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即使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整个文章还是显得干巴巴的?很多同学写作文,能够把一个人写得很好,也能够完整地将一件事情叙述出来,但是这样的作文给人感觉少点什么,干巴巴的,似乎仅仅只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将身边的事写得出彩?
人和事,不是独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必有联系。写人要有特点,那么叙事就要典型。在中考作文中,叙事必定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成长有关,与社会有关。因此,我们在写一件事的时候,要想想:我难道只是在说一件事吗?还是在说一种情、一个道理? 写作训练:
猜猜这是谁:学生习作对比——写真事
事先安排学生写作,对班里的同学写一段描述,再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打入幻灯片后对比分析
习作对比:同样的作文,后者平淡无味,仅仅只是为了写完一件事,而前者却能从一件事当中学会思考——事,即是理,抑或情(10分钟)
4、活动3,发现身边的情——如何将人和事在情中完美结合?——抒真情 写作:展示校园生活图片,学生写作训练(12分钟)
写真人,要有特点,一看便知;写真事,要熟悉,下笔才真实;抒真情,要真挚,感动
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从身边人和事入手,写有意义、有价值的,做到有感而发。可以写亲情、友情,也可以写希望与梦想,也可以写酸甜苦辣、快乐与悲丧,也可以写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读书的收获,也可以就身边人、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常言道:“诗为事而做,文为感而发”,作文就是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加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有丰富的情感。
⑴看文说情1 让我们以学过的古诗文为例子,看看是不是每一件事物作者都赋予了情感呢? 幻灯片展示:
1、在对自然的感触中体现
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迁对思想情绪的影响,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感触能力,如果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将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例如: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子规,还有明月,这些事物带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想呢?(写景、写事,抒情,对朋友的思念与关切)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同样是对朋友的思念,却有反其道行之的表述,你能想到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早春的喜爱)④同样都是对春的描写,作者的感情却不一样。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满是对春的喜爱之情,到了晏殊的《浣溪沙》中却变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伤春之作。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文章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物的描写,在结尾的时候通过三个比喻进一步写出春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戛然有力的归结全文
幻灯片:思考:平时写作的时候,那些被我写得最多的花草树木,是否都带上了感情?还是仅仅只是为了写而写?
在季节的轮回中去感悟时光的流逝,探索人生的真谛,通过丰富的情感体现丰富的内容,这将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2、在对人生、对生活和对社会的感触中体现
人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社会是纷繁而又复杂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是热爱、厌弃或逃避,不同的观点演绎不同故事。
幻灯片:
说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身居陋室,却才德兼备,生活情趣高雅。)同样都是写陋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能推己及人,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同样身处陋室,我们的《陈毅市长选场》里却看到科学家齐仰之的“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人生是短暂而有漫长的,社会是纷繁而有复杂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是热爱、厌弃或逃避,不同的观点演绎不同故事。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都将成为高考作文的考查内容,也是作文主题的体现。因此,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只有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之中才能写出真实有情的文章。
5、小结
写真人,要有特点,一看便知; 写真事,要熟悉,下笔才真实;
抒真情,要真挚,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6、作业布置:
放学后,将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自选主题,可写人、叙事或抒情。
第二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和环境描写作用。学习难点:
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导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是谁呢?他就是杜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杜小康无奈地跟随父亲去放鸭,为什么? 是因为他父亲借了很多钱去油麻地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于是就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刚才,我们也说了,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不再是班长,此刻,他成了什么?放鸭娃。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2)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概括文章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阅读课文后,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
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篇:发现之旅-读后感
《发现之旅》读后感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聚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描绘着几个世纪前扬起风帆冒险于狂风骇浪间的勇者,述说着自然发现史上的一个个传奇。以冒险发现之旅作画,用几百年前的精美绘图点缀。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及素描、照片资料等都是自然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收藏之一。冒险故事主要以非洲、美洲、南亚、大洋洲为舞台,库克、达尔文等名人和更多的对普通人来说陌生的先驱们纷纷登台。这些先驱们将一生投入到了对未知的探索描绘和研究中,虽然结局各异,但无不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这些让人赞叹的人物,他们本人对于世界没有野心,只有好奇和兴趣,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前往冒险的旅程,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因此他们笔下的动植物画显得平和、静美、雍容华贵,舒展着生命的气息。它们有发芽,有成长,有衰败;有枝叶,有花朵,有果实,静谧而美好。在冒险家的发现与创作中,我看到一个辽阔而广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和谐,生趣盎然,人类灵魂得到净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生时期,18、19世纪是一个浪漫年代。那时有一部分人富有冒险精神,发现自然,以骑士精神从事着对后世来说意义重大的探险事业。于是随着探险事业的进行,自然主义兴起并开始指导人们的思维,许多新发现就这样促使整个知识界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认识世界。抛开政治上的野心不论,那些远航的船只给人类科学和文化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繁荣和丰盛。
在读这本《发现之旅》之前,很少听闻早期探索者的故事,更没有亲见过任何来自早期探险的自然史收藏,特别是一些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矿石,树叶,动物标本。自然课本里有的是干巴巴的结论,连手绘或者标本图画都少见,更别提什么相关的知识与消息。我只知道达尔文在环游世界之后进化论出现了,却不晓得在这次著名的旅行中,达尔文还发现了珊瑚礁成型理论,我也才知道了无数的雀鸟和海龟们对进化论的贡献并不比鸭嘴兽要小多少。也正是借着这本《发现之旅》,我才知道,原来收集标本曾经是穷小子致富的快速通道之一,只要你能带回新奇玩意来,总有不缺钱却不愿意冒险的贵族们买了去装饰门厅,彰显品味。不只是穷小子,女画家梅里安就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带着女儿跑去苏里南探索了一圈,带回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正确性的蝴蝶和蛾类画作。梅里安还颇具商业头脑给部分画作制作了不只一份原版,因此获利颇丰。这位老太太不只是一位艺术家,探险家,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此外,就17世纪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没有男人保护的情况下独闯新大陆,梅里安也算得上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了。当我读着17世纪以来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忽然有些热血沸腾,真想走出去,亲自去看一下这些收藏。
时过境迁,光阴流过了数个世纪,每每说起工业革命的风风雨雨、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最忍不住悠然神往。相比前人,我们享受则他们梦中都想不到的生活,却神往着前人波澜壮阔的冒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几百年前如此,几百年后亦如此。共生于艰辛的是机遇,伴随着安逸的是板结的社会。
生命是公平的,得到总要伴随着失去。如果没有在小猎犬号上经年的风雨,达尔文这个上流社会的青年也许会成为乡间教堂的牧师,伟大的《物种起源》不知最终会由谁的手写出。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何必后悔心的抉择,珍惜每一点收获就好。幸福在于珍惜手中的拥有,并不贪求路上擦身而过的风景。
第四篇:公开课《我的发现》教案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章(组)
学习内容
《我的发现》
学习内容
分
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通过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位老师的故事。班主任徐老师脚步的特点是快,像蜻蜓点水;李校长的脚步声很轻,像猫儿走路;体育老师的脚步声很重,但他又瘦又矮;音乐老师的脚步声一响一闷;辅导员的脚步声变化最多。通过各位老师的脚步声,我们可以做课前准备,也可以多看会儿课外书,还可以多说几句话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了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本课的理解是比较轻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的方式,找到各位老师脚步声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会认“据、伐”等12个生字;会写“判、断”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每个老师脚步声的特点。体会“我”观察细致入微的习惯。
4.学习本课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各位老师脚步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及我善于观察的习惯。
学习方式
方
法
小组探究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图片、音乐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据、伐、蜻、蜓、措、育、瘦、矮、辅、踱、撒、羔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答: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课前经常手忙脚乱之后,对每个老师的脚步声都特别熟悉,我由此获得了很多好处
3.让同学们谈谈文章标题中“发现”和“看见”的不同。
答:大家都见到了并都注意到的就是看见;就是一个东西本来就有的,然后一个人把他找出来了。本文中,对于老师的脚步声大家都很熟悉,却都没去关注,只有我认真观察注意到,所以才能叫“我的发现”
板书课题《我的发现》
4.课文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作者发现了什么呢?
答:我发现每一位老师走路的声音是不同的,根据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哪一个老师来了。
二、整体感知
1.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2)思考
①“我”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出上课的是哪一位老师呢?(脚步声)
②“长长的走廊”为“我”提供了什么?
(判断脚步声的时间长一点,做出的判断更准确一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读一段,学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哪些老师脚步声的特点?每位老师的脚步声有什么特点呢?
2)课件出示
第2自然段:
描写的谁?步伐的特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班主任→很快 像蜻蜓点水 说话或做准备。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没落稳就提起;用比喻:像蜻蜓点水)
第3自然段:
李校长→很轻 像猫儿走路 措手不及
李校长的脚步声为何让大家措手不及?
(突出她脚步很轻,让大家很难察觉,等到察觉已经到眼前了)
第4自然段:
作者对体育老师的脚步声的描写很有趣,你有同样的感受吗?
写的很幽默,脚步声重,那么交一定是狠狠的剁在地面上,所以,作者用“和地面有仇”来写,既贴切,又生动有趣。而他人却又瘦又矮,两者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体育老师→很重 又矮又瘦
第5自然段:作者从哪个角度写高老师的脚步声?
从脚步声一响一闷形成的原因角度来写。
音乐老师→一响一闷 鞋掌一新一旧
第六自然段:
辅导员→变化最多
学生自主认识写陈老师脚步声的写作特点。
(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来写其变化)
3.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读。
4.模仿喜欢的脚步声
5.学习第7自然
(1)指名读课文。
(2)“我”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呢?
(做好课前准备;多看一会儿课外书;多说几句话„„)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能听音辨人。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描写5位老师脚步声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能听音辨人的原因。
四、我是小小朗诵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要读出不同老师脚步声的特点。
2.找出文中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你有类似的发现吗?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
业
设
计
1.摘抄喜欢的句子
2.仿写句子。
3.字词抄写
板
书
设
计
我的发现
人物:
脚步特点
“我”的感觉
班主任→
很快 像蜻蜓点水 说话或做准备
李校长→
很轻 像猫儿走路 措手不及
体育老师→
很重 又矮又瘦
音乐老师→
一响一闷 鞋掌一新一旧
辅导员→
变化最多
第五篇:孤独之旅公开课
孤独之旅(第三稿)(我的公开课教案)
曹文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品位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品位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品位孤独,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体会“成长”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无“孤独”的经历?你能谈谈感受吗?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它让人感到凄凉、酸苦,但是,如果我们能战胜孤独,在孤独中让生命更加灿烂无比,那就是人生境界的又一提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看杜小康是怎样在孤独中成长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读书,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儿童小说《草房子》获得多个奖项。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3、整体感知
(1)布置学生通读文章,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活动:通读文章,整体认知,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探究人物形象
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杜小康的父亲和鸭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点拨]:主人公是杜小康。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A师: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课件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请一学生读读这四句话,再请其他学生做做评价。
B师:其实杜小康的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其背景的。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人物的语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二是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总之一句话,不能孤零零地看一句话,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背景。
◆解读第一句话:(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文章中是否有交代,他去放鸭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我们同学是否读过《草房子》这书,能说说杜小康原先的生活状况吗?)
幻灯片出示一段材料
第一、杜小康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边上痴痴地看。
第二、杜小康拥有一辆自行车,而60年代初的油麻地几乎找不到第二辆自行车了。此外,这优越感还来自他的学习,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而且还是班长。
★师追问:而现在杜小康已不再“小康”了,他成了什么?
他成了“杜放鸭”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天早上,杜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生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齐读第一段,注意“最”“竟”“另”“忽然”“只好”这些个词应该怎么读?(生:重读。)是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杜小康的无奈。
★请一生来读读杜小康说的第一句话,反复体会他的心情。学生们在不段的试读中说说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解读第二句话:(2)我要回家„„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此时的杜小康心情如何?
(学生们可能会回答到他的孤独、害怕、想家之类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中写杜小康孤独的内容)
★师:请大家进入文本,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例1:从第2第9段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的。它说“什么也没有了”,“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了”,从中,我觉得杜小康是孤独的,因为他远离了他的家乡、亲人、朋友,而且前方越来越陌生了,这会让他感觉孤独。
例2:第17段中,“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从中,我觉得杜小康一定很孤独。因为,没有牛叫或者狗吠的地方一定也没有人。
例3:第30、31段中说: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从中,我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我想此刻他一定是由于有太多的孤独积压在心头,突然爆发了。例4:第13段中,“第一缕炊烟”和“惟一的炊烟”让我觉得杜小康是孤独的。因为,炊烟总是和人家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炊烟的地方就意味着没有人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炊烟”是一种极具有孤独意味的意象,比方说,古诗词中,“炊烟”一般叫“孤烟”,如我们学过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例5:第21段,描写芦荡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他说他逃不走了,这样的环境自然让人觉得孤独。(那么,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芦荡的?)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连用了两个比喻和两个动词,写出了芦荡的广阔无边。
(在这样的芦荡面前,杜小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呢?这“害怕”和原来产生过的害怕一样吗?)
★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段文字,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去感受杜小康那份近乎绝望的孤独。
例6:第29段,这里我可以从很多地方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第一、“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这里,通过对比来表现杜小康此刻的孤独。第二、“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几乎已经脱离了社会。没有人交流的日子肯定是充满了孤独。“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从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孤独的。
★师作补充:在原著《草房子》中,确实有一段文字是介绍他们父子俩间干巴巴的交流的,老师说给大家听听:“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听,这就是杜小康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
师:这么多的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请多位学生来读读,感受杜小康说第二句话时的心情。
在学生们找到感觉后,要求对比第一句话,读出一个开始有点长大的杜小康。
◆解读第三句话:(3)、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让我们继续跟住杜小康,来感受他的孤独。孤独压得杜小康喘不过气来,但是,他面对孤独表现出的不会总是害怕,也不仅仅只是接受,或者消解,后来,他好像不再惧怕孤独了——当暴风雨来临的那个中午,成年的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还是一个孩子的他独自一人,冲进了暴风雨中,去挽救他们的鸭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刻,他对孤独的态度起了什么变化?
★请一生朗读第38段,其他学生相象那个画面,思考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杜小康
例: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紧紧地”、“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钻心地”这些词我想作者都是在表现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
★接着请学生齐读第44到49段,结合具体的字词句来看看,他对孤独的态度起了怎样的变化?(生齐读44到49段。)
★师提问一个学生:你觉得杜小康此刻对孤独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此时此景下,杜小康不再惧怕孤独,他似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孤独,当他感觉到它已经累极了的时候,他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这可以看出,他当时心里非常宁静,他在享受孤独。经过几个月的孤独的磨砺,他已经能够保持一种随遇而安、心安即是家的心态。)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他的平静的心态,那么可以引导学生将第三句话的标点进行替换,句号换感叹号,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过渡导语)师:杜小康从此完成了一个男孩子向一个男子汉的转变。接下去的日子,他该是坦然地接受着生活所赐予他的每一个考验,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他的付出得来回报,这一天有没有到来呢?
◆解读第四句话:(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当他发现鸭子下蛋了的时候,他朝窝棚大叫着喊出了一句话。
这一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杜小康?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断试读这句话,体会杜小康的心情。
2、主题理解
师: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杜小康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们说,这不仅是一趟放鸭之旅和孤独之旅,同时,还是一趟什么之旅?
生:成长之旅、成熟之旅、坚强之旅(板书:成长、成熟、坚强)
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生:孤独。
师:是的,就是孤独。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对于杜小康来说,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什么?
(生:磨练。)
(四)、谈“孤独” 师: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来品尝几份孤独,然后想想杜小康的孤独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拿起笔写写你的孤独体验。
(五)课堂总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多媒体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之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2、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板书设计
无奈
恐惧
孤独
坚强
放鸭
下蛋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朗读法 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合作探究法 质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正确、熟练的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老师简介《草房子》故事内容。3.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板书文题、作者)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想一想: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有哪些?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三、品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
在这个旅程中,哪一件事让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品读这一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1、听配音朗读36-48段,品一品,你觉得哪一句写的最好?为什么?结合课文说出同学们的理解。教师先示范
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前后之间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最后按:读语句-----想情景-----说理解的步骤发言。
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自己的理解说了之后教师进行归纳。2.自由读一读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而此时许多经历了地震的孩子们,他们正承受着恐惧、孤独、悲伤……你一定想安慰鼓励他们吧,说出你最想说的话.【作业设计】
让我们放飞想像,写一写杜小康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