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

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广。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

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

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

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 创设情境 教师: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赋闲、狼藉、踌躇、差使、颓唐、琐屑、蹒跚”等。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日常琐事中积累内涵深刻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孝心。

教学重点 深刻地体会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1、简介作家、作品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师朗读)

2、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会那份感动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感情。(课件展示文中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情况。)

3、学生放声朗读,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评。思考、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背景是怎样的?

(2)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其中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文中几次描写“我”的眼泪?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之间的联系。

边引导、边朗读,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背景。

(2)四次背影:第一次是在开头点题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思念中的背影。一般是第二次的背影印象最深刻。

(3)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正与父亲的背影相互映衬,表现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三、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齐读课文第二、三两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再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1、学生要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宽慰儿子。

3、这两段文字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

2、揣摩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梳理文章:难忘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惜别)——再现背影(别后思念)。

2、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本文写了四次背影,其中第二次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找找看是什么原因吧!

二、研读“望父买橘”

1、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第六段,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思考、讨论:

(1)这一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2)试找出文中外貌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胖”为下文的动作艰难作铺垫;黑色衣服照应了前文的家庭背景并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3)文中哪些动作描写的十分精细,说说你的理解。提示:重要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爬”、“攀”、“缩”、“倾”。

(4)感情的交流是双方的,试找出作者呼应的行为。

明确:“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全班齐读本段。

三、对于其他几处的背影,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请补充。(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四、文中记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朴实平常但意蕴丰富,试找出并体味父亲言语里蕴含的深厚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分析点拨:(1)句是决定亲自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2)句是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几个”虽不多,但关怀无微不至;(3)句惦念儿子是否路途平安;(4)句言外之意是担心儿子的行李安全,先说“进去吧”反映父亲唯恐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这又是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说的,可见心里还是依依不舍的。总之,这四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地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 我们都是幸福的!请说说写父母之爱的名言警句。

分组竞赛,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3、有人认为《背影》:“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谈谈你们学习这篇文章后的理解。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一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2.7《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洋务派在()世纪()---()年代掀起了一场()的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是(),在地方以(----)为代表。

3、洋务派前期以()为口号,创办了()、()、()等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后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4、洋务派还筹建了()、()、()三支海军。

5、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

6、洋务运动破产在()战争()覆灭以后。

7、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出示课题——第7课《戊戌变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2,讨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重难点分析

重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领导人、上书要求、结果和影响?(独立完成)

2、上书失败后,康梁又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活动?(细读正文第二段)

3、百日维新的时间、支持皇帝、变法的内容、有何进步性(须合作讨论)、变法失败的标志和原因(讨论)变法的意义?(讨论)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拨。

(五)教师点拨

1、强调公车上书的意义: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变法内容的进步性

①.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 ②.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③.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变法失败的原因: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2.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3.没有发动群众

4、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5、袁世凯的出卖

4、变法的意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失败了,但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做用,对社会也起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5、动脑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值得吗? 1,他献身的精神对后人起激励的作用; 2,维新人士逃脱后可以继续斗争.6、“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的“贼”指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指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六)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背景:息传到北京.公车上戊书戌变法百日维新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1895年_____,康、梁等人联合各省参加会经过: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影响: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_____》,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准备强学会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____,定期集会讲演.万国公报他们把《____》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令,实行变法.开始:1898年6月,___颁布了一系列法光绪帝 公车上书:背景,经过,影响准备,开始内容百日维新政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治:新人才.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书刊,开放言论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军事:训练新式军队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失败了,但在失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败: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戊戌变法失败.也起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七)课堂训练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创刊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八)布置作业,《全效学习》

(九)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7课 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背影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2)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纪......

    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28.《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

    1.2人口教案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