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川教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第7课内容。本课学习的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人民为救国图强不断探索的其一重要阶段。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维新派进行变法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情节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共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情境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
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 国之 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 国之 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天安门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 1898年6月11日 到 9月21日 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结语】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
2、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有。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5、戊戌变法发生于 年,又称“ ”。
6、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
7、戊戌变法的性质是。
8、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资产阶级势力小弱,封建势力过于 强大;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话出自()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D 宋教仁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② “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维新派试图通过戊戌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法令是()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 强学会的建立B “公车上书”C 《定国是诏》的颁布D 保国会的建立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历史上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A 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B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生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人士,废除变法法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 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 C 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② 走和死同是维新事业的需要,同样很崇高,就像昆仑山一样伟大 ②改革要避免流血 ③流血可以唤醒后人,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 ④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 D ②③④
7、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康熙帝 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
8、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C、杨锐D、刘光第、辩论会
(二)对于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没有到日本避难而最终遭杀身之祸一事,在明明和奇奇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明明说:“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奇奇说:“唉!他也真是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逃走再说。坐在家时等人家来抓,真是太傻了!” 你觉得明明和奇奇谁说的有道理?试说明理由。
同意明明观点的可以从谭嗣同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令人敬仰等方面来阐述。同意奇奇观点的可以从保存维新力量的火种,以图将来,东山再起等方面来论证
第二篇: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4、本堂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 创设情境 教师: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五篇:第6课 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第6课 戊戌变法 典型练习
发布时间:2008-10-0
3作者:感谢 方明 提供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数:3343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B.1895年 C.1897年D.1898年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4、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
5、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是()A.创办工厂B.游说太后C.资产阶级思想宣传D.组织武装斗争
6、下列报刊杂志中与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7、下图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在北京成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团体的旧址,此团体应该是()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华兴会
8、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B.1897年C.1898年D.1901年
9、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人物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10、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
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12、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 C.杨锐D.刘光第
1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A.商鞅变法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D.光绪维新
1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腐朽统治D.《马关条约》的签订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17、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A.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光绪帝和部分清政府官员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18、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
19、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创新题
20、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康熙帝B.道光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21、同学们举行猜谜活动,有则谜语是“身体好才能工作好”,谜底是维新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22、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23、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北京,想了解维新变法的思想,可以通过下列的哪
些途径
①阅读《万国公报》②参加强学会③阅读《新青年》④参加兴中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如果你想搜集有关梁启超的史料,以下网页我们不需要登录的是()
A.历史名人网B.戊戌风云网C.中国变法与革命网D.辛亥风云网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兴办新
式学堂
26、下列人物中,领导戊戌变法或赞同支持戊戌变法的有()
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谭嗣同④翁同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7、光绪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因有()
①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③变法可巩固以他为首的“帝党”的势力④根据慈禧太后实行“新政”的旨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8、见右图,回答问题
(1)此图中的文件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此事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
下发生的?
(2)请说出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领导者?
(3)此事件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这些材料是近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有哪些内容?
(2)请说出这次改革的两位重要领导人、以及改革开始、失败的标志。
(3)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4)这次改革的失败给当时的中国仁人志士什么样的启示与教训?
探究题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阶级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
(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3)“贼”指何人?为什么“无力回天”?
(4)“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2006年内江市)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万国公报》 ④组织强学会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32、(2006年河北省)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3、(2006年通州市)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34、(2006年盐城市)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
A.林则徐、魏源B.李鸿章、左宗棠()C.康有为、梁启超
D.孙中山、黄兴34、35、(2006年茂名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指的是()
A.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B.康有为等发起的戊戌变法 C.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D.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法集团的强大。
材料二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
材料三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次变法运动?结合材料说出这次变法运动为什么“悲剧性结局几
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
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B
2、B
3、B
4、B
5、C
6、D
7、A
8、C
9、D
10、B
11、C
12、B
13、C
14、A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D
16、B
17、A
18、A
19、B
创新题
20、B
21、A
22、A
23、A
24、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D
26、A
27、A
28、(1)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2)1895年,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3)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是,上书的内容广泛传播,在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次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9、、(1)戊戌变法。提倡办实业,改革财政;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改革科学制度;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2)康有为和梁启超。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施变法,变法开始。失败的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3)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探究题
30、(1)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2)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手无实权的光绪帝,又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无力反抗。(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我认为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
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B
32、A
33、B
34、C
35、B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1)戊戌变法。点拨:可从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等方面回答.(2)点拨:从领导阶级、内容、目的等方面说明。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内容上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而洋务运动主张不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戊戌变法是为了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3)点拨:题目比较开放,可围绕其中一个方面回答。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阶级领导下,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进行的改革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