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士杰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②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②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体验交流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甲午战后时局图》,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所有中国人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办?出路?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结局如何?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落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希望呢?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图存运动。
讲授新课:
学习新课,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再现维新
1、播放《公车上书》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直接原因、时间、主要内容、结果、重要影响。2,、现在我们来了解这次运动的领导人物。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像。
3、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4、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
5、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6、视频片段,康有为驳荣禄,荣禄中途退场内容。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7、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8、看变法法令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9、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10、出示戊戌六君子图片、电影《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视频。
二、反思维新
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出示最后一张幻灯片。
小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人将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序幕:公车上书
二、发展:办报刊、组织学会
三、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四、结局:失败(戊戌政变)
第二篇: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张雯慧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的基本事实。、了解和掌握百日维新主要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学习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填空)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 ”。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他们把《万国公报》改名为《 》,作为 的机关报发行。
3、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 ”,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
4、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⑴、政治上,; ⑵、经济上,;
⑶、文化教育上,; ⑷、军事上。
5、戊戌政变: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
囚禁在中南海
,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二)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三)板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时间
2、领导人
3、经过
4、结果
5、影响
二、百日维新
1、时间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3、结果
三、戊戌政变
四、戊戌六君子
(四)、自主检测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百日维新”发生在()A1895 年 B1896 年 C1901年 D1898年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实验班)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观察下面A、B两幅图片
A
B 请回答:
⑴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⑵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⑶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课后反思
第7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
主备人 张雯慧
学习目标 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事实。、了解和掌握百日维新主要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填空)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 ”。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他们把《万国公报》改名为《 》,作为 的机关报发行。
3、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 ”,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
4、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⑴、政治上,; ⑵、经济上,;
⑶、文化教育上,; ⑷、军事上。
5、戊戌政变: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
囚禁在中南海
,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二)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四)、自主检测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百日维新”发生在()A1895 年 B1896 年 C1901年 D1898年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观察下面A、B两幅图片
A
B 请回答:
⑴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⑵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⑶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公开课电视展示 教学设计
课题:
八里河中心学校:潘松
第7课 戊戌变法
戊 戌变法
八里河中心学校:潘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第7课内容。本课学习的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人民为救国图强不断探索的其一重要阶段。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维新派进行变法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情节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共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情境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播放近代1840-1900这一段历史中国受侵略和压迫的视频,教师激情语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通过视频回顾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内容,那些场景我们不愿记起,却又永远难以忘记。在那样多灾多难的岁月里,勇敢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勇敢的站了起来,大胆的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是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共同回顾这段艰辛而坎坷的历程。(大屏幕展示课题:《戊戌变法》)
(二)学习新课
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预习的效果如何呢?下面我首先想请同学站起来说一下,通过预习你们都知道了戊戌变法哪些历史。
(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课外预习,已经了解了一些本课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深入的学习这一课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要集中注意力,并结合课本内容认真记录,概括出视频介绍了哪些历史事件。(播放戊戌变法相关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段视频反映了哪三个历史事件?
生回答:(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师: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走上历史舞台,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这三个历史事件。下面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负责完成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三个内容。同组内的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上台展示本组负责的内容。下面开始准备,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我会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讨论时间5分钟)
生:组内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师过渡: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于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这一消息传到北京,群众义愤填膺,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奋笔疾书,请求朝廷变法,这就公车上书。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来向我们展示公车上书的内容。
第一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公车上书”的内容。
第二、三组同学提出自己对“公车上书”疑问,第一组同学解答。
教师过度:1897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光绪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颁布《明定国是召》,开始变法,下面我有请第二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戊戌变法这段历史。
第二组代表上台展示。
过度:第二组同学人物对话形象逼真,表格展示清楚明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下面请第一、三组的同学向第二组提出疑问。
第一、三组同学提出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疑问,第二组同学解答。教师过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起步晚、发展慢、势力弱。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封建制度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想进行改革而又丝毫不触动封建帝制的话,那只能是空谈。何况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的身上,所以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戊戌变法的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把维新变法镇压在血泊中,下面我们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向我们展示戊戌政变的内容。
第三组代表上台展示。
第一、二组同学提出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疑问,第三组同学解答。
教师强调:(1)变法内容;(2)变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谭嗣同为什么要自我牺牲?他牺牲的值吗?
教师强调:谭嗣同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唤醒了民众,鼓舞着后继者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他的死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自古以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倡盛,都离不开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今天取得的辉煌,正是由无数个象谭嗣同一样的改革者用热血和生命共同铸就的,这些英雄的名字也将永载史册,永垂不朽。
(三)、课堂小结
1、本课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
2、本课有哪两个重要的年代?
3、本课有哪五个重要人物?
4、本课中重要人物中:
(1)、为走救国之路,___多次上书。(2)、不做亡国之君,___下诏变法。(3)、反对变法维新,___发动政变。(4)、以血唤醒民众,___慷慨就义.5、教师升华:戊戌变法的失败了,但是维新志士们的爱国热情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继续奋斗,同学们,我们坚信,明天的中国会更加繁荣倡盛!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 创设情境 教师: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