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 五上 24 最后一分钟
24、最后一分钟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三学段(5 ~ 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词,描述大意,欣赏意境,畅谈想象,练习诵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全员全程共同参与教学。2.基于教材特点
《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3.基于学生实际
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接着,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评价活动方案】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课后反馈分笔试和口试,从而检测目标的适切性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有前备经验,所以,就识字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生之间的自我发现、交流来巩固,再借助读生字、读词的方法来检测掌握情况。
目标2,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维度,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目标3,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活动预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回顾引入,铺垫情感。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齐读第1、2小节,再来回顾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
(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生再自由朗读,生交流各自的体会随机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男女分读,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2、交流写话,师点评。
3、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倾听 呼喊
奔跑 拥抱 迎接 【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脊梁()的钟 缓缓()()的嘴唇()的紫荆 悄然()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小节之内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向学生明确: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读、评议;听朗读磁带读、找差距等,进行读的指导,达到读的目的,读中也促使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学生读的兴趣较浓。
第二篇:(五上)《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黄xx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执教者:xx小学 黄xx 【教材简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 “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 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 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 “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① 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 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 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练习设计】
1、这些带点的字看起来那么熟悉,可有时却经常听到人们对他们错误的称呼,请你试试找出正确读音。请用“√”勾出来。
脊(jǐ jí)梁
刹(shà chà)那
颤(chàn zhàn)抖
骨髓(suǐ suí)
悄(qiāo qiǎo)然
崭(zhǎn zàn)新
硝(xiāo xuē)烟 叩(kē kòu)问
2、诵读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溢于言表。请再一次回忆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
此刻,是午夜,又是„„
所有的眼泪都是____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____。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___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____,去迎接那新鲜的 ___的、芳香的 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___„„
3、香港、澳门、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
⑴ 香港于__年__月__日,__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⑵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这里的“旧条约”是指______。
⑶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这句话让你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香港的屈辱历史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从而对“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的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可能比较杂乱,这就需要教师提炼信息资源,使其在图、文、声、像下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涵咏、诵读诗歌并在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诗歌表达的情感。让“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感悟那些感情充沛的语句;然后读悟结合,研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悟促写,直抒胸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第三篇:小学语文:24、《最后一分钟》 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自豪
第四篇:《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紫荆花的图片。
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花?你能想到什么? 2.用一个词来形容紫荆花。3.揭示课题。
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时,所有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能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1)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重点是读正确、读通顺(2)随机引导关注字词
认读带拼音的词:叩问
脊梁
刹那
硝烟
骨髓
铸进 强调多音字:悄然
2.听音频朗诵。边听边思考: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呢?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
三、研读“一分钟”场景 1.等待回归 午夜,最后一分钟,无数颗心都在等待香港的回归。(板书:等待回归)齐读第一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急切的(板书:急切)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1)什么叫“叩问”?(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2)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最想问候的是什么? 万众期盼的(板书:期盼)
“让我拉住你的手”、“所有中国人”、“万众”„„(1)这是什么句?
(2)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3)一百年的期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急切?齐读。2.升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终于走到了尽头,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仪式)齐读第二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激动人心的(板书:激动)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1)“微微颤抖的嘴唇”,这可以看出什么?
(2)看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是啊,举国欢庆。在升旗仪式现场却是(刹那的寂静)透过这表面的寂静,我们看到中国人内心的(泪水)——那是什么泪?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充满尊严的(板书:自豪)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1)这里的“脊梁”指什么?(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2)这句话明明在写旗杆,怎么突然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呢?(3)想像一下: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脊梁是怎样的?
(4)而如今,香港回归了,中国人的脊梁终于可以挺直了。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啊! 充满希望的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难道在此之前,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不展开的?
这里的“展开”是不是我们理解当中的,把东西铺展开来?应该怎么理解?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大家准备一起读。
四、研读“百年屈辱史”
1.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联想浮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联想——痛苦欢乐)
自由读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眼望国旗让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短语中看出来的?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出示:虎门销烟(2)一纸发黄的旧条约——出示:不平等条约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
读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的家今天被割让一点,明天被割让一点会怎样?
(3)“被撕碎的教科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在《难忘的一课》中已经明白,英国列强为什么要撕碎我们的教科书,为的是什么?(英国列强不准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板书:百年屈辱史
3.正因为百年的痛苦之深,所以今天的欢乐更难以形容。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从“沸腾”这个词中你仅仅看到欢乐吗?是什么在沸腾?(指导学生说出无论是痛苦的回忆还是快乐,都化作了一个字,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那你能读出沸腾的气势吗?随着最后一分钟的临近,齐读。4.我们一起来重温下香港交接仪式的激动场面。
五、研读“回归的意义”
1.光阴如梭,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六年。请看今天的香港。(播放课件)2.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教师板书:未来——美好祝福)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六、小结
“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它包含了什么意思?
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七:板书设计最后一分钟
等待回归
急切 激动
升旗仪式
激动 自豪
屈辱的结束 联想
——痛苦 欢乐
崭新的开始 未来
——美好祝福
【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这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诗歌,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解决生字词问题。
二、听读 我在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希望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每一位同学。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面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已经变得乏味,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能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这一环节效果还不错,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
“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但在课堂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对香港对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我忽视了这一学情及本单元对于课外资料收集整理的要求,没有让学生事先了解这方面知识,致使学生进入文本时有一定的难度。
二、在文本理解上,我的语言表达还欠明了清晰。如在“脊梁”一词的体会中,我的表达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三、课堂上,我自己的语调过于平缓,没有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影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
今后我要再这几方面更加努力,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第五篇:《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播放课件(1--7)
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时刻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
过渡语:是啊,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欢欣鼓舞,来,让我们尽情释放这份激情吧。请拿起书本读读这首诗歌,读准生字词,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比比谁读得字正腔圆。
二、初读全诗,悟情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出示课件:读准生字和多音字
过渡语: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读读,理解它们的意思。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课件(第一小节诗句)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说说对哪些词不理解。“午夜是什么意思?”(午夜就是夜里十二点。)师:在这里,‘午夜’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预示正式结束英国的殖民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叩问”是什么意思?(真诚热切地询问。体会出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关注。)
2、你从这一节中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用简洁的词语概括那就是(板书:倾听)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板书:期待)
4、带着激动、兴奋、期待的心情朗读第一小节。过渡语:在最后一分钟里,作者看到了什么画面?
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第二小节诗句)谁来读?
2、理解:刹那(一瞬间)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3、在最后一分钟里,作者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此刻万众欢腾,激动无比,喜极而泣)(板书:升旗)
4、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自豪)
5、来,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自豪地、激动地走进这最后一分钟。
6、这种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情感,作者是通过哪些镜头来表现的。(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过渡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意味着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意味着香港有了自主的土地和天空。可这一刻让中华儿女足足等了150多年。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多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大家看看香港的历史吧。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课件(香港的历史:虎门销烟、不平等条约)
虎门硝烟是指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等人销禁鸦片的事件。道光年间,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体质下降,道光皇帝听取林则徐等大臣的进谏,支持“禁烟运动”,于1938年11月15日,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次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收缴大量鸦片,1938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总重量1188127公斤的鸦片,历时23天。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自此以后,香港就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过渡语:香港的割让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耻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土地,通过不断努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与诗人李小雨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
2、出示课件(第三小节诗句)齐读第三小节。
3、在最后一分钟,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板书:联想)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师: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直到1997年才结束使命,给我们造成刻苦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读:
师: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归了,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读:(板书:屈辱)
师:这一刻终于实现了所有炎黄子孙期盼已久的愿望,全球的华人的爱国热情似山洪暴发,仿佛能使大海沸腾。读:
过渡语: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凌晨迎来了崭新的日出。学习第四小节
1、出示课件:(第四小节诗句)男女生赛读:
2、“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3、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迎接
祝愿)
4、指名读,齐读。
三、读中升华,抒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3、如今,香港回归12周年了,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长足发展。现在你想说什么? 总结: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板书:
最后一分钟
倾听
期待
升旗
自豪
联想
屈辱
迎接
祝愿 三分诗,七分读
《最后一分钟》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首先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于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安排了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学生的情绪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