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蔡旗完小 赵晓霞
今天执教了《最后一分钟》这一课,感触颇多。《最后一分钟》是一首诗歌,诗歌的形式跟其他题材的文章不同。它没有孰轻孰重,很难取舍。还没开始教这一课时,我就赶紧去翻阅各种教学指导书,以及上网去查找各种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整理后。于是,我就开始自己试着去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个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读中升华,以读促写 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分布置分层作业 互动答题
现据目标的实施情况,反思如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理解第三节的诗句时,我让学生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等。体会一百多年前,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文后面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场面。我让学生深入体验:首先播放交接仪式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提问: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最想说什么?并让学生进行交流。
3、抓住诗句直接体会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如:“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让学生透过诗句,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诗句的停顿;注意诗句语气要高昂,注意诗句语气要沉重与坚定有力,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教学能注意以上三方面(搜集历史背景、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和抓住诗句的朗读直接体会情感),所以不但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1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爱华育新学校
张玉兰
一、教材解读
我上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4课《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全诗共4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写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二、教学方法。
由于课文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认为课堂教学情感的渲染尤为重要,所以主要采用了情感渲染法,以及抓重点词来体会情感的方法。如开课时播放“香港回归”视频,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讲授课文时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虎门销烟、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图片等,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诗句。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教具准备:
准备1997年6月30日到19977月1日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五、教学流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没有活动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课前就给大家欣赏一一段《香港回归》视频,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两得。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导入。
(二)初读感知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提倡让学生自由初读感知,提出三个初读自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让学生有目的的读。(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读文理解、感悟情感
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重点理解“叩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里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进入第三小节的学习。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通过图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最后回扣“最后一分钟”。总结性的语言,加深学生的体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2)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
(五)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查找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设计:
设计本诗的每一节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为标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清楚的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篇: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三塘小学:陈群
我上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24课《最后一分钟》。能够把这篇诗歌完整地上下来,要感谢我们学校所有指导我的老师们。
就这篇文章而言,想说以下几点: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全诗共4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写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准备1997年6月30日到19977月1日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想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读,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所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没有活动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课前就给大家欣赏一一段《香港回归》,既有视频,又与本课关联,一举两得。在导入时,我首先请同学从视频入手,联系到香港,再引入到香港的历史进行导入教学。
(二)初读感知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提倡让学生自由初读感知,提出三个初读自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让学生有目的的读。
(三)读文理解、感悟情感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等形式,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同时有体会诗意时,我们还借助一定的材料,如各种图片信息、视频短片等。以便于学生理解情感。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怎样防止中国的土地被分裂出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
(五)诗朗诵(机动)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设计本诗的每一节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直观地清除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
第四篇:24《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24《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
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接下来指名读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音。
(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 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 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 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重点理解“叩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里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
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环节四:读中升华 情境表演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紫荆花的图片。
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花?你能想到什么? 2.用一个词来形容紫荆花。3.揭示课题。
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时,所有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能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1)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重点是读正确、读通顺(2)随机引导关注字词
认读带拼音的词:叩问
脊梁
刹那
硝烟
骨髓
铸进 强调多音字:悄然
2.听音频朗诵。边听边思考: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呢?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
三、研读“一分钟”场景 1.等待回归 午夜,最后一分钟,无数颗心都在等待香港的回归。(板书:等待回归)齐读第一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急切的(板书:急切)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1)什么叫“叩问”?(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2)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最想问候的是什么? 万众期盼的(板书:期盼)
“让我拉住你的手”、“所有中国人”、“万众”„„(1)这是什么句?
(2)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3)一百年的期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急切?齐读。2.升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终于走到了尽头,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仪式)齐读第二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激动人心的(板书:激动)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1)“微微颤抖的嘴唇”,这可以看出什么?
(2)看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是啊,举国欢庆。在升旗仪式现场却是(刹那的寂静)透过这表面的寂静,我们看到中国人内心的(泪水)——那是什么泪?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充满尊严的(板书:自豪)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1)这里的“脊梁”指什么?(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2)这句话明明在写旗杆,怎么突然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呢?(3)想像一下: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脊梁是怎样的?
(4)而如今,香港回归了,中国人的脊梁终于可以挺直了。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啊! 充满希望的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难道在此之前,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不展开的?
这里的“展开”是不是我们理解当中的,把东西铺展开来?应该怎么理解?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大家准备一起读。
四、研读“百年屈辱史”
1.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联想浮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联想——痛苦欢乐)
自由读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眼望国旗让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短语中看出来的?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出示:虎门销烟(2)一纸发黄的旧条约——出示:不平等条约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
读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的家今天被割让一点,明天被割让一点会怎样?
(3)“被撕碎的教科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在《难忘的一课》中已经明白,英国列强为什么要撕碎我们的教科书,为的是什么?(英国列强不准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板书:百年屈辱史
3.正因为百年的痛苦之深,所以今天的欢乐更难以形容。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从“沸腾”这个词中你仅仅看到欢乐吗?是什么在沸腾?(指导学生说出无论是痛苦的回忆还是快乐,都化作了一个字,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那你能读出沸腾的气势吗?随着最后一分钟的临近,齐读。4.我们一起来重温下香港交接仪式的激动场面。
五、研读“回归的意义”
1.光阴如梭,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六年。请看今天的香港。(播放课件)2.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教师板书:未来——美好祝福)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六、小结
“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它包含了什么意思?
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七:板书设计最后一分钟
等待回归
急切 激动
升旗仪式
激动 自豪
屈辱的结束 联想
——痛苦 欢乐
崭新的开始 未来
——美好祝福
【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这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诗歌,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解决生字词问题。
二、听读 我在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希望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每一位同学。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面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已经变得乏味,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能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这一环节效果还不错,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
“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但在课堂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对香港对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我忽视了这一学情及本单元对于课外资料收集整理的要求,没有让学生事先了解这方面知识,致使学生进入文本时有一定的难度。
二、在文本理解上,我的语言表达还欠明了清晰。如在“脊梁”一词的体会中,我的表达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三、课堂上,我自己的语调过于平缓,没有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影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
今后我要再这几方面更加努力,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