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篇: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李义 小 学

刘国丰 燕 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教学重难点: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魅力,学习描写春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

1、燕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指名读,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根据插图和生活中对燕子的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4、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5、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6、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3、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5、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VCD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偶而、沾、小圆圈)

理解:小圆圈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圈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看VCD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 3

树的诗。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VCD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3、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

一、读春:积累词句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春天的词语、句子、古诗或者其他文章。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出示《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 4

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拓展:

1、背诵这首诗。

2、课下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

3、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 5

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4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 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 9

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蜜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7玩出名堂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8找骆驼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走失、忿忿、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读出老人不紧不慢、自信和商人急切、生气的语气。

3、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重点

1、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2、理解“忿忿、不紧不慢”等词,体会老人与商人当时的心情及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讨论交流)

A、商人开始为什么着急?引读第一自然段1--2句(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B、“走失”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丢失”?为什么?随机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 ;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 ;

理解“跛”: “跛”是什么样子的?做做动作。想想跛脚能使力吗?那这只骆驼走路时身体的重心会在哪只脚上?所以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左深右浅,得出它的左脚有点跛!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随机板书)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随机板书)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随机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A、“忿忿”:说说自己或别人什么时候会是“忿忿”的?“忿忿”时说话会怎样?商人忿忿的说了些什么话?你能读好它吗?

B、“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人认为是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C、指名读老人的话,请学生给“不紧不慢”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不快不慢,老人为什么说话“不快不慢”?指导有感情朗读。

3、指导有感情朗读,再分角色读。

4、、小组合作讨论补充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5、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6、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太阳是大家的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第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2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习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一面五星红旗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3、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题: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练读。

(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

2、学生展示读。

3、评议。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字,如”窄”“漆”“鼻”“摔”,”窄”〔了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蛟丝旁。

四、展示台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2、学生将搜集有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进行班级交流。卖木雕的少年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12*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学习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12、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任凭、尽职、稿纸、跌倒、屏息凝视”等词语,能正确读出“无忧无虑、枝折花落、生气勃勃”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猫的性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猫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猫的生活习性的知识 导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自由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读写下列词语。

任凭

贪玩

尽职

稿纸

跌倒

开辟

屏息凝视

(认真地将词语读三遍,再书写一遍。遇到读不准的赶紧查字典。)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无忧无虑

淘气

遭殃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和同桌合作读,读不准的要马上纠正。)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我知道()自然段是写大猫,()自然段是写小猫。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用直线划出重点词句。温馨提示:①默读课文1-3自然段,独立思考; ②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交流。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2.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用波浪线划相关句子。温馨提示:①默读全文,独自想像画面。②每个同学都要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抓住大猫和小猫不同的特点,给课文段,理清脉络。2.紧扣“性格古怪”学习大猫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相关句子,在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同时,说出猫的可爱之处。

板书设计 猫

教版三年级下册《猫》 一导入新课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

(二)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学学猫叫。

(三)听说过著名作家老舍吗,他也很喜欢猫,并且经过长期观察写出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撩拨起来;再加上几幅可爱的小猫的图片,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重点研读

(一)阅读全文,研读重点语句,感受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学生合作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可爱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的猫

(淘气)胆小勇猛

(意图:开课时设计这样的板书呈现形式,既对全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

理解:

①投影„„无论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一想会有谁呼唤它。)

„„无论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呼唤它。)

②朗读句子,读出猫的贪玩。

(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谁”、“怎么”的适当想象来体会猫的贪玩,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以表现,设计上考虑了学生的思考维度由“谁”递进到“怎么”,想象会更合理、更有情境感)

读出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方案1:能抓住体现猫尽职的语句并且能说到“屏息凝视”,教师趁机切入理解内容的教学)

(方案2:仅仅只能说出“一点„„”、“一连„„几个钟头„„”教师出示投影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14松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四肢 敏捷 镶嵌 搽过油 格外 嬉戏 歇凉

遮蔽 榛子 橡栗 储藏 缝隙 树杈 摇晃 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

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而可爱的小动物,课文中哪里写了小松鼠的可爱和美丽呢?

二、讲授新课: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的外貌描写内容。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看图自己说说这只美丽的松鼠。(指学生进行表达)

出示练习,进行有顺序进行描写的习作指导。(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第五题)

学生齐读对松鼠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描写方法好吗?为什么?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可爱之处的描写部分。

松鼠不仅美丽而且还可爱,小组里说说哪些方面可以看松鼠可爱?小组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自然段。学习第二段围绕松鼠的机灵进行理解。

⑴读了这段你觉得松鼠怎样?⑵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很机灵?⑶朗读这段,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

学习第三段围绕松鼠生活怎样搭窝进行学习。

⑴这段中给大家介绍除了松鼠的什么?⑵松鼠是怎样搭窝的?⑶你对它有什么想说的?⑷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学习第四段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进行阅读。

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⑵这段中有三个”它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各代表什么?⑶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把每一段用一句话来说说,哪方面表现了松鼠的可爱?小组间共同讨论,不要求每段进行概括,根据自己组的情况,选择进行概括。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吗?哪些地方在你作文写作中课文使用?(大面积提问)

15白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 24

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后记: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16白公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情感性目标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2.学生交流。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高傲的)白鹅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板

()的白鹅()的大白鹅

总写句

解释说明 太

一、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学习课文(l-3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2)、学生汇报交流。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8、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月球之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准备:概念图作品、学习网站、幻想画、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分别展示概念图、诗词网站、幻想画和神话传说)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二、学习课文,解疑问答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三、网络探究,自主学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登入主题网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四、高智慧学习,小组讨论

结合实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宇宙星空的奥秘,不仅仅是月球,还有火星,银河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哥伦比亚事件?为什么今年美国对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难的新闻牵动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科学进步的含义仅此而已吗?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学进步=牺牲+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填写不等式。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19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一、课题切入,激趣导读

1.揭示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如:”什么是信息”“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我’家是怎样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的”“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有什么好处”等问题)

2.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文环节。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工具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学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2)思考刚才同学们所提出来的问题,想想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可边读边划边在旁边加注。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试着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想想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

3.小组交流,遇到疑难问题做好记录,存疑待查。

4.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

三、群体合作,体验探究

1.学习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

2.师梳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好解疑重点。

3.学生群体解疑,师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又是指什么?

(2)说说议议: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课始,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方法传递给学生,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这是顾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体现。

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式权利的要求。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合作意识,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标准》)

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改变了课堂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组织学生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师适时点拨,这样既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气氛,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①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爸爸和妈妈介绍网络的运行情况。作用和优点的有关句子以及描写作者的心情、感受的相关词句,领悟电脑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认识电脑网络的用处。

如:指导学生理解”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了”这句话,可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一下子”领会网络的快捷方便,从网络的广泛联系领会”地球变小”,从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领会”知识的大门敞开”。

②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③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网络的用处,请上过网的同学谈谈上网的感受,进一步认识电脑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际上网操作)。

四、回读课文,感悟内化

1.回读全文,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的思想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延伸,形成能力

1.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我们已步入信息社会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脑网络将成为人们交流的快捷工具和新兴的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掌握好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布置作业:课后请亲自”跨上信息高速路”,去上网查得信息、发送邮件,„„并把自己所知道的网络的用处一条条写下来与同学交流。内容。

20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这就是几亿年前,主宰着整个地球的生物——恐龙!这可是我们最常见的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科学家们惊人的发现,它们之间却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一位作家用准确生动地语言,把科学家们的探索发现写成了一篇科普小文。今天就让我们循着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吧!请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 a)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读准生字的音,对难读的句子或段落你可以多读几次。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看谁把课文读得最通顺、最流利。b)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吧(出示词语)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谁来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的很正确)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光把词语读正确还远远不够,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你来读,你读,你的脑海里浮现怎样的画面?

(鲨鱼正张开血盆大嘴,吞吃猎物;狼群撕扯猎物,血腥、恐怖的场面)再来读一读,对!http://xyw.chinesehelper.cn/这才叫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对!读出词语的意思来了。)

下面我们想想词的意思,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你读(温顺可爱:读的好,仿佛看到乖巧的小白兔;凌空翱翔:读不好,想象一下鸟儿展翅高飞的画面,再读,有感觉了。读的好,仿佛看到长空翱翔的雄鹰。女同学读:轻灵、敏捷;男同学读:笨重、迟钝)同学们读得真好,读词语,读句子和读课文一样,都要读出它内在的意思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悟。③现在再让你们读课文,你们能把它读得有声有色吗?请选择你认为难读的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来读。谁能抓住机会!(你读得字正腔圆,象个小播音员。你很努力,也很勇敢向困难挑战。你读的很正确、很流利。你的声音真好听,象百灵鸟)c)初读了解内容

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读得身临其境,谁能说说这次神奇之旅,你有什么发现?(你的眼睛真亮;你有很大的收获。)

三、精读第一、二自然段

儿童科普文章讲究语言的准确、生动,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二自然段,去感受科普文 30

章独特的语言魅力吧!a)出示第一段

①自由的来读一读第一段

就这样读,对语言的准确生动,大家可能感受不深,老师给你一参照物,你们上下对比,反复读读看,肯定有很多发现。②同桌同学先交流一下

③谁来谈谈自己的发现?你还可以从那些地方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第一句

(生:凶猛、笨重、迟钝写得特别生动,感受到恐龙的特点。

师:你体会的真好,说得多么形象,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谁再来读? 师:对于写鸟的句子,你们有何高见?

生:用上轻灵、五彩斑斓,我感到了鸽子小巧玲珑,多么的可爱,孔雀的羽毛是多么的鲜艳美丽。

师:多么机灵,多么漂亮的鸟儿呀!你能把她读好吗?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这句话,请粗犷的男生来读恐龙的句子,请温柔的女生用甜美的声音读写鸟的句子。我们换一下角色,也能读——读得真不错,更让人惊喜。)④你还可以从那些地方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谁有自己另外的见解?(生:一支用的非常准确,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能进化为鸟类。师:是呀,如果没有“一支”,那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的重量级的恐龙也飞上天,那真令人难以想象!可见,这“一支”用的多么准确。

师:恐龙的演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几亿年的漫长岁月,沧海桑田。这“漫长”能省吗? 师:凌空翱翔,多么令人向往!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b)小结学法学习第二自然段:

刚才我们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生动,用词的准确。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也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自由读第二段并在书上圈、画相关词句。i.出示句子

这句话哪些词用的非常准确,一种小型、很可能,她不能肯定, 还只是一种猜测。科学就需要严谨用词啊!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人、齐读

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呢?是因为早在————

我们也来看一下恐龙和鸟的骨骼结构,注意到了吗?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ii.还有谁找到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

画卷指什么?辽西的发现是什么?这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做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那就自豪、兴奋地读一读吧!

iii.看见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老师也心理痒痒的,我们合作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读半句,你们接下去读,看看我们合作的是否密切?你看,这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结构是多么严谨呀!这就是科普文章的又一大特点。

四、总结这是一篇多么有趣的科普文章,生动的描绘激发同学们无穷的想象,准确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推断。我知道,同学们心中还有很多疑惑,如恐龙的哪一支是怎样演化为鸟类的?等等问题。下一节课再让我们班的陈老师带你们继续神奇的探索之旅。

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长城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21长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说说你对长城的了解:上下两千多年 纵横十万余里 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被列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之列 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对长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温馨提醒:这课书的生字挺难的,同学们一定要想办法读准

2、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

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读准音、看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垛子、瞭望口、城堡、射口(看图指导他们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屯兵、嘉峪关(简单的介绍一下)气魄雄伟(放在阅读教学是理解)

3、指名分读课文,读完一段,简单的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学了些什么?)

三、书写生字,1、同桌检查,互帮互助

2、重点指导:旋、隔、嘉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吧。

二、细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1、自由读全文,画出最能高度概括长城的一句话.2、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自由读,你觉得这一句话中哪几个词是非常重要的。(2)交流:

过度: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领略这一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的气魄雄伟,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些重要的地方可以简单的写一些批注

3、交流:(不按顺序)

(一)交流一:第一自然段:(从长城的“长”)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指名读,2、你是怎样体会到长城的长,相机理解并积累: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等词语。

3、朗读体会长城的长,相机出示“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图)

(这句话你认为写得好吗?体会巨龙和长城不但形似,更主要的是蕴含着我国人民对长城的热爱和赞誉,在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犹如巨龙一样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神奇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长城的深深的赞颂。)

4、用读来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最好当堂进行背诵。

(二)交流二: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2、指名读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三)交流三: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交流补充 谈体会(可以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的修筑需要几十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起如此雄伟的长城,所以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么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齐读最后一段,小练笔:

我来到长城,看到--------------------------想到-------不禁赞叹: “--------------------!”

四、创设运用情景:现在让我们来到长城,请你就一个方面,向到长城参观的人介绍有关长城的知识(可用可不用)

自由准备——以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作介绍

五、作业:

1、欣赏有关万里长城的网站。

2、拓展阅读:推荐读有关“长城”的文章;

3、做一张手抄报——中国的骄傲。(早布置、本单元结束后完成)

22颐和园

教学目标:

⒈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中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⒉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默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前准备:

⒈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⒉媒体。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江山秀丽,大家一定也去过许多地方,也感受到了那份美,那你们到过哪些地方?能否用一句话描绘一下那儿的景物。⒉学生交流。

师小结:五彩池、桂林这些都是自然风光,使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除了大自然的杰作外,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雄伟壮丽的古建筑,也让我们折服。⒊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出示图片):22.颐和园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时空的转换,地点的转移来写的。下面我们一齐来: 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⒉交流,明确。

①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②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边

三、学习课文。

⒈师:颐和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花园,那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们再读读课文,自己完成练习:

我来到了,在那儿我看见了,我最欣赏的是,因为。

师:去过桂林的小朋友都知道漓江的水有静、清、绿的特点,那昆明湖的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出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⑴学生自读,感受昆明湖静、清的特点。指名读、齐读。⑵去掉第二句,学生再读,有什么感受?

⑶昆明湖是那么得静,以致船在湖面滑过几乎也不留痕迹。

⑵出示: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⑶假如你是一个小导游,你怎么把这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介绍给大家呢?我们可以用刚才文章里介绍狮子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说话练习: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它们有的;有的;有的„„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⑷学生交流。

⑸出示课文里的话,学生自读体会。⒊小结:颐和园真美,那些彩绘画让我们大家着迷,那金碧辉煌的佛香阁让我们仿佛置身皇宫,34

而那水平如镜,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昆明湖让我们有荡舟的愿望,那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多么诱人。看着这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么会不自豪呢?

四、拓展延伸。

说写双通道: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可以先说给同桌听,再写下来。九 寨 沟

学目标:

一.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二.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1.湖泊多,湖水清,湖石彩。

2.五彩池美的原由。

3.瀑布的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教学准备:

挂图两张(瀑布、湖泊),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教学新授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读原句。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读原句。

c.一进入景区,象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

(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细致体会感受: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针对重难点,话语在具体教学时可能有改动,顺序不一定如此)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投影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c.朗读。练读,指名读。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a.学生交流体会。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一读,讲一讲。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c.朗读。指名读,齐读。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a.说体会,找词语。

b.朗读。指名多生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a.这池水怎么是五彩的?

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里。湖底有五颜六色的石头。

b.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c.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a.指名读。

b.出示挂图。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c.谈感受。如果你站在旁边,会看到、听到、感到什么?

你最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朗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三节,配乐钢琴曲。

(5)积累内化。

a.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记记。

b.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起立朗读或背诵喜欢的句子。

c.朗读或试背全小节,音乐环绕于耳际。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4.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金丝猴,羚羊(出示投影图片),大熊猫,小熊猫(学生用资料分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小节。

A.出示学习方法。

a.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B.学生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学后成果。

喜欢金丝猴的有哪些同学,交流。

金丝猴——体态粗壮,攀吊,眨巴,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朗读。指名几生读。

羚羊——突然窜出来,又消失了。

朗读。指名几生读。

大熊猫——翰态可掬(是什么意思:朴实可爱)

朗读。指名读,要读的慢一些。

小熊猫——行动敏捷,美滋滋照镜子。

朗读。指名读。

(4)齐读该小节。

(5)同桌互读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句子。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师述: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动情地赞叹道„„

齐读第五小节。

三.总结全文

师叙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自然风光与各种异兽珍禽的完美结合,九寨沟真不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相机板书:人间仙境

四.小导游活动

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真得去看看。可惜现在不行。那我们就先找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饱饱耳福吧。——小导游解说。

五.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六.板书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异兽珍禽

24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 37

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搭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难点:

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钻研文本,精心准备

拍摄搭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揭开文本之面纱。

1、看大屏幕: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非常美丽。可时隔多年作者记忆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家乡的搭石。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26 搭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相约便民之搭石。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2、组织交流。(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什么是搭石?谁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3)、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大屏幕出示:“绾”。“绾wǎn”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 思。)那脱鞋绾裤呢?(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我认为会很辛苦。生: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可能还是一种享受,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三、细读文本,欣赏美丽之风景。

1、出示搭石的图片,师:大家请看,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搭石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2、默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找出文中写风景美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3、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师:同学们找到了好多写风景美的句子,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感到这里的风景很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走搭石的美吧!请看大屏幕;(1)、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2)、自由读,说说自己的感受。(3)、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走搭石才叫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走过搭石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一走搭石。引导学生读走搭石的句子。(一、三排读:前面的抬起脚来,二、四排读后面的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能走得这么协调有序?是有人在指挥吗?(没有)那是为什么?因为作者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什么叫紧走搭石?(就是快走搭石)谁来读出快走搭石的感觉。什么又叫俗语呢?俗语就是有一定道理的话,文中有没有介绍快走搭石的道理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快走搭石的道理。正是因为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人们走搭石才走得那么协调有序。来,让我们再来走走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一、三排读:前面的抬起脚来,二、四排读后面的紧跟上去。(4)、发出踏踏的声音像什么?(轻快的音乐)那就让我们和着这轻快的音乐再来走一走搭石吧!播放音乐齐读。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5)、文中除了能听到音乐,还能看到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漾”在字典中有两个意项,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绰”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大屏幕出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这两词。

(6)、学生闭目听老师读(大屏幕播放音乐)并想像,这给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的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美美地来读一读。(7)、这哪里欣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是在吟唱一首轻快的小诗,看大屏幕齐读。

总结: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美丽的,漂亮的,优美的„„)指名板书:美丽。

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四、演绎文本,感受纯朴之民风。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说说面对面走搭石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2、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你们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

3、假如面对面走来的是一位老人,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大屏幕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1)、“伏下”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尊老)(2)、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现场采访。

师:说得多好呀!年轻人背老人无需感谢,老人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也无需感谢。都认为是理所当所当然的事。(1)、“伏下”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尊老)(2)、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现场采访。

师:说得多好呀!年轻人背老人无需感谢,老人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也无需感谢。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什么?这是故乡的一处民风。板书:一处民风。(3)、假如遇到的是一位残疾人,故乡的年轻人又会怎么做呢?大屏幕出示:假如遇到的是,年轻人总要。

师:故乡的年轻人又是跟谁学的呢?(老人、父母)文中也有一段话是写老人的,谁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负责),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老人的?(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5)、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我来采访你:老人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需要人们感谢吗?为什么?(理所当然)这种以老带小,以老传小,以小学老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形成了作者家乡一处独特的、纯朴的民风,请学生板书:纯朴。

过渡:我在阅读课文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纯朴的民风,还隐约感觉到作者想表达些什么?

五、齐读文本,感悟难忘之乡情。(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3)、作者仅仅是在表达对搭石的赞美吗?(作者同时还表达了对故乡纯朴民风的向往,对故乡的一份思念。这份思念就叫乡情)板书:一份乡情。(4)、作者时隔多年还在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搭石,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份乡情?(难忘)小结:同学们,有谁走过搭石?(没有或很少)是呀!可能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曾走过搭石,但是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搭石,他们是,他们为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作者刘章爷爷故乡的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了这一处纯朴的民风,回味了这一份难忘的乡情。同时也成为了你们学习之路上的一块搭石,希望你们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踏出你们的亮丽人生。谢谢!下课。

浓缩文本,浮现板书:

一道风景

美丽 搭 石

一处民风

纯朴

一份乡情

难忘

2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 44

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桥,因为。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28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歌曲《爱的奉献》、《世上只有妈妈好》音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1、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片段(小强与妈妈分别的一幕)

2、师: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失去了妈妈,无限疼爱他的妈妈因为生重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万分伤心。

3、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出示课题卡罗纳,板书课题。师:让我们轻轻地呼唤:卡罗纳。让我们再深情地呼唤:卡罗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读书要求一)

刚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谁能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呢?(学生汇报)(板书:老师、同学、“我”的母亲卡罗纳)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读懂了这么多内容,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的读课文。看看又会有什么收获。

三、读第一自然段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什么呢?指名读这一段。

2、请你们再读老师说的这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怎样对待不幸的卡罗纳呢?(板书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读课文2-7自然段。

1、失去母亲的痛苦是巨大的,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如何去帮助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段,并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的句段,划下来,在旁边写上受感动的原因。然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出示读书要求二)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下面请同学来汇报一下,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灯片出示相关句子)

A、“我心里不由得泛起„„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2

(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再请一人朗读。

B、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3

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男生朗读体会。

C、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孩子,你要坚强哟!”

是啊!老师像母亲一样爱他,安慰他,鼓励他.假如你是老师,你该怎样对卡罗纳说这些话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句话。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谭颖宁读)(学生评价)

谭颖宁的朗读中体现了对卡罗纳深深的爱,她确实是被感动了。请全班同学仿照她的语气读一读。

D、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师:放学了,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教室,奔向自己的母亲、奔向自己的家,46

而是围在卡罗纳的周围默默地看着他,这仅仅是默默地注视吗?不,这是默默的关怀,默默的疼爱。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理正流淌着浓浓的情,深深地爱。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此时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卡罗纳说,把想说的说出来吧!

生:“别伤心,你要坚强。”“卡罗纳,我们大家都是你的亲人。”„„。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打开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同学们,卡罗纳是不幸的,因为他失去了母亲,卡罗纳又是幸福的,因为他身边的老师、同学是这样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这庄重、严肃、热情言行中就包含着深深的爱。我们相信,卡罗纳一定回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快乐而坚强地生活着。

七、拓展延伸

1、《卡罗纳》这篇文章选自于《爱的教育》这本书,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了解这本书吧。

2、老师这儿打印了另外一篇选自于《爱的教育》中的文章《小抄写员》,请你们照刚才学习《卡罗纳》一课的方法读一读这个爱的故事。请看读书要求三:认真读读这个故事,你又感受到了哪一种爱呢?有什么收获呢?(出示读书要求三)

3、交流读后的感受。

4、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爱是什么吗?

八、总结下课

同学们,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爱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爱是„„让我们拿出自己的情,去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吟唱《爱的奉献》这首歌,让世界充满爱吧!

板书:

28* 卡罗纳

老师、同学、“我”的母亲

庄重严肃 热情爱

卡罗纳

29女娲补天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2.指读全文。

30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3、明白这则寓言故事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前准备: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举手。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里成长,从故事中有所收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2、齐读课题——扁鹊治病。通过今天的学习要达成学习目标。

二、设疑读文,明确任务

1、学完第一课时,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谁来回答

神医扁鹊为谁治病?治病的结果呢?

2、设疑:

既然病人死了,作为医生,扁鹊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 立一个调查小组。我自告奋勇任组长。行吗?

三、研读课文,阅读感悟

1、直奔主题,调查的重点——扁鹊治病的经过。

2、(出示调查记录表)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调查表中病情记录的填写。诊断时间病情记录

一天病在皮肤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从这三次的诊断记录上,你看出什么?(看来,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

(一)扁鹊劝说

过渡:于是,扁鹊是一再劝说蔡桓公治病。

咱们的调查指向扁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 公治病的语言?用“﹏”勾画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相机出示扁鹊三次劝说的语言。

A.“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请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我们依次读一读这三次劝说,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1)病情越来越严重。

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表现出来?

(2)你还发现了什么?扁鹊一次比一次担心,心里非常着急。

师小结:是呀,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足见扁鹊医德高尚(板书)。

2、小组练读、赛读扁鹊劝说的句子。

3、小组推选个别学生朗读。

评价:我听出来了,你越来越担心;你的劝说情真意切,如果我是蔡桓公一定会听你的了;你强调了这病的严重性,看来是非治不可了;你的劝说没有说服力,可不像一位名医。

(二)蔡桓公的反应

过渡:扁鹊情真意切,面对扁鹊的劝说,蔡桓公的反应如何呢?接下来,调查指向蔡桓公。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用“——”勾画出来。A、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C、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

1、扁鹊再三劝说,蔡桓公却是一再拒绝,请你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1)神态、语言(第一次:不相信——自以为是)(2)神态(第二次:不理睬——固执己见)(3)神态(第三次:不高兴——讳疾忌医)

2、自由练读,从读中体会蔡桓公的语言、神态和隐含的心理活动。

3、小组赛读。

(评价预设:真是龙颜大怒啊,蔡桓公火冒三丈了„„)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合作,通过朗读体会扁鹊与蔡桓公的心理活动。老师读叙述部分,男生读蔡桓公,女生读扁鹊。(孩子们的朗读已经再现了扁鹊治病的场景。)

四、深化主题,揭示寓意

过渡: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到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作为医生,他是见死不救呢?还是他一开始就没有医治的良方,根本是个没本事的庸医呢?

1、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出示调查表)请各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把调查表中治疗方案部分填写完整

2、诊病时间诊断记录 治疗方案

一天 病在皮肤 热水敷烫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 针灸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服几剂汤药 又过了十几天 病在骨髓 无能为力

3、仔细观察病历的治疗方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对症下药、有药可治)扁鹊医术高明(板书)。

4、思考:

从皮肤病开始,明明是有药可治,最后连名医也无能为力,究竟是什么要了

蔡桓公的命?(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 49

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四、拓展想象,抒发感想

1、过渡:现在该是我们调查小组出结论的时候了。我们的调查分析证明:蔡桓公的死,责任完全在在他自己。

2、但凡成功的人,都善于反思。参与了这项调查以后,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想想,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呢?(1、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2、及时改正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

五、总结,作业

我们的调查小组工作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的新任务是:组内每个成员都担任故事宣讲员,把《扁鹊治病》这个故事讲给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听。接受新任务的同学起立,让我们用掌声迎接新的挑战。板书设计: 治病

扁鹊——————————蔡桓公 不听劝告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31普罗米修斯

学习目标

①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③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课前准备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上代神话传说中,人是女蜗抟土造出来的,她用泥捏成人形,给人以生命。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还历尽辛苦,炼石补天。而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带给人类幸福和光明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读题目,说说你想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哪些事? ●自读自悟,完成一下自学要求 ①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②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通过课文了解了什么)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准备跟同学交流。●初步交流

第二篇:鲁教版 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__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1 燕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1节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VCD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

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VCD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看VCD: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 总第2节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3、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2)VCD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VCD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3)看这VCD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VCD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圈)

理解:小圆圈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圈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VCD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VCD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外形

活泼机灵

板书:

燕子

赶来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VCDVC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VCD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VCD出示诗歌)

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VCD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VCD,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VCD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春日》教学设计 总第4节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

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观潮》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时间顺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4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

整初步的了解。)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1)尝试有感情朗读。(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 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触→巴→拉、贴(牢固)6蜜蜂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课堂练习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②抄写词语。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B案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②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b.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b.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c.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c.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d.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课堂练习①指导写字。

a.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b.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c.学生书写

②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抽读生字词卡片。

②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朗读感悟

①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a.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c.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d.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e.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②学习第五自然段。

a.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c.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d.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e.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③学习第六自然段。

a.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b.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c.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语言实践

①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②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③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④学生书写。积累语言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7玩出名堂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与“阅”、“闭”,“腿”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附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年,学会了磨制玻璃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细菌,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也有所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动物和红血球,甚至用显微镜研究动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制镜片的技艺,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可以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以后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的半波长左右,这样人类的探索受到了限制。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3年德国人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后,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仪器。

8找骆驼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走失、忿忿、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读出老人不紧不慢、自信和商人急切、生气的语气。

3、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重点

1、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2、理解“忿忿、不紧不慢”等词,体会老人与商人当时的心情及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讨论交流)

A、商人开始为什么着急?引读第一自然段1--2句(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B、“走失”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丢失”?为什么?随机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 ;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 ;

理解“跛”: “跛”是什么样子的?做做动作。想想跛脚能使力吗?那这只骆驼走路时身体的重心会在哪只脚上?所以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左深右浅,得出它的左脚有点跛!(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随机板书)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随机板书)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随机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A、“忿忿”:说说自己或别人什么时候会是“忿忿”的?“忿忿”时说话会怎样?商人忿忿的说了些什么话?你能读好它吗?

B、“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人认为是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C、指名读老人的话,请学生给“不紧不慢”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不快不慢,老人为什么说话“不快不慢”?指导有感情朗读。

3、指导有感情朗读,再分角色读。

4、、小组合作讨论补充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5、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6、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板书设计:

看见

脚印左浅右深

左脚跛 又看见

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l9 太阳是大家的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第1课时 总第54节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2课时 总第55节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习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撒在鲜花上

9、太阳是大家的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一面五星红旗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3、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揭题: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第2课时 总第57节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练读。

(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

2、学生展示读。

3、评议。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字,如”窄”“漆”“鼻”“摔”,”窄”〔了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蛟丝旁。

四、展示台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2、学生将搜集有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进行班级交流。

五、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手举五星红旗

脖系五星红旗

拒换五星红旗

花拥五星红旗

卖木雕的少年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1课时 总第58节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总第59节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12*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总第60节 学习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12、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13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任凭、尽职、稿纸、跌倒、屏息凝视”等词语,能正确读出“无忧无虑、枝折花落、生气勃勃”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说出猫的性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猫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猫的生活习性的知识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自由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读写下列词语。

任凭 贪玩 尽职 稿纸 跌倒 开辟 屏息凝视

(认真地将词语读三遍,再书写一遍。遇到读不准的赶紧查字典。)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无忧无虑 淘气 遭殃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和同桌合作读,读不准的要马上纠正。)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我知道()自然段是写大猫,()自然段是写小猫。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用直线划出重点词句。温馨提示:①默读课文1-3自然段,独立思考; ②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交流。

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2.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用波浪线划相关句子。温馨提示:①默读全文,独自想像画面。②每个同学都要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抓住大猫和小猫不同的特点,给课文段,理清脉络。2.紧扣“性格古怪”学习大猫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相关句子,在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同时,说出猫的可爱之处。板书设计 猫

教版三年级下册《猫》 一导入新课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

(二)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学学猫叫。

(三)听说过著名作家老舍吗,他也很喜欢猫,并且经过长期观察写出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撩拨起来;再加上几幅可爱的小猫的图片,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重点研读

(一)阅读全文,研读重点语句,感受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学生合作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可爱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的猫

(淘气)胆小勇猛

(意图:开课时设计这样的板书呈现形式,既对全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

理解:

①投影„„无论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一想会有谁呼唤它。)

„„无论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呼唤它。)

②朗读句子,读出猫的贪玩。

(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谁”、“怎么”的适当想象来体会猫的贪玩,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以表现,设计上考虑了学生的思考维度由“谁”递进到“怎么”,想象会更合理、更有情境感)

读出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方案1:能抓住体现猫尽职的语句并且能说到“屏息凝视”,教师趁机切入理解内容的教学)

(方案2:仅仅只能说出“一点„„”、“一连„„几个钟头„„”教师出示投影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4松鼠

一、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四肢 敏捷 镶嵌 搽过油 格外 嬉戏 歇凉

遮蔽 榛子 橡栗 储藏 缝隙 树杈 摇晃 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

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松鼠》,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巩固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事物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而可爱的小动物,课文中哪里写了小松鼠的可爱和美丽呢?

二、讲授新课: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的外貌描写内容。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看图自己说说这只美丽的松鼠。(指学生进行表达)出示练习,进行有顺序进行描写的习作指导。(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第五题)

学生齐读对松鼠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描写方法好吗?为什么?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可爱之处的描写部分。

松鼠不仅美丽而且还可爱,小组里说说哪些方面可以看松鼠可爱?小组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自然段。学习第二段围绕松鼠的机灵进行理解。

⑴读了这段你觉得松鼠怎样?⑵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很机灵?⑶朗读这段,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

学习第三段围绕松鼠生活怎样搭窝进行学习。

⑴这段中给大家介绍除了松鼠的什么?⑵松鼠是怎样搭窝的?⑶你对它有什么想说的?⑷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学习第四段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进行阅读。

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⑵这段中有三个”它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各代表什么?⑶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把每一段用一句话来说说,哪方面表现了松鼠的可爱?

小组间共同讨论,不要求每段进行概括,根据自己组的情况,选择进行概括。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吗?哪些地方在你作文写作中课文使用?(大面积提问)

四、板书设计:

美丽: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

松鼠

可爱:机灵、搭窝认真、自己劳动生活 15白鹅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后记: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第三篇: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

教学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 “ 资料袋 ”。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 “ 我们的课余生活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二、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300个字,会写315个字。累计认识2140个字,会写1475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教学重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5、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

四、教学难点

1、、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

教学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4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绝招》是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金色的草地》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爬天都峰》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绝招》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村孩子有趣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课文内容丰富,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们读来定会感到十分亲切。语文园地一共有五项内容: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和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童真童趣和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词语的习惯。

3.认识25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存量。

4.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练习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提示

《我们的民族小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表达效果。学生字时要注意指导写“戴”、“舞”、“摔”的笔顺。前置性作业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通过比较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打扮来区别少数民族,可以通过课后的资料袋来讲解。还可以交流一下我们的小学和民族小学有哪些不同点来激发孩子学习课文的兴趣。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

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前置性作业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老师可以准备蒲公英的图片,然后通过拓展让学生找出还有什么植物或者动物跟人的起居或者昼夜的变换有关,从而让学生通过在大自然中的观察而受到启发。《爬天都峰》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通过学习课文一是能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领会到爬山的险。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山之前--爬上天都峰—爬山之后。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二段描写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共鸣。课文主要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对学生来说很有启发。由于是略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就行。阅读中多注意二类字的认读还有几个多音字的读法,如:“撒、得、臂”。

语文园地一重点指导学生习作,由于是第一次写作文,一定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写好习作的信心。所以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习作的评改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后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P5/做一做1、2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同级运算中两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2)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一)24+24+24÷2

= 24+24+12

= 48+12

= 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中各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不足之处是计算时易漏掉进退位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

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大正方向,八大方向的辨别和描述。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正偏某一方向类的问题,个别学生搞错主方向。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 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准确率也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

24+19=()+()()+38=()+5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

(25+15)×4

46×25 4×25×16×25

(25×15)×4

(40+6)×25 49×49+49×51

(68+32)×5 49×99+49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 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

=9×(37+63)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2)1035-(497+235)(3)1035-497-203(4)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

(2)判断: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

四、小结 :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a÷b÷c=a÷(b×c)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课后小结:

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

0.7里有()个0.1。(2)10个0.1是()。

10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

0.05

0.005

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

40.6

3.134

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

102.0200

102.02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

412.002

60.06

500(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 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

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

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

2、()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

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98653

45874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

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4.2

13.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0.1 0.012 0.102 0.12

0.021(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师: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一)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

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3 70 260 240 200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4 90 45 300 320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三)全班展示、评价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四、预测身高

在书上完成例2,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42(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

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2).9.09+11.1-19=

(20

1.1

1.19)(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五篇:鲁教版三年级下册品社教案(全册)

第一课 我们是一个集体

活动主题:我们的班集体 集体有纪律 我为班级争荣誉 活动目的:

1、认识班集体,了解班集体的组成。

2、认识集体有纪律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群体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4、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遵守纪律的人物故事。

2、让学生调查班内学生为班集体作贡献的事例。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我们从一年级起就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在这个集体里,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一个集体”这个主题。(板书课题)

二、说说我们的班集体。

1、小组交流:我们的班集体由哪些人员组成?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2、共同了解班主任、班委会成员,明确他们的职责,了解他们在班集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活动,进一步了解集体的组成。

1、出示课本中“登山活动”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2、从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这样的一个小组也是一个集体,让学生举例说说更多的集体。

3、创设情境,指导制定目标。

(1)师:如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你有何打算?你们的目标是怎样的呢?

(2)小组讨论,制定本组的目标。(3)集体交流,适时指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班集体的组成,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相信大家会更加热爱我们的集体。板书设计: 我们的班集体 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 热爱班集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课间到上课一段时间纪律上的表现,师做评价,并引出主题活动“集体有纪律”,板书。

二、创设情境,模拟体验。

1、老师设置活动情境:上节课,我们制定了一个春游活动的目标。这节课,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可是,就在这时,小组内有一个同学到了规定的时间还没有来,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组内讨论,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3、小组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如谈话、表演等)

4、教师总结纪律的重要性。

三、小小故事会。

1、学生分小组讲述遵守纪律的人物故事。

2、集体交流,召开“遵守纪律的楷模,我学习的榜样故事会。”

3、教师讲述“严守纪律的邱少云”的故事。

4、学生据所听的故事谈感受。

四、诱发情感,激励践行。

1、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出示小博士的话。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今后的打算,并填写到课本上。

五、教师总结:

在社会生活中,纪律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吧!板书设计: 集体有纪律 自觉遵守纪律

不遵守纪律 批评、劝阻 第三课时

一、谈话诱思,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面流动红旗或一张班集体的奖状,问: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得来的?它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使学生对“集体荣誉的取得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有粗浅的认识。)

二、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1、让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报。

2、让学生现场采访班集中热爱集体的典型人物4—5名,使学生在交谈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体验感悟,升华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人三足走”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自我实践,自我感悟,自我实现。

四、运用观点,解决问题。

模拟设置故事:一位同学为了自己班集体的荣誉,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又一次夺得了流动红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掌握的观点看、析、议、写,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制定计划,激励践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订“争创优秀班集体行动计划”,并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努力为班集体争荣誉。板书设计: 我为班级争荣誉 热爱班集体 维护集体荣誉(诚实、正直)第二课 快乐的集体生活

活动主题:我喜欢集体活动 集体的力量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热爱集体,在集体生活中有责任感。

3、体会集体的力量是我们做事成功的保证。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团结力量大的各种图片、名人名言资料。

2、搜集集体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做游戏。规则:小组内每2人一组,每次8人进行比赛,要求两同学用背顶球从起点到终点不能让球掉下来,不能用手碰球,哪组先到哪组胜。

2、采访做游戏的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做这个游戏吗?会玩得这么高兴吗?我们大家在一起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生活,你喜欢参加吗?让参加比赛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据学生谈的感受引出活动主题“快乐的集体生活”,并板书。)

二、说一说喜欢的集体活动。

1、师:我们在一起游戏、活动是多么快乐呀!三年来,我们在一起参加了许多集体活动,谁来展示一下搜集的集体活动的资料?

2、利用实物投影或其它手段,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3、谈谈自己喜欢哪些集体活动,并说出这些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三、小小辩论会。

1、创设讨论情境: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

2、分正反两方,举行“小小辩论会”。

3、学生谈谈本次辩论会的收获。

四、教师总结:

通过辩论,我们知道健康快乐的集体活动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吧!板书设计: 快乐的集体生活 我喜欢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有益? 无益? 热爱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搬动教桌或教师内较重的物品,让其他学生认真看,再安排3—4名学生一起搬动,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出活动主题“集体的力量”,板书。

二、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事情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你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

4、让学生谈感受。

三、深入感受“团结力量大”。

1、师讲述“团结力量大”的小故事。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团结力量大的图片、文字资料。

3、集体汇报交流。

4、集体交流搜集到的团结力量大的名人名言。

5、让学生谈交流资料后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真切地感受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集体的力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保证。让我们珍爱集体,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吧!第三课 大家都是好朋友

活动主题:同学之间 有了矛盾怎么办 交更多的朋友 活动目的:

1、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2、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4、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班级中同学间发生过矛盾的事,不记名记录在卡片上。选学生排练几个小故事。

2、让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的格言,准备卡片。

3、课前,让学生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第三课时)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情,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友谊之歌》,出示歌词。这样导入:歌词中说友谊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永远芳香。(这时,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一朵简易的四瓣花。)那说到友谊,你首先会想到谁?(同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同学之间”这个主题。(板书课题)

二、火眼金睛找优点。

1、四人一组,互相找优点。

(师:不知不觉,同学们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明亮的教室中,我们同窗共读;美丽的校园内,我们一起活动;如花的岁月里,我们共同成长。那大家彼此之间是否都非常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谁有一双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能发现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汇报。

3、为全班同学找优点。(重点引导学生找有自卑心理或大家不太喜欢的学生的优点。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好孩子”的感觉,同时引导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

4、交流找优点的收获。

5、让学生给朋友提点建议,并出示小博士的话进一步导行。

三、互动交流,探究实践。

1、讲同学之间相处的事例。

2、创设情境,交流探讨。

将课文中的故事拍成短片展示或教师进入学生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找学生配合表演,让学生讨论一下同学之间该怎样相处。(据交流情况板书到黑板上的花瓣中。)

3、联系生活讨论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

四、诱发情感,激励践行。

1、出示“友谊之桥”,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做到与同学友好相处。

(内容:我的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我会对他说: 我的同学这次考试没考好,很伤心,我会对他说: 我的同学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我会:„„)

2.教师总结,让学生把学到的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守信用 宽容 热心 帮助 不起外号 同学之间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就像一朵绽放的花,而且它是一朵用心浇灌才会绽放的花。谁都希望自己的这朵心灵之花开得最灿烂,可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呢!大家看,这几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事先安排好的同学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演完后,师问:他们怎么了?(产生矛盾了)那有了矛盾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

二、互动交流,探究实践。

1、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2、学生自选一个案例,分组讨论解决的办法,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可以用模拟演示的方式,也可以以对话的形式直接告诉故事中的人物。)

3、各组汇报。

4、结合实际,进一步探讨。

(1)教师选取课前调查的不记名卡片上的典型事例,出示给学生。(2)分组选代表抽取卡片,小组内共同探讨事情的原因及最佳解决方法,并写在卡片上。(3)集体交流,汇报。

5、交流搜集的格言。

三、诱发情感,设计“友情卡”。(配乐:《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把写的内容与全班同学交流,并亲手交给好友。)

四、课堂总结,激励践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懂得了该怎样和伙伴相处,会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处理朋友间的矛盾,老师祝愿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板书设计: 有了矛盾怎么办 学会宽容 友好相处 以诚待人 第三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歌曲《朋友多了路好走》)

师:是啊,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生活快乐,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们来交更多的朋友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说说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三、探讨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1、师扮演一名学生的好朋友,和学生共同表演“替朋友打抱不平”或“怂恿朋友做坏事”的故事片段。

2、观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法。(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

3、讨论:面对朋友的不足,我们该怎么做?

四、学会交更多的朋友。

1、设置讨论情境:应该和哪些人交朋友?为什么?怎样和他们交朋友?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该怎样去交朋友,和哪些人交朋友。让我们一起唱响《找朋友》这首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六、唱歌曲《找朋友》结束本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广交朋友,交真正的朋友。板书设计:

交更多的朋友 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广交朋友

注:学完这个单元,可利用班会时间召开“在集体中成长”主题班会,以更好地巩固本单元内容。第二单元 第一课 欢迎到我家乡来 单元特点:

1、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活动主题。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对学生而言是熟悉、亲切的。“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两个活动主题“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的探究内容均来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家乡的变化、优秀人物等。

2、学习过程活动化。活动以探究为核心。“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两个活动主题都需要学生亲自去看地图或地球仪,调查、访问、搜集与整理、分析资料来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起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注重活动过程完整化。例如,“家乡的故事”活动主题下的“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家乡山水美如画”“家乡风情更迷人”“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历史名人”,每个主题活动结束都强调以一定的形式,如画家乡、写小作文、编情景剧等反映活动结果,同时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得以升华。

4、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教科书版式设计灵活,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5、活动呈现方式范例性。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呈现方式只是起到范例引路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6、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生成,而不是灌输。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知识与技能:

1、在家乡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搜集与整理、分析资料等进行探究活动。教学建议:

1、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去了解家乡。

2、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情感。

3、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要以家乡优秀人物为榜样,以鲜活的实例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爱乡之情,使其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单元课时建议:8-10课时 欢迎到我家乡来 主题目标

一、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

中国政区图、山东省政区图或市级地图、社区图。活动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地图,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教师出示中国政区图,找出山东省。

1.交流怎样确定地图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地图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2.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的长度。比例尺一般有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3.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说明称为图例。我们可以借助图例,知道地图上都有什么。

一、了解行政管理区域的划分,写一写,填一填。我的家乡在()省,()县(市区),()乡(镇)。家乡的省会是(),与家乡相邻的省有()()、()、()、()。

二、出示山东省地图,说说家乡的地理位置。出示30页写一写,填一填。

三、巩固练习查看地图找家乡。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家乡的各种地图。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地图

将搜集到的地图悬挂在教室墙壁上,让学生分组选择地图,仔细观察,在组内交流怎样介绍家乡。2.介绍家乡

请各组选派一至两名代表,用地图介绍家乡情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3.整理信息

听完各组的介绍后,综合信息,整理成“我的家乡”解说词,要求表达清楚,语句流畅。4.说说收获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用地图介绍家乡的情况。

四、课堂练写“我的家乡”解说词。教学反思:

以挂图为教学,包括省、市、县地图,联系实际让学生探索出自己家乡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第二课 家乡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传说故事。

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4.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教学估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课前准备:让家长协助找反映家乡的“老照片”、“新景观”(将学生组:分别搜集城市建设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饮食方面等)课上活动:

1.激情导入:由几十年的变化导入……

2.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照片,选代表参照照片讲变化。①分类展示 ②组织学生讨论,家乡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城市建设方面:高楼鳞次栉比,道路越来越宽…… 工业方面:发展迅速,工厂多,效益高…… 农业方面:机械化,科学种田,产量高…… 饮食方面:生活条件好,生活丰富多彩……

③学生讨论,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3.布置练习与作业:“我与爸爸比童年”小调查

①让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以前家乡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进行归纳整理。

②以“小作文”的形式把调查情况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抒发对家乡变化而感到自豪的心情,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第二课时

(家乡山水美如画)(家乡风情更迷人)活动方式:主要采用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内容与过程: 课前准备:

一、家乡传说故事会:布置学生通过访问老人、查阅资料去搜集一些有关家乡的传说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二、家乡美景一日游(看美景-----准备谈收获)课堂教学:

一、情景激趣:上一节讨论了“家乡的变化可真大”的主题,同学们表现都很积极,大家通过课后的调查,一定对家乡山水、家乡风情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这节课大家就把调查的结果、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讨论分析:

1.小组交流展示,分享讨论各自的收获。2.交流展示,输理情感体验。

①各组竟相发言,交流展示组内的收获(可展示图片、也可讲听到的故事)

②学生谈到的美景有桓台少海公园、张店公园、桓台新城„四世宫保‟坊、乡镇的美丽建筑附近的现代化工厂、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激情。

三、教师引导进行汇报辨析:

家乡这么美,变化这么大,说明了什么?(党的富民政策好)变化这么大,和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乡劳动人民)

提示:建设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长大后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模拟活动,升华认识:

走出教室,融入校园,向全校同学宣传关于“家乡山水、家乡风情”的知识,倡议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第三课时

(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历史名人)课前准备:调查了解家乡人为家乡的建设做了哪些贡献,了解他们的可敬之处;查找家乡古代名人的事迹,准备课上发言。

一、情景激趣:

家乡美如画,家乡的变化大,家乡劳动人民功不可没,今节我们研究一下家乡的人,作调查,查资料,了解家乡人为家乡做了哪些贡献,学习他们的可敬之处。

二、讨论分析: 1.夸夸可爱的家乡人:

①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夸夸可爱的家乡人,赞美家乡人的奉献精神。

②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2.老师提供《地方志》,让学生自己查找家乡的历史名人,有选择的在班上交流,以名人的精神激励自我。

三、汇报辨析:学生已经搜集了不少的关于家乡人、历史名人的事迹、资料等,老师选择最好的资料,让学生讲、老师进一步补充。

四、模拟活动:以“小作文”或“日记”的形式,说说家乡人或家乡历史名人对自己的影响,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第三单元

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1活动主题:垃圾带来的烦恼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垃圾的种类和来源。

2、通过讨论、上网、调查等方式,了解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认识到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方式,知道有些垃圾可重复使用。

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要尽量减少垃圾,分类堆放,使之能够回收利用。二 教材分析

“垃圾带来的烦恼”包括“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带来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三个主题活动。教科书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是从垃圾存在的现状及危害这一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垃圾。第一课时

垃圾从哪里来 活动准备:

公园里的录像片、课件或公共场所的图片。通过查、看、听、问,调查垃圾从哪里来。填写调查表,了解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大家喜欢到公园或公共场所去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或公共场所去。

教师播放录像片、课件或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做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观察中发现什么?(垃圾)。

教师小结:大家看了心里一定都不舒服,乱扔垃圾太不应该,这是不讲卫生的行为。

那你们居住的周围有垃圾吗?下面,请大家来汇报。

二、讨论分析:垃圾从哪里来

1、小组内交流展示调查表,并介绍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2、小组内交流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依据调查表按垃圾来源分类。如,家庭垃圾:方便袋、菜叶、果皮等;校园垃圾:废纸、尘土、杂草、落叶等。

3、教师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介绍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具体现状参考教参书)

三、汇报辨析

针对上述介绍以及大家了解到的现状,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为了使大家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人人生活在清洁美好的环境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

五、拓展活动:通过访问、调查,完成《垃圾的危害调查表》 第二课时

垃圾带来的危害

活动准备:故事(教参书)。《垃圾的危害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听故事、想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王乱扔”垃圾国历险记》。

边听故事边思考:(出示问题)故事中的“王乱扔”在垃圾国遇到了哪些烦恼?“王乱扔”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2、指名说一说。

二、讨论分析:垃圾的危害

1、小组内交流汇报,各自展示介绍《垃圾危害的调查表》,小组长作记录。

2、班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

3、教师介绍有关的垃圾危害的资料。(依据教参书)

4、学生自由阅读课本52、53页内容。

三、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人们宣传垃圾的危害,减少垃圾的产生,使人们少受垃圾的危害。保护人类的健康。

四、拓展活动:访问、调查垃圾的处理方法。第三课时

垃圾的处理

活动准备:故事(教参书)。搜集的垃圾处理的方法。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听故事、想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四个垃圾桶》。

边听故事边思考: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

3、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非常麻烦,首先要给垃圾分类,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二、讨论分析:垃圾处理的方法。

1、小组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作记录。

2、班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处理的方式也不同。学生自由阅读课本54、55、56、57页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人们宣传垃圾的危害和高额的处理费用,人人都自觉减少垃圾的产生,使人们少受垃圾的危害。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人类的健康。

五、课后拓展: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2、《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方法,知道水资源短缺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考察活动,意识到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3、学习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水资源短缺问题,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养成科学用水的习惯,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4、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乐于探究的求知欲望。活动准备:

1、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现象;

2、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

3、上网或阅读书刊,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情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教学时间: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用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一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水。

二、活动

二、了解教材,选定课题。

1、导语:同学们自由浏览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体内容。(为下一步学生交流,选定研究课题做准备。)

2、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想研究什么问题。重点围绕一下问题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呢?生活中那些地方离不开水?我们喝的水合格不合格?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我们怎样节约用水?等等)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大家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自己比较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课题。

5、小组内确定研究课题。

6、小组内汇报研究课题。

三、根据确定的课题,制定计划。

1、导语:有了课题,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小组要选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工作进行分工,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课题研究计划表供同学们参考。(出示课题研究计划表)

2、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制定出自己组的研究计划。

3、小组代表上台,出示自己组的课题研究计划表。

(例: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水被污染了》。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呼吁人们都来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实地考察、访问、收集资料。第一步先考察访问,收集资料。第二步,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教师补充: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4、学生再交流:想出最好的办法,一边更好的完成研究课题。

四、总结建议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提出的研究问题也很恰当,那么,课下你们就按课上制定的去研究、去活动,把问题完成的更好。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使研究活动会顺利进行。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导入情趣。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围绕课文内容确定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各小组又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比较具体的研究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按计划实施。据了解,有的小组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进展顺利。今天,我们要对各小组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个大体的了解,互相交流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大家来共同讨论解决。

二、有困难、大家来

1、小组活动:

交流一下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

2、全班交流: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

(交流过程中,可以随时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以便下一步活动顺利进行。)

3、教师小结: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回报,老师很高兴。同学们交流的很好,说的困难也很实际,同学们也及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课下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把活动搞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活动搞好的。

四、课后延伸

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3、环境好 我快乐 教材分析

“环境好 我快乐”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活动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垃圾污染,第二个主题是水污染,本主题主要讲了垃圾污染和水污染一外的环境污染,如:噪音、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共同组成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验到保护环境的快乐。主题目标:

了解家乡其他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感受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培养学生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环境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自然环境,做环保小卫士。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主题:其他环境问题

活动准备: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小区广场、公路等处环境的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如校园全景图等。活动过程: 情景导入 放录像。

镜头一:校园全景图

镜头二:有关小区广场的环境录像片段 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心情怎么样? 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师: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烦恼。比如我们前面学的垃圾、污水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害了人体健康,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呢? 出示课本图片

师: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明白吗?谁愿意告诉大家? 请看老师搜集的一些图片

2.小组讨论,老师也加入到小组讨论:

师:(见课本)等等都在我们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把你知道的说给其他同学听,组长作好记录。3.交流汇报,把问题归类

噪音污染:建筑噪音;接连不断的汽笛声„„

空气污染:汽车尾气;工厂废水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出来散发出的异味„„

河水污染:乱往河里扔垃;乱倒污水„„

师新修的公路上堆满了泥沙;造纸厂的污水不经过处理就拍放出来,臭气熏人;炼油厂的黑色烟灰飘到几里外„„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也发达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呢? 师: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你们想做点什么呢?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3.选择问题,准备调查

4.确立活动小组,分成三个活动小组。5.制定本小组的生活

合作实践,小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以便完成计划制定。交流展示计划,取长补短,共同修改。

1与小组之间交流(或征求某个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广泛征求意见,看看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吸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在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多研究研究,形成最佳方案。2展示各小组指定的计划,评议、修改、确定调查计划。安排调查活动

师:计划制定好了,下一步就要实施,要注意安全,向人访问时要注意礼貌用语(可在课堂上演练一下),带好调查用的物品。做好记录,把新的发现用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拍照等方式)。根据分工,做好调查与访问记录。

第二课时

活动准备:展示台、收集的资料。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这几天同学们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愿意同大家一起分享吗? 整理资料

小组内互相交流,选出代表准备汇报。汇报交流

小组在调查种草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交流: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自己的办法? 归纳总结

被污染的空气、海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危及到我们每个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课后延伸

根据你发现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提出合理化建议,贴在壁报栏里,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第三课时

活动主题: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活动准备:《我们的家》课件 导入

朗诵《我们的家》

边听边观察整幅画面,画面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互相说一说,通过欣赏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人类、动物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美好)启发思考

看图: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你有保护环境的方法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吧。说一说,演一演

当你走到校园、公园里„„看见地上有垃圾,护栏上有尘土,该怎么办?小组表演。互相评议。

小结: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愉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总结与评价

自我评价: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与小组其他是怎样合作的? 共同评价:根据展示的情况,哪个小组表现的最优秀?哪个小组最富有创新精神?

开展一次实践体验活动,行动起来吧:弯弯腰,让“家”变得更美好。

下载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1 草原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

    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教案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教案鲁教版 一:各单元主题展示 第一组:我爱阅读 重点课文: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把主体课文《升国旗》《我们的祖国真大》同“快乐读书屋”《家》、“能说会写”《我所知道的祖国》以及“语文七色光”......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鲁教版)

    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 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和作。 2、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

    鲁教版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十一个课题。第一单元是“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有四个课题。第一课是我的家庭,第二课是幸福的家庭,第三课是我成长的故事,第四课是我会做的事情。第......

    鲁教版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的家”。第一课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家,第二课是我爱我的家。第二单元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第一课是......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