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7: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第一篇: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杠杆的研究》

授课教师: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 叶军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上《科学》中《机械和工具》单元的第3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杠杆和打开饮料瓶的杠杆,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但对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的认识并不清晰。学生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以及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重点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跷跷板激趣。

2、揭题。

二、状态感知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分析。

3、初步结论:右边的格数 > 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三、验证结论

1、学生实验验证活动。

2、活动汇报。

3、分析实验数据:(1)、“撬起来”的数据;(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4、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1、杠杆省力规律应用。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次的试教与磨课,感触颇深:

1、上科学课难,要真正上好科学课更难。难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难在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一次磨课一次进步。每次试教前,总感觉这次试教应该是一节比较理想的课。但试教下来,通过自己的静心反思和体会,通过听课教师的诘责与分析,总觉自己在教学预设时考虑欠缺周全,总觉有生成缺乏灵活机智的处理手段。“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将会更大。

3、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一节课将带给学生一点什么。六上的教材,放在五下的学生施教,从教材难度上来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发展了。通过几轮的试教,使我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逐步转向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

4、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个人简介

叶军,男,1990年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于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小学任教,小学科学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会会员。曾获安吉县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湖州市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湖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在任教常识、科学的10年教学生涯中,计有29篇论文、案例、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2005年8月至10月参与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材《小学科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编写。

第二篇: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物体的热胀冷缩

执教教师: 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朱伟龙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这部分内容分为3层。

第一层是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实验观察的回顾,教材上方的插图和对话提示了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观察到的现象。第二层是研究怎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细玻璃管。

内容的第三层是,教材下方以文字和插图对学生的想法施加了影响。提示学生在做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观察活动之一是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之二是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之三则换了一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这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也出不来。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对“膨胀”“收缩 ”两个词要加以解释。

教材64页热胀冷缩的概念表述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一种提炼。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充分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实践。教材64页以3个问题对学生们的研究施加影响。教师可多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研究,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 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 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空气受热或受冷时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发生的胀与缩的变化,进而认识液体、固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训练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事物。(4)感受科学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乐趣。

2、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学难点:培养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为学生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细玻璃管、胶塞)、烧杯(2个)、烧瓶、气球、水、红墨水、橙汁、醋、牛奶、油、热水瓶(两组一瓶,内装热水)。

(2)教师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等)、酒精灯、火柴、乒乓球、气球、大烧杯、热水瓶(内装热水)、制作课件。

5、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热水壶水烧开时的录象。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讨论: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二、实验探究,归纳推理。

(一)水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用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归纳: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解释前面的问题。

(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选择其他液体进行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3、引导学生归纳:橙汁、醋、牛奶、油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固体的热胀冷缩:

1、启发学生提问: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出示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引导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3、教师演示,验证学生猜测。

4、学生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气体的热胀冷缩:

1、学生提问: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典型气体——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

3、学生分组运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4、学生归纳: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引导学生归纳:象水、橙汁、醋、牛奶、油、铜球、空气一样,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联系生活、科学应用。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运用。

(六)收获成功、课后延伸。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以及遗憾的地方。

2、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兴趣。

三、试教体会

1、教材的处理。考虑到学生是在没有学习本单元第一节课《冷水和热水》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因而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采用了不同于教材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能够乐于接受,但对于“理解水的体积变化”尚显不足。

2、材料的准备。在为学生预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液体时,开始没有充分考虑,选用了酒、醋、牛奶和酒精,试教后发现了问题:酒和醋不易辨认;酒精不易观察。后来试用过“酷儿”,结果产生二氧化碳气泡,实验没有成功。因而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堂科学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问题的设计。开始试教时,总想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结果事与愿违,课堂难以驾驭。例如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认识到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设计了一个过渡“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你最想知道的什么?”学生的问题有:“水为什么会热胀冷缩?”“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后还会热胀冷缩吗?”“如果瓶子盖紧了,水没有出口会怎么样?”„„根本没有提出我欲设的问题(固体或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4、活动的安排。考虑到是参加省里比赛,本来平时我会选择两课时的内容准备一课时完成。结果试教时发现,要么活动都能完成,但缺乏深度;要么让学生充分活动,反复验证,但不能完成欲设所有活动。只有:

一、作好充分准备,尽量少讲空话,多给学生活动和思考时间;

二、结合具体上课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思维的启发。三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还需要我们巧妙的引导以及特意的关注。

个人简介

姓名:朱伟龙,1974年出生,大专学历。1988年命运安排进入自己并没有填过志愿的师范学习,1991年8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从教15年来,呆过4所学校(泄川乡中心小学、联城镇苏埠小学、丽水市大洋路学校、莲都区中山小学);任教过语文、数学、音乐、自然、、常识、科学等学科;担任过教研组长、完小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教务员,现任莲都区中山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分管后庆校区教科研工作。教学上,20世纪主攻数学,21世纪转占科学阵地。参加过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讲师培训和省新课程培训。现任浙江小学科学网丽水市联络员。历年来所得荣誉有:原丽水市第五届教坛新秀、丽水地区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莲都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莲都区第七届教坛新秀、丽水市第三届教坛新秀、丽水市明星教师。06年曾被推荐参加省教坛新秀评选,无奈个人能力有限,未能如愿。历年来参加优质课比赛成绩如下:2000年获丽水市小学数学优质课壹等奖;2000年获丽水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壹等奖;2004年获莲都区小学科学优质课壹等奖;2004年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壹等奖; 2006年莲都区小学科学优质课壹等奖;2006年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壹等奖。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日食和月食》(新教科修订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杭州市文渊小学 徐金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②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③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②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④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⑤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日食的成因和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地球仪,乒乓球 便携式幻灯机、三球仪、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

学生准备:小弹珠、半球面地球仪、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播放日食和月食的动画。(动画片《海尔兄弟》“河神遮住太阳”片段和《宝莲灯》片段中关于“天狗吃月亮”的片段。)

2、提问:刚才大家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 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他们是怎么认为的?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3、提问:你认为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日食和月食”)

二、新知探索

1、对日食发生的过程和特点作出假设

1、提问:刚才好多同学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提出了好多假设,到底谁的观点比较科学呢?要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我们最好怎样啊?对了,我们最好先观察到这种现象。大家亲眼看到过日食和月食这种天文现

象吗?那么你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这种天文现象的?对,我们很少亲眼看到过,只是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一些媒体间接的了解了一下。现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北部曾经发生一次非常壮观的日全食,你们想看看吗?好,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这次美丽而又壮观的日全食全景。请大家根据这段录像观察日食发生时有哪些特点?(播放录像)

2、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似乎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4)推测挡光的物体应该是月球。

3、提问:作出进一步推测: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2、分组模拟日食的发生验证假设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告诉大家这种实验我们可以称为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怎么设计呢?

3、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三球的距离应怎样来模拟?(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5)观察时我们应处在什么位置?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半球面地球仪代表地球,一生手持小弹珠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小弹珠绕半球面地球仪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看不见太阳。

请大家模拟出发生日食时的场景。

5、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模拟演示天体的运动。要求:

当你认为发生日食时就停止运动。(情境设置: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扮演太阳的同学用幻灯机对扮演地球、月球的同学打光。)

学生分别带上模型上讲台演示。

6、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5)日食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3、复述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并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播放日食成因的录像以验证学生的推测。

3、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四、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出示月食成因示意图。

6、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7、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对于日食和月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模拟场景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发生日食和月食的位置,思考:

边模拟边提问: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是多长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日食和月食了吗?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

3、出示我国未来八年(2008-2015)能观察到的月食和日食情况表(表略)和2009年7月22日的将要发生地日全食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上述表格得出结论: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天文现象,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

教师利用三球仪,幻灯机,地球仪,排球和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作进一步完善。

并让学生了解全食、偏食、环食;了解月食为什么不可能发生环食。以及今年能观察到得一次日全食。

五、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学生画的日食示意图)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 地球

月球

太阳

(学生画的月食示意图)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

月球 地球 太阳

六、教学设计意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_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日食和月食》(新教科修订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杭州市文渊小学 徐金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②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③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②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④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⑤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日食的成因和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地球仪,乒乓球 便携式幻灯机、三球仪、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

学生准备:小弹珠、半球面地球仪、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播放日食和月食的动画。(动画片《海尔兄弟》“河神遮住太阳”片段和《宝莲灯》片段中关于“天狗吃月亮”的片段。)

2、提问:刚才大家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 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他们是怎么认为的?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3、提问:你认为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日食和月食”)

二、新知探索

1、对日食发生的过程和特点作出假设

1、提问:刚才好多同学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提出了好多假设,到底谁的观点比较科学呢?要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我们最好怎样啊?对了,我们最好先观察到这种现象。大家亲眼看到过日食和月食这种天文现象吗?那么你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这种天文现象的?对,我们很少亲眼看到过,只是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络一些媒体间接的了解了一下。现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8月1日在我国新疆北部曾经发生一次非常壮观的日全食,你们想看看吗?好,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这次美丽而又壮观的日全食全景。请大家根据这段录像观察日食发生时有哪些特点?(播放录像)

2、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似乎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4)推测挡光的物体应该是月球。

3、提问:作出进一步推测: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2、分组模拟日食的发生验证假设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告诉大家这种实验我们可以称为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怎么设计呢?

3、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三球的距离应怎样来模拟?(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5)观察时我们应处在什么位置?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半球面地球仪代表地球,一生手持小弹珠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小弹珠绕半球面地球仪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看不见太阳。

请大家模拟出发生日食时的场景。

5、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模拟演示天体的运动。要求:

当你认为发生日食时就停止运动。(情境设置: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扮演太阳的同学用幻灯机对扮演地球、月球的同学打光。)

学生分别带上模型上讲台演示。

6、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5)日食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3、复述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并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播放日食成因的录像以验证学生的推测。

3、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四、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出示月食成因示意图。

6、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7、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对于日食和月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模拟场景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发生日食和月食的位置,思考:

边模拟边提问: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是多长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日食和月食了吗?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

3、出示我国未来八年(2008-2015)能观察到的月食和日食情况表(表略)和2009年7月22日的将要发生地日全食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上述表格得出结论: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天文现象,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

教师利用三球仪,幻灯机,地球仪,排球和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汇报情况作进一步完善。并让学生了解全食、偏食、环食;了解月食为什么不可能发生环食。以及今年能观察到得一次日全食。

五、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学生画的日食示意图)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 地球

月球

太阳

(学生画的月食示意图)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

月球 地球 太阳

六、教学设计意图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3、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4、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5、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6、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3、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5、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6、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动物》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下载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材料教案 反思 体会课稿

    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材料•教案 反思 体会 《丑石》教学案(五年级) 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汤金波 一、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借物说理的散文,借助了一个公认为平凡的对象......

    2009年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比听课反思

    2009年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比听课反思 很荣幸参加本次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小学体育优秀课评课活动是在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举行的,能参加此次活动觉得......

    2013年浙江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

    2013年浙江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作者:郑 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3-5-31 9:15:072013年浙江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5月13日至16日在义乌市绣湖小学......

    2013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

    2013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3-5-21 8:52:42 2013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5月13-16日在舟山朱家尖......

    小学原创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XXXX小学原创教学设计评比暨教学优质课现场展示活动实施方案为加强我校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研读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推动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经学校......

    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 2014年5月5日—7日,保山市2014年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竞赛在保山实验小学举行。本次课赛共有10位教学高手参加,他们分别是来自保山市......

    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总结(推荐)

    锦山小学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总结 锦山小学教导处 锦山小学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历时两周(4月26—29;5月10—11日),分三个学科组进行评比。评比内容有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