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17: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 18:08 卢婷婷 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 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潘建屯(副教授)、刘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马克思传》,分组讨论学习马克思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1840-189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奠基时期 第一章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四、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五、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

学时安排:5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节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资本论》逻辑主线

学时安排:3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资本论》第1卷,查阅相关导读书籍。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三、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五、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反杜林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教学难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反杜林论》(节选),自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二部分1895-191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拓时期

第四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教学难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小组集体学习讨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国际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大论争的过程和影响。

第五章 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3.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4.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教学重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教学难点: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列宁《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分:1917-195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发展时期

第六章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四、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熟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论证。

第七章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教学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阅读《论新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

第四部分:1956-至今: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第九章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教学重点: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观看视频资料《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第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教学重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教学难点: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学时安排:4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国际知名学者谈面临全球化挑战的社会主义》,载《国外理论动态》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课外学习要求: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课程结业论文 2.成绩评定办法: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包括读书笔记、3篇小论文、课堂讨论、考勤)+期末成绩(50%,课程结业论文)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徐纪律、张小飞、崔发展:《马克思主义史若干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版。

7.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

16.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20.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22.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二,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运用系统、比较研究方法的原则。第四,坚持阅读原著与专题研究的原则。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B11090002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四)总学时与学分:54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相关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50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3、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主要讲授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超过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思考题:

1、如何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2、联系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讲授内容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这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2、世界的普遍联系

3、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的作用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时数:1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联系与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 难点:

1、世界物质性

2、否定之否定规律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科学的实践概念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认识的能动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

1、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的发展是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

4、真理与谬误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真理及其特性

3、价值认识及其特点

4、价值认识的功能及其价值观

5、价值与真理的辨证统一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时数:9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

2、真理与价值 难点: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性与相对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内涵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理的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从必然与自由、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 教学时数:9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动力

3、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难点:

1、社会形态

2、评价历史人物 思考题

1、联系实际,论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的萌芽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资本主义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及其货币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的本质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4、剩余价值的分配

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四、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1、时间节约规律

2、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

3、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和职能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来源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点和本质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价值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 难点: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其发展?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形成

2、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5、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

2、垄断资本的国际统治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产集中与垄断

2、全球化 难点: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垄断与竞争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

2、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确立

2、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概括

二、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3、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

2、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难点:

1、一国论与多国论

2、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2、联系实际,论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1、立足历史规律科学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若干特点

3、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方向和原则,而不做空想的详尽描绘

4、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3、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

4、阶级、国家消亡,社会实现高度和谐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1、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西方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3、近现代世界工人阶级和先进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是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跳过社会主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难点:

1、“两个决不会”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思考题

1、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意义。

2、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定稿)

一、1989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表《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性变革》,进一步阐述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要点:

1、根本改造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

2、为社会民主党恢复名誉,宣布社会民主党也是社会主义政党

3、重申全民国家论,主张实行人民自治与代表值、议会民主机制的结合

4、公开宣称“列宁”根本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完整纲领

5、论证社会主义就是人道主义,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的奋斗目标

6、鼓吹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似性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

以政治多元化否定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议会制,以经济民主化推行私有制,以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国际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来推行妥协外交。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

1、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

2、内因一:历史因素,即国内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弊病沉积。

2、内因二:现实因素,即执政党提出并贯彻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路线。苏东剧变的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际的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

4、坚持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5、必须警惕“和平演变”并坚决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变化: 1921、3-10初期:主要任务是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固定商品交换形式; 1921、10-1929斯大林终止前为主要阶段:继续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与货币流通。

实施内容: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区别:一个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主要有四种具体形式:其一,租让制;其二,合作制;其三,代购代销制;其四,租借制。

四、“苏联模式”: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方面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实现形式分全面所有和集体农庄所有)。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计划在30年代后逐渐指令性计划)。

3、国家成为经济活动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经济政策。政治方面

1、一党制(1922年11大确定)

2、高度集权(以党代政、地方权力向中央高度集中、党内要权集中)

3、行政强制手段(组织处理和肉体消灭;强调“一长制”;监督权架空:党的监察委员会由选举的产生的平行组织改为任命,工农检察院由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苏维埃监察委员会替代)

教科文方面

1、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同时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盛行

2、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文教;但搞自然科学阶级性划分,搞“文化革命” 苏联模式评价:历史地位:

1、适应了在落后国家特殊环境中救国图强的迫切需要。

2、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初始模式,在某些方面显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优越性。

3、为抗击法西斯做了大量的力量储备。

4、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重大缺陷:

1、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运行模式僵化。

2、长期优先重工业的战略设计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

3、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极其严重,尤其是领导人集权导致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长期后果。

五、西马的4个基本特征

1、理论方向上,在反对教条主义口号下,主张“重新发现”、“重建”、“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西马比较脱离革命实践,而更倾向于“学院式”的哲学研究。

3、理论构建方式上,西马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往往以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形成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

4、理论内容上,西马研究的焦点从经济基础转向哲学和文化领域,形成“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

早期西马不同于后来的西马:

A、仅仅是共产国际内部的流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

B、矛头指向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机会主义,政治上与共产党没有根本分歧

C、关注现实,积极探索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重视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哲学特征,较少受资产阶级哲学影响

六、1、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反对科技“中立性”观点,认为科技体现的工具理性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造成异化、物化和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操纵的深层基础,科技正在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政治统治进行辩护。马尔库塞:“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

高兹: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而分工源于技术。技术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双重功能:最大限度地生产,同时剥夺工人对生产的控制。

2、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理论

既承认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又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普兰查斯:资本主义国家用经济让步瓦解被统治阶级,换取长远经济利益。米利班德:掌权的政治家不同于资本家短浅的眼光,国家不简单地服从资本家时时刻刻的利益,而着眼于长远利益。

奥菲:福利国家不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七、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资本主义面临四种危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政府输出危机)、合法性危机(政府输入危机)和动因危机(文化输出危机)。

八、奥菲:福利国家矛盾理论:福利国家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福利国家对资本主义具有维护和破坏的两面性,资本主义经济离不开福利国家,但它的存在又威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

九、2、社会主义模式理论

社会主义应该以人为目的,关心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工人自治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

兰州大学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异化劳动

3、亚细亚生产方式

4、普列汉诺夫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2、简述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题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是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的

4、如何评价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论述题(二选一)

1、试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2、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问答题(每题10分)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简述题(每题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3.简述“两个必然”的基本原理

4、简述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胜利与挫折 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历史事实题(每题15分)

1、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著作及其重要思想

2、列举列宁的重要著作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3、葛兰西《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为什么说《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中是怎样论述两种生产理论的?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三、论述(45分)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在分析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状况以后,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的?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目录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转变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第三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二、《资本论》

二、三卷的出版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第五节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 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

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领域的进一步展开

五、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结束语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列宁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分析和认识俄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应该“共同胜利”的理论,而是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率先突破的“一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迅速凸显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加之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指出,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随着战争的爆发,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第二国际的分裂。一些左翼政党沦为社会沙文主义政党,他们的理论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打出“辩证法”的旗号给自己的背叛行径百般辩护,这引起列宁的警惕。列宁意识到,深入分析战争与革命的关系,促进变帝国主义战争为俄国国内革命,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形势促使他深入研究辩证法,为回击机会主义者的理论狡辩提供斗争的武器。当时俄国面临着多重矛盾,革命形势日渐成熟。1908年至l916年,为了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矛盾,给俄国革命斗争提供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列宁花了大量时间钻研了哲学。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还阅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以及近现代西欧和俄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笔记,其主要成果集中在1914—1916年的8本笔记中,其中包括《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等重要篇章,其主要内容是辩证法。这些笔记和批注都收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

下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精选]

    马克思 恩格斯 1、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是书里的学问,而是工人阶级的战......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史

    1.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供三年和四年两种学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2.理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3.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大全5篇]

    姓名: 学号: 班级:思政2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 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 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

    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