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二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
第三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I. 教学大纲:syllabus /teaching program Ceramic / pottery / porcelain
本大纲适应于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及英语四级过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制成的手工业品。由陶到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不同体系的陶瓷。
中国是陶瓷之国。而广东省佛山市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陶瓷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25%。佛山陶瓷在今日之国际市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产品行销世界五大洲。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为佛山培养地方经济外向型人才服务,让有志于未来从事与推动佛山市陶瓷工业、产品及文化外向型发展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锻炼的平台,从英语语言与翻译入手熟悉与掌握陶瓷发展史、陶瓷材料、陶瓷工艺、陶瓷产品、陶瓷文化和陶瓷市场及国际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II. 课堂安排:
1. 互动式课堂教学法,即教师讲课、学生翻译、教师现场评定和问答式相结合,使课堂成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实验性教学场所。
2. 提前一个星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布置学习与翻译内容,上课时学生将翻译稿件下载在课堂电脑上,依次由学生演示翻译内容及翻译中的体会(难点和解决方法)。然后教师对翻译内容进行评定。
III.考试方法:
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1. 期中考试形式是以二人为一组写一篇有关佛山陶瓷产业的英文调查报告,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500—550英文单词的报告正文;第二部分是中文版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及参考资料,字数不限(第十四周交卷)。2. 期末考试为课堂笔译翻译。
第四篇:《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形式逻辑
2、英文名称:formal logic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习题10学时。学 分:3学分
三、开课学期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四、课程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要求:考试或考查
考试:以期末试卷成绩为准;考查: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
五、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力量,以求达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六、适用专业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一)绪论(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以及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该课程的具体知识奠定基础。
能够识别“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能够从各种具体的命题和推理中,概括出它们的逻辑形式,并指出其中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等。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难点是分析“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教学内容
(1)思维、语言和逻辑
思维和语言;逻辑和逻辑学。(2)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什么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性质。
(3)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学习形式逻辑的方法。(二)概念(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征、种类、外延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能够运用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了解什么是逻辑限制和概括并能熟练运用;牢记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并能用以检验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逻辑错误。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之,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难点是事物类与整体的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分析具体定义或划分有无违反规则的情况。
3、教学内容(1)概念概述
概念及其基本逻辑特征;概念和语词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的类和分子、整体和部分。
(2)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实概念和虚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4)定义
定义及其构成;定义的种类或方法;定义的规则;定义的作用。(5)划分
划分及其构成;划分的种类或方法;划分的规则;划分的作用。(6)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三)简单命题(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把握命题的基本逻辑特征,直言命题的种类、逻辑形式、真假条件、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和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难点是对直言命题之间对当关系和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情况的正确理解。
3、教学内容(1)命题概述
命题及其逻辑特征;命题和语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命题的分类。(2)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及其构成;直言命题的种类;直言命题的真假条件;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
(3)关系命题 关系命题及其构成;关系的逻辑性质(四)简单命题推理(7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对当关系推理的有效形式,命题变形推理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及有效形式,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前三个格的特殊规则,关系命题中关系的逻辑特性;能够比较熟练地分析各种具体的直言命题推理是否有效,能够将省略三段论恢复为完整形式并检验其是否有效。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题变形推理的基本方法、规则及有效形式,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及前三个格的特殊规则;难点是命题变形推理的综合运用,三段论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内容(1)推理概述
什么是推理;推理的分类。(2)直言直接推理
什么是直言直接推理;直言直接推理的种类: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3)直言三段论
三段论及其构成;三段论公理;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三段论的格与式;三段论的省略形式。
(4)关系推理
什么是关系推理;关系推理的种类。(五)复合命题(7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含义、逻辑形式、真值表、逻辑性质及各种负命题的等值命题;能熟练运用真值表方法判定复合命题间的关系,特别是等值关系和矛盾关系,能够判定某个真值形式的逻辑性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含义、逻辑形式、真值表及各种负复合命题的等值命题;难点是对各种复合命题的真值及各种负复合命题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3、教学内容(1)联言命题
什么是联言命题;联言命题的真值;正确运用联言命题。(2)选言命题
什么是选言命题;选言命题的种类: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
(3)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及其构成;假言命题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间的等值转换。
(4)负命题
负命题及其真值;负命题的种类及其等值命题。(5)真值表方法
什么是真值表方法;真值表方法的运用:判定真值形式的逻辑性质和不同 真值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复合命题推理(7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的规则和有效形式;能够较熟练地判定某一复合命题推理形式是否有效,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的规则及有效形式,特别是各种选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的规则和有效形式;难点是各种选言、假言推理形式有效无效的理解和区别及综合运用各种复合命题推理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内容(1)联言推理
什么是联言推理;联言推理的规则;联言推理的有效形式(2)选言推理
什么是选言推理;选言推理的种类: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3)假言推理
什么是假言推理;假言推理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4)二难推理
什么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有效形式;驳斥错误二难推理的方法。(5)复合命题的其他推理
假言易位推理;假言连锁推理;假言联言推理;负命题等值推理。(七)模态命题及其推理(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什么是模态命题;掌握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真值模态推理的种类及其有效形式;掌握规范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规范模态推理的种类及其有效形式。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真值模态推理的有效形式,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对当关系规范模态推理的有效形式;难点是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3、教学内容
(1)真值模态命题及其推理(2)规范模态命题及其推理(八)逻辑基本规律(5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及其客观基础,把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能够识别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自觉地遵守逻辑思维规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难点是正确理解“同一思维过程”及准确把握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3、教学内容
(1)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什么是逻辑规律;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逻辑基本规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2)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同一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2)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矛盾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3)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及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排中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
(九)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什么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传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结构、特点及提高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各种传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结构和提高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
3、教学内容(1)归纳推理概述
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种类;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2)传统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3)现代归纳推理
概率归纳推理;统计归纳推理(4)类比推理
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及其结论的性质;类比推理的种类;④类比推理的基本逻辑要求;类比推理的作用
(十)论证(5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什么是论证,论证的结构和规则,证明和反驳的种类;掌握证明和反驳的基本逻辑方法;能够具体分析某一论证的逻辑结构及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及论证与推理的区别、论证的规则、证明和反驳的种类及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独立证明反驳法与归谬法、反证法的区别和联系。
3、教学内容(1)论证概述
论证及其种类;论证的构成;论证与推理和实践检验的关系;论证的作用。(2)论证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关于论据的规则;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3)证明的种类
必然性证明和非必然性证明;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4)反驳的种类
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1)《逻辑学》,姜全吉、迟维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2)《实用逻辑教程》,张绵厘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参考教材(1)《形式逻辑》,蔡贤浩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2)《逻辑学》,徐锦中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3)《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4)《逻辑学》,楚明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5)《逻辑学》,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6)《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3、主要学习参考资料
(1)《普通形式逻辑理论与实践》,赵永振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2)《趣味逻辑新编》,彭漪涟、余式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3)《逻辑与智慧新编》,郑伟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4)《笑话、幽默与逻辑》,谭大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第五篇:《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9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责任学院:软件学院
学时数:40学分:2学分
一、教学目的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领域国际通用语言,无论是查阅计算机文献,还是撰写计算机方向的论文,都显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专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它是学生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基本语法以及文献阅读和撰写的应用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专业英语的重要语法 4学时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专业英语词汇构成方法、专业英语的否定结构与数字理解、专业英语的日期、时间时序表示、位置与空间表示、专业英语的词汇、语句的翻译技巧。
(二)专业英语阅读理解 12学时
计算机各个方向的重要词汇、术语、计算机各个方向的时文选读与翻译练习。具体的计算机方向包括: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与结构、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与图像、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
(三)专业英语写作技巧 4学时
英文论文基本结构与写作技巧、英文论文摘要写作方法与练习、选计算机一到两个具体研究方向的论文选读、英文简历写作练习
(四)外文文献阅读 20学时
此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论文选题方向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并阅读至少5篇以上论文。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0学时)+课外计算机文献阅读(20学时)
考试方式:考查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计算机英语实用教程》(第三版),刘兆毓,郑家农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专业英语》,刘乃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考查内容:
请参考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方式,根据论文选题方向,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写一篇简短的科技论文(注:主要内容部分可以是一个框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