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22:4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 总学时:3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 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走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3.做心理健康的时代青年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2.做自己的主人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走出情感误区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4.做情绪的主人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5.远离不良心态

(三)创设和谐人际关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乐学会学创新路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学习在于创新

(1)了解与培养创新能力,学习创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创造品质。

(五)优化择业心理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

2.谁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1)写好自荐信,从容自信见考官。

(2)了解用人单位和应聘岗位,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3.珍惜你的第一份工作

(1)正确认识环境变化,分析自我,了解自我,树立自信心。

(2)走出认识误区,自觉进入职业角色。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 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2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一)走进心理健康教育 4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4

(三)创设和谐人际关系 4

(四)乐学会学创新路 4

(五)优化择业心理 4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2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评价原则。

评 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 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评价方式。

本 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专家和同行评定等方式。

4.评价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不能简单的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评估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利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整个班级的心理气氛和心 理环境的变化来考察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第三,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际、有效。第四,评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二篇:马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807412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英 文 名: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

开课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

教 材:马莹、黄晞建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主讲教师:马莹 教授 参考书目:

【1】马莹、黄晞建.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年

【5】理查德•格里格等,(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6】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孔燕等.微笑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知识,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提高自我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树立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塑造适应社会、与他人良好交往的完善人格。

具体而言: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达到以下目的:

(一)了解一些知识

如 什么是心理问题?什么是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等。

(二)明白一个道理

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与学生成才紧密相关的道理,树立心理健康需要自我

维护、自我关爱的态度。

(三)掌握一种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克服非理性信念困扰。如掌握理性情绪疗法。

(四)塑造一种心态

引领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应生活,应对挫折。

(五)提高适应技能

通过课堂训练、团体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良好适应社会、积极生活的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基本要求

1.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以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为线索,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扩展德育教育内涵,为德育教育做良好的知识补充。

2.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多种影响。

3.系统介绍当代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夯实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4.指导大学生学会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健康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总体上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困惑与调适等内容。重点教学内容简述如下:

1你心理健康吗(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意义)(1课时)2.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1课时)

3.什么是心理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的概念、如何识别心理问题)(1课时)4.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课时)5.什么是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咨询的作用)(1课时)6.哪些人适合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的原则)(1课时)

7.你会合理思考吗(包括信念与情绪行为的关系、ABC理论)(1课时)8.如何进行合理思考(如何识别非理性信念、如何纠正非理性信念)(1课时)

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课堂的互动体验和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通过体验案例、分析案例、扮演案例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观念,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课后观看心理电影并写出观后感作为平时成绩。

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通过心理学选修课、心理健康月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培训、专题心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心理电影:心灵捕手、阿甘正传、火柴人、美丽心灵】

四、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各占学期成绩的30%和70%。

其构成如下:学期成绩=平时成绩(成长性专业/考勤/实践性活动)(30%)+ 期末作业成绩(70%)。

【注:作业内容:四部电影观后感;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体会】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知识要求: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二)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发现并分析常见心理问题,提出有意义的可行的解决思路与办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

(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

(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4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6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6

(四)学会学习,有效学习6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6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3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2.评价原则。

评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评价方式。

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专家和同行评定等方式。4.评价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不能简单的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评估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利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整个班级的心理气氛和心理环境的变化来考察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第三,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际、有效。第四,评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玉林市教科所 点

【字体:小

击数: 29 更新时间:2010/4/16 ★★★

大】

8:16:47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下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I. 教学大纲:syllabus /teaching program Ceramic / pottery / porcelain 本大纲适应于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及英语四级过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陶瓷是人类最......

    中职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 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五篇范文

    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形式逻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形式逻辑 2、英文名称:formal logic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习题10学时。 学 分:3学分 三、开课学期 开......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9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责任学院:软件学院 学时数:40学分:2学分 一、教学目的 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领域国际通用语言,无论是查阅计算机文献,还是撰写计算机方向的论文,......

    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热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热学 所属专业: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性质:大类平台课程 学分:3分 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 (2)后续课程:热......

    英语演讲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演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语演讲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32/2课程类别/性质:通识教育/选修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英语演讲是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