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时间:2019-05-14 05: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第一篇: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

《反杜林论》

实践哲学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

伯恩斯坦

《哥达纲领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

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超帝国主义论

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

《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价值(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又抛弃了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谁不是按照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的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请说明:

其一,这三段各式哪两位经典作家在阐述什么理论时讲的 其二,各用最精炼的一句话对上面三段分别作出概括 其三,分别指出这三段话的现实意义

3、基本知识题(10*8=80)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列宁归纳的辩证法十六要素

卢森堡在世纪之交对伯恩斯坦理论的批判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普鲁东主义的批判 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基本内容

4、归纳论述题(20*1=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06年

1、名词解释(4*5=20)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米勒兰入阁事件

《文学和生活》

实践哲学 《劳动与垄断资本》

2、原著理解(6*5=30)

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因而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虽然对历史历史联系得出了片面认识,毕竟提供了对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为什么说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

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怎样理解“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矛盾”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跋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它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工作还没做呢

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为什么说“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做”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代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自由买卖的言论为什么对中世纪的市民有意义

3、知识点考察(10*7=70)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历史背景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斯大林的经济规律理论

4、综合概括(30*1=30)

写出马恩《共产党宣言》的结构体系的较详尽框架 2007年

1、名词解释(4*5=20)

《哲学的贫困》

主观社会学

《法德农民问题》

《辨证理论批判》 普鲁东主义

2、原著理解(10*4=40)

(1)说出这段原著的作者、原著的名称

(2)指出文字中注出下划线的部位在整个段落中表达的含义(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本段内容

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科学开始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只是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二、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质的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想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人的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三、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诚然”——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的。”

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四、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一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一花及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的丰富性。

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

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

3、知识点考察(10*7=70)

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的提出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科尔施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结构的批判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柯亨对唯物史观的解读

4、综合概括(20*1=20)

抽绎马恩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 2008年

1、名词解释(5*6=30)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致《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欧洲社会主义

《进一步,退两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原著阐述(15*4=60)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怎样论述“认识是一串圆圈”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背景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唯心主义观点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3、知识论述(20*2=40)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4、综合理解(20*1=20)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2009年

1、名词解释(6*5=30)

《历史与阶级意识》

《新经济学》

伯恩斯坦

卡夫丁峡谷

《“论问过社会问题”跋》 2.原著阐述(10*6=60)

《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共产党先进性思想 试述《提纲》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思想 《矛盾论》写作思想,内容,历史背景 《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卡·马克思(1848至1850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作背景及内容

3、知识论述(20*2=40)

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并对其进行分析

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4、综合理解(20*1=20)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第二篇:2006-2008年兰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真题

兰州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本题共计20分)

1、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2、米勒兰入阁事件

3、《文学和生活》

4、实践哲学

5、《劳动与垄断资本》

二、原著理解(每段6分,共计30分)

1、“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因为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虽然对历史联系得出了片面认识,毕竟提供了对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回答:(1)这段文字的具体出处(2)为什么说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

2、“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相互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回答:(1)这段文字的具体出处:(2)怎样理解“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

3、“费和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事业归结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呢。”

回答:(1)这段文字的具体出处:(2)为什么说“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4、“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代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回答:(1)这段文字的具体出处:(2)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5、“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使毫无意义的。”

回答:(1)这段文字的具体出处:(2)自由买卖的言论为什么对中世纪的市民有意义?

三、知识点考察(每题10分,共计70分)

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历史背景。

2、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3、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4、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5、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6、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7、斯大林的经济规律理论。

四、综合概括(本题30分)

写出马、恩《共产党宣言》的结构体系的较详尽框架。

2007年兰州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本题共计20分)

1、哲学的贫困

2、主观社会学

3、法德农民问题

4、辩证理性批判

5、普鲁东主义

二、原著理解(每段10分,共计40分)

1、说出这段原著的作者、原著的名称.2、指出文字中注出下划线的部位在整个段落中所表达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本段内容

(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 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二)但是每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能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三)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时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辞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十八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站统治地位罢了。

“诚然”,——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以及其他的观念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不断改变的。但是,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本身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这些真理是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所共有的。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的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矛盾的。

这种责难有什么意思呢?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无能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不管这种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人对另一部分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种共同的形式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四)私有制使我们变的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在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及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必须有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够够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丰富性。

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变成了人的。眼睛变成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而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

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力量,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它自身。

三、知识点考察(每个10分,共70分)

1、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2、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的提出和内涵

3、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4、柯尔施对资产阶级社会精神结构的批判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6、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7、柯亨对唯物史观的解读

四、综合概括(本题20分)

抽绎出马、恩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

2008年兰州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笔试试题

注意: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笔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含原著选读)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本题共计30分)

1、“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2、致辞《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

3、“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欧洲社会主义”

5、《进一步,退两步》

6、《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原著阐述(每题15分,共60分)

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怎样论述“认识是一串圆圈”。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背景

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批判费尔巴哈的偷学唯心主义观点?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三、知识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马我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2、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四、综合理解(本题20分)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第三篇:历年真题

1992年,人是万物的尺度,学习就是回忆,形式与质料(亚),真观念,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休谟的因果观,四假相说,复杂观念,潜能与现实,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黑格尔对德古典唯心路线的批判继承发展,黑对康德范畴论的批判改造,1993年,无定,偏斜说,四障碍说,身心交感论,迟钝的感受性与活跃的感受性,本原行动,异类相知,潜能与现实,异质元素,物是观念的集合,神是人本质的异化,斯宾的实体论,洛克知识确定性和范围,影像说,康德哲学的特征,柏的认识论,德古典哲学的逻辑惯性,比较笛与斯的实体论,黑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

1994年,原子与虚空,美德即知识,剃刀原理,公共意志,上帝是类概念,教文学,双重真理,自爱,自在与自为(黑),神是人本质的异化,为何说赫拉…是辩证法的奠基人,黑的矛盾说,亚的辩证法,笛的普遍怀疑法,莱…对天赋观念的修正,人为自然立法,18世纪法唯物主义对17世纪的发展,德古典哲学在思存关系上的发展;1995年,逻格斯,人是万物尺度,通种论,预定和谐,剃刀原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运动场,温和的实在论,形式(培根),观念(洛克),费尔巴哈思存同一学说,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巴克莱对洛克观念论的继承发展,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析康德与黑对理性思维态度的异同

1996年,奴斯,原子与虚空,唯名论,人文主义,社会契约论,同一哲学,美德即知识,隐得来希,实在论,产生自然的自然,分有说,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论人的本质,通种论,四因说,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特征,黑对康德二元论的批判,比较笛与斯的实体论,黑的哲学史观,1997年,飞矢不动,本体论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先天综合判断,我思故我在,人是机器,创造性直观,亚的形式与资料说,社会契约论,费尔巴哈论宗教起源,休谟的因果观,亚对柏的批判,康德的道德哲学,比较亚与柏的认识论,论黑的哲学是德古典唯心哲学的完成1998年,知识就是回忆,偏斜运动,原罪说,预定和谐,自爱,不动因,有学问的无知,斯宾的实体观,物是观念的集合,述评柏的知识论,巴克莱在经验论哲学中的地位,范畴在康德哲学中的作用,亚对柏的批判继承,1999年,友爱争吵,德谟的原子,有学问的无知,霍布斯的物体,自爱,绝对精神,逻各斯,同素体,洛克的第二性质,异质分子,问答法,斯宾的实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流溢说,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述评亚的存在论,从洛克到休谟近代认识论原则的演变,哥白尼式革命,苏哥拉底德行论对柏理念论的影响,笛与培根方法论原则的区别

2000年,分有,事实真理与推理真理,印象与观念,异质分子,物自体,述评人文主义,复杂观念,爱尔维修的伦理观,人是万物尺度,原子虚空,问答法,唯名论与实在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预定和谐,孟德斯鸠的政治自由,同一哲学,第一哲学,经验主义论人的认识能力与知识范围

2002年,巴门尼德论存在,柏的灵魂观,问答法,上帝本体论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笛的方法论原则,黑辩证法的三环节,费尔巴哈论宗教的本质,柏理念论及影响,近代唯理论论经验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费尔巴哈对黑的批判,2003年,四根说,波菲利问题,单子,先验幻想,德性即知识,除了哲学真理外还要神学真理(托马斯),观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实体即主体(黑),洛克两种性质说及贝克莱在此问题的观点,洞穴喻,2004年,真理之路意见之路,能动自然被动自然,波菲利问题,双重经验,上帝本质是人的本质,康德“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与…(见赵敦华西哲课本310页)”,以太阳喻和流溢说为例说明柏拉图主义哲学特征,安瑟尔谟与笛的本体论证明及差异,黑与康德哲学的根本区别,2005年,单子,种族假象,绝对理念,二迷宫,四线段,二律背反,流溢说,公意,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为自然立法,德性即知识,阿伯拉尔的概念论,亚对柏理念论的批判,斯宾是如何继承发展笛的实体论的,为何说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主义和经验实在论

2006年的中哲和西哲都没有,2007年,单子,绝对理念,三权分立,政治自由,洞穴喻及其意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人为自然立法,2008年,请不要将此资料作为营利的工具,不然****,巴门尼德的存在,自因,先验,知识就是加减,准则学,通种论,知识学,亚的实体说,黑格尔哲学的特点…2009年的论坛有,自己再补上吧!我都忘了,呵呵…

中哲

一名词解释

1、致中和

2、反者道之动

3、无念为宗

4、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5、德性所知

二简答

1、王充的命定论和偶成说

2、王弼的有无关系说

三论述

1、论述荀子的天人关系说

2、论述程颢的识仁定性说及其精神境界

西哲

一名词解释

1、种子

2、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

3、存在就是被感知

4、至善(康德)

5、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二简答

1、简评苏格拉底的反讽方法

2、巴克莱的反抽象主义

三论述

1、为什么恩格斯说,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的发展既是逻辑的,又是必然的(意思大致这样)

2、论述唯理论的实体论的发展

中国哲学

一、名词解释

1、白马非马

2、民贵君轻

3、一物两体

4、元气自动

5、天下惟器

二、简答

1、简述王弼的本体论

2、简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三、论述

1、论述老子的道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论述陈亮的事功思想及与朱熹的争论

西方哲学

一、名词解释

1、飞失不动

2、自我(费希特)

3、奥康的剃刀

4、我思故我在5、伏尔泰的理神论

二、简答

1、康德:应该把人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手段

2、简述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学说

三、论述

1、试论后期柏拉图对其理念论的困难的反思与修正

2、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方法的贡献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总结及历年真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总结及历年真题分析

2009-12-9 15:22:56 考研共济网 点击浏览:2231次

一、基本概念:336 26038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48号

二、重点难点提示: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确立它的意义336 26038

注意: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问题,区别这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只能是以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回答的不同来加以区分,而不能用其它的问题作为划分的标准。例如,有人用是否承认理想,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等。业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等二方面的含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要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是思维等于存在。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48号

第三,哲学基本派别,基本倾向,或者叫做哲学的党性问题,就是指哲学的基本倾向,即任何哲学家或哲学派别无不从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不存在超越这两个派别之外的哲学派别,主张哲学无党性或超党性,寻找第三种哲学派别的主张都是错误的。但哲学的党性不等于阶级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12室

注意:第一,此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因而能够辨别出一些哲学家的基本观点或某些论断的归属。试题常常通过列举哲学家的论断、观点让考生分辨,从而考查考生对于主、客观唯心主义是否真正理解把握了。第二,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一样的,即都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认为精神决定物质。kaoyangj

3、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考

注意:第一,特别要理解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绝对化、僵死、呆伴都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第二,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的胡说,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几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在相互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唯物主义也从唯心主义那里汲取有价值的思想和资料。0

21-共济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021-

一、单选题:课

1、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共济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业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正门对面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业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同济大学四平路

2、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48号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济大学四平路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3、(1995年理科第二题)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二、多选题

1、(1994年文科第12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验证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重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三、辨析题

1、(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分析

一、单选题:

C、A、C

1、正确答案为C。该试题考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而存在,是先验论,所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反映

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正确答案是A。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物质豆油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正确答案是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但对于这个本原是什么的回答却根本不同。前者认为是物质,而后者认为是精神,故两种理论是根本对立的。A、B、D 三项在此与题意不符。

二、多选题:

CD、AB

1、正确答案是C和D。本题所要考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天命”等。懂得这一点,可以选对C、D两项,并排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E项。这里所要着重分析的是A项中的“存在”概念。“存在”概念在不同的哲学理论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可指客观存在即物质,也可指主观存在即精神,因而A项中的命题性质是模糊的,不能入眩

2、正确答案是A、B。本题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对唯心主义的理解极其分类。A项把经验作为检验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主观创造,而我们知道一切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显然B 项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C项认为认识是以主观形式反映客观内容,这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也是唯物主义观点;D 项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还创造客观世界,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 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2

分)

第二节

唯物的辩证法---量变质变规律

课程辅导

一、基本概念:

度、量变、质变、量变质变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要注意质变的基本形式,既要反对否认量变的“灾变论”,“激变论”,又要反对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

2、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

第一,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应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来理解与掌握。

第二要注意掌握部分质变与量变、部分质变与根本质变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量变质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要联系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理解部分质变不等于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不等于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3、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条件性的表现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质变形式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选题:

1、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B、质与事物的存在是不同一的 C、质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质与事物的存在与否无关 E、事物是多方面质的统一性

2、度是指: A、事物与量的统一 B、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C、事物质与量的限度 D、事物质与量的幅度 E、事物的量的标志

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在:

A、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D、质变过程中新要素有量的扩张 E、量变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质变

4、下列事例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有:

A、从猿到人 B、人到中年

C、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D、我国新民主主义过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 E、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福起来,使整个社会走向

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正确的。

质量互变定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CCD

二、多选题:

ACE,ACD,BD,BCDE

三、论述题:

答案要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这一辨证原理关系是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但这个总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一部分人又一部分人在先后富裕的量变过程才能达到。

第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在他们的示范和帮助下,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之路,这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为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着条件。通过引导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大家共同富裕,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人们不可能同步富裕,而是通过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节

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课程辅导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

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

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

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

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测试习题

一、单选题

1、(1996年文科第一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性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

出该联所蕴涵的哲理: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认识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二、多选题

1、(1997年理科第11题)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3题)“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1996年理科第23题)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

可言。

试题分析

一、单选题:

DDC

1、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本题要回答的是惠能对运动的基本看法。惠能的话否定了风和幡是运动的主体,认为“心”,即精神在运动,是运动的主体,因此D符合惠能的话的本意。

2、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本题“坐地”是静止,然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是虽然坐着没动,却一天行了八万里,遥看了一千河,显然这是物质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解析:

正确答案是C。这句话讲了两个历史事例,第一个是说项羽立志灭秦,破釜沉舟终灭秦,第二个说勾践卧薪尝胆,不忘灭吴建越之志,最后成功。实际上就是说内因在事物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内因是运动的根本原因。

4、解析:

正确的答案是D。该项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说,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

性的东西是必然的。

二、多选题

1、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它总是从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从而认为发展就是新质对旧质的替代,任何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历史性的,现存事物从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必然要灭亡的。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这些基本观点,就不难选出A、B、D 三项。C项是割裂质变、量变的辨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E项是黑格尔为维护普鲁士专制统治提出的保守的哲学与政治观点,均

是与唯物辩证法相背离的,应予排除。

三、辨析题

1、解析: 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辨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

现。(3分)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

了科学。(2分)

2、解析: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3分)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而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

质的辨证联系。(2分)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课程辅导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重点难点复习:

1、该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原

理及其意义可能以论述题或辨析题形式出现。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及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对立的。特别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测试

一、单选题:

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使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二、多选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天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

表明: A、世界是可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到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析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三、辨析题:

1、(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习题分析

一、单选题:

1、正确答案是B。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才能发展。实践作为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又使认识发展的可能不断地转化为现实。

二、多选题: ACDE,ACE

1、正确答案是ACDE。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来分析事例。该题中反映的意思是较为浅显,也不会太难懂,A、C、D、E项都属于事例的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2、正确的答案是A、C、E。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列宁曾说过:“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因此A项正确;B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C项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合乎题意的;E项也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的主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解析: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

(2)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社会集体和整个人类。主体的意识带有主观性,但主体自身并不就是主观。

(4)认识客体是指与主体对立的、主体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即进入主体活动范围,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因此,客体不等于客观。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只有当成主体

实践活动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

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

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否定之否定规律测试

一、单选题:

1、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2、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辨证统一 D、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二、多选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A、对原来经济体制的全盘否定 B、同原来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扬弃” E、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更新

2、新生事物是: 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D、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E、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A、螺旋式上升 B、波浪式前进 C、周而复始 D、无限循环 E、直线前进

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

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

E、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辨析题:

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指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题分析

一、单选题

BD

二、多选题

CDE,CDE,AB,ACE

三、辨析题

解析:

(1)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表示,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从内容看,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二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

(3)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两次否定都是辨证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

平。

(4)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性也不是回到原来的出发

点,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新东西的形成。

第六节 辨证的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课程辅导

一、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极其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的物质性。

二、重点难点提示:

1、列宁的物质定义极其意义;不要把物质归结为物体、实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极其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可出多项选择题,因而,应该全面掌握

它的观点。

2、掌握世界统一性原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上,坚持物质为唯一本原,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区别开来;坚持用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性归根到底是其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明确世界的统一性的涵义,不要把这个问题等同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不过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一种回答。

实践上: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要重点把握物质、运动、发展极其客观规律

等范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测试

一、单选题

1、(1994年理科第一题)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1995年文科第一题)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二、多选题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一定程度所认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科学概念 E、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A、一元论承认 B、二元论承认 C、唯物主义承认 D、唯心主义承认 E、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7题)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

进程中大有作为。”

2、(1995年理科第26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A、C

1、列宁在定义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时就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如果熟悉这段原话,很容易选定答案A。另外要指出的是,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对二者的定义,都是从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的。

2、答本题时,要着重看清“彻底的唯物主义”与“一元论”这两个关键词。一元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种形态,他们都反对二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因而A、D项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B项是一般唯物主义一元论(包括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极其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共同要求。考生错选B可能是对唯物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内涵

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多选题

CD、ACDE

1、正确答案是C、D。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哲学中的物质的概念,即标志客观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摄影和反映,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概括出

来的。显然只有C、D才合题意。

2、本题在于考查世界的本原问题极其不同观点。本题正确答案是A、C、D、E。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就是指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意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

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三、辨析题

1、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分)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3分)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变为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4分)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

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4分)

2、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辨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

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分)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6分)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分)

第七节 唯物的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辅导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

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测试习题

一、单选题

1、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

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二、多选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三、辨析题

1、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它就能把事情办好。

四、论述题

(1994年文科第27题)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

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试题分析

一、单选题

CC

1、解析:

正确答案是C。C项反映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的一个方面,矛盾双方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发展

自己。

2、正确答案是C。本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来形成新旧事物的对比,来说明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二、多选题

BDE,BD,ABD

1、正确答案是B、D、E。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它是

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正确答案是B、D。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这就决定了解决特殊矛盾和方式必须是不同的,B项中的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D项中的因时、因地制宜

正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而其他三项则不是。

3、正确答案是A、B、D三项,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和斗争,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斗争,也离不开全面的统一,统一和斗争都对事物发展起作用,A项是正确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B项是对矛盾的统一性如何使事物发展的一种具体解释,也就是通过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使各自获得发展;D项说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所谓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有二,一是对立双方同归于尽,二是事物矛盾的一方向对立的另一方转化。这二者都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分不开,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因此,A、B、D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唯物辨证论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的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中心工作,同时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好其他工作。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

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

四、论述题

1、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学说的主线。(2分)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矗(2分)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5分)

考研共济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华东师范大学历年真题

自2002年开始大综合考试

2002年

一、名词解释(30)

1、创造社

2、爱美剧

3、新月派

4、自己的园地

5、二月

6、张恨水

7、新感觉派

8、刘西渭

9、原野

10、王度庐

二、简述题(20)

1、简述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2、简述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历史地位。

三、论述题(1.2任选,3必做,50)

1、谈谈鲁迅对中国现代散文(含杂文)创作的独特贡献。

2、综述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

3、写出一位你推崇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艺术风格,并论述你推崇的理由。2003年

一、名词解释

1,比兴 2,桐城派 3,新写实小说 4,川端康成 5,荷马史诗

二、简答(50分,第一、二题每题15分,第三、四题每题10分)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2,试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说明“黑色幽默”的特点。3,简述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历史作用。4,象征型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三、论述(70分,第一题30分,必做;第二、三、四题选做二题,每题20分)1,什么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哪些层次?请运用期待视野的相关理论解释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某种具体现象。

2,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内容与发展过程。3,试论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成就。

4,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法国分别有哪些具体表现?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1,永明体 2,公安派 3,现代评论派 4,“革命样板戏” 5,后期象征主义 6,《源氏物语》

二、简答

1,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2,谈谈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3,简述文学概念三义。

4,简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

三、论述

1,什么是文学消费及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的理论视角对理解当下的文学现象具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2,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小说。

3,举例阐述自然主义文学特点及其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4,试论《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 2,私人化写作 3,建安风骨 4,桐城派 5,阿普列尤斯 6,《我是猫》

二、简答

1,柳宗元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2,简要评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3,如何理解左翼文学的发生与流变?

4,什么是“本文”?文学作品的本文分哪些层面?

三、论述

1,什么是文学风格?请联系具体的作家、作品,论述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2,在下列五部作品中,请选择一部评论之。

《废都》 《长恨歌》(长篇小说)《文化苦旅》 《暗示》 《上海宝贝》 3,试论楚辞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举例说明十八世纪法国哲理小说的特点及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传奇 2,拟话本 3,九叶诗派 4,寻根文学 5,《一千零一夜》 6,狂飙突进运动

二、简答

1,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表现风格的异同。2,以《喧哗与骚动》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的特点。3,简述“林译小说”的文学影响。4,简述构成文学活动的四个环节。

三、论述

1,什么是象征型文学?请用具体文学作品的例子来阐释其基本特征。2,试论汉代辞赋的表现特点及发展状况。

3,结合作品论述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作品文学特征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4,试论市场经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诗六义 2,三言二拍 3,左联 4,伤痕文学 5,《吉尔迦美什》 6,巴洛克文学

二、简答

1,简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欧洲启蒙文学的特点。3,简述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主要风格。

4,什么是陌生化?陌生化对于文学创造或文学话语有何意义?

三、论述

1,谈谈你对“文学是现实世界的再现”这一命题的理解和评论。2,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3,试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4,试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2008年

一、名词解释

1,楚辞 2,临川四梦 3,新月派 4,新写实小说 5,俳句 6,七星诗社

二、简答

1,结合具体作品简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艾略特的《荒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哪些象征主义特征? 3,简述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主要作品及其风格。4,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

1,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相比较,艺术真实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请联系文学创造实例从理论上阐释之。

2,谈谈你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词学观的看法。

3,试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俄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突破。4,试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2009年

一、名词解释

乐府 燕乐 创造社 意识流小说 存在主义文学 十二月党人

二、简答

1、试举一个明代的诗歌流派并做简单评析

2、分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

3、简单论述“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主要作品以及风格

4、意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举例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内在关系。

2、有学者认为建安时期是“文的自觉”时代,谈谈你的理解。

3、论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以及作家对这种理论的态度。

4、试论“人的文学”提出的文化语境 2010年

一、名词解释

1、枚马

2、玉台新咏

3、革命历史小说

3、《战国策》派

4、古希腊悲剧 5《吉檀迦利》

二、简答

1、介绍两个清代诗歌流派,并作简单评析

2、《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形象分析

3、茅盾的小说成就

4、作为文学体裁的诗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

1、请结合具体作者、作品,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2、请说说你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的看法

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戏剧性分析

4、请结合你所熟悉的作家、作品,谈谈你对“寻根”文学的看法 2011年

一、名词解释 昭明文选 常州词派 新月诗派 九叶诗人 “大学才子派” 徘句

二、简答

1.简要分析《左传》的文学性。

2.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简述曹禺《雷雨》的主题。4.什么是文学批评?

三、论述

1.结合文学作品的具体实例,阐释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评周邦彦“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请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欧美表现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4.请联系鲁迅、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论述赵树理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的特色和意义。2012年

一、名词解释

江湖诗派 竟陵派 人的文学 鸳鸯蝴蝶派 枕草子 百科全书派

二、简答

1、简述先秦政论散文的发展状况。

2、简述沈从文的文学观。

3、谈谈你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百年”和“孤独”的理解。

4、什么是文学的惯例?惯例的文学观念有什么意义?

三、论述

1、什么是文学共鸣?就文学接受主体而言,产生文学共鸣的原因有哪些?

2、胡适将唐宋词分文歌者的词、诗人的词、词匠的词三个时期,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你熟悉的作家作品,谈谈你对都市文学的认识。

4、分析波德莱尔的诗歌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的、消逝的丽人,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下载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章 历年真题

    第三章 历年真题选 三级 2014.11共9题 单4多5 44、主体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 )。C197-3 (A)图式(B)同化 (C)顺应(D)平衡 45、一般来说,记忆广度......

    法制史历年真题

    2002-2011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 (2011年) 16.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2011年卷一单选第16题) A.“偶......

    苏大历年真题

    2000年: 苏州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大众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 2、加权 3、法......

    历年司考真题

    47.关于行政复议,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1年卷二单选第47题) A.《行政复议法》规定,被申请人应自收到复议申请书或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提出书面答复,此处的10日指工作日 B.行......

    南开历年真题

    南开大学历年真题 1994年 中国通史 1. 春秋争霸的具体情况如何?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2. 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 3. 论述明、元两朝对西藏的管辖 4. 清代考据学述评 5.......

    经济法历年真题

    2002-2011年司法考试经济法历年真题解析 单选题: (2011年) 27.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均明文禁止的行为?( )(2011年卷一单选第27题) A.甲省政府规定,凡外......

    申论历年真题汇总

    2014国考申论真题(副省级) 给定资料 1.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劳动法历年真题

    2002年11.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和劳动关系的性质,下列哪一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 (B) A.某私营企业职工张某与某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机关因工伤认定结论而发生的争议 B.进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