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教案
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考点):
(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国家三个角度)
1、对个人的作用(考点):
(1)文化影响人:
①影响的两个来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两个表现: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2)(优秀)文化塑造人: 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虽是潜移默化的,但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主动感悟、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为了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我们要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主动选择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
2、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考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要。
C、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考点)----新表述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启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1、what:文化创新(1)源泉(考点):实践。离开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动力(考点):实践。①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创新; ②实践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3)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主体: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why: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意义(考点):①文化创新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注】文化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3、how:如何做出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这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考点)。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就会失去根基;第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考点)。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交流中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即要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二,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3)克服四种错误倾向(考点):①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②民族虚无主义(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③守旧主义(固守传统文化)、④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这就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
1、what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1)基本内涵(考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核心(考点):爱国主义。(3)特征(考点):时代性——即能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2、why为什么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考点):(1)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必要性(考点):①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②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how: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点):(1)、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what含义(考点):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发展以马’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how:如何发展先进文化(考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考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3)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5)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是非得失,提出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凝聚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6)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重要任务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影响)。
(8)广大人民: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要投身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练习
1.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互联网 D.教育活动 2.在我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A.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各项行动的出发点 B.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C.搞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 D.密切党群关系,抓好党风建设
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4.到2011年底,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5亿件,其中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的非法出版物234.4万件,全国共查办案件3万余起,行政处罚案件2.9万起……这说明()
A、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B、只能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C、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D、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
(1)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8分)
(2)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8分)
7.时下韩国电视剧在全国热播,究其原因,韩国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韩国从上而下提倡韩国民族文化,所以文化的所有要素被关注而且被发掘。有很多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展示现代人如何在传统和现实的矛盾中生活,当然,也会有《大长今》这样的旨在萃取传统文化精华的作品。韩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大长今》的影响正是扎根于此,此外,韩国善于吸收中华文化等世界文明,并融合于生活于创作之中,也是《大长今》征服观众的主要原因。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6分)
(2)结合材料谈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8分)
第二篇: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期末考试卷及答案(最终版)
文化生活期末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塑造完美格
6.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7.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9.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0.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1.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13.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14.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5.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16.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左图寓意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必须
A.重视家庭美德建设 B.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C.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D.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紊质
18.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19.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
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③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A.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财富
B.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C.是各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标志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2·上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企业应该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②需要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③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④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3·200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联合,在北京举行“纪念包尔汉同志逝世二十周年座谈会”,高规格纪念这位已故爱国人士。包尔汉是新中国首任新疆主席,他的一句名言至今广泛流传,他曾说:“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来爱护我们的祖国。”下列关于“爱国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我国各民族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可以直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④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最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
24·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便采用了“羊”和“穗”这个能给大家带来幸运的吉祥之物,羊手里握着谷穗将神话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 ①③④ B ②③④C.②④
D.①②
25·近来网上相继爆出令人担忧的“XX门事件”,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少年。为此,青少年要()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自觉遵守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④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污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④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27.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28·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二,请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一观点。(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参考答案
期末检测
一、选择题
1-5 BABDB 6-10 BDCCB 11-15 ADCAC 16-20 BBADD 21-2
5DBADA
二、非选择题
26.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27.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8.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①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确实应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而自豪。(3分)②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还应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题中观点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分)
.29·.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第三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文化是最早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但它做为一个概念出现是在18世纪末。当时德国的文艺理论家、狂飚运动的理论指导者约·赫尔德第一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1
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在经济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对综合国力:
①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力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P22
(6)文化对民族:
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P11
②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9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P713、对文化本身的作用
(1)有利于展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2)有利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有利于维护民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有利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四有”公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建设(第四单元)
☆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激发文化创造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一单元P11)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第二单元)
③加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单元)
④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三单元)
⑤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增强竞争力。(第四单元)
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四单元)
(结合材料补充具体观点)
☆发展文化产业
(1)意义:
①发展文化产业,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发展文化产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怎么做:
① 充分发挥本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② 要重视运用大众传媒,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发展手段
④要重视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2
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54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3)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怎样做
(1)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首先要发展好培育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具体要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
(3)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1)民族节日
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C.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
D.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3
文化传播与交流
1、为什么
(1)对文化本身意义:
A.展示传播本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B.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C.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对经济、政治、民族、综合国力的意义(见一)
(3)对个人的意义(见一)
2、怎样做
(1)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P37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认同本民族文化。P32
(3)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54
(4)反对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55
(5)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关于大众传媒
①是什么?传媒真正开始向大众传递信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作用P87:(即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积极作用: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消极作用:传播落后腐朽文化。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4
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③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P53)
④文化对人、对社会的作用(见一)
3、怎么做
①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分清精华和糟粕。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5
文化创新
P51-551、为什么
(1)地位: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的生命,是创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
②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怎么做
(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
(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5)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大题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
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⑵相互交融
⒊文化与综合国力: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⒋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既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⑵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⑶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⑷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
⒈原因: 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⑵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⑶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⒉要求: ⑴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⑵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⑶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二、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⒈原因: 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⑵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⑶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⒉措施: ⑴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⑵利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⑷尊重文化多样性。⑸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三、如何认识传统文化
⒈特点: ⑴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⑶具有继承性。
⒉影响与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⑵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⑶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四、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⒈具有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⒉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⒋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五、全面把握文化创新的原因和措施
⒈原因: ⑴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⑵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⒉措施: 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⑷坚持正确的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⑸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六、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⒈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⒈源远流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主要见证于汉字与史书典籍。⒉博大精深。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⒊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㈠原因: 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⒉⑴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⑵必要性: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⑶意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㈡措施:①最重要的是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⒈是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⒉为什么: 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软实力。⑷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⑸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⑹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⒊怎么做: ⑴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⑵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⑶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⑸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⑹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全面理解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⒈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⒉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⒊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⒋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
⒌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⒍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系统把握科技的重要性。
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⒉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⒋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
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第五篇: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题
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效仿,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⑴清明节是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基础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影响深刻
A.(1)(2)B(3)(4)C(2)(3)D(2)(4)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
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①全民学习②活到老学到老 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1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6.刘谦表演的魔术受到热捧。这表明在当今社会,若仍然依靠在刀刃上表演惊险的绝技来生活,显然不值得提倡;而魔术等传统艺术很受公众欢迎,是要及时挽救的。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17.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C.要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8.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是由于中华文化
①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④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诗言志”。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勉。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0、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1、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讲,必须
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真正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④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划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4、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主要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5、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喜欢有趣、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要贴近生活和实际②文化生产要讲究效益就必须通俗化、趣味化③大众文化应实现内容、手段、形式创新,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④文化生产与创新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
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 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9、近几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30、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D.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不断补充
二、材料题(40分)
31、材料一:安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涵盖各个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快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在皖重大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和创作利用,创新红军文化和新四军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形式,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美好安徽和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二: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体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授牌、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安徽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8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保护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8分)
3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12分)
33、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12分)
2012-201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0CBBDC DCCCD 11-20BCBAC CDCBB 21-30BACBD CCBDB
二、材料题31、1、⑴立足本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2)弘扬老区传统革命精神,激发本省人民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性和强大动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增强本省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2、(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因而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
32、答:(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33、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通过世博看祖国”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参观世博园使人们在无形中获得精神愉悦。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通过世博看祖国”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