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语文)

时间:2019-05-12 17:5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语文)》。

第一篇:案例(语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案例(语文)汇编

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组

2008年10月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

执教人: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朱 红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感受和体验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并达到“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五、六、七、八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3、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感悟老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及天鹅群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具准备:PPT课件,天鹅卡片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是呀,“克噜-克哩”怎么办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接着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课文中一共出现3次天鹅的叫声,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找一找,这三次叫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表达了天鹅怎样的情感?(出示小黑板)

二、精读感悟,品味精神

1、在这三次叫声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次?(第二次)也就是文章的5、6两节。

2、请你在这两段中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词语或字词?然后读给同桌听,用心读出你的感受。

3、说说为什么感动?(出示课件2)→相机补充材料

4、天鹅们,来,站起来,请你们展开双翅——腾空而起——尽量高一点,来重重地扑打——这样重重地扑打痛吗?那老天鹅为什么还要重重地扑打下去?

4.相机出示(课件3).6、齐读第5节

7、然而以生命为代价也只是使冰面颤动而已,这分明是鸡蛋碰石头,可是老天鹅第二次。

8、齐读“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9、这哪里是一只天鹅,这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老天鹅头晕了,眼睛冒金星了,但它拍拍翅膀,艰难地站起来第三次——

10、那么第四次,第五次呢?让我们拿出笔来写一写它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

11、同学们:此时老天鹅仅仅是在同冰面抗争吗?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课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首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收获,(出示诗行)请你们想象画面各自朗读,给诗起个标题。

12、再次齐读。

13、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面对老天鹅的孤军作战其它天鹅作何反应?读第6自然段(课件7)

14、想象天鹅们会在想什么?议论什么?它们是怎样做的?

15、读好天鹅的叫声,这声音弥漫在字里行间,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此起彼伏,让我们一起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贴图)

16、教师指挥分排读出此起彼伏的情景。

17、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群()的天鹅。

18、天鹅们齐心协力地努力,引读一小小的冰窟窿终于——(板画)(链接练习5的成语)

19、学到这儿,你们会读这三次叫声了吗?(读)这三次叫声从悲哀到激动到欢乐,串起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仿佛就是一曲从低到高的旋律,仿佛就是一曲歌颂和命运抗争的英雄们的赞歌,让我们再来引吭高歌一次!

三、观看动画,布置作业

1、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老师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知你们是否也同样被打动了?我不禁想从内心想赞美这些天鹅(出示课件: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2、老师把这些关于可爱的鸟儿的故事制成了动画。这部动画没有声音,希望你们能联系课文,给动画配音,下节课我们将选出最佳配音演员。

四 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板书:端 挂(30)]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3.扣住“深情”,读好第8自然段。

五、抒写感受, 升华情感

师: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对那些大自然的弱者——不,它们是大自然的强者,是一个个战胜命运的勇士,是一个个不向厄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个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强者,请你写一写你此时的感动吧!(配乐:《命运交响曲》)

轮椅上的霍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 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朱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霍金那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有关霍金的补充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霍金。2006年6月21日,霍金教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请看屏幕。(播放霍金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录像)

2、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她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她提了什么问题吗?打开课本,谁来说。(生读,出示)谁来把这句话念一念?(生读)那位女记者是怎么来说这句话的?(指名)这里的“悲悯”什么意思?(指名)谁再来念一念?(指名)

3、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位女记者心里是怎么想的吗?(命运太不公了、同情霍金……)

来,咱们把这句话再念一遍。(齐读)

二、感受命运的残酷

1、是呀,在女记者眼里,霍金失去了很多,那么霍金失去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学生默读)谁来念一念。(指名)

A、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残酷”具体体现在哪儿呢?请继续。

B、“1963年,……”你对哪个词感受最深?“完全”意味着什么?是啊,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

C、“1985年,……”你对这句话中的“彻底”是怎样理解的呢?(指名)是啊,命运对霍金实在是残酷。

D、“40年过去了,……”这里的“彻底”又意味着什么呢?(指 名)看来,命运对霍金真的很残酷。

2、是啊,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怎么样(带读),读文献呢,(带读)

相机插入说话练习:

句式一: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

句式二: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

想到这么多的不幸,心情怎么样?

3、(难过、悲伤、悲悯„„)文中就用了“悲悯”这个词。能把“悲悯”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还有谁能读得更令人同情?(生读)再请人读,可能你的眼睛就要流下泪水,真的要这么同情吗?

引导学生关注“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生有感情地读记者的话)

三、感受霍金的坚强

1、同学们,在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残酷的命运,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名说)

2、但是霍金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却成了一个生活的强者,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霍金的魅力,是哪句话呢?谁来念一念?(指名)对,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带读)(板书: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带读(板书:生活强者)。

我们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呢?(指名读)但是,课文主要是讲物理天才吗?(不)你从哪一个词语看出来的?(更因为)对,谁再来读?

3、同学们,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还应该带有什么样的感情?(指名)

(要读出景仰的语气)自己试着读一读,(自由读)谁来读,(指名(对,读书就该是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咱们一起来把它念一念,4、我们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具体感受到霍金是生活的强者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4至7小节。谁来说?

(生读,师不作点评,)出示重点句:

A、“五个飞”(出示)请大家轻声读这句话,(生读)你觉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指名)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说?(指名)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B、“此时他一定坐在……”看屏幕,谁来读,(出示)(生读)你注意到哪些词?(“好几个小时”)从这几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呢?(指名说)你能念一念吗?(生读)一起来读,(齐读)

过渡:是啊,命运赋予霍金太多的不幸,可是霍金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却没有退缩,而是更加顽强地工作、生活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难怪人们赞叹霍金是„„,是充满„„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景仰!怎能没有魅力呢!一齐读——第八小节。

四、用心灵与自己对话

1、这样一位生活的强者面对那位女记者唐突而尖锐的问题,他是如何做答的呢?请找出有关文字来读一读。

2、(出示)谁再来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很好,正因为这样,霍金的脸上(带读)(充满恬静的微笑)你们从霍金脸上的微笑,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指导朗读霍金的话,理解霍金的坚强。、女记者认为他失去太多。但没料到霍金认为自己拥有的很多,这多么耐人寻味。女记者是用“反问”的方式问霍金。现在你能不能在你的话末尾用上一个反问句,问问女记者呢?

4、正如课文最后所说,他真不愧是一位(带读)(非凡的科学家)(板书:非凡)。

五、拓展延伸

1、当我们被霍金教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所感动时,这位轮椅上的英雄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播放霍金为参加2009的的太空旅行而进行失重训练的录像)

2、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话想对霍金说吗?让我们对着屏幕上的霍金表达你的心声吧!

3、其实像霍金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许多,刚刚过去的残奥会我们应该还有印象,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些离我们很近的英雄。(视频)

4、小结: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真正走进了霍金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霍金和像霍金一样坚强的人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奇迹。

5、老师把课前搜集的几条霍金名言,送给同学们,愿霍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出示)

活着就有希望 ——霍金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霍金

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敬仰 ——霍金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铭记霍金的的故事。

2、课外阅读(选其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板书设计:

9、轮椅上的霍金 失去、、、、、、、、、、、、(悲悯)拥有、、、、、、、、、、、、(崇敬、佩服)

魅力!

《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人: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朱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深刻理解文中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3.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4.了解 拟人、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2.借助多媒体了解邓小平爷爷的生平资料,缅怀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学生准备:搜集邓小平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起共鸣。1.播放邓小平逝世视频。

观看举国同悲的场面,奠定感情基调。

过渡:小平爷爷要走了,绵绵哀思化泪流。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送小平爷爷最后一程吧„„

二、潜心研读,深入了解伟人。

(一)范读铺垫,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课件同步演示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1)结合“低低地、缓缓地”感受人民对小平爷爷的深切怀念。(2)出示第一自然段2、3两句。(将“衷心爱戴、一生、伟人”变为红体字。)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②课件随着话语出示邓小平不同时期的照片。③引读邓小平的话以及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3、过渡:伟人要离去,大海在呜咽。大海在呜咽什么? ⑴相机理解“呜咽”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课件出示:大海呜咽着对小平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相机板书:小平爷爷,您别走„„

过渡:这样一位伟人,就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无论我们多么不舍,他还是要走了,他将去往何处?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二)、借助课件,精读感悟课文第三自然段。

1、联系我们刚才了解的邓小平爷爷的贡献,边读边体会:你认为大海懂人民的心,懂小平爷爷的心吗?

2、小组合作交流,想象延伸。

3、相机出示课件:小平爷爷的骨灰漂向祖国的万里海疆,祖国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平爷爷的骨灰漂向香港、澳门,香港、澳门的同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平爷爷的骨灰漂向宝岛台湾,台湾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平爷爷的骨灰漂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世界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送往”与 “ 送向”。

1.点击 “„„”成红色。课件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通讯原稿中该段内容。(原稿内容略)

3.引读,邓小平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4.小平爷爷走了,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我们能让他走的不安心吗?我们要对他说:小平爷爷,小平爷爷,您走好。(板书)

(三)、品读4、5、6自然段,升华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1.引读,课件出示4、5、6自然段。(震撼人心、邓小平的话为红色)2.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否也如大海一样波翻浪涌?在你心中涌动着哪些情感? 3.交流讨论。

4.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进行朗读指导。(1)抓住 “盘旋 ”读出对邓小平的深切怀念。(2)抓住“震撼人心”读出对邓小平的崇敬和爱戴。5.指名读,品读,赏读。(四)动情引读,掀起高潮。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第一次引读:小平爷爷您慢走,请听我们对您深切的思念,愿您——与大海同在,„„在大海中永生!

3、第二次引读:您虽然走了,但您的丰功伟绩我们不会忘记。小平爷爷,请听我们对您无限的敬仰。您会――与大海同在„„在大海中永生!4、小平爷爷走了,带着他未了的心愿走了,但改革开放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相信我们会努力,努力实现您的夙愿。小平爷爷您一路走好,您必定――与大海同在„„在大海中永生!

三、倾诉胸臆,铭记伟人。

1、献花留言。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伟业传千古,鲜花敬伟人。现在我们身边没有鲜花,如果有,你想送一束什么花给小平爷爷?献花之后再写上留言,表达你对伟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出示教师的“献花留言”课件,给学生一个范例。

3、学生选花写留言,交流汇报。

4、结语,时间真是短暂啊,对邓小平爷爷的哀思,我们想说也说不完,对邓小平爷爷的敬仰我们想写也写不尽。千言万语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音乐 《春天的故事》响起)

5、总结课题。中国老百姓说: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这样一位伟人真的走了吗 ? 板书:小平爷爷,您没走!

四、作业。

读 《邓小平的故事》,在班级进行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小平爷爷,您别走„„

小平爷爷,您走好。

小平爷爷,您没走!

月亮湾

庐江第二希望小学

唐晓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会用“像”说话;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分析及课前准备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作者赞美热爱月亮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轻音乐磁带。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育手段)

一、读中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教师以“你拍的是哪里?为什么拍这里?”这一问题抛下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来学习,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后通过自读、边读边想,师生评读、边读边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情境创设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考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创设了去月亮湾旅游的情境;凭借插图再现情境,配上舒缓的轻音乐,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去月亮湾旅游拍照,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情、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赌东道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课文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月亮湾》)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亮湾是个——(生回答:美丽的村子)(板书:美丽)

3.(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儿就是美丽的月亮湾。今天,月亮湾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去村里游玩呢?你们想不想去?他们还给我们发出了邀请函呢!

4.出示生字词语,认读。月亮湾绕着缓缓地倒映 灿烂朝霞山坡像

二、听课文录音,月亮湾的小朋友在向我们介绍他们的家乡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月亮湾多美啊,自己读一读,去感受月亮湾美丽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月亮湾究竟美在哪呢?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在小组里读一读。

3、学习课文,讨论交流: ①“月牙一样的小河”

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的小河弯弯的,象月牙一样,多美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句子)②用“换词法”体会“缓缓地”的意思。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学生练读,指名读句子,)

③月亮湾的小河不仅弯弯的,河水还很清呢!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两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的具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再次朗读这两句体会一下。④看多媒体画面:春天来了,月亮湾的桃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灿烂的朝霞,真是美不胜收啊!

谁能把这么美的桃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老师也被这灿烂朝霞一般的桃花吸引住了,我也想读一读呢!(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⑤你觉得月亮湾还有哪儿美呢?(出示句子,进行比较)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练读,指名读)4.大家一起来读读月亮湾的美丽!(学生自由读课文)5.指名学生看图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欣赏完村前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到村子的后面去看一看,听一听。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月亮湾还有哪儿美?(指名回答)2.朗读最后一句话,问:小朋友读懂了什么?(劳动时人们喜悦的心情)3.带着这种心情,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小朋友们真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你们喜欢月亮湾吗?我们来夸夸月亮湾吧!2.指名学生发言。

3.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景,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课文。(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句子记到头脑中去吗?(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5.指导看图背诵(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六、课后实践,延伸拓展

1、月亮湾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管是村前还是村后,都让游客们产生美不胜收之感。愿意把这美丽的月亮湾介绍给爸爸妈妈吗?回家做一次小导游。

2、我们的家乡哪儿最美,把它画下来。再向同学们作介绍,看看谁是自己家乡的小导游? 九寨沟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第二课时)

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尹国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5自然段。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作用。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九寨沟风景录像及图片、九寨沟珍稀动物图片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①课件动画出示:县 侯 善 窜 捷 禽

设计:a.错在哪儿?b.为什么没写好?c.出示正确答案。②请生指出,师生共评。

2、学习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①九寨沟的地理位置。②九寨沟名字的来历。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3自然段。

2、自读思考:①这段写的是什么?②写了哪些景物?

3、生回答师板书(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五花海、瀑布。)

4、同桌互读自已认为最美的景物。

5、全班交流,师相机出示图片(雪峰、湖泊、森林、五花海 瀑布)分别指导朗读

6、齐读全段

三、自学第4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谁字音,读通句子

②你发现了哪种珍希动物?你觉得它们可爱在什么地方?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③从文中四个“也许”,你体会了什么?

2、小组自学。

3、交流反馈,师板书: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4、齐读(带着不断惊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2、板书:人间仙境。

3、总结这段作用(总结全文、首尾互应)。

4、试背。

五、总结全文

1、播放课件(课文录音及图画),让我们再一次进入九寨沟这人间仙境,同时感受语文语言的魅力。

2、总结。九寨沟的瑰丽无比,让我们油然而生热爱之情。这么美丽的地方,今年因受5.12地震影响,也受到了伤害,所以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大自然。

六、写广告词

我们学了这么美丽文章,去了这么神奇的地方,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知道九寨沟,那么,请大家为九寨沟写几句广告词吧。

1、出示:我来写一写 例:人间瑶池,就在五花海。提示:

1、语言简洁、主题明确。

2、内容生动有趣,有特点。

2、播放《神奇的九寨》歌曲,生试写。

3、反馈

板书设计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珍稀动物

九寨沟

雪峰

湖泊

森林

五花海

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

人间仙境

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课时)

执教人: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尹国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爱岛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记者证、导游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听写生词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板书:2.美丽的南沙群岛)生齐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请同学准备好,我们一起来听写一些词语。

1、师听写。

2、多媒体出示词语。

辽阔、岛屿 矿产 海域 宝库 魅力 星罗棋布

3、请小老师带读。

4、重点指导“璧”下面是“玉”,“魅”第一笔是撇不是撇刀。

5、齐读。

6、自批自改。

二、复习第1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南沙地图)

现在我们一来去南沙群岛,看地图,迅速找出南沙群岛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是否读懂了呢?老师请同学们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可以用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这段收获与感想。

3、生感情地朗读,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4、生谈收获或感想,师给予肯定。

5、齐背。

三、学习第2自然段

刚接触到南沙群岛,我们已感到了她的美丽,下面我们将深入地去学习。我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南沙群岛的魅力。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请生读。

3、这段写的是什么?这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生说师板书:

海洋生物

宝库 矿产资源

富饶

海洋动力

4、小结:课文用总分写法介绍了南沙物产丰富,但老师觉得课文介绍不够具体,究竟有什么海洋生物、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呢?现在让我们都来当一次编者,为课文补充。

5、生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6、反馈资料。

7、结合资料,多媒体出示,请你用总分的方法写几句:

①南沙群岛有难以计数的海洋生物,有。

②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③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

8、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南沙有富饶的物产,还有什么也吸收我们呢?

1、多媒体资料(南沙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

3、自由读最后一段。都有哪些景色?(生说师板)

板书: 景色

迷人

海洋动物

浪花

4、你喜欢什么景色?说给大家听(师出示相应图片)

5、相机出示图片(浪花),课文怎么写的?(抓重点词)

①自由读 ②请生读 ③师读 ④齐读 ⑤背一背

6、配解说词。(借助小图片背诵课文中的句子)。

7、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天合壁,蔚为壮观,鱼虾海龟、五彩缤纷,浪花跳跃,犹如花束,这一切是多的迷人啊!所以我们可以肯定……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师板书:旅游胜地。

五、小记者采访

游历了南沙群岛,我们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小记者,现场采访一下,你们这些游客。

⑴准备采访内容 ⑵思考怎样回答 ⑶采访

六、争当导访员

美丽南沙群岛,约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有很多朋友,还不知道南沙群岛,在座的同学们,愿不原充当一回小导游,把南沙群岛的魅力介绍他们呢?

多媒体出示?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 的南沙群岛,这里位于 是个 的地方。这里有,有,这里还有。

①自由练说。

②请生导游(带上小红帽)。

七、作业

搜集南沙、西沙、东沙、中沙等群岛的资料,每小组各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宝库 南沙 景色、美丽的南沙群岛 海洋生物

矿产资源 富饶海洋动力

海洋动物 迷人浪花

旅游胜地 2 蒲公英(第二课时)

庐江县第二希望小学 尹国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教学重、难点:

1、读懂太阳公公的嘱咐以及两颗小种子的想法和做法。

2、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教具准备:

实物、蒲公英制作、多媒体资料,头饰、小红伞。教学过程:

一、实物、儿歌导入

师:(出示蒲公英)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蒲公英(大声读课题)师:还记得我们背过的儿歌《蒲公英》吗? 生:齐背儿歌《蒲公英》。(带上动作)太阳真阔气,大把的金币 撒满一草地。蒲公英啊遍地黄,我采了一把握手上。你瞧见了吗? 我还编了个花环 戴头上。

二、故事表演

师:是呀,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生活着一群可爱的蒲公英,你们看(四个同学扮成蒲公英)蒲公英已经成熟了,一阵风吹过(同学们一起吹)蒲公英随风飘落,它们遇到了太阳公公„„

学生戴上装饰表演。

师:这几位同学表演真好,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把小红伞作为奖励。(看图)师过渡:你们喜爱这些蒲公英吗?今天我们再去蒲公英王国游玩,好吗?

三、回味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蒲公英制作)观察(相机出示词语:洁白、绒球)谁来吹一吹? 生:我来吹。

师: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示词语:降落伞)师:你们觉得这些蒲公英快乐吗? 生:快乐。

师:请用快乐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蒲公英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呢?(看图)。学生自由说。

四、体会三~四自然段内容

师:刚才有许多蒲公英飞到我们的身边,拿好你们的头饰,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请跟老师说“变”,一下子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个蒲公英(戴好头饰)。

现在我们一起去旅行,好不好?(配乐:大风的声音)师:我们到哪儿安家呢?咱们还是一边旅行一边决定吧!孩子们来动起来!(生模仿蒲公英,自由地在位置上随风舞动)(师依次出示:田野图、森林图、小河图、屋顶图、湖泊图、沙漠图)师:孩子们在快乐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儿?请你们边旅行边说说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决定,决定好了就住下来吧!(鼓励学生离开座位,看黑板上的图自由说话,说完后,回到座位上)师:时光过得真快!一年过去了,你们定居在哪儿的?现在什么样子了?哪个蒲公英来说说?

生:(自由说)在田野、在屋顶、在森林„„(说得好的同学,自己上黑板摘一把小红伞)。

师:你们生活都很幸福,请用快乐的语气齐读:“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投影出示)生齐读(师指导:读出这些种子的幸运和快乐)师:还有住别的地方的蒲公英吗?你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生活。生:(可能回答大海里,沙漠里。或是其它不能生存的地方)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住这里呢?(说得好的学生可去摘小红伞)师 相机出示:“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这波光粼粼 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师指导朗读)师:如今去沙漠的蒲公英干死了,去湖泊的蒲公英淹死了,就你们长得很健康。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想来,太阳公公的话多有道理,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太阳公公的话。(生小声读)师:请男同学站起来齐读。

师为图片上贴上生词卡: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师:(出示词卡)“嘱咐”是什么意思?有谁经常嘱咐你什么呢?(生作答)

六、读课文,说道理

师:多么可爱的蒲公英,多么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把课文分角色读一遍吧!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你学完后明白了什么? 生:(同桌商量后作答)。

师小结: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理解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七、作业(小组讨论完成)师:孩子们你们听懂了这个故事,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幸福地生活着,可是又有三颗蒲公英种子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播放轻音乐)出示作业:

三颗蒲公英种子,在天空飞行,它们在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 第一颗种子,跳进城市 第二颗种子,跳进大海 第三颗种子,跳进山坡 结果呢?

第一颗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颗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颗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变成大花蓝啦!从此蒲公英种子的老奶奶常对起飞的蒲公英种子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沙漠

湖泊干死

淹死

8、蒲公英

泥土

——不同地方开放

——不同结果

第二篇:语文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案例一: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新课程 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 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

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

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

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

案例一: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这是王俊老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

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

它们吗?” 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

什么名字。

王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王老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张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

来:“南瓜”、“南瓜”……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 qiézi”、“qiézí”、“quézi”,王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王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 ',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全班齐读。”

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生字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们想把刚才读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王老师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上,学生清晰、自信地读书,老师热情地鼓励,声声入耳。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王老师说:“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我知道了卷心菜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包菜。”

【评析】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吃的包莱就是卷心莱呀”……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

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

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

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内

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

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

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

--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燕子妈妈笑了》。它在课本(一年级下册)的第 47页,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学生积极翻书,找到这一课。)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故事看书。)

点评:开课简单,直切主题。在初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最简单实在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

习惯。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课文?生:能!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圈出来,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

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生:还要把这个字多读几遍。

师:好!大家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同时,给

每一段标上序号。

(学生读书积极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大多数学生读过两遍后,教

师叫停,总结表扬学生读书认真、仔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课文共有几段?

生:共有八段。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找了四名同学每人读两段课文)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学生开始读,遇到读不顺的地方,教师学生一起帮忙,顺利读完,教师小结,并总结学生读书认真,听讲认真。)

点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培养良好的听讲习惯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在学生读书时,师生一起认真听,帮助读书的同学读准每个字音,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师:大家一起读课文好吗?已经会读的同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来读,还不太会读的同学,只要

用手指着,把每个字读对就可以了。

(学生一起读,有一句出现了困难,教师叫停,让学生把这一句连读两遍,课文读完后,教师再小

结,表扬学生学习认真、仔细。)

师:再自己读读课文,读熟的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读得还不熟的同学,只要能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

点评: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两次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读书中。

(学生认真读完书,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茄子是小的,冬瓜是大的。

生:我知道茄子是紫色的,冬瓜是青的。

生:我知道冬瓜的皮上有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板书„认真'两字。)

生:我知道燕子住在屋檐下。

(其他的答案差不多,教师及时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肯定学生的回答。)

点评:学生在听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次练习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虽然幼稚,却是学生自己所得,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师: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课文中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认得怎么样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可

以读读试试。

(教师用卡片出示词语,学生齐读,然后又找了几组同学“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大多数同学能认出这些词语。那么,把课文中的字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生:能!

师:请小组长帮助老师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情况。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学习。各组检查完后,各小组组长汇报坚持检查情况,包括汇报他自己的认字情况。教师肯定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

生:能!

师:怎么教? 生:让他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教他们读,不熟的字还要多读几遍。

(学生开始学习。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学完时,教师叫停。简单小结,表扬学生学习努力。让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得很积极,大多数学生能读熟,个别同学不全会

读。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

点评: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因为老师给小组长布置了具体的任务,使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责任。组长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识字卡片一个个认真检查。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小组活动不但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小组内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师: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学生很高兴地答应。)老师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读,三五七段男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同桌分段读好吗?男生读一三五七单数段,女生读二四六八双数段。读完以后,说说谁读得好。(学生开始练读,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同学读得哪些地方好,学生积极说出同

学朗读的长处。)

点评:认完生字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再次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拿一个冬瓜和茄子看看好吗?(学生兴奋。教师把准备好的小冬瓜和茄子拿出来让学生看,学生看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

和茄子柄上的小刺。)

师:我以前只注意到了茄子柄上的小刺,却没有注意到冬瓜皮上的细毛,你们呢?(学生纷纷说出

自己观察到的和忽略了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想说一说吗?

生:小燕子做事很认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生:小燕子飞来飞去,太累了。

生:虽然累,但它不怕累,还能一次次飞去认真观察。

生:燕子妈妈很聪明,她让小燕子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经过锻炼,长大后,就

会像她妈妈一样聪明。

点评:这是学生再次读书后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很显然,这次体验较之上一次深刻、全面。孩子们已经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根据小燕子一次次观察到的结果得出自己的认识),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自己得来的,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说明大家确实认真读书了,能把书读明白。以后希望你们做事情也能这样

认真。

总评: 这是一节朴实、自然、清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节课注重阅读和识字的教学,注重学生读书识字的过程,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北京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长,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傅文宁老师的课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扎扎实实地读书(一节课学生读课文有七遍之多),达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的。学生从听读到自己读,从需要别人帮助到读得流畅再到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其实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识字的过程,又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没用精美的课件,只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指导学生集中精力地认真读书,同时注意让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师生间亲切交流,平等对话,共同把“认真”二字贯穿课堂始终。这不正像课文中那位耐心的燕子

妈妈和一群认真做事的小燕子一样吗?

------------------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春天的手》这首儿歌,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讲授这篇课文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被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了,也被这温暖的天

气陶醉了。

于是我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

受春天的手,好不好呀?”学生立刻欢呼起来。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林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了!”“林老师,你看你看,小草变绿了!”“林老师,秋

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林老师,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转出来了!”“老师,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绕“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地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全班交流时,学生每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大地穿上了绿装!” “春天来了,春姑娘把人们变苗条了!”“春天来了,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找到了春天,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朗诵《春天的手》这篇课文时,更是将他们的喜悦融入其中,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但这节课无形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和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将活动穿插其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春天”的活动中,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

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

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

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

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

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 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

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

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 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

中着重读第 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

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

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 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

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

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 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 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我们几位教研员约定 3月7日去听北辛村小学一年级教师韩钰的课,这天下起了小雨,是天意的安排?还是韩老师随机应变?她讲的课文是《雨点》。

上课了,老师、学生进入了角色。

师: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看看课本,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

学生纷纷向外张望,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大多数学生说:老师,学《雨点》吧!

评:师巧妙地利用难得的天时,把学生引入学习课义的最佳情景之中,学生也很机灵,他们也知道老师今天可能要讲《雨点》。韩老师不死扣教材顺序,灵活处理,可以说韩老师在巧妙地利用天公帮忙,完成教学任务。

师:好!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雨点》。(板书课题)老师提议:全体起立,说一声谢

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

(学生全体起立,在笑声中齐喊: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趣味、情景教学可谓恰到好处。)

师:拿起课文面向窗外,大声地、尽情地、美美地读几遍课文吧!看谁能把雨点逗笑了。

评:生美滋滋地读着课文,带着亲切的情感,读呀读呀。师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读,因为学生还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在我们听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到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有的学生不时抬头望望窗外的雨点,看雨点是不是笑了。儿童天真的表情,叫人好激动。

师:(微笑着拍了三下手)雨点雨点下吧!小朋友们停下。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听见小雨点都笑了。大家静下来,侧耳细听,是不是小雨点在笑?

(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在屏住呼吸静静地听。刚才还是朗朗一片读书声,立即又变成一个无

声的世界。)

生:(一个小女孩沉不住气了)老师,我听见了小雨点在小声地笑。

师:是吗?谁还听见了?

生 l:老师,我也听了。生 2:老师,我也听了。

师:别给老师说,给你周围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纷纷互相说,有说“哈哈笑”的,有说“嘿嘿笑”的,有说“嘻嘻笑”的……)(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说:)

生:老师,我怎么听不见呀?

评:大部分学生都笑了。我们也笑了。笑什么?笑这个同学傻吗?笑这个同学说真话了吗?请看老

师是怎样处理的?

师:是吗?可能小雨点笑的声音小,你听不见。下课后,你站在雨地里听一听,一定能听见。好吗?

老师也希望大家都到雨中去听雨点的笑声。

评:这位学生点了点头。韩老师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相信这位同学下课后在雨地里一定能听见雨点的笑声。同学们也乐意去听,去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师:(把半盆水端在讲桌上)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池塘,咱们到教室外面看看雨点怎样在池塘里睡

觉的。

(学生走出教室,站在楼道里,我们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老师把水盆放在了院子里,任雨点往里

下。)

师:雨点落进池塘里干什么去了? 生:(齐声)在池塘里睡觉。

评:这样对话真巧妙,一边表演,一边说出了课文。

师:(师蹲在雨中,慢慢地让水流出来,在院子里成了小溪,师指着小溪说:)雨点落进小溪里干

什么去了? 生:在小溪里散步。

师:(师让水流得快了,师指着流动较大的水,说:)雨点落进江河里干什么去了?

生:在江河里奔跑。

师:(把水全到出来,成了一片海洋,师指着海洋,说:)雨点在海洋里干什么?

生:在海洋里跳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问什么你们都知道。

评:师用很形象的实地表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

师:(让小朋友回教室)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刚才的情景,再读几遍课文。

评:这个情节好!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兴趣盎然,联想又很丰富。师不说背,而说读,而且是闭着眼睛读,这就是教学艺术!学生没压力,轻松愉快,学生在师巧设的情计中,不知不觉会背诵课文了,也能

理解课文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小雨点给我们带来几个生字呢?抄一抄,写一写,让小雨点看一看,是不是

难住了我们?

评:师又巧妙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生字上,并且学生不以为是作业,乐学爱学,能学会。

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在教室里看学生玩生字。

下课后,我们问韩老师:“你是提前准备好的吗?”她说:“不是。我是随机应变,只是略作了一下准备。如果这节课成功的话,可归功于天公作美,如果不成功的话,可以说是天公给了我机遇,我只是和天

公擦肩而过罢了。欢迎老师们多多指教。”

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说:“天公作美,助你成功,抓住机遇,祝你成功。”

案例分析

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案例

[

案例描述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案例18 案例描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案例分析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案例20

[案例描述]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分析] 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

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第三篇:语文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

3.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5.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5、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6、学生分段。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介绍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4、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5、问一问: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6、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展示性朗读。

四、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与技能〗

1、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孩子们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法与学法】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的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很难有大的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的亲情与友情。

2、注重阅读教学。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半个学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请看屏幕,这是几位初一同学的练笔,代表的恰恰是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想法:(幻灯片投影出示,请一位学生朗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芽、成长,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事事听从家长的小朋友了。”

(过渡)是的,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解题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他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文章并没有交代,我初读时也很困惑,因此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三、速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能读会写下列各字:

怦怦

撒谎(撒播)

逮着玩(逮捕)

树杈

抹泪(拐弯抹角、抹布)

攥着

寒颤(颤抖)

2、词语填空:

()影不离

()作主张

()二而一

无可()回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很精彩,适合于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同学们模拟一下这几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

如:

1、“那只羚羊哪去了”

责问语气──为不见了羚羊而惊慌着急,带有责问语气

2、“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都看不出来”

──要读出万芳的热情、爽朗和乐于助人,似乎还有点“吹牛”的意味

3、“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我”是难为情的、被逼无奈的,觉得对不起朋友,结结巴巴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连词成句简介课文发生的故事。

羚羊木雕

我 万芳

妈妈

爸爸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个_________的故事;一个_________的木雕;一个_________的爸爸;一个_________的妈妈;一个_________的奶奶;—个_________的万芳;一个_________的‘我’。

(过渡)人物的这些特点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说的话还是动作?下面我们就通过几组题来看一下人物语言、动作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的:

六、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探究: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分析人物形象

1、下面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性格?

A、“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B、“是的,这是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

拿去送人啊!”

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D、“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过渡)人物语言能体现人物性格,那么人物动作、神情是不是也能反映人物心情呢?我们看下一组题:

2、完成下面配伍题。

⑴ 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⑵ 屋子里静极了。()

⑶ 妈妈坚定地说。()

⑷ 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

3、将下面的神情动作描写归位,体会“我”的心情。

⑴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⑵ “不!”()

⑶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⑷ “没有卖„„我送人了。”()

A、我小声地说。

B、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

C、我哭着喊了起来。

D、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

七、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还是不对

1、木雕是很贵重的,不应该随便送人,所以,“我”父母的做法并没有错。

2、父母只想到木雕的贵重,但忽略了少年之间友情的贵重,所以他们的做法不妥。

3、本文的中心是作者赞美少年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为人父母者应该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情。

4、像本文发生的事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对贵重东西,父母应该事先讲清楚;子女做重要的事情前和大人商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两道题是课内知识的拓展:(过渡)在爸妈的眼里,木雕是亲请的见证,在的眼里,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当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时你认为该怎么办?

八、我有一个金点子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老师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下面就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最想对谁倾诉:(投影展示)

九、走出课文走进生活

爱需要理解、沟通,假若爸妈能较早的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若我能在送礼物之前征求爸妈的意见,或许,这个遗憾是可以弥补的。犯下过错不要紧,假若能向对方说声“对不起”,爱就不会成为一种伤害。联系你的生活,你最想对谁说声“对不起”?为什么?

(结束语)课文讲完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倍加理解亲情、珍惜友情。

十、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回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课文续写。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作于1926年,当时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本文回忆了作者早年留学日本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选材,体会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设计思路:

1、温故而知新,以第一节所学知识的回顾,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自主探究,带问题浏览课文,获取新知识,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

3、活动拓展: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说说作文写作中如何刻画出人物的形和神。

一、温故而知新: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在鲁莽迅先生眼中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藤野先生,看看他身上哪些优秀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在赏析课文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些知识。

1、说说对老朋友鲁迅先生的了解

2、字词检测

一、课文赏析: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二)自主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1、阅读课文第6--23段,概括文中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先生怎样的品质?

2、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哪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与先生是否有关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说说文章的线索要求:

1、学生拿出练习本,自己概括写出要点

2、小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讨论解决

教师指导:

1、概括事件时语言要简洁明了

2、用一些词语表明其品质

(三)学生自主发言,解决问题

1、相识:师:文中鲁迅先生笔下,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形象

生:黑瘦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师:这属于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生:白描、肖像描写

师:能否回想下上册书中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同样采用了这一手法

生:《湖心亭看雪》

师:这一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语言简洁地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类似于绘画中的白描手法。

师:可以说这一白描是初次相识中,先生给鲁迅的第一印象,先生的朴素和学者身份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相处:师:初次相识,我们通过作者的白描以及留级生的介绍,藤野先生的朴素、不修边幅、治学严谨的形象得到初次体现。那么具体相处中,作者通过哪些事的叙述让我们更加了解藤野先生了呢,或者说他身上有哪些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呢

生:为我添改讲义,可以看出先生的认真负责

师: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每一位老师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在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事,却让鲁迅难以忘怀呢?仅仅是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打动他吗?

生:我还看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平待相待,那是作为弱国的留学生,没受到歧视

师:非常棒!这一平常的小事之所以让作者怀念一生不仅仅是藤野先生的治学认真,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民族偏见,对我这样一个弱国留学生能一视同仁,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师:文中你还读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呢?

生:我还看到了他认真、求实的精神,比如向我了解中国女子裹脚这件事

生:我还看到了他的热情诚恳,比如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课等

生:我觉得藤野先生非常尊重人,比如他在纠正我的解剖图上说得那几句话,既告诉我科学的严谨,说话又非常委婉。

师:太好了!大家能从小的细节上推敲,说明大家已经真正的走入文本中了!

师: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在大家的讨论中已跃然纸上。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们来概括,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相关事件。

生:东京的所见所闻,途径仙台所见,仙台职员的优待,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二、小结

1、课文是如何刻画先生这一人物的

2、说说你的收获:作文写作中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藤野先生》一课的第二课时,虽然是第二课时,但在上节课中学生仅仅熟读了课文,疏通了生字词,再次回顾了作家的一些相关文学常识,所以本节课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这些地方是比较成功的。1

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比如在温故而知新这一环节上,基本上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一是齐声回答文学常识,掌握文章体裁,二是采用默写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在脑海中再现生字词。另外在新知识的学习上,我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组内交流,这就让大多数学生都要发言、说看法、说疑问。在争辨和讨论中一些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调动起来了,无论好坏,我想这一点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其次,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出示要求,学生基本上能以较为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但这节课中我觉得更多的是不足。因为一节课下来,一是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本来我准备将文章的暗线也在本课时涉及,但根据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草草收束。另外对写作上的指导也没能及时完成,所以在第二次讲课时,我作以调整,把先前的第二题的后面几问省略,放在下一课时,本课时则着重探讨文章的选材、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另外,在课堂的双边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于人物在这些事件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说还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因此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希望每一节课上完后带给我的都是满足和愉悦,这样可能说明我的课是较为成功的。希望在不断的努力中渐渐收获这份满足吧!

第四篇:语文案例分析

《荷叶 母亲》教学案例分析

徐小莲

一、案例展示 :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 母亲》一课时,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 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 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如果家长愿意,可以到学 校来。

周一,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欣喜地发现,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前半节课,与平时上课一样,很平静,也很平淡。后半节课,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分别坐好,首先请未完成 的同学谈一谈。生 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父母还年轻,等他们老了 再洗也不迟。

生 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现在都上初中了,怪难为 情的。话音未落,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 3: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动了那天才想 起做这些事,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为 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 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后来,我反复想,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她的脚黄而且瘦,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我心里非 常酸楚,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为这个家操劳着,永远 不知疲倦,我不敢抬头看母亲,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我 …… 那位同学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 头,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 闪动。于是我说: “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 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 气吗?”

二、案例分析:

课后,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新的语文课程观。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弘扬中华 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 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 融入阅读教学中,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 思,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新的语文素养观。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养,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春》 教学案例及分析

徐小莲

案例背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现状可谓是一语中的。因为新教材新标准给了学生海一般阔,天一样高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充分施展自我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这样自然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大难度,备课空间宽了许多,知识储备与容量也丰富了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让人感受到“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这本是一篇传统篇目,现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胆作了一次教改尝试,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放飞自己的思维。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的意外质疑,使得这节课妙趣横生,如沐春风。

二、案例描述:

步骤一:(屏幕出示问题组)

1.本文中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你认为文中哪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得最妙?)2.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仔细思考,聪明的你一定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

步骤二:(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屏幕出示问题: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定会有所感受,一起来谈谈好吗?......在讲读到“春风图”的一段文字“‘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时,我讲道:“作者之所以能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最关键的是因为作者能进行细致的观察......”“老师,我觉得您的说法不恰当。”平时反应比较快的许益望同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我一愣,这个意外可是我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面对学生因自己意见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经过短暂的沉默后,鼓励他说:“你能具体说说吗?” “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是啊,鸟儿卖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这是听到的,而不是观察到的。” “还有短笛在嘹亮地响着......” 我心中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故弄玄虚地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 “观察,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用眼睛看'吗?”平时上课极少发言的兴豹同学得意地说。

学生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又问:

“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 “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地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察看。”做事稳重的班长发言了。

“分析得非常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

“既然观察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察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什么耳朵了,睛了、鼻子了、舌头了,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地感受就是观察。”曾露露同学认真地说。

“还有手、脸也算感觉器官。”自然课代表补充道。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也就是说,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把无生命的春风写活了。”语文科代表对大家的发言作了精彩的小结。

“对!正因为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感受春风,才能在我们的面前展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图'。如果作者不是调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去观察、去写,就不容易把这抽象的‘春风'写得如此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我总结道,“只有学会调动耳、目、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受人、事、物、景,才会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人、事、物、景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本质,才会把要表现的事物写得更全面、准确、生动和形象。这也要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三、案例分析: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了,教学的预设也被打乱了,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我这节课精彩不断。一节课有如此精彩的意外确实值得好好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具体体现如下:

1.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不同见解,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出发解决问题。

2.展现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平等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意见,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见,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有着各自的焦点,其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因而更应该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

4.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这节课上完了,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何找路走,更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语文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的辨析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初中 冯洁 邮政编码:043700

一、活动主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但怎样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中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教会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金钱和亲情的关系。

三、活动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容的理解和主人公的辨识。

四、活动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同学们已经对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很清楚了。但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把握小说的主旨与刻画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预习“比较、探究”类的课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自行设计问题。检查作业时却发现许多同学只是对字词和段落进行了理解和分析,而忽视了对“中心思想与主人公”的探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中点: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五、活动 过程:

一)、老师出示活动主题:《我的叔叔 于勒》一文主人公的辨析

二)、问题设计:

1、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

2、小说主人公的辨析。

六、活动过程描述:

1、学生自己独立做以上两个问题。

2、六人合作,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成果,教师合理评点。

问题一:故事情节的概括几乎没有异议:“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问题二出现了分歧。

师: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其中主人公是谁? 每一小组都找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一:我,我的叔叔于勒,我的父母和姐姐。

学生二:应该去掉姐姐,留下:我,父母,叔叔于勒。

学生三:同意第一个。学生四:应该是我们一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环顾四周)然后总结说:同学们踊跃发言很好,而且都找对了。就是我的一家。但第二问。同学们好像都没说。

学生五,急忙站起来说:父母,因为写他们的地方很多。譬如,开始就写他们一家

穿戴整齐到外面散步,还写父亲的语言,后面还有他们吃牡蛎时的情况。所以主人

公是我的父母。

“对.应该是我的父母。”一向不大爱发言的小南竟然抢着站了起来。

“是吗?说你的理由”作为教师的我笑着问。

“看课本24页第二段,这是文章开头部分,就提到了我母亲;第四段写父亲重复

那句永远不变更的话,如果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26页,父亲还在重复那句话,然后旅行中,父母被别人高贵的吃牡蛎的方法打动了,请

妈妈吃牡蛎又引起了文章的波澜起伏;然后遇见穷苦的叔叔于勒,父母都很狼狈。

从头至尾,都有父母的行动贯穿其中,所以父母当然是主人公。”

师:有道理,分析的头头是道,掌声鼓励。可还有没别的意见呢?

学生们开始了窃窃私语,师随机给了孩子们交流的时间。

3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了,是个女生,平时就挺大胆的:“我老觉得是叔叔于勒。

因为他的穷富引发了父母态度的变化,根源好像在他身上.”

“不对,小说浓墨重彩的是主人公,而他文中只是寥寥数笔。所以不是他。”见解独特的小红说。

“ 我也觉得是于勒叔叔,找不到充足的理由。老师,你说呢?”快嘴的张妮,伶牙俐

齿的问我。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争议都很正确,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小南是从文章的详略上来分析的,一般主人公就是作者要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所以小南分析得很好,因为作者莫泊桑就是通过对父母的刻画,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他们站在明处,是明线,而引起他们前后不同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穷富的变化浓缩为一个字就是“钱”。而这 可以用数学术语来说,于勒就好像自变量,而“我”的父母就是函数。在我们语文上,就是一条暗线。所以,刚才的女同学说得,很有见地。

睿智的班长恍然大悟总结道:我的父母是明线,我的叔叔于勒是暗线,暗线牵着明线动,他们都是为小说的中心服务的,都可以是主人公。对吧?

教室里不约而同地传来了一阵掌声。

师趁机小结道: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必须根据小说的中心思想来判断,因为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刻画典性的人物形象,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能为揭示小说的中心服务。像《范进中举》一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范进,《孔乙己》一文的主人公就是就是孔乙己,这些都比较简单。而上册课本上的《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就是吉姆和德拉夫妇两人。无论主人公是一个还是两个都得服务于中心思想。

七、课后反思:

对于本文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这历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所以课堂上,同学们也自然而然的有了争议。其实开始大略一看,都会认为是“我”的父母,因为正如同学们所言,作者著力刻画的就是菲利普夫妇——文中“我”的父母。可反复咀嚼,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引起我父母前后态度迥然不同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变化。即一个字“钱”,所以,在对主人公的把握上应紧扣“钱”字做文章,让学生由表及里认识本质,即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有钱认于勒是弟弟,没钱对面不相认的残酷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亲情,不要被金钱迷失了本性。

优点:调动了孩子学语文的积极性,使绝大部分能主动参与其中,而且有了合作意识,知道汲取集体的力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懂得了分享,合作和交流。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而且能合理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亲情课。让孩子们学会不以贫富看待一个人,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每一个人。

不足:题目的含义应再次提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对人物和小说中心的理解。

八、疑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我给了同学们两个答案,就是于勒和我的父母都可以,这样理解不知妥当与否?恳请名师和高手指点迷津。

下载案例(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案例

    《离骚(节选)》教学案例 凤凰中学高一语文陈军妮 一. 背景介绍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殉道者之歌”选了中外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充分体现出诗人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

    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案例分析 李艳华一、 角色互换 情感体验▲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实录片段:师:鸟儿和树天天在一起,可是冬天来了,这对形影不离的“知己”要分手了。此时,树恋恋不舍地说:再见......

    语文教学案例

    《陋室铭》教学案例习酒镇中学 罗晓勤 我国古代的文人名士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陋室铭》就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章比较简短,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结合注解试着读......

    语文教学案例 (精选)

    教学案例 余庆县关兴小学 谢昭雪 清晨,雨水刚住,空气里满是清凉干净的的味道。心情很是不错。 第二节是六(2)语文课,我一直是很喜欢上的,同学们热情高,学习气氛浓。还没走到教室门......

    语文教学案例

    《给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审坡中学 黄志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等学习方法理解文章的内涵 。 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内容分析: 《给女儿的信》......

    教学案例语文[大全]

    《四季》教学案例 汪守娟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注重培育小学生在德育、智育等全面发展,在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发展语言 ——部编版《青蛙写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他们往往把一篇课文读准......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题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题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