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点滴体会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点滴体会
单 位: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
姓 名:郭 海 红
联系电话:679616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点滴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进行发现学习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
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譬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22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设计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虽然数学课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同时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历史史实,并将查到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我也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轶事或趣闻。在学生正式进入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学习前就对古代毕达哥拉斯、笛卡儿等数学家及《几何学》等著作均有了解。在整个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对古代伟大的数学家肃然起敬,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频数分布》这一节中,对“空气质量情况调查统计表”的学习中,我先由学生上网查找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级别表》,然后将所给的数据归到各个等级。同时还将洛阳市的污染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数据,算出空气质量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点滴
在浮东教研片“一检”成绩分析会上的发言
浮梁县天保学校 汪有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向大家汇报、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根据教研片的安排,接下来谈谈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新学期的一些打算,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在备课环节,每节课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情想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什么,采取什么方式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容易懂。还要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走入什么误区,学生为什么会走入这一误区,怎样避免让学生走入这一误区,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在上课环节,我认为:
(一)教师要懂得“引而不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的效率才会高。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力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三)本学期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讲作业和试卷。我觉得讲题既要立足题目,又要跳出题目。在讲完题后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总结出典型题的特点,解决这类题需要运用哪些知识,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是什么,这类题目还可以怎么变化,又该怎么解决,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但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举例来说,讲完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方法,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这样作?根据是什么?(实际就是怎么证明这种作法)。又如讲完一道题后我们常常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经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讲出他的思路,这样学生会获得一种极大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后作业、辅导和测试环节。
(一)在作业上,我要求上午学的新课下午交一次练习本,意在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早上再交作业本)一般交来即改,及时反馈指导,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来找我”,来找我的同学我主要不看他的订正,而是请他讲给我听,我听懂了,他就过关了。
(二)引导学生养成不抄作业的习惯。有些同学爱抄作业,有的是因为懒惰,更多的是做不来。我对学生说,我宁愿你认真做一道题也不愿你抄十道题来应付我,因为你认真做一道题即使做错了那也是你思考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让我了解你哪里不懂,辅导你能有的放矢;而你抄十道题即使抄得再完美也毫无价值。你做不来空在那里我绝不骂你,如果发现是抄的,一定重罚。我说到做到。这样以后空题的现象司空见惯,但我非常淡定,因为我明白这很正常,但令我欣慰的是,抄作业的现象渐渐少了。
(三)对于测试卷、复习卷一定要及时批改,及时针对性讲评,及时检查订正,效果才会好。
对于新学期的教学,我打算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狠抓中等生这个基本面,课堂教学内容要大部分面向这个群体,力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学生会做。
第二,本班存在优等生成绩不够优秀的状况,(只有一位学生98分,达到优秀)分析原因,主要是做得少,初一以来我只要求学生做书本上的练习和作业本,初一初二还好,能考90多分,这次一检就显出问题来了,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就做不来了。这个教训告诉我以后对于优等生从初一开始就要作不同的要求。本学期我给这部分学生买了一本难度稍大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周做15-20页,周一批改,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仍然弄不懂的老师给予针对性辅导。
第三,对于总复习,我没有什么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总的想法是精讲精练,以练为主。在做专题复习时,对于容易的基础知识点,可以少讲,找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加以讲解,教学生少犯低级错误。对于知识容量较大、难度较大的章节,比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图形问题,会尽量归纳整合,比较异同,理解记忆,然后通过习题强化运用。每复习完一章就专题测试一次。专题复习完之后再做综合测试题以求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觉得数学根本重要的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喜欢思考了,数学学习就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学习成绩自然就慢慢提高了。
以上是我关于教学的一点浅陋的想法。从教二十多年了,但教数学才第五个年头,可以说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座的都是比我有经验的老师,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7年3月2 日
第三篇:地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点滴体会
地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点滴体会
漳州三中 沈丹燕
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条件比较成熟,每间教室都有配备多媒体,每个班级都有2位专职管理多媒体的学生,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硬件条件,同时也激发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除了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以外,还积极到网上搜索与积累优秀课件。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上的运用更显优势。
在课标要求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怎么整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影响等问题,通过一学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些许感悟。下面就以笔者的一节公开课与对“问题研究”的做法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公开课开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两大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本节课内容难点多,课时紧。怎样做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是备课时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反复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学情,确定突破口: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地理必修1教材P32“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就因这个实验成了困扰笔者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又怕到那时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难以控制。但作为市级公开课,如果这个实验不做,在评课的时候,肯定有教师提出来质问。怎么办,做与不做一时难以定夺。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这个考虑,再根据校情与学情,决定采用模拟实验演示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时的水流运动方向,制作成fash动画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演示。设计“烧开水”的模拟实验演示,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烧开水”时气流运动方向,就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这样,就解决了既可以不用做实验,又能符合课标要求。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边画边要求学生注意理解四种辐射的概念尤其是理解辐射的方向、造成的结果。又如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编写中与以往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问题研究”,它是作为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体例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也是新课程的最大亮点,在各章的后面都有,教学时数各用1课时。在每章总教学时数为5——6课时中,占有固定的1个课时,这足见它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怎样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使“问题研究”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新课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问题研究”就是根据此要求而配套出现的。“问题研究”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要是以畅想式问题、热点或焦点问题、国家建设问题等为主,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前提条件。教师如果将“问题研究”的教学设计作为一般的新课来处理的话,那就不能很好地体现“问题研究”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了。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完成“问题研究”,即“学生课外分组准备,课内集中展示”的方法,可以达到: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生课外分组准备,课内集中展示”的方法,由于每个“问题研究”都要由小组合作完成的,小组成员是由学生自主组合的,做哪一个“问题研究”是由学生自已选择的,学习的时间是学生自我计划的,学习的策略是学生自已制定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去上网搜索或是上图书馆查找资料,寻求答案,选择图片,设计制作课件,课件预演等一系列环节中,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探究的体验与探究方法的习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查找资料或是制作课件时,指导学生如何更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料,或是修改幻灯片的字体、图片的背景色调与内容的颜色对比度、链接的设计等等,这样制作的课件较为醒目与美观。当学生得知自己制作的课件被评为优秀,可以在全年段课堂上统一使用时,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当该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这种做法是引入了学习激励机制,让该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对完成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小组成员来说,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四、注重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互联网支持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由于“问题研究”选择的内容大都是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学生在制作“问题研究”的课件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或是上网搜索都能找到相关的资料,面对大量的地理信息,学生如何快速获取有效的信息,这种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是需要由训练和实践来获得的。笔者所在学校具备较好的利用多媒体的条件,因此,教师就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例如,学生在做“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这个“问题研究”时,上网下载了这样的两条信息:①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的管理水平(电子监控、电子警察)。②25米长,360个座位的公交车你听说过吗?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就会出现我国自主研发与生产的这类公交车。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所获取的信息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自已的地理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这种小组合作完成“问题研究”的做法,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这与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是相一致的。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学生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学习,适当布置课后探究问题,可延长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社会与大自然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课外时间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保证。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
第四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点滴体会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点滴体会
涿州实验中学 田雪生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和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概念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事数学教学以来我对数学概念教学采取过如下方法:
(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
(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
(三)创设情境,但情境的选择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只是为了设计情境而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不够协调;
(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
通过对照课程标准和反复研究,我的这些模式的教学,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到底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重视基本概念蕴含的智力开发价值,注意充分挖掘基本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概念教学都是有效的、好的教学。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我认为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6.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即要通过概念的应用,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操作步骤,同时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这是一次新的概括过程。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概念教学课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我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点滴认识,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使小小的概念教学中,能折射出我们教师大大的智慧。最后把前苏联数学家辛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专业发展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该在成长的历程中,为自己规划未来,我相信“勤能补拙”,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
优势分析:
1)热衷教师职业,热爱数学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2)能静下心,积极地阅读一些教学的相关杂志,关注最新的课改动态。
3)谦虚好学,能自觉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胜任初中各阶段教学工作。
不足之处:
1)十几年来,我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缺乏规划,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在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方面发展得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实际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
3)在学科教学中,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缺乏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自己的教学缺乏创新和研究,对于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整理、积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强。一年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作二年目标
我计划通过二年的时间,达到有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特长突出,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3)研究教学,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写好自己的教学总结和反思,对于自己的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充分的研究,探寻适合自己教学风格,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足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发展型教师。
(4)勤于研究,勇于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多学别人之长,多读书,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自己的教学既有工具性又闪耀人文的光辉。
(5)练好过硬的基本功,丰富自己的教育机智,同时注重自己的修养和教态。
三年目标
1、转变教师角色,树立服务不同种类学生意识
2、实施行动研究,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3、明确专业研修方向,建设专业发展强势领域
4、加强理论学习,加快专业成长步伐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近三年,我计划每年读3-4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个人成长措施:
1、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
2、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3、课堂——教师成长的舞台。
4、研究——不断提升自己 阅读自己专业书籍的同时,记录形成自己教育观点。有自己对于教学教育的认识与体验。
5、修养——丰富自己,做好自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书时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而且要有一套艺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修养、理论修养、人格修养,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合格老师。
第五篇: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点滴体会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点滴体会
句容市第二中学 刘传富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三个结合。
一.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无关部分处于高度的抑制状态,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道便能高度畅通,学习时信息传输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一旦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认识能力,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使信息的传导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迫、苦恼、烦躁、紧张,就会使神经细胞中应当抑制的部分变为兴奋,而应当兴奋的部分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最重要的成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兴趣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由于数学有其突出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经验时也有其特殊性的表现和要求,如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性比其它学科要高,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保持浓厚的兴趣就犹为必要。
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情感中,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愉快体验之中。当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在追求与探讨中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获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这种愉快的精神感受又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活跃、有效,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兴趣也随需要而异。研究表明,一般具有高认知需要的人更喜欢复杂任务;而具有低认知需要的人则更喜欢简单的任务。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年龄的增长直接影响到人的兴趣的数量和质量,对认识兴趣中具有中心意义的读书倾向变化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读书兴趣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9—13 岁的儿童是读书最盛的,进入青年期读书活动的比率逐渐减少。但年龄越增长,选择力越强,感受性和理解力越敏锐,读书兴趣的质量在提高。不同性格的人兴趣有所区别。如情绪稳定的人兴趣也较稳定。此外,兴趣受能力制约。当自己感到问题的难度太大或太小时,个人对它就难于发生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兴趣对未来活动具有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兴趣可以被培养,被“镶嵌”于人的个性之中。由于兴趣—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等特点,人的兴趣和认知的相互作用经常会导致一种恒常而稳定的兴趣—认知倾向。当认知倾向在个体身上内化而恒常地表现出来时,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兴趣的个性倾向性。兴趣与努力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不是两个对立面。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学习兴趣,也离不开勤奋努力,兴趣与努力不断相互促进,方能使学习达到最佳境地。学习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需要,为兴趣的生成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利和精神价值,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激情,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学习价值观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兴趣的深入发展注入动力。教师应善于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价值观入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和优秀的学习品质为切入点,将兴趣根植于崇高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真实的、稳定的、深入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达到兴趣促进学习的目的。实践活动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悬激趣
创设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正比例”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谁能有办法测量我们校内操场枫树的高度呢?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发,争论不休,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教师对同学们说:“我倒有一个且很简单的测量办法,不用爬树也不用砍树便可以测出树的高度”。同学们哗然,产生悬念:老师是用什么办法测量树高的呢?很自然地产生了求知欲望,由此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盎然,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实践激趣
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创造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的基础上,动脑筋思考获得新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体验到无穷乐趣,从而形成长久的兴趣。
(3)竞争激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争胜好强的特点,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提供足 够的机会,鼓励他们竞争。
(4)操作激趣
感知-表象—概念是儿童认识数学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学 时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内容,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的基础上升到理性知识。
(5)评价激趣
教学中不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如何。教师都要以亲切的语言给予评价和诱导,忌用简单、粗糙的语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利用成功评价激趣。第二、利用诱导语言激趣。
(6)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堂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 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 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 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 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 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产生兴趣。(8)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填鸭式教学,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介也逐渐走入课堂。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弥补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惟一教具的教学模式。
数学研究性学习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用性。实用性主要是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确实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趣味性是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如果趣味有余,实用不足,那么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流于平庸甚至会有哗众取宠之嫌。注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用性,其实质就是要增强活动的数学思维含量,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资源,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学习“三角形全等”时,要求学生不过河就能测量河的宽度。这实际上是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正确设计一种测河宽度的方法,就需要我们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将测量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及结果用图形和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并不是简单的操作性实践活动,而是具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数学应用性实践活动。它对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二、引导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体验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设计数学问题,分析研究数学问题。如让学生统计20分钟内通过拦江大桥的车流辆问题。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平均每辆车的耗油量和排污量。然后根据统计和查阅到的数据,设计不同的关于解方程的应用问题。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发现了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增强了环保意识。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把教师的引导调控与学生的自主参与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收到实效。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确定数学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次,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还表现在适时的点拨和激励上。当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够高时,要从活动内容的调整入手,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提高问题的探究价值;当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运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探究引向深入;当学生有创造性的表现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鼓励;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时,要进行及时灵活地处理,或给予直接点拨,或延缓评价,或利用错误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进行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如何选择探究主题,在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动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别人的想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通过本次活动自己有些什么收获等等。活动后的反思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与合作交流的经验是大有好处的。
三.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时空条件灵活选择活动空间。有些数学活动可以在课内或校内开展,就没有必要费力费神地到校外去活动。其实,校内或课内有着许多可以利用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活动资源。如: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竞赛活动。诸如知识抢答、编写应用题,找规律填数,巧妙解题、绘制图表、解题竞赛、计算接力赛等都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回答数学问题或数学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等这些动态资源,都可以成为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最为熟悉的是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中,同样有着丰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园生活资源,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学习了“统计初步”后,让学生了解全校的耗电情况,进行节约用电教育。让学生抽查10天中全校每天的耗电量,列出统计数据表。然后让学生由获得的数据,估计学校这一个月的耗电量;了解到当地每度电的价格,要求学生写出学校应付电费y(元)与天数x(天)的函数关系。开发和利用这样的活动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且是数学课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最好教育资源。当然,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局限于课内或校内,在条件允许又有必要的情况下,要把数学活动引向校外,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大舞台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力求活泼、生动、新颖,要饶有趣味富有吸引力,尽可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获取知识,又培养能力,更能得到情感的体验,有效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三维目标。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例如在教学“翻转茶杯”时,我先用一只铅笔翻转若干次,归纳出奇偶次数方向的变化规律。从而分解了难点。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各种讨论活动和自主探究活动,以拨动求知心弦。初中学生喜欢数学智力性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需要,精心设计数学智力性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总之,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