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蛋悟人生
最近的报纸上登载了一条消息,有人可以随意将鸡蛋立在任何位置,技巧之高让人惊叹。感喟之余,有心尝试一番,于是照猫画虎,虽不能与之媲美,但也算成功了几次。
选择1只鸡蛋,大头朝下,小心的放到桌子上,在平滑的桌面上仔细体会它的平衡点,耐心加细心,反复几次之后,或许你就有感觉了,如果幸运的话,当你松开手的刹那间,手中的鸡蛋就会稳稳的竖立在桌子上了。
竖立一只鸡蛋看上去或许不是什么难事,但真正深入实践时我们才能体会出其中的不可琢磨的意味。紧张中蕴涵刺激,兴奋伴随着沮丧,精力高度集中未必能速战速决,成功却往往于不经意间的妙手偶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确可以反映人生。小小的立蛋游戏,可以让我们悟出大大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选择、谨慎、坚持和放弃。
选择特别重要,个头大的蛋和表面粗糙的蛋或许比小而光滑的蛋更容易被我们掌握,当然这里面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缘分吧,于千百个蛋中你选择了它,注定是有一些机缘巧合的。选择需要勇气,选择也需要运气,正确与错误就在毫厘之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选择开启了人生的一扇门,同时也错过了另一扇门,选择无所谓好与坏,是与非,选择是一种心情,更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
坚持很大程度上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在立蛋的过程中,你会面临一次次失败的考验,会挑战你的耐心、挑战你的克制力,往往成功会在我们即将感到绝望时来临。坚持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行,用微笑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感受过程的艰辛,体味收获的喜悦。
谨慎,是做人做事的一条基本准则,是必要的一种性格品质。临近成功时的浮想联翩和疏忽大意,往往造成前功尽弃。谨慎的说话与做事,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始有终的完成每一件事情,不因成功在眼前而狂喜,不得意忘形,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是非功过,才是安心。
要学会放弃。当屡次尝试仍不能完成的时候,就到了果断放弃的时候了。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重新选择一个角度和时机,大胆的从头再来。放弃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放弃的同时你得到了轻松的心情,精美的事物人人喜爱,但不是每个精美的事物都属于自己。该放弃时就放弃,是一种气度,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机会。
立蛋如做人,在反复的坚持与放弃中选择好自己的最佳位置,谨慎的完成每一个步骤,在曙光来临前能镇定自若,那么我们就真正做到了给自己定位,当然也就会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稳脚跟,笑看风云。
第二篇:学易经悟人生
学《易经》悟人生
摘要:《易经》是一部讲述天地万物本源规律的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规律。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把一切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幸福。《易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要作出不同的调整,要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即使遭遇不利,也要能屈能伸,相信否极终究泰来。以柔克刚是生存之道,低调做人是处事准则,只有厚德方能载物。
关键字:感悟 太极 乾坤
人们现在探讨的《易经》通常指《周易》,是周文王对伏羲《易经》的解读。《易经》被认为是群经之首(五经将其放在首位)、群经之始(诸子百家发源于此),是一部讲述天地万物本源规律的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规律。“人”字两条腿,一撇一捺,左为阳,右为阴,人自一降生起就被纳入到《易经》所阐述的运动体系中。《易经》的本质是科学而非玄学,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把一切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幸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因此,人不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生活,要随时与大自然进行互动,遵守大自然的法则。这也体现了《易经》观天道以立人道的原理。如何“观天道以立人道”,《易经》则是通过象征“变化”的符号—— 阴阳来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和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都是太极,有阴有阳,亦阴亦阳,而不是一阴一阳,阴阳分不开;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而卦又有何用,事实上每一卦都有一个卦名和卦辞,一个卦有六个爻,有不同的爻辞,把握了相关的基本原则,可以趋吉避凶,在人生迷茫的时候,为自己领航。
通过对《易经》的粗浅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一些事物的看法有了重新的认识、定位,于此做简略的阐述。
感悟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易经》有一种说法原本叫变经,不能常变:有变就有常。变的只是现象,背后一定有不变的规律。人们常说“世事变化无常”,非也,世事变化有些是可以预见的,例如家是不会变的,世界是不会变的,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纵使人事全非但江山依旧。我们不要纠结于那些变化莫测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本身不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做人要讲究原则,要外圆内方,以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乱了方寸。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忙的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放慢脚步,仔细的归纳总结一下,找出事物的必然规律、处事的基本原则,为自己的判断扫清障碍,使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感悟二: 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要作出不同的调整,要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即使遭遇不利,也要能屈能伸,相信否极终究泰来。
“干卦”把人生分成了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
初九:(二十岁以前)潜龙勿用。尚未成熟,稍安毋躁,慢慢修炼,做好准备。
九二:(三十岁以前)见龙在田。有人赏识,这是得君行道的大好机会,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九三:(四十岁以前)惕龙,无咎。表现的时候,要非常谨慎,白天勤奋努力,夜晚还要戒惧反省,虽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九四:(五十岁以前)或跃在渊。或鲤鱼跳龙门,或如落深渊。
九五:(六十岁以前)飞龙在天。这是人生中最神气的阶段,称作九五之尊。
上九:(六十岁以后)亢龙有悔。升腾到极限的龙,太神气、霸道会有灾祸。
易经假设一个阶段为20岁,个人认为这六个阶段是不能用具体的时间来衡量的,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境遇等主客观因素大相径庭,所以成就每一个人生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不同,而且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之间是包含的关系。但,这六个阶段的划分符合人成长、发展的规律。干卦的卦辞很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并应用于自身,时刻警醒自己。
从年龄上讲,已经到了现龙期,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好自己?通过易经的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对自己的要求,表现得要有大人的风范,不能小里小气,要胸怀宽广,表现的有阴有阳。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要检讨,不完全是别人的错。其次,对上司的表现,要想办法得到“大人”的赏识。不同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手下人的表现,不管事情本身是对是错,重要的是要符合领导的“胃口”。最后,进德修业。此时,不能懈怠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应致力于增进学业、培养品德。一要闲邪存其诚,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二要修辞立其诚,小心言辞。
感悟三:
以柔克刚是生存之道,低调做人是处事准则,只有厚德方能载物。
坤卦象征“地下有地”,地具有创造与发展万物的功能。坤道,即保持柔顺,如果似天那样的刚健而争先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应该随干道而行则无错。天为主道,地为从道。
大自然万物的正常发展,既有赖于阳刚之气的主导作用,又不可缺少阴柔之气的辅助作用。即使是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也必须在阴阳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健康地运转。中国传统医学的施治原理,追求阴阳表里的平衡与气血脉络的畅通,也是在极大程度上汲取了《周易》乾坤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既要看其才能,又要看其胸怀。在有基本才能的条件下,往往是心胸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只有器量弘深的人最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宽容人,有利于招揽四方精英贤明之士共图大业;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化敌为友,变阻力为动力,促进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
做人,要低调,沉着稳健,谦虚谨慎。真正做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的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充满无限活力与生机。《易经》的“象数”可以用于占卦。《易经》启示我们人生的正途,要培养能力、增强能力、启发智慧。
人生是要对自己负责的。我们不管谈任何人生哲学,儒家、道家,以及它们的根源《易经》,都是一样的。你还是要自己负责,也不要幻想有很多奇怪的力量来支持你。“天助自助者”,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所有的万物都来帮助你。
参考文献:
1、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蒙.【老子的帮助】.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重庆出版集团.2011
第三篇:学易经悟人生
学易经悟人生
易经
里面包含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人生的价值观,下面就从易经里面学到的人生价值观与大家分享一下。
1、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中有两句最为典型的至理名言,分别来自于乾卦和坤卦,这就是孔子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最值得人们效法的人生观和普世价值观。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易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既要做好事,又要做好人;既要工作好,又要学习休养好;老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企业家既要追求发财,又要不断行善;司法工作者既要把案断好,又要把法学好等。
2、人要积德行善。
《易经》中的积德行善思想,也是一种普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厚德载物”一样,都是孔子向人们揭示的至理名言。善与恶,没有绝对的界限,善与恶也是互相转化的。“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讲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善念当养,恶念当除。《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我们平常说“积善如流”,都是告诫人们积德行善的道理。
3、人要谨慎收敛、不要是非张扬。
《易经》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谨慎收敛,不要是非张扬。《坤》卦的**爻爻辞讲“括囊,无咎无誉”,象辞进一步解释“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括囊”是将口袋扎紧,使囊中之物不向外露。以此比喻人应当收敛,谨言慎行。谨言,即少说话,坏话不说,好话也不说;慎行,即恶不为,善也不为,明哲保身,才不会发生错误。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平常人知咎可以致罪,不知誉也可以为害。其实,誉也可致咎,宁可无誉,也不可因誉而自取其咎,虽然得不到赞誉,却可避免灾祸。有一个小品,说的是有一个人获得了荣誉,被评为先进,坏了,引来了一大堆麻烦,还不如当初不当先进。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虽当了官,但成为众矢之的,弄的也很狼狈。“括囊”的实质是谨慎,由于括囊,所以无咎。虽然不强求名誉,得/ 6 不到赞誉,但却可避免灾祸,这就是“慎不害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尤其对置身于特殊环境,或者是身居权倾位高的人,慎言不失为保全自己的良策。
4、人要乐天知命,无忧人生。
《易经》在人生观的指导上,还提出了“乐天知命”的思想。《离》卦九三爻爻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die)之嗟,凶。” 初爻为日出,二爻为日午,三爻为日昃,即日已西斜,是天将向晚的时候。就人生来说,日昃好象进入老年阶段,生命将垂暮。缶,瓦器,古人击缶而歌乐。耆(qi),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耋,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耋,言人之年老;耄(mao),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是指百岁之期,就是指一百岁的老人。嗟,哀叹。人到老年,正确的态度是不以迟暮为忧,也不为达生而乐。日倾了,人老了,这是自然规律。日倾了就要下落,人老了就要死去,不可能长生不老,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人生,通过一切正常的有益活动来保持开朗活泼的心情。“明者知于此,乃不乐生,也不忧死”,能乐天知命而不忧,以“夕阳无限好”的态度对待晚年,是一种明智之举。现在许多老年人跳秧歌,焕发出青春活力,就是“鼓缶而歌”。没有其它娱乐工具,即使敲敲瓦器,亨几句歌词,也是乐天知命。“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非常恰当地形容了人处老年的处事原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特殊的人来说的,对于一般百姓来讲,到了暮年,要乐天知命,不要再壮心不已了。生死是自然的常理,老年人更应有知天乐命的良好心理素质。
5、人要有节制,不可狂妄。
《易经》节卦重点讲了“节”的道理。既强调了“节”的重要性,又阐述了“节”的原则性,即“苦节不可贞”。既强调了节的长久性,又要突出了节的广泛性,如:“饮食不节则致疾,言语不节则贻羞,财用不节则败家,色欲不节则伤身。”在节言语方面,还要突出言语保密的重要性,即“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节》卦对人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节若,则嗟若”。人的“欲望无止境”,在欲望面前,唯一能满足的就是“节”,现在有人提出,什么是幸福?回答是“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现实”就是幸福。/ 6 / 6 / 6 / 6
第四篇:读经典 悟人生
读经典悟人生
——《人一生要读的经典》读后感崔绪玲
这个暑假,我读了《人一生要读的经典》一书,感触颇多。这本书收集了一些近现代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演讲词,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很多的文章的确是经典,在学生时代的课本中经常能见,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作者所处的年代差异较大,多数文章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而很多散文是源于平常生活的抒情、写意或哲学思考,语言或委婉清丽或平实敦厚富有哲理,相对吸引我。其中有两篇思考时间的散文尤为让我心动。一篇是朱自清的《匆匆》,谈的是日子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惶恐,不知如何能不虚度年华。无独有偶,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渐》也是谈论时间的,此文与朱自清的《匆匆》共同被誉为议谈时间的“散文双璧”。
读书的广度,可以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可以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经典带来的影响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活中去。正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
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努力总结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不受他人的影响去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享受收获的快乐。但
是我明白坚持自我可能是最难的,内心想要的东西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有智者有了人生的答案,或者收集了人一生要读的文章,我都希望有幸聆听和拜读。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读散文,品诗歌,赏游记,领略真貌,启迪心智,陶冶心情,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何乐而不为?
第五篇:读名著,悟人生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种修行
四大名著的内涵,是博大而丰盛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但无论如何,它们写的是人,进一步是人生,更进一步便是中国人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四大名著正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悟。而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构成了这种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关卡。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
一、读红楼,过情关,问世间情为何物?
《红楼梦》一书的一开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的主旨:大旨谈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乱人,有人读罢全书也未必晓得,有人过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为人,本是有情。情,有时是最美好的事,有时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莫不如此。因为情字的内涵太过丰蕴,它是爱情亲情友情,也是纵情痴情,还是人情世情。而这些,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
红楼一书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公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宝黛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拨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烦恼;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离的心,却避不开生离死别的命。千般滋味,万种纠结,恰如人生。一别之后,繁华落尽,了无痕迹,又恰如一梦。
况且还有宝黛有缘无份之外,宝钗与宝玉的有份无缘,宝玉与妙玉、袭人等女子的无缘无份,以及红楼一梦中其他人的爱恨纠葛。多少酸甜苦辣,如秋水般流之不尽。红楼是一场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情入手,以情为重,曹公写尽了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终归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头看怎会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公经历了这一切,领悟到最深处,那么我们呢?
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但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许太高了。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学着像红楼这场大梦中的情种们,学着深情一些,如今这个时代人心恰恰不够暖,情意恰恰不够浓。这样,至少人生还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与乏味。
这就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所说的: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二、读三国,过争关,人到底争个什么?
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被用于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最是恰当。
这一首歌一阙词,说出了太多。告诉我们三国是一部英雄之书,它的关键词,是阴谋阳谋、尔虞我诈、乱世、寂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争”。而多少英雄豪情、横刀立马,在当世却总是寂寞,在后世却只是转头成空,最终不过落得一场谈资。那么我们便不禁要问,人,到底争个什么?
曹操一世枭雄,一世功业在身后也终被老谋深算、隐忍等待的司马懿家族窃取。刘备从草莽之中崛起,争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诸侯,最终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着巨大的遗憾悲怆离世。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力孤擎蜀汉,七次北上伐魏,终究也不过一场秋风五丈原的凄凉。关羽张飞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最终也都落得兵败身死、身首两处的下场……是啊,人到底争个什么? 如果人人觉悟,天下也就没有争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争,也就天下太平了。这可能就是三国最深邃的命题。只可惜,每个人不争一争,不看够了、历遍了世间争斗及背后的成亡祸福,是不会觉悟的。人生就是这样,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却非要在经历后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国的故事对我们也不是没用,这用也不是看一场你争我夺的热闹,人们还可以从中学到些权谋之术,激荡起一腔豪情。这样你就能更好地去争,然后便能更早地觉悟。如今人们都爱争,那就由着他们争去吧。说到最后,也只能是如此。
三、读水浒,过利关,我们的仗义去哪了?
水浒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便是仗义。有些人不屑地以为,水浒108人只是杀人放火的流氓无赖,却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义这东西,已经越来越稀缺了。品德没了是可以培养的,品格没了,就只能是一种退化。
什么是仗义?仗义就是鲁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负,怒而拳打镇关西;看到朋友林冲被冤枉落难,便义无反顾地大闹野猪林。仗义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即使早有退隐之心,也要为了兄弟情义而坚持到征方腊的最后,哪怕因此断掉一臂。仗义就是黑旋风李逵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场;以为是宋江抢了酒家的女儿,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闹梁山忠义堂……他们看不得不平,肠子直得厉害,热得烫人。
他们做得到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因为纯粹而坦荡,因为坦荡而磊落,因为磊落而光明,因为光明而嫉恶如仇,于是才有了发之于外的那一场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有这些,背后其实只是两个字——情义。而反面也同样是两个字,利益。当下社会与水浒梁山、我们与梁山好汉们的距离,也许正是“情义”和“利益”之间的距离。利益二字,底下还藏着两个字——自私,上面还顶着两个字——现实,合起来又是两个字——冷漠。而这些,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说白了,缺了人情味儿。
是的,人们称梁山之人叫好汉,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也叫《好汉歌》。这种人不该绝种,这首歌也不该成为绝唱。佛家有言:《楞严》不灭,佛法不灭。我们也只能期待,只要水浒还在,仗义的种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种、生根、发芽。
四、读西游,过欲关,觉悟还是执迷不悟?
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说:《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是的,这本是一个佛家的故事,出自一个取经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这一悟,就过去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只猴子,谱写的却是人之生。西游里是一条取经之路,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觉悟之旅。
很少人会去想,人生从何处开始,又要到哪里去?西游却已经说了。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个字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心,正是人生开始的地方。
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取经的师徒五人,恰如人的这五种心魔。总是误会孙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骄傲不羁的孙猴子,当然就是傲慢的“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的猪八戒,毫无疑问就是“贪”;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挂骷髅项链的沙和尚,难保心底没有一份“嗔”;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而破除与圆满之路,就在八十一难的历练里,人生正是如此。
西游中的人生滋味,又何止这些。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也是人生中那些逃不开的宿命。七十二变是一种本事,而人活世间也不得不有各种的身份和面孔。老君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出了火眼金睛,人的世事洞明,也从来离不开时间里的锻造锤炼。真假美猴王最耐人寻味——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该用心的也是自己……懂了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
孙猴子脑袋上有一只金箍,那是他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收敛,才惹得这外来的约束。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同样是心中的执念和涌动的欲望。正是这些劳什子困住了我们,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欲望因执念而生,执念因欲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觉醒;有人看不到,于是执迷不悟。
当今时代,前者太少,后者太多。而到灵山的距离,恰好是十万八千里,本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的,正如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五、四种修行,道尽人生
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个完整路径。它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