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唐·陆羽)

时间:2019-05-12 17:0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陆文学自传(唐·陆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陆文学自传(唐·陆羽)》。

第一篇:陆文学自传(唐·陆羽)

陆文学自传

文学,指文学之士。陆文学,是作者陆羽称呼自己,本文题为《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遭遇,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1] 作品名称 陆文学自传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文苑英华》 文学体裁 散文 作 者 陆羽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编辑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注释:①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②杨雄:司马相如之后西汉著名的辞赋作家。③自用:自以为是,不听从别人的意见。④刚愎自用: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⑤燕处:燕,宴。安乐,闲居。⑥新婚燕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燕雀处(chǔ)堂:喻居安而不知远虑,临祸却不能自知。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注释:①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②杂:交往,聚集。③谈宴:边饮酒边畅谈。

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

注释:①入世:孔子孟子。儒家学说就是入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达,则兼济天下。出世:老子庄子。老庄学说抱有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鼓励人们逃出尘世,归隐,自由自在,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②释氏:释迦摩尼的简称,代指佛或佛教。也称为“释氏之学”或“释氏之教”,这里是指和尚。③孝道:孝道是儒教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内容主要是如何立身、事君。孝道的本质和目的不在照顾父母,而是通过对父母的敬爱培养人的忠顺品质,以保证现实秩序的稳定。④殊不知:根本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

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朋友规谏,豁然不惑:接受朋友规劝和建议后,心情豁然开朗而不迷惑。2.意有所适:自认为应该去别处或做别的事。3.愆(qiān):延误、敷衍。

4.纱巾、藤鞋、短褐、犊鼻:指轻薄的手巾,藤皮编的鞋,粗麻织成的短上衣,形如犊鼻的围裙。

5.惸(qióng)露:孤单、羸弱。没有兄弟且羸弱。6.九岁学属文:连缀字句而写成文章。7.矫怜抚爱:改变怜悯抚爱的方法。

8.恐渐渍外典:怕陆羽慢慢地沾染佛教以外的典籍。9.芟(shān)翦:芟即除草,用翦之类的工具除去杂草。10.以门人之伯主焉:用寺中年长者管教。11.楚:古称扑打之杖。12.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13.郢人酺于沧浪:指竟陵一带的人聚饮于水边洲地。竟陵分县置长寿县属郢州。郢人可能就是指这带的人吧?

14.洎(jì):及,至,到。

15.缁素忘年之交:缁:黑衣,僧众之服,素:白衣,俗人之服。缁素忘年之交:即僧与俗,老与少结成的友好交情。

白话译文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处事多自己做主。朋友们规劝,就心胸开朗而不疑惑。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人怀疑他,说他一生性情多怒。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失期。[3]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乘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太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他回答说:“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如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

积公由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贱的工作对他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有一天,在一位读书人处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学生,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只是嘴巴动作假装读书罢了。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的书籍的影响,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叫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干活。看管的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陆羽因此感叹说:“唯恐岁月流逝,不理解书。”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认为他怀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直到折断他的鞭子才停手。陆子因而厌倦所服的劳役,丢下看管他的头目而离去,卷起衣服投奔戏班,写了三篇《谑谈》。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官藏书”之戏。积公追来对他说:“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我们的祖师说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并让他们制服异教邪说。因我的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人大办宴会于沧浪水边,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他为伶人的老师。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与陆子交游,共三年。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文槐书套一枚。白驴、乌犎牛,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的;文槐书套,是已去世的卢黄门侍郎给的。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爱惜的。适合隐士骑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赠送他。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释皎然和尚结成为僧俗忘年之交。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其文多有讽谕之词。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从不回避,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

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陆子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

创作背景编辑

《陆文学自传》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陆羽二十九岁。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败,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仍然频繁地发生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湖北家乡,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这样,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1] 作品鉴赏编辑

《陆文学自传》是唐代文学家陆羽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作为一篇传记就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陆文学自传》在刻画自己的形象时,就选择了典型的事例,抓住了主要特点。为自己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画像。

文章一开始,便抓住陆羽总的个性特点进行介绍。所谓“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也就是个体区别于全体的所独自具有的一些特点。陆羽身上的一些特点也就是一般人身上所没有的。首先,身世疾苦,不知自己从何处而来。貌丑口吃,性格偏激,放纵不羁又坚守信用。所交往的是一些高雅之士,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由此可见,陆羽并非俗人,而是一个志趣高洁的隐士。

文章第二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说明陆羽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他的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他的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陆羽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陆文学自传》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文章第三段则详细地追述了自己少年求学、经历坎坷的故事,这样的经历也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三岁而孤,寄养于寺院,因和积公的信奉不同而受惩罚,虽备受折磨而矢志不移,后不堪忍受而出走,沦为怜人。虽历经磨难,但最终陆羽靠自立成才。最后交代陆羽所交之人和所著之文,说明陆羽最终成为一代名人,做出了一番成就。

综上所述,陆羽通过《陆文学自传》刻画自己的形象非常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行为怪异、志趣高洁、历经磨难而自学成才、关心国事。《陆文学自传》语言质朴生动,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

作者简介编辑

陆羽(733~804年),唐代茶叶专家。世称“茶圣”,字鸿渐,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另著有《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等。

第二篇:陆文学自传教案

.陆文学自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认识茶神-陆羽:

(一)陆羽的生平

1、生年日月:公元七三三~八○四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约当我国唐朝中期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年间。

2、出生地: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

3、父师: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据《陆文学自传》云陆羽三岁开始被智积禅师收养。积公俗姓陆,故陆羽从之。

4、字号: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东岗子、竟陵子。

5、思想启蒙:陆羽为「智积」养子,当然诵经礼佛,积公视为传人。但陆羽认为「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书。」这完全是儒家的思想,这种儒家的思想在《茶经》之中处处可见。相传陆羽幼时亦曾一度被寄放女诗人「李冶」家中,李父为宿儒,博学能文,羽应深受影响。

6、师友:在《全唐文》、《唐才子传》均有陆羽的传记,据统计其师友计达一一四人。其中影响最深的为智积禅师、李齐物、邹夫子、崔国辅、释皎然。

7、著作:《茶经》三卷、《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三卷。陆羽于公元七六○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隐居浙江湖州(天目山苕溪),闭门著作。据说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六年。《茶经》应该是在这一段时间所著。至少可以从《第二卷.四之器》的风炉所刻「圣唐灭胡明年铸」的铭文知道是在公元七**年,陆羽时年三十二岁,约当四十岁之前所著,那时正是陆羽青壮年时期。

8、品质: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

附记陆羽另一首诗: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二)第一个为茶著书的人

陆文学自传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课型: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集体诵读课文,字词音形义的强调。

三、讲解课文

(一)教学第1段。

1、集体诵读第1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落实。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3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明确: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明确:“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二)教学第2段。

1、集体诵读第2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落实。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3、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4、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小结: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第3-5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课文讲解

(一)教学第3段。

1、集体诵读第3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落实。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3、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小结: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第4段。

1、集体诵读第4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落实。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3、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4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三)教学第5段。

1、集体诵读第5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落实。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3、《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三、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后记: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陆文学自传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要求: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课型:扩展阅读。

方法:自读法、讨论法。课时:2课时。第1课时

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三、教学第1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四、教学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第2课时

内容:教学第3-5段。

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第4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3.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四、教学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五、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后记: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第三篇:陆羽茶经全文[推荐]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

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 篇二:关于陆羽《茶经》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篇三:陆羽与茶经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为撰写《茶经》付出一生的精神,以及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古色古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明白陆羽“茶圣”的由来,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沏茶、焚香并称四艺。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1)茶的知识如此丰富,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茶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陆羽与茶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2 陆羽与茶经)

(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氛围和高雅氛围。古典美而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加上老师富有诗意的解说,将学生带到了茶文化的唯美意境当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做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特点,体会陆羽追寻茶一生的情结,体会茶文化从中国传向世界的骄傲。)2.课题质疑

(1)教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1.陆羽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 2.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3.《茶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2)教师:同学们才思敏捷,一下就问到了本课的关键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

(让学生对茶文化有所感受的同时,根据课题自己感悟想知道的问题,并提出来,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授课特点,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激情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也会更加适应教师的引导,对整堂课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二)感悟陆羽的精神品质,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陆羽的几个小故事?陆羽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要求:将你有所体会的句子划下来,将从句子中体会到的陆羽的精神品质以词语的方式写在句子旁边。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写。除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之外,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把随时迸发出的“亮点”记录下来,促进文本的学习,及其课堂精彩亮点的产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要求:我以为从第 自然段的体会到

。句子中。(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回答,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句子的组织能力。有针对性的由句子到词语,符合小学阶段“从词语到会写句段”,这一文字的积累运用的阶段层次;再“从句段精致词语”,是从“会写”到“精写”阶段,让词语、句段、整篇互相交融,生生不息。

这个环节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句子的写法,每个句子中都可以有重点词语作为“点睛”,起到更加深刻突出人物形象、让句子更加丰满的作用。并且,这个词语不一定是小学阶段所积累的“好词”(成语、名言等),但所起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不强行让学生都按要求做,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要考虑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学生可以不完全按照出示的课件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可)

答案部分预设:

课文讲了陆羽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和“推广茶艺”。

“陆羽则备好检查器具等待”陆羽随身携带自己常用的茶具,可见,陆羽与茶已经密不可分,茶就是陆羽生命中的一部分。“备好”一词突出了陆羽与茶道的密不可分。

“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我知道了陆羽在唐朝研究茶艺很有盛名,他研究茶艺的时间很长,能看出他付出了很多辛劳。“闻名天下”点明了陆羽在茶道上的卓越成就。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可以看出,陆羽对茶道要求之高,军士取来水,他就马上查看,可以看出他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马上”一

词,突出了陆羽一丝不苟的研究茶道的精神??(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学生所说出的答案,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总结的是否到位;重点词语感受的是否深刻等等。评价学生的语言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我说出的答案是针对文本的哪个部分,我没有说出的答案还有什么?目标明确,学生感知度就会提升;确切知道了自己没回答上来的问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引导学生确切再次学习时的目标。这样,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走向完善。)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小组讨论:文章把陆羽这个人物写的这么栩栩如生,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指导。

3.以小组形式集体交流。

(六年级学生应该以流利、有层次感的话语,全面回答问题,这样要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思维层次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培养学生全面回答问题的意识。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一,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为初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句子写法理解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作文时的用句指明了方向。

小组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小组后讨论,学生会直接明白,我的学习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差距,差距在哪?明确差距会暗示学生做出下次小组学习时的目标和高度,从而推进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组的学习氛围。)

第四篇:关于陆羽《茶经》[范文模版]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

第五篇:7 陆文学自传_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陆文学自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和知识背景,把握作者的奇特个性。2.读懂文意,掌握文中主要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学习翻译文言文。3.理解陆羽为何隐居,体会陆羽忧国之心,培养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2.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读佛经的原因。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课程: 1.导入,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茶圣”。他也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760),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有《陆羽自传》。

2.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小传,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3.教学第1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提示: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 广东教育出版社

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提示:“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4.教学第2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提示: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

提示: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提示: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5.教学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提示: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 广东教育出版社

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6.教学第4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交接名流的情形。(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 提示:李齐物、崔国辅。

(3)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那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有何为见证?

提示: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皆为见证。(4)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

提示: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5)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

提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7.教学第5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写勤奋著述的成就。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

提示:这在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说明了作者兴趣广泛,才干杰出。8.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追思了陆羽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他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体现了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9.文章特色

(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陆羽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就是这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一点在文中 广东教育出版社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善于剪裁,详略精当。出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

(3)语言质朴生动,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

下载陆文学自传(唐·陆羽)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陆文学自传(唐·陆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及答案(精选合集)

    练习:一、注音惸露禅属文渍圬芟剪懵然诣谑谈二、词语解释1、始三岁始:2、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chn)。(被动句式)育:禅:3、自九岁学属(zhǔ)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属文:以:4、羽将授......

    关于陆羽的故事

    关于陆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1.03.05 新闻来源:真香茗|湖北真香茗集团|中国名茶|贡茶 浏览次数: 785 茶圣陆羽: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

    试析陆羽的哲学思想范文大全

    试析陆羽的哲学思想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中国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

    陆羽与《茶经》

    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陆羽简介(五篇范文)

    陆羽简介 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

    茶经 陆羽译文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

    陆羽与《茶经》(合集)

    22、陆羽与《茶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很仪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陆羽与《茶经 》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陆羽与》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课文,先后选编了《故宫》《青花》以及《编钟》《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