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羽简介
陆羽简介
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茶神」,被尊为「茶圣」,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身世坎坷 力争上游
陆羽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3年,一说公元727年),据《新唐书隐逸列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相传陆羽原是个被遗弃于西湖之滨的孤儿,后为龙盖寺住持智积和尚发现,带回抚养,陆羽长大后,因无名字,乃以《周易》为自己卜卦取名,卜得「渐」卦,其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陆羽自小在龙盖寺中生长,九岁时开始努力向学,智积和尚欲教他佛经,希望他皈依佛门,陆羽却以为出家人「终鲜兄弟而绝后嗣」有违孝道,而不肯接受;智积和尚大怒,遂命他从事清扫等杂役,同时还要他去照料三十头牛。陆羽在放牛时,仍然不放弃学习,而在牛背上练习写字,一旦被发现,就遭到一顿鞭打。陆羽每想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便不禁悲从中来。后来陆羽找机会逃离龙盖寺,藏匿在戏班子里当优伶,虽然陆羽面貌寝陋,说话又结巴,却富有机智,扮演丑角极为成功,他同时还编写了《谑谈》三卷。
隐居笤溪 阖门著书
天宝年间,中州人请陆羽去担任乐师,深为复州太守李齐物赏识,有意提拔他,还教他做学问,遂在火门山结庐读书。陆羽是个从善如流,却又嫉恶如仇的人,每当听到别人有善行,就象是自己做的一样;一见到别人为非作歹,一定加以规劝;参加朋友的宴会时,只要想去哪里就立刻离席,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但是一旦和朋友相约,不管是风雨大雪,或是路有狼虎,都一定前往赴约。
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笤溪(今浙江吴兴),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开始闭门著述,陆羽经常在田野中吟诗徘徊,或以竹击木,或有不称意时,就放声痛哭而归,因此当时人将他比拟作「楚狂人」接舆。肃宗时,曾被任为太子文学,因此有「陆文学」之称,后改任太常寺太祝,陆羽辞官不就。
结交文士 淡泊雅逸
陆羽生性淡泊,清高雅逸,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全唐诗》中搜录了陆羽写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由诗中可看出陆羽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在隐居期间,他与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等人,交往甚密,成为莫逆。
陆羽不但喜爱大自然,对茶叶专业的兴趣更为浓厚,为钻研茶叶生产科学技术,他跋山涉水,四处云游,深入江苏、浙江、江西等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游历考察时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无形中丰富了茶叶知识与技能,更是他日后撰写《茶经》的主要依据。
四处考察 始成茶经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约有七千余字,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名称、质量,介绍茶树的型态特征;二之具,论采制茶叶的器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和采制程序。卷中:四之器,述说烹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茶的烹煮技巧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谈饮茶的风尚的起源、传播与饮茶习俗,并提出饮茶方法;七之事,描写历代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八之出,叙述各地所产的茶的优劣,并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大茶区;九之略,说明可省略的茶具;十之图,则论及将茶事以素绢书之事。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来历、技术、工具、品啜之大成的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使中国的茶业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根据,对茶业生产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品茶鉴水 神之又神
在流传下来的茶书中,都记载了陆羽生平的一些轶事。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则陆羽辨水的故事:代宗时,湖州刺史李季卿久闻陆羽之名,一日邀陆羽到衙府里品茶,席间,李季卿问陆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陆羽说:「山泉水最好。」李季卿又问:「天下名泉以何处最好?」陆羽说:「扬子江上的南零水。」李季卿为了验证陆羽的话,遂命两名士兵去取南零水。两名士兵奉命取水,途中因船身晃动,桶内的水溢出泰半,于是就近用其他江水加满后,便回去交差。当陆羽用木杓舀水时,说:「这不是南零水。」两名士兵起先不肯认错,当水倒到一半时,陆羽才说:「这才是南零水。」两名士兵见陆羽辨水如神,震慑不已,于是赶紧俯首认罪。足见「茶神」之誉,实非浪得虚名。
陆羽不但是评泉、品泉专家,同时也是煎茶高手。《记异录》中记载了有关陆羽的轶事:
相传智积是个喜茶且善品茶的和尚,平时非陆羽煎的茶不喝,当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就不再喝茶了。代宗听到此事,便召智积进宫,命宫中能手煮茶奉上,智积只喝一口就放下不饮;后来代宗密召陆羽进宫煮茶,再给智积品尝,结果智积一饮而尽,还说:「这好像是渐儿煎的茶啊!」可见陆羽煎茶的工夫之独到。
茶圣陆羽 不朽传奇
《茶经》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奠定陆羽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更提升了中国人的饮茶层次,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这对陆羽一生在茶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所作的评断应是相当公正允当的。
茶经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
二之具,谈有关采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述饮茶的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以及传说、诗词、杂文、药方等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为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陆羽简介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智积禅师为龙盖寺的主持,陆羽与世人均尊称其为积公。禅师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得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九岁那年,陆羽在其《自传》里说,“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为孝乎?羽将授孔孟之文可乎”,禅师对他藐视尊长的态度非常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来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不但不气馁屈服,反而求知欲更强。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因不识其字,就仿效那些念书的孩子,正坐展卷,念念有词,佯装读书,只是口动而已。此事被智积发觉了,将陆羽束于寺院,严禁外出。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
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仲宣是王粲的字,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孟阳,名张载,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是陆羽所景仰的对茶事、茶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经》里曾引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十六句诗。因其有两句向为人们所传诵的咏茶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相如、子云,是西汉鼎鼎有名的两位大才子。他们虽有口吃,但善著书,以文章名世,且有雄辩的口才,为世所称奇。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即天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位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获极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后来,陆羽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陆羽“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自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狂人。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他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他的凄楚与悲愤之情,就是由于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诸多条件与社会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他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陆羽的这种心理状态,一直延续到他于吴兴苕溪结庐,在茶学及文坛上取得成就之后仍时有流露。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进入了一个**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陆羽的晚年他选择了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陆羽评论当地的虎丘山上的石泉清寒甘美,誉之为“天下第五泉”。在此期间,陆羽还深入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一章里说:“《封氏闻见记》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的方法主要是不睡,又不吃晚餐,只许饮茶。从此饮茶成为风俗。”照《闻见记》所说,开元时禅僧已盛行饮茶,陆羽是唐德宗时人(按:陆羽生活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又生长在寺院中,《茶经》记载贵族式饮茶法,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陆羽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28岁。“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一部综合性论著,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羽的《茶经》,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是茶学的经典,是茶文化的渊源,它是陆羽的千古风流,是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是儒家学说的别样体现。《 茶经》写出了东方人的生活追求,折射着一份古国文明的智慧,凝聚着农耕文化的万千思考。
茶文化与茶道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在唐代,陆羽、皎然等大力倡导茶宴,兴以茶代酒、崇尚俭德的茗饮风尚。如,皎然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唐代除皎然之外,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了许多茶诗。曾作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琴茶》等若干篇词意清新优美的茶诗。皮日休、陆龟蒙两位齐名诗人,潜心研究陆羽《茶经》,精通茶道,他们各自写了《茶坞》、《茶人》、《茶笋》、《茶舍》、《茶焙》、《茶瓯》、《煮茶》等十首咏茶奉和诗,为历来嗜茶者与茶诗爱好者所乐道。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的茶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为人所称道的是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特别是诗中的“七碗”之句,对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确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诗中的“七碗”名句被广泛地化入他人的诗词、联语之中,且常有人把卢仝的《茶歌》同陆羽的《茶经》相提并论。如云:“经称陆羽,歌托卢仝。”或曰:“陆羽著经,卢仝解渴。”这说明卢仝这首探求品茗意境、意近而旨远的茶歌,在中国茶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舒玉杰《茶圣陆羽》)
宋代陆游也是一位嗜茶诗人。他生于茶乡,对茶有极深厚的感情,直接写茶事的诗有几十首,著名的有《兰亭花坞茶》、《夜汲井水煎茶》、《安国院试茶》等,他所写与茶有关的诗有300多首,是古来写茶诗最多的一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而意味深长。从他的茶诗中,可以看出他精于茶艺和深于茶道。《戏作》一首云: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促膝细论同此味,绝胜痛饮读《离骚》。
中国宋代茶道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依循唐时的准则,却更注重茶品、水质、火候、茶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宋朝人喝的多是茶饮料,在茶里要加糖,加盐,加各种佐料。到了明代,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
民间盛行“功夫茶”,也是在改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更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
陆羽的《茶经》,亦伴随着中国的名茶,从唐代起就已经越出了国界,陆续被译成各国文字,传遍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早在公元九世纪初唐宪宗时期(即日本嵯峨天皇时代),就传到日本。陆羽创造的文式茶被日本茶学界誉为“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陆羽《茶经》的成书与问世,要比日本荣西和尚在中国留学归国后,于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以日本汉字写成的日本第—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要早四百多年。至于被誉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1522-1591,日本泉州堺港[今大阪]人)所创造的、被后世概括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要比陆羽在唐大历年间所创造的“陆氏茶烹饮法”晚八百年左右。
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具受其惠。”“故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茶叶全书》并将陆羽《茶经》以英译本全文收入。《大英百科全书》在1928年修订时,将《茶经》全文收入。陆羽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与科学家了。
中国茶传播到日、朝和西方国家。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在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后来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形成具民族特色日本茶道。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备感清凉舒适。
与西方的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人不仅喜欢喝茶,还自己种茶。在俄罗斯最早记载茶是在1567年,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彼得罗夫和亚历山大对中国的茶进行了第一次报道。1618年,中国的使者访问俄罗斯,第一次将茶作为礼物献给了沙皇。(卢永元,简述中国茶的传播历史)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英国人平均每天喝4杯茶;人均年消耗茶叶十公斤以上。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起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市场报》 2002年10月28日)
人称茶就是陆羽,因为茶是佛,是道,是诗,因为陆羽是禅,是仙,是儒。陆羽和茶一样的神秘、幽寂、空灵,茶里氤氲着陆羽的超然、含蓄、执著。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让茶文化远流播。有人指出,我们不能单从茶叶学或饮茶学问中去理解《茶经》。《茶经》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而又清新的文化形式。可以说,是古老的黄河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孕育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精神包含着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深深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以中庸为本的儒家思想。(唐黎标,传统文化的奇葩——中国茶文化)
陆羽被后世茶人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湖北1983年秋正式成立陆羽研究会,1986年6月召开了全国性的“首次陆羽学术讨论会”。2006年在青岛召开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目前学术界对“陆羽精神”或“陆羽茶道精神”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行俭德”。学者还在研究陆羽的生平业绩,探讨《茶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古今中外茶文化的影响。我国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文化的建设与交流。可以预期,未来“陆学”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三篇:陆羽茶经全文[推荐]
陆羽茶经全文
篇一: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正是由于陆羽及其
一大批文人学土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实践,才使得饮茶在中唐以后迅速普及*陆
羽所著《茶经》不仅奠定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华条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陆羽生平
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惭,又字季疵,号竞陵子、桑坠翁、东岗
子,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陆羽是一个弃儿,三岁时(735)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年龄稍长,他“以《易》自
筑”,得到“渐”封,封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由此,他使以陆为 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贴片钽电容陆羽被收养后就在寺院里长大并读书识字,但他 不喜欢佛教,而对儒家学说很有兴趣。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佛,使得智积掸师很
恼怒,使用劳役和肉体折磨的办法企图使陆羽屈服,但陆羽历经各种磨硕而初
哀不改,最后逃出寺庙,到戏班里当了伶人。陆羽很有表演才能,在戏班里经
常扮演戏中的丑角,此外他还学会了写作剧本,曾“作谈谐数干言”。在一次
演出活动中,他结识了竞陵太守李齐物,李齐物非常欣赏陆羽的才能,便帮助
他离开戏班,到竞陵县外的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来,礼部员
外郎崔国捕被贬为竞陵司马,此时的陆羽正精研经史,潜心诗赋。崔国辅与李
齐物一样,非常爱惜人才,便与陆羽结为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游处。
列唐至德切年(7扰),陆羽因安史之溉而逃根至浙江吴兴.结出了著名诗
憎校然。《陆文学ef船中说:“泊至德初,束人过汀。予亦过江,勺吴兴释收
然为细素忘年之文。”校然(720 约8[)())。俗姓谢,足市朝宋诗人谢灵远的[世孙,是苦名诗人,对茶文化颇为推崇。《陆文学e4豹说:“广正初,结庐
于苗涅之泪,闭关对拓,不杂1F类,名佰高士,谭燕水日。”陆羽指的名憎高
:L。除了较然之外,过有颜真卿、皇南冉、孟郊、李季兰等一批著名诗人、义 人。大历几年(774)、汹州刺史领真卿主持编修大列韵书《韵沁镜源》,邀陆
羽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大约仟府建,14年问。陆羽被记拜太子文学,又促太常 寺太祝.但陆羽尤心仕途.皆未就职。
陆羽相貌丑陋,极有个性,rt吃却很有辩才。“闲人善,若在己,见食过
者,规切至件入。朋友燕处,意有所行钒上,人疑其多咳。与人期。雨雪虎狼
不避也”.又“为性杭躁.多自用意。朋友现谏,豁然不惑。”在茁溪居住的,“往往独行野“体诵佛经、吟古诗.杖市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
暮,至日黑兴尽,号依而U1。放楚人相谓,队子盂今之接舆也。”陆羽又是—
个关心国事的人,他公《陆义学自传》中称;“白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刘胶窥江淮.作《大之未明赋入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泣沸泅。”除了《条经》
之外,防羽还著有《君E契)三卷,《源解》二1卷。
附I表四姓诺》八卷。(t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上、巾、下二卷.可惜这此著作都已大化。
(二)《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性作品。《荼经》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冗758年左 右,《茶经》是我国条文化发展到—‘定阶段后的产物。佛门出身的陆判4;似熟 悉茶事,而且还煎得一下好茶。陆羽收集历代茶叫‘史料,经过灾地调金和实
践,授成《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
制、煎点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丁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t\茶经》 是我国占代最允备的部条书,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冈条文化任唐代中期已正式
确立。
《茶好》今K 7000众宁,艾分二卷十节。
《茶经》
之源内论述茶的起
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条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山宜茶的上壤、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小理保
健功能*二之具许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菜M L种类和采制方法。钽电容指出来莱的重要件和采条的要求,提出了适时 耍答烟爬阶.勿冰r饼签制待的[席。并烙饼英报外形gI匀斡和向泽仆为8个
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9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菜场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
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
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
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风尚的起源、传
播和饮条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
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人之出评价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
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并将每个茶区所产的茶叶按品质高低分为
上、中、下、又下四个等级。九之赂论述了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
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三)陆羽及慨经》在我国传统茶学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我国茶
文化的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
羽不仅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而且通过整理、研究中唐以前的历史文
献,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把与茶有关的历史经验、知识进行总结
并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从而构建了包括条文化在内的传统茶学知识体系,同
时也奠定了中华条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陆羽之前饮茶的情形,如晚唐诗人皮
日休所说:“与夫治蔬而吸者无异”,也就是说把条当作菜吃,这种情况在陆羽
《茶经》问世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唐书·陆羽传》认为:“羽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认为: “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井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
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
经》的影响和倡导下,饮条之风才盛行起来,形成了“茶道大行”的局面,因
此,《茶经》也是我国策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王玲先生在谈到《茶经》一书的文化学内涵时,将《茶经》在条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
苗、列具、品饮这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第二,《条经》首次把“精神”二字
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 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透视中国条文化的历
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健市饮条的过程而非饮茶本身。陆判在《条经3小不借笔墨详细地论述茶之
法、茶之县,初看木免繁琐.但An果没有了饮茶过程中的“繁琐”.饮茶的精 神寄托就没有了附着的蛙础。“为饮最宜梧行俭德之人”厂足陆羽第一个提出
来的,如晋代陆纳把以茶果来待客看做“素业”,汉武帝临终[访嘱咐以茶为祭
都足这一恩想的根源,但只有在《茶经》小,;惰行俭德”才作为茶的精神正
式确方F术。即使到J末代,饮接已经列丁穷极精功的地步.末徽宗赵倍在《大观谈论》一书巾仍然强调“大F之士励怎清白??44以蓄接力羞,可谓盛
世之清尚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茶的“裕”、;俭”性质刘后世的影响。在
《条歼》之厂。历代斐汉仟共所著《条述》*k较全面地概括了饮公文化的内涵: “具性精惰。其味浩沾.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阿4;混。越众饮而独
而,”除了著《茶经》外,眺羽的饮条实践活动也为条文化的确市做出了交出
贡献.夫妥表现在煎茶择水、茶宜联6J以及创建条京等方圆。
总之,《茶经》在店代出现仆不是偶然的现象.晰足我国饮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陆羽通道《茶经》一凡将我国仑义茶的加以与经验进行理论上的Jt华.外通过对饮条相义内容的规范化,把儒、释、迈等思想融合到饮茶的过
程之小,饺饮茶的文化内涵渐趋于深刻和丰富,对找同条文化的发展赵到了承
前启后的作用。
分被发现并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分布范M又十分广阔,阑此形成 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对条的称谓不同。历史上出现的代表“茶”意Xb6 名同/1二十来个,如茶、菜、苦朵、捐、给、范、裤、诧、菏、皋芦、瓜芦、苫菜等。
茶(畜tu):
“朵”宇最早出现十t持鲜》。古文午“荣”宁的含义较多.
有的指野菜。有的指茅单、荆棘等.也有的指茶,《持经》小的条则可能既指
茶,也指苫莱、茅单等.一宁多义。现在普遍认为“荣”宁是“条”宇的前
身,汉化只’始借城“茶”宁指茶,源于蜀地入言。古时蜀地方言称茶为“苫
荣”。均“荣”宁指茶.在共后的古文献小很常LA。
我国最早的一部辟书一一《尔雅》的《释木篇》小将“横、齿荼”的记
教。郭碳(276 324)注为“叶小如梳子。冬生。M十可煮羹饮、今呼r采者为
策、晚取者为若,名苏。蜀人名之苦朵”。三国时就有把荣念成“cha7’的记 载,西汉时荣险候刘沂的钡地之一茶陵县.即现在湖南省茶陵县。汉时的读行
为“cha”,《汉K‘地些志》中荣陵的“茶”字.KEMET代理商据额师占注为:音七奢反,又合丈加反。故《邮州光荣记》小说,颠师古的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轨
易字文”。
权(音加、g凹、gu):
“捐”字代表茶,始见于郭磋的《尔雅·注9l “授,苦菜。”以后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模”之本义指高大的乔木型茶
树。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长沙马王堆一号基(公元前160)和三号墓(公元
前154)的随葬清册中都有“慎”的异体字,这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
“模”字已普遍使用。
诧(音ha、d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尚书‘顾命》
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条、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条招中提倡以茶代洒。
英(音chM、tuM):“裤”亦为一古“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 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条,??其老叶谓之苏”。
明代陈继儒在《枕棵》中说,“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若,再老为苏”。“萍”字
最早见于《凡将篇》中的“焚荼”一词,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
与荣若等字并用,如三国《吴志·韦暇传》记载孙皓知道韦哩不胜酒力,便 “密赐茶猜以当酒”,晋孙楚《出歇》记载有“姜、桂、荼苏出巴蜀”等。隋唐 以后,“萍”字少用,并逐渐被“若”字所替代。
若(音ming):它出现得比“茶”、“授”、“菇”等迟,而比“茶”字早,最早见于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琉》:“蜀人作茶,吴人作若”。“若”字的释
义,古时不尽相同,汉代以后,“苗”宁用得较多,尤其是唐代以后,在诗词、书面中很常见。现在茵已成为茶的别名,因其更具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
径(音既、Bhe、劝;《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棺,三曰菠,四曰若,五曰英”。杨执朝也称“蜀西南人谓荣曰菠”。清代郝强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菠、诧即茶也.茶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菠”字指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菠”字代表茶较为罕见。
茶(音dm):古时的“荣”字多义,有时指茶,有时指苦莱等。为了区
别茶与其他物品,就在“荼”字的左边加上“木”夯,成为“搽“字,用来专
指茶树或用茶树叶子加工成的饮料。“茶”字出现在中唐以前(8世纪初),可
能是由“徐”字转化而来。至于茶的读音du,三国时(220年)就有把荼念
成“ch”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说:“从草当做茶,其字出
《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为唐玄宗御撰,是一部字书,成书于735 年,现已失传。陆羽的《茶经》因其普及和影响力之大,使得“茶”字逐渐为
世人所接受,《茶经》成书后,“荼”字仍没有立即被“茶”字完全取代。两者
混用了一段时间,到9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不
M民族的人民对茶的称呼,在发音上仍合很大R则—如华北的发古为“cha”,福建、广东的发音为“te”“ti”“tei”长汀流域的发音为“cha”“zhou”、“zha”等:云南傣族、彝族、湘西苗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育/J “si“.藏族发育为“jla”.川默
带少数民族(瑶、亥、彝族)的发行为“si”
或“she”等。
海外各冈对茶的称呼,也虹接成间接地受到我同对扶的称呼的影响汽—L革本
可分为购人类。条M1从我闪海船传播左的凹队各旧,TDK电容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ey”“tui”“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语tee 西班牙语te、意大利te等。系列从我冈陆路向北、向凹仕
格占的闰家。其发育近似丁找冈华北的“cha”百.如日本cha、俄罗斯chai波斯语(伊朗、阿富汗)为chay、印度语cha、越南jsa、朝鲜语la等。wxq$# 篇二:关于陆羽《茶经》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篇三:陆羽与茶经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为撰写《茶经》付出一生的精神,以及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作者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从茶乡想到陆羽。作为文章的总起,由此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部分(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题鲜明,照应精心。课文编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陆羽和李季卿在吃饭席间,用勺子取水的情景。第二幅是《陆羽烹茶图》,古色古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明白陆羽“茶圣”的由来,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刻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感悟本文的写法及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师备课、做好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情景导入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沏茶、焚香并称四艺。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通过品茶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1)茶的知识如此丰富,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茶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评价。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陆羽与茶经》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2 陆羽与茶经)
(茶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氛围和高雅氛围。古典美而又富有意境的图画,加上老师富有诗意的解说,将学生带到了茶文化的唯美意境当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做法也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特点,体会陆羽追寻茶一生的情结,体会茶文化从中国传向世界的骄傲。)2.课题质疑
(1)教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1.陆羽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 2.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3.《茶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2)教师:同学们才思敏捷,一下就问到了本课的关键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
(让学生对茶文化有所感受的同时,根据课题自己感悟想知道的问题,并提出来,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授课特点,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快乐激情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也会更加适应教师的引导,对整堂课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二)感悟陆羽的精神品质,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陆羽的几个小故事?陆羽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要求:将你有所体会的句子划下来,将从句子中体会到的陆羽的精神品质以词语的方式写在句子旁边。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写。除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之外,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把随时迸发出的“亮点”记录下来,促进文本的学习,及其课堂精彩亮点的产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要求:我以为从第 自然段的体会到
。句子中。(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回答,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句子的组织能力。有针对性的由句子到词语,符合小学阶段“从词语到会写句段”,这一文字的积累运用的阶段层次;再“从句段精致词语”,是从“会写”到“精写”阶段,让词语、句段、整篇互相交融,生生不息。
这个环节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句子的写法,每个句子中都可以有重点词语作为“点睛”,起到更加深刻突出人物形象、让句子更加丰满的作用。并且,这个词语不一定是小学阶段所积累的“好词”(成语、名言等),但所起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不强行让学生都按要求做,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要考虑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学生可以不完全按照出示的课件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可)
答案部分预设:
课文讲了陆羽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和“推广茶艺”。
“陆羽则备好检查器具等待”陆羽随身携带自己常用的茶具,可见,陆羽与茶已经密不可分,茶就是陆羽生命中的一部分。“备好”一词突出了陆羽与茶道的密不可分。
“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我知道了陆羽在唐朝研究茶艺很有盛名,他研究茶艺的时间很长,能看出他付出了很多辛劳。“闻名天下”点明了陆羽在茶道上的卓越成就。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可以看出,陆羽对茶道要求之高,军士取来水,他就马上查看,可以看出他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马上”一
词,突出了陆羽一丝不苟的研究茶道的精神??(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学生所说出的答案,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总结的是否到位;重点词语感受的是否深刻等等。评价学生的语言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我说出的答案是针对文本的哪个部分,我没有说出的答案还有什么?目标明确,学生感知度就会提升;确切知道了自己没回答上来的问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引导学生确切再次学习时的目标。这样,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走向完善。)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小组讨论:文章把陆羽这个人物写的这么栩栩如生,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指导。
3.以小组形式集体交流。
(六年级学生应该以流利、有层次感的话语,全面回答问题,这样要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思维层次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培养学生全面回答问题的意识。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一,进行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要为初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句子写法理解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作文时的用句指明了方向。
小组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小组后讨论,学生会直接明白,我的学习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差距,差距在哪?明确差距会暗示学生做出下次小组学习时的目标和高度,从而推进小组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组的学习氛围。)
第四篇:关于陆羽《茶经》[范文模版]
关于陆羽《茶经》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陆羽《茶经》出版时,“茶”这个字正式被创造出来,在此之前,没有“茶”字而以“茶”代称。许慎《说文解字》只有“茶”字,无此“茶”字。茶,古茶也。康熙字典“茶”字下面解释为“茶亦积草,非苦菜也”。《诗经》上所说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茶”是指一种苦菜。而西汉时王褒所写的《僮约》中,所谓的“武阳卖茶,杨氏担荷”,这个“茶”才是指现在供饮用的茶叶。所以,茶最早的名称是以“茶”字来借用,但又因为茶树是木本,创造了“榛”此字,表示与苦菜及非苦菜的积草有别。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把“木”旁移到下面,又省略一部分,就成为今天的“茶”字。“茶”这个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唐朝时苏恭所著《本草》。陆羽所著的《茶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其字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檫”、“茶”的演变是逐渐的,直到唐朝的陆羽《茶经》才把“茶”专用于供饮用的茶而有别于苦菜的茶。
陆羽,这位被称为“茶神”者,他对茶的贡献是:开创了茶文化的辉煌历史,茶因此提升到较高的文化层次,为茶学发展奠定基础,所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
第五篇:关于陆羽的故事
关于陆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1.03.05 新闻来源:真香茗|湖北真香茗集团|中国名茶|贡茶 浏览次数:
785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怀念、评价陆羽的一句名诗,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辗转引用。的确,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问世,将饮茶活动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纪元。
陆羽生平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中秋节的第二天,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的杨柳林中发现群雁遮护着一个哭泣的婴儿,于是将他带回了寺院。智积以《周易》为可怜的孩子占了一卦,卜得蹇卦,又演为渐卦,卦曰:“鸿渐于陆”,即鸿雁渐渐降落在地上的意思,于是给他取姓为“陆”,取名为“羽”,又以“鸿渐”为他的字。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陆羽后来写《陆文学自传》时,仅仅写道:3岁时孤苦伶仃,被智积禅师收养于寺院。
智积禅师,人称积公,是龙盖寺的主持,将年幼的陆羽托付给寺西村的李公抚养,直至陆羽8岁时李公赴江南任职。陆羽返回寺内后,因积公是个茶癖,教陆羽的第一件事就是服侍自己与宾客饮茶,没有多久,小陆羽就对茶叶的掌故、传说、种种用途了如指掌,并渐渐掌握了炙茶烹茶的技艺,天长日久,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深得积公的赞许和喜爱。传说后来陆羽离开积公之后,积公深念陆羽所煎茶味,其余再好的茶博士煮的茶都觉得不好,从此不再饮茶。这件事让代宗知道了,不大相信。永泰元年(765)春天,著名的顾渚贡茶送至宫中,代宗下旨让积公入宫,传旨宫中煎茶能手奉上御赐紫笋茶一杯,积公轻呷一口,顿觉徒有馨香,失之鲜醇,积公说饮惯陆羽煎的茶,旁人煎的感到淡薄如水。代宗于是密召当时已隐居苕溪的陆羽进宫,煎茶送给积公品尝,积公品后,只觉肺腑空灵、物我融和、心旷神怡,激动地说:“一定是渐儿煮的!”
小陆羽回寺后,积公本想让他剃度皈依,可是他感兴趣的是儒学,与积公闹翻了,小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小陆羽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角。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三篇,是参军戏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台词脚本”,《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参军戏”一节的材料就是从陆羽演此戏写起的。陆羽还曾专门撰写探讨古代戏剧史、戏剧制度的《教坊录》一书。
天宝五年(746)春天,竟陵郡给新任太守洗尘,特聘陆羽为“伶正之师”组织演出,陆羽还亲自登台演出了参军戏,小陆羽表现出了非凡的戏剧才能与组织才能,得到了新任太守李齐物的赞赏。不久在李太守的帮助下,陆羽前往火门山拜邹墅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邹夫子和积公一样嗜茶成癖,陆羽的煮茶技艺深得他的喜爱,还特地请来好友在火门山下凿了一眼泉,该泉水质绝佳,清澈澄明、甘冽醇厚,是煎茶的好用水。
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前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天宝十四年(755),陆羽第一次向崔大夫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立志茶学研究,写一部关于茶的专著。随后陆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周游考察。清明前夕抵达河南义阳,跑遍了义阳茶的主要产地“五山两潭”:车云山、震雷山、云雾山、天云山、脊云山、黑龙潭、白龙潭,清明之后,他过义阳,入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一带),然后又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泰州,考察了淮南茶区的生产情况。次年春天,陆羽又登上巴山,见到了声誉远播的“真香茗”。带着沿途采集的茶树标本,陆羽回到竟陵,定居于东冈岭,在这幽静之地潜心整理出游所得。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下避难,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沿途考察茶树,访问山僧野老,搜集了大量关于采茶制茶的资料。上元初年(760)的冬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陆羽在湖州城郊将军山麓苕溪边结庐定居下来,其间几乎踏遍了湖州茶区的每个角落。775年朋友们为陆羽在迎禧门外建造了青塘别业新居。建中元年(780),陆羽所著《茶经》一书在颜真卿、皎然等朋友们的帮助下得以梓行。贞元五年(789),陆羽西入江西,寓居于上饶城北东冈,自号东冈子。他在屋外开辟茶园,凿泉取水,后人称他所凿的泉为陆羽泉,唐天祐年间在此建茶山寺。贞元八年(792),陆羽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湖州,闭门著书,三年间写成《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等。贞元末(804)的冬天,绝代茶圣终老于青塘别业,被安葬于湖州杼山。
茶圣陆羽 《茶经》的问世确立了陆羽在茶学领域的权威地位,自然受到人们的信服乃至神化,先后被人们称作茶博士、茶仙、茶神、茶圣等,其形象也被人绘画、雕塑,以当作偶像崇拜、祭祀。
早在生前陆羽就有茶仙和称号,最早见于其诗友耿湋“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诗句。这一称谓在民间及士大夫中有一定流传。如文天祥有一首仅存于江苏镇江金山寺西侧“天下第一泉”碑上的佚诗《饮中泠泉》: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死后不到二十年陆羽有了“茶神”的尊称。唐李肇《国史补》记载:某刺史视察江南驿务,先到一室,上题“酒库”,门上画一神像是为“杜康”,再到一室上题“茶库”,门上也画一神像,问为何人,答曰:“陆羽”。最早的茶神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画像,基本贴在墙上,比较固定,如茶库、茶叶店、茶馆、制茶作坊,上自宫廷,下至民间,无例外地祭祀他;另一种是陶瓷像,常供于灶侧,除便于固定供奉外,出门亦可携带,所以在茶贩中广为流传。可能因祭祀陆羽的人多,在一些地方烧制茶神像竟成为一项专门手艺,并且产品供不应求,据《国史补》记载河南巩县即有不少专门制作“陆鸿渐”的瓷偶人的陶瓷艺人,因量少不能敞开供应,只得硬性搭配,买数十个茶器,才搭上一尊茶神像。供奉茶神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祈求,平时以茶水供奉,逢年过节则用酒肉作供品,其中也都少不了烧香。在清代的宜兴县,每年春季谷雨季节都要举行大规模祭祀茶神的活动,祈求陆羽保佑其茶业兴旺。另一种祭祀方式有明显的巫术色彩,当茶户生意不兴旺时用热水浇淋陆羽陶瓷像,似乎是以出气的方式来刺激茶神。
在我国民间常有“茶博士”称号,指会饮茶且能说会道的人。这一称号与陆羽有关。陆羽生前就被人称为茶博士,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但随着“茶神”、“茶圣”名号的广为流传,后世人以为这一称谓不足以表现陆羽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再称他为茶博士,而以为戏称民间一些喜谈古论今、能说会道的喝茶人,后也指茶馆中脑灵嘴巧、善于同三教九流的茶客攀谈、熟知风土人情、知识面广的“跑堂”。旧时茶博士肩掼揩台布,手提铜吊子,耳朵上夹着点燃的纸媒头以供茶客点烟,服务十分周到。冲开水本事好的茶博士冲开水时不要茶客动身让位,茶壶放在原位上,他右手把吊子举过茶客头顶,左手伸过去揭壶盖,边揭边冲,待全台冲好后才将吊子放下,而且台上不沾一滴水,十分干净利落。
除陆羽受供奉祭祀外,在南方多以陆羽为茶神,以卢仝、裴汶为配神。卢仝也是唐代人,以陆羽稍晚,精于品茗,民间流传他曾向陆羽学茶艺,被称为茶之“亚圣”,其代表作《品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以饱畅的笔墨描绘出饮茶意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羽清风生。……”在旧时茶叶店、茶馆中常可看到写有陆、卢二人的对联匾额或是嵌有他俩名字的店名,比如茶叶店联:“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让卢仝”;“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茶馆联:“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花间渴思卢仝露,竹下闲参陆羽经”;匾额有“卢陆遗风”。清末民初著名讽刺小说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应某茶馆之请题写店名,各取两人姓名中一字写作“仝羽春”,别有一番意境。裴汶也是唐代人,茶学造诣亦高,生平事迹已不可考,所著《茶述》是早期茶学专著之一,惜原书已散佚。
陆羽遗迹
古雁桥 竟陵县城西门外陆羽遗弃处。旧时溪流直通陆羽故居西塔寺(即龙盖寺)浮香阁。始建于宋初,明嘉靖间废圮,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初又被雷震毁,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竟陵知县钱永仰慕陆羽,重建此桥,并亲书“古雁桥”石碑。乾隆二十一年(1756)、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两度重建,著名书法家胡德增题书桥额。该桥为条石结构单孔圆拱形,桥身长14.2米,宽5.93米。登上桥头可见咫尺相对的“雁叫关”,远眺西湖,西塔寺遗址在望。1985年夏,该桥移于陆羽故居附近西湖畔。
雁叫关 相传当年积公初闻雁叫处,位于古雁桥南50米处堤街,明代中叶在此立牌坊一座。关前水巷口原有品茶楼一座,上祀陆羽,题楹联曰:“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
西塔寺 陆羽故居,为积公收养他的所在,座落在西湖覆釜洲上。1935年7月大水冲毁部分,重建不久,又被日本侵略者的劫火使其仅存后殿,二千年的胜迹焚毁一旦。
桑苎庐 陆羽隐居苕溪时自称桑苎翁,后人将他在积公禅院住过的草庐加以修缮,称为桑苎庐,位于西塔寺后东侧,中有后人塑造的陆羽遗像。
陆公祠 最早的陆公祠修建于西塔寺内,后废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县城北门外护城河北岸又新筑一座。坐北朝南,与文学泉相对,堂中奉祀陆羽坐像一尊。西墙嵌有“唐处士陆渐鸿小像碑”一通。陆羽品茶坐像居右端,白描阴刻。
陆羽亭 位于竟陵城北门外官池附近“文学泉”旁,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天门知县马士伟为纪念陆羽诞生1035周年而建,后毁于兵灾。道光八年(1828)复修。1957年再重建,文革中毁坏不堪。1981年6月,再次修缮,面积10平方米,高7米,呈六角形,为双层木质结构跳角亭,两层靠近顶端部分各朝下垂以7个金瓜,居中一个略大,周围6个略小,有如众星拱月,富于民族建筑风格。
文学泉 又名品字泉,俗名三眼井,传为陆羽少年时汲水煮茗的地方。此井口径90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其上凿有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甚为别致。清冽的泉水涌蓄其间,炎夏时凉意袭人,严冬时暖气拂面,入口则甜润清凉。因陆羽曾经诏拜为太子文学(不就职),故世称“文学泉”。文学泉久负盛名,中外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史不绝书。清代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两度来此,修筑“涵碧堂”为品泉之所,又于泉畔陆羽亭中立碑,碑面题“文学泉”三字,碑阴书“品茶真迹”。
陆子井 位于西塔寺后西侧,简称陆井。明嘉靖年间,因文学泉湮没良久,泉址踪迹无处寻觅,天门县佥事在此凿井,泉水水质明净,甘味隽永。
鸿渐关 旧址在南薰门外河街,以陆羽字“鸿渐”做关名,修建于明嘉靖中。1935年迁建于其北的十字路口并于关上设置标准钟,气派雄伟。南起鸿渐关旧址,北至北门桥,1982年起定名鸿渐大道,是天门城最热闹的地方。
此外,在天门尚有北门外西濠堤上的文学第二泉、石家河十里处火门山北坡的陆子泉、火门山陆羽读书处、城东十里东冈岭等遗迹。陆羽一生漂泊江湖,在江西、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留下多处寓所,其遗迹还有:
陆羽轩 贞元五年(789)秋天,陆羽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李复之邀前往广州,在李复幕府以宾客身份协助工作。因居东园,人称东园子、东园先生。后人筑陆羽轩以资纪念,在今天的广州中山四路,已改为陆羽茶叶商店。
陆羽楼 又名“陆太祝寓舍”、“虎丘寓舍”,在今苏州虎丘山北。陆羽在江浙一带活动将近半个世纪,其中在苏州小住多次,就是住在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