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乔羽简介
乔羽
乔羽(1927.11.16—)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1946年杏花盛开的时节,十九岁的乔羽因贫穷和战乱,告别正在就读的中西中学(现济宁一中前身),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引荐,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8年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2010年4月9日,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作品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红孩子》。
歌词《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爱我中华》、《祖国颂》等歌词表达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
《爱我中华》已载入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已成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歌。《一方沃土》已成为国立华侨大学校歌。
第二篇:陆羽简介
陆羽简介
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茶神」,被尊为「茶圣」,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身世坎坷 力争上游
陆羽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3年,一说公元727年),据《新唐书隐逸列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相传陆羽原是个被遗弃于西湖之滨的孤儿,后为龙盖寺住持智积和尚发现,带回抚养,陆羽长大后,因无名字,乃以《周易》为自己卜卦取名,卜得「渐」卦,其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陆羽自小在龙盖寺中生长,九岁时开始努力向学,智积和尚欲教他佛经,希望他皈依佛门,陆羽却以为出家人「终鲜兄弟而绝后嗣」有违孝道,而不肯接受;智积和尚大怒,遂命他从事清扫等杂役,同时还要他去照料三十头牛。陆羽在放牛时,仍然不放弃学习,而在牛背上练习写字,一旦被发现,就遭到一顿鞭打。陆羽每想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便不禁悲从中来。后来陆羽找机会逃离龙盖寺,藏匿在戏班子里当优伶,虽然陆羽面貌寝陋,说话又结巴,却富有机智,扮演丑角极为成功,他同时还编写了《谑谈》三卷。
隐居笤溪 阖门著书
天宝年间,中州人请陆羽去担任乐师,深为复州太守李齐物赏识,有意提拔他,还教他做学问,遂在火门山结庐读书。陆羽是个从善如流,却又嫉恶如仇的人,每当听到别人有善行,就象是自己做的一样;一见到别人为非作歹,一定加以规劝;参加朋友的宴会时,只要想去哪里就立刻离席,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但是一旦和朋友相约,不管是风雨大雪,或是路有狼虎,都一定前往赴约。
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笤溪(今浙江吴兴),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开始闭门著述,陆羽经常在田野中吟诗徘徊,或以竹击木,或有不称意时,就放声痛哭而归,因此当时人将他比拟作「楚狂人」接舆。肃宗时,曾被任为太子文学,因此有「陆文学」之称,后改任太常寺太祝,陆羽辞官不就。
结交文士 淡泊雅逸
陆羽生性淡泊,清高雅逸,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全唐诗》中搜录了陆羽写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由诗中可看出陆羽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在隐居期间,他与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等人,交往甚密,成为莫逆。
陆羽不但喜爱大自然,对茶叶专业的兴趣更为浓厚,为钻研茶叶生产科学技术,他跋山涉水,四处云游,深入江苏、浙江、江西等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游历考察时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无形中丰富了茶叶知识与技能,更是他日后撰写《茶经》的主要依据。
四处考察 始成茶经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约有七千余字,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名称、质量,介绍茶树的型态特征;二之具,论采制茶叶的器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和采制程序。卷中:四之器,述说烹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茶的烹煮技巧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谈饮茶的风尚的起源、传播与饮茶习俗,并提出饮茶方法;七之事,描写历代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八之出,叙述各地所产的茶的优劣,并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大茶区;九之略,说明可省略的茶具;十之图,则论及将茶事以素绢书之事。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来历、技术、工具、品啜之大成的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使中国的茶业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根据,对茶业生产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品茶鉴水 神之又神
在流传下来的茶书中,都记载了陆羽生平的一些轶事。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则陆羽辨水的故事:代宗时,湖州刺史李季卿久闻陆羽之名,一日邀陆羽到衙府里品茶,席间,李季卿问陆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陆羽说:「山泉水最好。」李季卿又问:「天下名泉以何处最好?」陆羽说:「扬子江上的南零水。」李季卿为了验证陆羽的话,遂命两名士兵去取南零水。两名士兵奉命取水,途中因船身晃动,桶内的水溢出泰半,于是就近用其他江水加满后,便回去交差。当陆羽用木杓舀水时,说:「这不是南零水。」两名士兵起先不肯认错,当水倒到一半时,陆羽才说:「这才是南零水。」两名士兵见陆羽辨水如神,震慑不已,于是赶紧俯首认罪。足见「茶神」之誉,实非浪得虚名。
陆羽不但是评泉、品泉专家,同时也是煎茶高手。《记异录》中记载了有关陆羽的轶事:
相传智积是个喜茶且善品茶的和尚,平时非陆羽煎的茶不喝,当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就不再喝茶了。代宗听到此事,便召智积进宫,命宫中能手煮茶奉上,智积只喝一口就放下不饮;后来代宗密召陆羽进宫煮茶,再给智积品尝,结果智积一饮而尽,还说:「这好像是渐儿煎的茶啊!」可见陆羽煎茶的工夫之独到。
茶圣陆羽 不朽传奇
《茶经》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奠定陆羽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更提升了中国人的饮茶层次,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这对陆羽一生在茶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所作的评断应是相当公正允当的。
茶经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
二之具,谈有关采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讲述饮茶的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了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以及传说、诗词、杂文、药方等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为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王尚乔简介
王尚乔简介
中国首席杰出女企业家、演说家
世界华人冠军俱乐部副总裁
北京市美容商会副会长
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
企业市场运营资深顾问
1990年下海经商;2000年拥有自己的品牌连锁美容机构; 2004年带领营销团队创造了营业额15亿,创造销售神话; 2004年获得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
2005年获得中国女企业家最佳贡献奖
2005年之后一直从事市场运营,市场营销,企业商业模式,薪酬体系的设计及策划;
曾为数十家大型企业成功设计商业模式与薪酬体系的机制,被业内人士誉为“女财神”
并成为中国首席杰出女企业家演说家;
2011年加入世界华人冠军俱乐部与徐鹤宁老师同行帮助更多的企业家,提升企业业绩,为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而努力!
演讲主题:改革企业薪酬体系与晋升机制引爆业绩倍增
第四篇:北信羽协简介
羽毛球协会简介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羽毛球协会(简称“羽协”)是一个成立不久较为年轻的一个社团,是由先前的乒羽协会独立出来,经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批准成立,非常具有活力的运动性社团。它是隶属于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是紧密围绕校园文化,联系广大羽毛球爱好者进行健身运动的社团。
羽协以朝阳厂羽毛球馆为主要活动基地,定期组织会员进行训练、比赛,观看羽毛球教学视频,组队参加各种比赛。经过近一年的羽协人的付出和努力,羽协不断发展,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协会在羽毛球馆的每次活动中,教给大家一些最基本的羽毛球技术、球路和战术,在训练的同时,给会员自由活动的时间并在协会内部组织对抗赛,以便于会员提高羽毛球水平和增加羽毛球比赛的经验。我们有专业的指导老师——王肖栋老师,我们拥有自己的教练和管理人员。每年有“迎新杯”和“迎春杯”两次全校性的大型羽毛球比赛,旨在给热爱羽毛球的同学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羽毛球技术、放松身心的场所。
大学生羽毛球协会有“后勤部 秘书部 宣传部”等几个部门组成,具有完善的内部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团体。本着运动自我,放飞梦想的理念举办并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
(1)2010年,成功举办“迎新杯”羽毛球比赛。
(2)2011年,成功举办“迎春杯”羽毛球比赛。
(3)2011年,参加陕西省首届独立院校羽毛球联赛,获得“团体第四名”的佳绩。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蓬勃朝气的团队风貌,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成为众多社团中的一个亮点。它仅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大学生活注入了运动的激情,我们在运动中享受大学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与轻松。
奥运圣火已在神州大地熄灭,而运动的激情却在大家心中传递着,羽毛球协会也正以其全新的面貌吸引着更多的运动爱好者,诠释着社团文化生活的美好。相信,羽协会有更灿烂的前程,拥有更加别样的明天!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羽毛球协会
第五篇:陆羽简介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得,抱回寺里。智积禅师为龙盖寺的主持,陆羽与世人均尊称其为积公。禅师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得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九岁那年,陆羽在其《自传》里说,“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为孝乎?羽将授孔孟之文可乎”,禅师对他藐视尊长的态度非常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来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不但不气馁屈服,反而求知欲更强。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因不识其字,就仿效那些念书的孩子,正坐展卷,念念有词,佯装读书,只是口动而已。此事被智积发觉了,将陆羽束于寺院,严禁外出。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
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陆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才辩笃信。”仲宣是王粲的字,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孟阳,名张载,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是陆羽所景仰的对茶事、茶文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经》里曾引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中十六句诗。因其有两句向为人们所传诵的咏茶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相如、子云,是西汉鼎鼎有名的两位大才子。他们虽有口吃,但善著书,以文章名世,且有雄辩的口才,为世所称奇。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即天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位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收获极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后来,陆羽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陆羽“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自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狂人。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他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他的凄楚与悲愤之情,就是由于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诸多条件与社会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他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陆羽的这种心理状态,一直延续到他于吴兴苕溪结庐,在茶学及文坛上取得成就之后仍时有流露。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进入了一个**不安的时期。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陆羽的晚年他选择了我国东南地区文化古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这里风景秀丽,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种茶。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其晚年休闲所选择的最佳寓居地了。
陆羽评论当地的虎丘山上的石泉清寒甘美,誉之为“天下第五泉”。在此期间,陆羽还深入研究了水质对种茶的影响,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采制方法。相传,陆羽在苏州研究泉品、茶叶的消息再次传进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一章里说:“《封氏闻见记》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的方法主要是不睡,又不吃晚餐,只许饮茶。从此饮茶成为风俗。”照《闻见记》所说,开元时禅僧已盛行饮茶,陆羽是唐德宗时人(按:陆羽生活经历了玄、肃、代、德宗四朝),又生长在寺院中,《茶经》记载贵族式饮茶法,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陆羽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28岁。“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一部综合性论著,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陆羽的《茶经》,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是茶学的经典,是茶文化的渊源,它是陆羽的千古风流,是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是儒家学说的别样体现。《 茶经》写出了东方人的生活追求,折射着一份古国文明的智慧,凝聚着农耕文化的万千思考。
茶文化与茶道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在唐代,陆羽、皎然等大力倡导茶宴,兴以茶代酒、崇尚俭德的茗饮风尚。如,皎然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在唐代除皎然之外,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了许多茶诗。曾作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琴茶》等若干篇词意清新优美的茶诗。皮日休、陆龟蒙两位齐名诗人,潜心研究陆羽《茶经》,精通茶道,他们各自写了《茶坞》、《茶人》、《茶笋》、《茶舍》、《茶焙》、《茶瓯》、《煮茶》等十首咏茶奉和诗,为历来嗜茶者与茶诗爱好者所乐道。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的茶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为人所称道的是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特别是诗中的“七碗”之句,对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确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诗中的“七碗”名句被广泛地化入他人的诗词、联语之中,且常有人把卢仝的《茶歌》同陆羽的《茶经》相提并论。如云:“经称陆羽,歌托卢仝。”或曰:“陆羽著经,卢仝解渴。”这说明卢仝这首探求品茗意境、意近而旨远的茶歌,在中国茶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舒玉杰《茶圣陆羽》)
宋代陆游也是一位嗜茶诗人。他生于茶乡,对茶有极深厚的感情,直接写茶事的诗有几十首,著名的有《兰亭花坞茶》、《夜汲井水煎茶》、《安国院试茶》等,他所写与茶有关的诗有300多首,是古来写茶诗最多的一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而意味深长。从他的茶诗中,可以看出他精于茶艺和深于茶道。《戏作》一首云: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促膝细论同此味,绝胜痛饮读《离骚》。
中国宋代茶道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依循唐时的准则,却更注重茶品、水质、火候、茶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宋朝人喝的多是茶饮料,在茶里要加糖,加盐,加各种佐料。到了明代,固型茶遭淘汰,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竹沥水。
民间盛行“功夫茶”,也是在改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更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造就了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
陆羽的《茶经》,亦伴随着中国的名茶,从唐代起就已经越出了国界,陆续被译成各国文字,传遍到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早在公元九世纪初唐宪宗时期(即日本嵯峨天皇时代),就传到日本。陆羽创造的文式茶被日本茶学界誉为“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陆羽《茶经》的成书与问世,要比日本荣西和尚在中国留学归国后,于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以日本汉字写成的日本第—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要早四百多年。至于被誉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1522-1591,日本泉州堺港[今大阪]人)所创造的、被后世概括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要比陆羽在唐大历年间所创造的“陆氏茶烹饮法”晚八百年左右。
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具受其惠。”“故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茶叶全书》并将陆羽《茶经》以英译本全文收入。《大英百科全书》在1928年修订时,将《茶经》全文收入。陆羽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与科学家了。
中国茶传播到日、朝和西方国家。世界各国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在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后来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形成具民族特色日本茶道。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备感清凉舒适。
与西方的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人不仅喜欢喝茶,还自己种茶。在俄罗斯最早记载茶是在1567年,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彼得罗夫和亚历山大对中国的茶进行了第一次报道。1618年,中国的使者访问俄罗斯,第一次将茶作为礼物献给了沙皇。(卢永元,简述中国茶的传播历史)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英国人平均每天喝4杯茶;人均年消耗茶叶十公斤以上。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起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市场报》 2002年10月28日)
人称茶就是陆羽,因为茶是佛,是道,是诗,因为陆羽是禅,是仙,是儒。陆羽和茶一样的神秘、幽寂、空灵,茶里氤氲着陆羽的超然、含蓄、执著。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让茶文化远流播。有人指出,我们不能单从茶叶学或饮茶学问中去理解《茶经》。《茶经》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而又清新的文化形式。可以说,是古老的黄河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孕育了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精神包含着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深深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以中庸为本的儒家思想。(唐黎标,传统文化的奇葩——中国茶文化)
陆羽被后世茶人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湖北1983年秋正式成立陆羽研究会,1986年6月召开了全国性的“首次陆羽学术讨论会”。2006年在青岛召开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目前学术界对“陆羽精神”或“陆羽茶道精神”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行俭德”。学者还在研究陆羽的生平业绩,探讨《茶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古今中外茶文化的影响。我国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文化的建设与交流。可以预期,未来“陆学”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